The loss-making developer of cancer immunotherapies raised just enough financing last year to cross the valuation threshold for a Hong Kong listing.

盛禾生物将上市 传闻筹资额大减

这家2018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5月引入唯一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刚好达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重点︰ 盛禾生物的产品仍在研发或临床阶段,并没有任何产品及授权收入,去年亏损1.3亿元 市传盛禾生物将集资5,000万美元,比去年传出的1.5亿美元的集资额大减66.7%   裴梓龙 香港股市近年持续疲软,新股市场更陷入寒冬,今年首季成功在港上市的新股只有12只,总集资额仅47亿港元,创2009年同期以来新低,全球排名更跌至第10位,跑输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市场。 这两年来,在美国持续加息的大环境下,市场“便宜钱”不再,导致靠烧钱发展的初创科技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比以往更难以在市场融资,只能靠消耗自有资本艰难维生。不过,内地开发免疫疗法、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体细胞因子的创新药企业盛禾生物控股有限公司,恰好在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前获得融资,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以2.1亿元购入14.89%股份,投后估值达到14.1亿元,折合约15.3亿港元。 恰好是因为这笔“救命钱”,令盛禾生物刚好跨过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请上市的门坎。根据港股《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要求,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以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虽然如此,盛禾生物首次上市申请却无功而回,今年2月卷土重来,直到4月15日,终于成功闯关。 事实上,盛禾生物去年8月首次申请上市时,市场传闻公司会集资1.5亿美元,然而这次卷土重来后,市传的集资金额大幅缩减至5,000万美元。虽然最终集资额仍要公司正式启动招股时才公布,但这个消息也侧面反映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集资并不容易。 创新药这个赛道曾获资本力捧,虽然前期要靠烧钱研发,但如果有一两款产品能够成功商业化,因为有专利,就会成为“印钞机”。但这也伴随极高风险,万一全部失败,那投资就化为乌有。盛禾生物在招股文件首页就有这么一句︰“无法保证我们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和销售我们的核心产品或我们的任何管线产品。” 根据盛禾生物的介绍,公司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三个属于核心产品,包括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机构数据,盛禾生物旗下的三款抗体细胞因子,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所谓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是近年较为新兴的生物制药方向。抗体细胞因子可为肿瘤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如T细胞和NK细胞)搭桥,类似于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各种成分,细胞因子分子以高密度固定在肿瘤病变处,抗体细胞因子进而显示出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集资用于临床试验 目前盛禾生物所有的产品都在研发或临床阶段,过去两年的收入大多来自政府补助向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还有合约生产服务销售收入,去年共录得2,100万元收入,但单单计算研发费用,过去两年分别花了5,317万元及4,304万元,两年用了约9,600万元。根据时间表,盛禾生物有6款产品已进入临床一期或二期,这也意味需要更多资金应付高额花费,这也正是急于上市的主因之一,公司也直言集资所得将全部用于三款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 由于欠缺收入来源,盛禾生物过去两年分别亏损约5,200万元和1.33亿元。事实上,在2022年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剩下182万元,根本无法应付开支,幸好去年获得倚锋资本2.1亿元融资,才有足够资金继续运营。而截至去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剩下1.25亿元,到了今年2月底,再降至约1.02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达3.98亿元,当中有3.17亿元是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 今年以来,暂时只有专注于针对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荃信生物(2509.HK)这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上市时的市值近44亿港元,上市首天股价大涨23.7%,表现相当不错。不过,统计去年成功在港上市的7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只有科伦博泰生物(6990.HK)的股价目前仍录得超过一倍升幅,其余已全数跌穿招股价,跌幅达37%至69%,反映投资市场在目前高利率的大环境下,对生物科技板块的前景不太看好。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llhouse fined for selling down Longi stake without disclosure

高瓴资本正将重心转向全球市场 公司被调查后需再增持隆基股份

这家私募股权公司在没有披露下出售了隆基的股份,应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要求,高瓴资本需要回购这些股份。 重点: 高瓴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调查后,已将隆基绿能股份的持股比例恢复至5% 尽管高瓴力图转型全球并刻意摆脱与中国的关联,但它向中国监管机构承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并增加在当地的资产配置 余特莉 阳歌 在中国庞大的私募股权界这个复杂的行业中,即使是最熟练的操盘手也偶尔百密一疏。高瓴资本就是这种情况。高瓴是一家中国私募股权公司,目前正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家更加全球化的基金,但公司近期因违规减持太阳能公司隆基而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批评。 根据隆基上周五提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文件,高瓴最近回购了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01012.SH) 的股份,将其持股比例从之前的 4.85% 提高至 5%。高瓴此举是回应中国证监会去年 11 月对其“间接减持”隆基股份但未进行适当披露的立案调查。 像高瓴这样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不常见,或许可以解释监管机构为何展开调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股市疲软的情况下,任何此类可疑的操作都可能被视为对一家公司缺乏信心的表现。 一家植根中国的基金在当前环境下向全球转型 高瓴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因投资了一批消费、医疗保健和科技领域的中国公司而知名,例如已成为中国顶级游戏公司的腾讯控股 (0700.HK) 和与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竞争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拼多多 (PDD.US)。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的百丽时尚以及抗癌药物制造商百济神州 (BGNE.US; 6160.HK; 688235.SH) 也在其投资组合中。 高瓴的失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该基金正谋求从中国本土转向成为立足亚洲区域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向全球其它市场扩张,以此对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转型对高瓴而言尤其重要,特别是其拥有庞大的美国LP基础,其中大部分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他们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担忧正日益增加。 高瓴的网站目前几乎没有提及其在中国的成功投资案例,而只是强调其在美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地已有布局。…
The provider of cancer-screening products issued a positive profit alert in January, but the full earnings report has yet to appear after auditor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company’s revenues.

诺辉销售真实性再遭质疑 核数师倡独立委员会调查

诺辉健康今年1月曾发出盈喜,但这份利好财报迟迟未现踪影,原因竟然是审计机构德勤质疑其收入表现 重点: 为回应质疑,诺辉健康新增了两名资深会计师作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时成立独立特别委员会监督调查 该公司的业绩争议主要在于特殊的收入确认方式有虚增收入的可能性,过高的应收账款可能与经销商压货有关   莫莉 作为中国的“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6606.HK)的业绩曾让许多同行眼热,三年收入增长超过25倍,毛利率过去三年从52%扩大到90%。可是,2023年下半年的一份沽空报告,让诺辉光鲜亮丽的财报出现裂痕,市场开始质疑,“一路高歌”的财务表现背后,究竟是数字游戏还是真材实料。 近期,诺辉再陷风波,原因仍然与财务数据有关,只是这一次质疑其销售真实性的变成了“友军”——会计师事务所德勤。 早在今年1月,诺辉就曾向市场透露业绩的正面信息。公司在盈利预喜中预告,2023年收入将同比增长158.9%至168.2%,最高达到20.49亿元,其中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更是成为年销售额破10亿元的超级单品。可是到了3月,这份备受期待的年报却迟迟未能见全貌,在预计发布年报的日期,公司宣布年报延期到3月28日再公布,接近港股年报业绩披露期的尾声。 3月28日,投资者不仅没能等到业绩大涨的年报,还等到一枚重磅炸弹——自诺辉上市以来就与其合作的审计机构德勤提出,需关注核心产品常卫清、噗噗管、幽幽管的交易有效性,以及相关销售模式的商业实质和商业合理性、销售及营销开支的有效性。德勤甚至认为“进行独立调查乃属必要”。换句话说,德勤作为给诺辉的年报签字背书的审计机构,对公司收入真实性产生了严重怀疑,导致这份年报无法发出。 市场似乎早已嗅到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在诺辉宣布消息的前一个交易日,其股价在休市前突然大幅跳水,当日下跌19.8%,算上再之前一日的跌幅,其股价在停牌前两个交易日已大跌25%,创17个月新低。 面对审计机构质疑,诺辉在11天后宣布新增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二人均为资深会计师,在财务报告、企业内部调查及内部控制方面拥有丰富知识及经验,而且两人曾在德勤工作,其中一位更曾担任合伙人17年。同时,诺辉成立了仅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内的董事会独立特别委员会,根据此前德勤的强烈建议,公司已聘用第三方专家进行独立调查,此次成立的独立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调查等各类事项。 独立特别委员会往往出现在上市公司出现企业管治问题、监管调查危机等情况,由多名独立董事所组成,大多为高年资且具备一定声望的法律和会计专家,且与调查所涉事项无利害关系。 争论焦点何在? 虽然德勤对于诺辉产品的交易有效性、销售模式等质疑的细节尚不明确,但是从去年8月的美国财经媒体Capitalwatch对诺辉的调查报告中或可一探究竟。 Capitalwatch当时声称,根据其历时16个月在全国各地的跟踪调研,认为诺辉通过不断压货的方式,营造虚高的销售收入。以核心产品常卫清为例,调查报告声称2022年常卫清在公立医院的销售量约为6,000份,以每份500 元供货价计算,该部分的销售确认收入仅为300万元。但诺辉回应称,常卫清来自医院渠道的收入约为2.6亿元,已确认收入的销量约为17.2万份,每份约为1,483元,该单价远高于调查报告中声称的500元,也高于常卫清在部分医院的销售价。 不过,诺辉的收入确认方式的确独特,是样本寄回实验室且公司完成检测服务,或采样盒到达消费者手中超过12个月的服务有效期,这可能导致部分产品是以过期产品的形式被确认收入。2022年,常卫清出货量80.6万份,收入确认量为36.1万份;2023年上半年,出货量53.9万份,收入确认量42.9万份。这意味着,公司可能在财务报告中夸大出货量或者存在其他形式的收入虚增。 此外,诺辉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例也不断攀升,从2019年的31%上涨到2023年上半年的117%。Capitalwatch认为,应收账款过高的原因是公司向经销商压货,公司回应这是因为业务的服务确认方式,导致当期收入大部分需要等到下一期才能收回。 诺辉的独立调查报告需时准备,但长远来看,公司手握常卫清、噗噗管和幽幽管三款已上市的癌症早筛产品,针对的是中国最高发的消化道癌症中的结直肠癌和胃癌,随着居家健康筛查的普及,诺辉的市场前景仍然相当广阔,且看此次调查能能否给市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aozun announces executive moves

宝尊能否弯道超前仍待时间验证

这家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表示,“转型旅程”正迎来转机 重点 收购Gap中国后,宝尊电商去年营收增长5%,Gap中国占其全年总销售额的14% 去年公司原来的电商业务产品销售额下降21%,电商服务收入也下滑5% 谭英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之一,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在过去一年一直在进行重大转型,收购品牌并投资新的离岸业务,以便实现多元化发展。但这家大股东包括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9988.HK)的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 上周宝尊电商发布2023年年报,并宣布两项高管变动,给出了一些新的暗示。祝燕洁被任命为公司新任首席财务官,接替前任于钧瑞,于钧瑞则将专注于宝尊电商总裁的职责。两人都是四年前加入公司,最新变动似是为了让于钧瑞有更多时间,专注重振宝尊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务。 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宝尊电商在香港挂牌的股价下跌了4%,这是投资者对该公司正在进行的转型不感兴趣的最新证据。公司此前在3月公布了2023年的财务业绩,意味最新的下滑可能是对高管变动和年报中新细节的回应。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的股票,在过去52周已下跌40%以上。 年报揭示了宝尊电商的最新想法。在国内,已推出一年的品牌管理业务正在转向两个新方向,而在国外,它也正在向南,即东南亚扩张。去年,公司收购了Gap(GPS.US)中国业务,并在几个月后与私营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成立了持股51%的合资企业,这已成为公司两项全新的品牌相关业务,即宝尊品牌管理(BBM)和宝尊国际(BZI)。 宝尊电商仍然是公司在国内的品牌管理业务的核心,为各品牌提供后端电商供应链管理服务。宝尊国际也在国际上做同样的事情,最初是在东南亚。首席执行官仇文彬在公司3月份的最新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Gap中国处于宝尊品牌管理的核心位置,随着公司致力于将该连锁重塑为更高端的品牌,Gap中国经营亏损大幅收窄。 “品牌管理转型第一年即显现积极成果,为未来的增长和成功奠定坚实基础,”仇文彬说。“宝尊品牌管理是宝尊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组成部分。宝尊国际是公司的长期发展机遇,我们将持续构建业务基础设施。” 不起眼的数字 虽然这个愿景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数据并不太起眼。宝尊电商2023年的年收入仅增长5%至88亿元,其中包括来自Gap中国的13亿元。公司为其他品牌提供电商服务的核心业务下降了5%,至55亿元,而通过电商销售产品的收入下降了21%,至20亿元。 在产品销售类别方面,家电销售收入下降了29%,电子产品销售收入下降了56%,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避免购买大件商品的疲软情绪。 公司全年亏损2.78亿元,较2022年的6.53亿元亏损有所收窄。公司的品牌管理部门(主要包括Gap中国业务)全年调整后营业亏损1.88亿元。该连锁店在被收购前关闭了86家门店,宝尊电商继承了连锁店的经营亏损。 宝尊电商转型正值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发生痛苦变化之际,经过多年的强劲增长,行业正显示出成熟的迹象。国内,从阿里巴巴的天猫到腾讯的微信视频号等主要平台,都在努力应对疲软的消费者信心。曾经是宝尊电商主要客户群之一的国外奢侈品牌,也面临着来自本土奢侈品牌的新竞争。 2007年,宝尊电商始于一个聪明的想法,为希望利用当时中国日渐兴起的电商浪潮的知名外国品牌提供后台服务。公司核心的电商服务业务的主要合作伙伴是阿里巴巴,它拥有宝尊电商14.4%的股份。对阿里巴巴的依赖最终成为了一种负担,限制了宝尊电商的增长机会,它后来开始通过为品牌合作伙伴提供跨平台的电商服务来实现多元化发展。 那么,目前情况如何?从年报看,宝尊电商通过推出“创业内容商业中心”,以及收购抖音的头部合作伙伴洛氪迅,来应对抖音在国内电商生态系统中的颠覆性影响。 宝尊品牌管理已从70余个历史运营系统整合为单一综合运营平台,将是该部门未来发展的基础。宝尊努力摆脱与Gap门店相关的折扣品牌形象,实施“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全新品牌策略。 宝尊国际最初的主打品牌是Authentic Brands旗下的Hunter品牌,宝尊拥有该品牌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市场的知识产权。宝尊国际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菲律宾、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有150 名员工。公司计划今年将以户外服装和橡胶靴闻名的Hunter品牌引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仇文彬表示,宝尊国际与日本的本田汽车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新马市场推出,并补充说双方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合作。 宝尊目前的市销率(P/S)为0.13倍,与国内竞争对手微盟集团(2013.HK)相比显得相当低迷,后者的市销率有1.38倍。全球同行Salesforce(CRM.US)和Shopify(SHOP.US)的市销率都要高得多,分别为7.81倍和13.58倍。宝尊电商低迷的估值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雅虎财经调查的七家分析机构中,有六家对其给出了“强烈买入”或“买入”的评级。至少一家券商,即大和资本最近将该股评级调高为“买入”。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Hang prepares to raise new funds

亿航智能求财若渴 计划集资1亿美元

这家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正寻求通过公开发行新股,筹集最高1亿美元的资金 重点: 亿航智能表示计划在纽约发行高达1亿美元的新股,金额是2019年IPO时所筹集资金的一倍多 公司离旗下自动驾驶飞行器的商业化越来越近,包括不久前获监管机构发证,允许大规模生产旗下一款旗舰产品 梁武仁 亿航控股有限公司(EH.US)正准备加油,这似乎是起飞前最后的滑行动作。 上周五提交给证券交易所的一份文件中,这家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公布通过公开发行美国存托股票(ADS),最高筹集1亿美元资金。对于公司来说,这个金额相当大,是截至去年底其现金持有量的三倍多。也是它2019年IPO时所筹资金数额的一倍多,几乎相当于当前市值的十分之一。 亿航智能销售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监管障碍尚未完全清除,这意味公司仍依赖外部资金来维持亏损业务。但公司距离将产品推向市场又近了一步,包括去年10月旗下一款主要产品,获得中国航空监管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从而扫清了一个关键障碍。在接近终点线之际,公司似乎认为现在是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一大笔资金的好时机,资金用于在不久将来对其产品进行量产。 毕竟,尽管最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亿航智能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利润以维持自身运营。因此,公司似乎正在趁热打铁,利用积极的投资者情绪筹集新资金。 亿航智能对融资并不陌生,自2014年成立以来,它一直通过融资来为亏损业务提供资金。不到一年前,公司向以韩国音乐制作人李秀满(Lee Soo Man)为首的一批投资者,定向增发了总值2,300万美元的股票。李秀满是著名的韩国流行音乐唱片公司SM娱乐(041510.KS)的创始人。 在进行这些筹款行动的同时,亿航智能继续达成飞行器商业化所需的更多要求。继大约六个月前获得“型号合格证”后,本月早些时候,公司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张生产许可证允许亿航智能量产EH216-S。使得它向已下订单的公司交付飞行器又近了一步,其中很多订单取决于公司获得必需的监管批准。 由于交付的EH216系列产品增加,亿航智能去年的收入较2022年增长165%,达到1.17亿元。2023年,该公司飞行器出货量为52架,截至年底总交付量达到237架,其中大部分是EH216-S。 亿航智能目前交付的飞行器,大部分试运营于全国各地旅游景区。但公司也在慢慢增加海外订单。2021年在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取得首批海外合同后,截至去年底,公司已将国际客户群扩大到10个国家,包括日本、巴西、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尽管如此,销往中国境外的飞行器总数仍微不足道。 亏损收窄 尽管亿航智能的收入大幅增长,但去年净亏损仅小幅收窄8%,因为它的运营支出继续远超有限的收入基础。但实际运营现金损失几乎减半,降至约1,200万美元,因为去年的净亏损很大一部分来自非现金支出。 一旦飞行器开始实现商业化,并且收入增长开始加速的话,公司的财务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改善。Seeking Alpha安排的分析师一致认为,亿航智能今年的收入预计将增长两倍以上,明年将增长一倍以上。最重要的是,分析师预计该公司将于2025年开始盈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看好亿航智能。去年11月,公司遭到兴登堡研究公司的做空攻击。这家美国公司专门对涉嫌误导投资者的公司进行鉴证研究,最出名的或许是2020年针对美国电动卡车制造商Nikola Corp.的行动。当时,兴登堡指责Nikola公司在技术能力方面存在欺骗行为,最终导致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调查,公司创始人辞职。 至于亿航智能,兴登堡研究公司声称,该公司备受推崇的EH216-S型号合格证中包含许多飞行限制,但它并未向投资者充分披露。这些限制使该飞行器的许多潜在商业用途无法实现,包括在人口稠密地区和共享空域飞行,这需要花10亿美元重新设计,并且需要完全不同类型的证书来解决。兴登堡甚至表示,亿航智能超过90%的订单洽商,最终都未能达致。 亿航智能发表了一份比较简短的声明,称该报告包含“不实陈述和误解”,表明了兴登堡对公司行业和业务运营的“粗浅及不完整的了解”。投资者似乎对这份报告不以为然,亿航智能的股价下跌了几天就反弹了。 亿航智能当前股价较IPO价格上涨了逾三分之一,在过去两年大多数股票都下跌的环境下,对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绝非易事。由于收入有限,公司目前的市销率 (P/S)高达63倍,不过如果未来两年实现分析师预测的收入增长,市销率将大幅下降。 鉴于亿航智能似乎已经非常接近商业化,它可能会毫不费力地获得现在所需的新资金。这可能会为该公司提供足够的燃料来维持运营,直到它的自动驾驶飞行器大规模上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ao Geping eyes listing in Hong Kong, but family-business may not be the cup tea of the market

毛戈平转闯港交所 市场忧家族色彩浓

毛戈平化妆品寻求A股上市多年未果,今年1月正式转向香港上市。公司近年销售增长快速,但过分依赖创始人名气可能是该公司最大的投资风险。 重点: 毛戈平超过九成营收来自彩妆和护肤产品,去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8%和88.6%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管理企业,6名执行董事中有5名是家族成员,包括毛戈平夫妇。       罗小芹 毛戈平因为《武则天》知名艺人刘晓庆化妆而在行内崭露头角,2000年创立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毛戈平),于2016年12月以“A股国内彩妆第一股”声势申请上市,可惜事与愿违,多次提交招股书均无功而还,公司本月8日转移在港申请上市。 毛戈平的A股上市之路兜兜转转,与其业务表现关系不大。相反,近年公司化妆品销售有不错增长。它未能获批,很大可能与监管机构顾虑公司收入过分依赖毛戈平的IP(知识产权)有关。 公司在招股书亦预警相关风险称,核心产品以创始人命名,一旦毛个人存在不当行为,可能影响公司品牌形象,从而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又或如创始人未来减持、转让其持有股份或不再参与经营管理工作,均可能会对公司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若论基本面,毛戈平近年在高端化妆品市场有不错的表现。根据招股书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2年零售额计算,Mao Geping品牌在中国头十五大高端美妆市场排名十三,也是唯一的国货美妆品牌,而排名较前的国际知名品牌包括法国L'Oréal、美国Estée Lauder和Nars等。 随着国人审美和悦己意识增强,加上疫后消费品销售回暖,去年化妆品销售录得稳步增长。根据《202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行业发展与消费洞察》市调报告,去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169亿元,同比增长6.4%,而同期毛戈平营收与净利润的增幅均跑赢整体化妆品市场。 去年盈收急升 在2021至2023年间,毛戈平营收分别为15.8亿元、18.3亿元和2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1亿元、3.52亿元和6.64亿元,特别是去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58%和88.6%。 过去三年,毛戈平的毛利率分别为83.4%、83.8%和84.8%,净利润率分别为21%、19.2%和23%。从成本结构看,营销费用占了大头,甚至达到同期销售成本的3倍以上,因疫情关系,2022年净利润率表现一般,幸好去年公司销售成本同比虽增幅48%,低于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幅,令净利润得以反弹,并超越2021年水平。 毛戈平目前拥有《Mao Geping》和《至爱终生》两大品牌,其中《Mao Geping》为绝对核心品牌,该品牌在2021至2023年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6.6%、98.4%和99%,正如前述,这是投资公司最大的风险所在。 从销售管道分析,去年线下直销占总销售的51.7%,在线直销占33.5%。与再对上一年比较,线下与在线的销售增长都有提速,只是在线直销增速更快。在线管道能够快速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但通过线下终端体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所以线下销售通常是化妆品公司重要的销售管道。 回顾过去三年,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与营收同步增长,去年度经营现金流净额约7亿元,较2022年的3.9亿元同比增长八成,至去年底现金等价物由2022年的8.88亿元增长至11.37亿元。然而,公司在港上市的招股书补充截至今年2月29日底止的资料,今年前两个月公司现金等价物却少了4.95亿元,令流动资产净值由去年底的11.7亿元大减43%至今年2月底的6.65亿元,公司未有披露原因,但相信与投资活动有关。 董事局属毛家天下 还有一点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毛戈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管理企业,创始人毛戈平及其配偶汪立群为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57.26%股权,毛戈平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汪立群为副董事长,连同毛戈平的姐姐毛霓萍、毛慧萍和汪立群的弟弟汪立华,合计控制公司约82%股权。 此外,公司的6名执行董事中,5人分别为毛戈平夫妇及3名家族成员,只有宋虹佺是唯一以重要高层加入董事局,宋早于2002年加入,现为总裁兼Mao Gepin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去年宋年薪为475万元,年薪仅次创始人毛戈平的593.8万元。 毛戈平的董事会架构可能是它过往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位专注品牌价值的创始人,以及执行力出众的管理层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家族成员的管治模式最易受人诟病,因为很难排除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权左右公司发展的重大决定,有可能造成损害公司及股东们利益的风险,这是认购该公司新股的投资者需要特别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掌握中概股最新动态,订阅我们的新闻邮件

新股

The loss-making developer of cancer immunotherapies raised just enough financing last year to cross the valuation threshold for a Hong Kong listing.

盛禾生物将上市 传闻筹资额大减

这家2018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5月引入唯一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刚好达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重点︰ 盛禾生物的产品仍在研发或临床阶段,并没有任何产品及授权收入,去年亏损1.3亿元 市传盛禾生物将集资5,000万美元,比去年传出的1.5亿美元的集资额大减66.7%   裴梓龙 香港股市近年持续疲软,新股市场更陷入寒冬,今年首季成功在港上市的新股只有12只,总集资额仅47亿港元,创2009年同期以来新低,全球排名更跌至第10位,跑输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市场。 这两年来,在美国持续加息的大环境下,市场“便宜钱”不再,导致靠烧钱发展的初创科技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比以往更难以在市场融资,只能靠消耗自有资本艰难维生。不过,内地开发免疫疗法、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体细胞因子的创新药企业盛禾生物控股有限公司,恰好在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前获得融资,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以2.1亿元购入14.89%股份,投后估值达到14.1亿元,折合约15.3亿港元。 恰好是因为这笔“救命钱”,令盛禾生物刚好跨过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请上市的门坎。根据港股《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要求,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以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虽然如此,盛禾生物首次上市申请却无功而回,今年2月卷土重来,直到4月15日,终于成功闯关。 事实上,盛禾生物去年8月首次申请上市时,市场传闻公司会集资1.5亿美元,然而这次卷土重来后,市传的集资金额大幅缩减至5,000万美元。虽然最终集资额仍要公司正式启动招股时才公布,但这个消息也侧面反映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集资并不容易。 创新药这个赛道曾获资本力捧,虽然前期要靠烧钱研发,但如果有一两款产品能够成功商业化,因为有专利,就会成为“印钞机”。但这也伴随极高风险,万一全部失败,那投资就化为乌有。盛禾生物在招股文件首页就有这么一句︰“无法保证我们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和销售我们的核心产品或我们的任何管线产品。” 根据盛禾生物的介绍,公司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三个属于核心产品,包括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机构数据,盛禾生物旗下的三款抗体细胞因子,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所谓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是近年较为新兴的生物制药方向。抗体细胞因子可为肿瘤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如T细胞和NK细胞)搭桥,类似于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各种成分,细胞因子分子以高密度固定在肿瘤病变处,抗体细胞因子进而显示出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集资用于临床试验 目前盛禾生物所有的产品都在研发或临床阶段,过去两年的收入大多来自政府补助向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还有合约生产服务销售收入,去年共录得2,100万元收入,但单单计算研发费用,过去两年分别花了5,317万元及4,304万元,两年用了约9,600万元。根据时间表,盛禾生物有6款产品已进入临床一期或二期,这也意味需要更多资金应付高额花费,这也正是急于上市的主因之一,公司也直言集资所得将全部用于三款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 由于欠缺收入来源,盛禾生物过去两年分别亏损约5,200万元和1.33亿元。事实上,在2022年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剩下182万元,根本无法应付开支,幸好去年获得倚锋资本2.1亿元融资,才有足够资金继续运营。而截至去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剩下1.25亿元,到了今年2月底,再降至约1.02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达3.98亿元,当中有3.17亿元是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 今年以来,暂时只有专注于针对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荃信生物(2509.HK)这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上市时的市值近44亿港元,上市首天股价大涨23.7%,表现相当不错。不过,统计去年成功在港上市的7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只有科伦博泰生物(6990.HK)的股价目前仍录得超过一倍升幅,其余已全数跌穿招股价,跌幅达37%至69%,反映投资市场在目前高利率的大环境下,对生物科技板块的前景不太看好。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ao Geping eyes listing in Hong Kong, but family-business may not be the cup tea of the market

毛戈平转闯港交所 市场忧家族色彩浓

毛戈平化妆品寻求A股上市多年未果,今年1月正式转向香港上市。公司近年销售增长快速,但过分依赖创始人名气可能是该公司最大的投资风险。 重点: 毛戈平超过九成营收来自彩妆和护肤产品,去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8%和88.6%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管理企业,6名执行董事中有5名是家族成员,包括毛戈平夫妇。       罗小芹 毛戈平因为《武则天》知名艺人刘晓庆化妆而在行内崭露头角,2000年创立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毛戈平),于2016年12月以“A股国内彩妆第一股”声势申请上市,可惜事与愿违,多次提交招股书均无功而还,公司本月8日转移在港申请上市。 毛戈平的A股上市之路兜兜转转,与其业务表现关系不大。相反,近年公司化妆品销售有不错增长。它未能获批,很大可能与监管机构顾虑公司收入过分依赖毛戈平的IP(知识产权)有关。 公司在招股书亦预警相关风险称,核心产品以创始人命名,一旦毛个人存在不当行为,可能影响公司品牌形象,从而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又或如创始人未来减持、转让其持有股份或不再参与经营管理工作,均可能会对公司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若论基本面,毛戈平近年在高端化妆品市场有不错的表现。根据招股书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2年零售额计算,Mao Geping品牌在中国头十五大高端美妆市场排名十三,也是唯一的国货美妆品牌,而排名较前的国际知名品牌包括法国L'Oréal、美国Estée Lauder和Nars等。 随着国人审美和悦己意识增强,加上疫后消费品销售回暖,去年化妆品销售录得稳步增长。根据《202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行业发展与消费洞察》市调报告,去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169亿元,同比增长6.4%,而同期毛戈平营收与净利润的增幅均跑赢整体化妆品市场。 去年盈收急升 在2021至2023年间,毛戈平营收分别为15.8亿元、18.3亿元和2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1亿元、3.52亿元和6.64亿元,特别是去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58%和88.6%。 过去三年,毛戈平的毛利率分别为83.4%、83.8%和84.8%,净利润率分别为21%、19.2%和23%。从成本结构看,营销费用占了大头,甚至达到同期销售成本的3倍以上,因疫情关系,2022年净利润率表现一般,幸好去年公司销售成本同比虽增幅48%,低于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幅,令净利润得以反弹,并超越2021年水平。 毛戈平目前拥有《Mao Geping》和《至爱终生》两大品牌,其中《Mao Geping》为绝对核心品牌,该品牌在2021至2023年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6.6%、98.4%和99%,正如前述,这是投资公司最大的风险所在。 从销售管道分析,去年线下直销占总销售的51.7%,在线直销占33.5%。与再对上一年比较,线下与在线的销售增长都有提速,只是在线直销增速更快。在线管道能够快速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但通过线下终端体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所以线下销售通常是化妆品公司重要的销售管道。 回顾过去三年,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与营收同步增长,去年度经营现金流净额约7亿元,较2022年的3.9亿元同比增长八成,至去年底现金等价物由2022年的8.88亿元增长至11.37亿元。然而,公司在港上市的招股书补充截至今年2月29日底止的资料,今年前两个月公司现金等价物却少了4.95亿元,令流动资产净值由去年底的11.7亿元大减43%至今年2月底的6.65亿元,公司未有披露原因,但相信与投资活动有关。 董事局属毛家天下 还有一点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毛戈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管理企业,创始人毛戈平及其配偶汪立群为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57.26%股权,毛戈平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汪立群为副董事长,连同毛戈平的姐姐毛霓萍、毛慧萍和汪立群的弟弟汪立华,合计控制公司约82%股权。 此外,公司的6名执行董事中,5人分别为毛戈平夫妇及3名家族成员,只有宋虹佺是唯一以重要高层加入董事局,宋早于2002年加入,现为总裁兼Mao Gepin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去年宋年薪为475万元,年薪仅次创始人毛戈平的593.8万元。 毛戈平的董事会架构可能是它过往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位专注品牌价值的创始人,以及执行力出众的管理层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家族成员的管治模式最易受人诟病,因为很难排除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权左右公司发展的重大决定,有可能造成损害公司及股东们利益的风险,这是认购该公司新股的投资者需要特别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utostreets passes Hong Kong listing hearing

政策支持二手交易 汽车街争高估值上市

这家中国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商已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首次公开招股 重点: 汽车街计划在香港上市,以中国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商地位获得高估值,希望集资不低于1亿美元 随着政府推动行业发展,同时消费者变得愈发精打细算,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二手车销量增长将加速 阳歌 中国二手车交易服商汽车街发展有限公司在2月份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请中,其提供的过去三年运营数据并不令人兴奋。但仔细阅读上周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申请,会发现面对未来几年的强劲增长,这家公司可能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成立10年的汽车街有很多优势,并且对自己的估值似乎寄予了厚望。它是中国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商,上市文件显示,2022年它在中国的二手车交易平台的占比为12.6%。美国二手车权威公司Cox Automotive是其第二大股东,持有11%的股份。 与此同时,公司似能从未来几年中国二手车的预期繁荣中受益,推动这种繁荣出现的有两个因素。一是政府最近对回收利用的支持。另一是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促使越来越精打细算的消费者购买二手车。 这种繁荣可能会与过去三年中国二手车市场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在2021年至2022年內地实施严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令这个市场增长疲软。2023年上半年限制措施最终取消,很多人被感染,二手车市场更加疲软。疫情期间,二手车交易比新车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买家往往无法参加线下拍卖,这是常见的二手车销售渠道。 汽车街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间,中国二手车市场年增长率仅为6.9%,去年二手车销量1,440万辆。但在我们上面提到的因素推动下,预计2023年至2028年,增长率将大幅加速至每年13.7%。 政策方面,国务院3月公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包括对二手车交易的支持。一个月后,商务部也推出类似计划,制定从去年到2028年二手车交易量增长45%的目标。 当中央政府发出此类具体信息时,地方政府通常会跟着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汽车街指出,上海、济南等大城市,以及湖南省都已公布了促进二手车交易的规定。有了政府支持,像汽车街这样的公司似乎做好准备,即将在需求激增时获得大幅增长。 估值是否太乐观 汽车街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希望获得远超国内外同行的估值。它的最佳比较对象是中国的汽车之家(ATHM.US; 2518.HK),后者目前的市盈率(P/E)和市销率(P/S)分别为11倍和3倍。 如果以类似市盈率和市销率计算,按照其2023年的收入和调整后利润,汽车街的估值在1.5亿至2亿美元之间。即使取美国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商 Carmax (KMX.US)22倍的市销率计算,汽车街的估值也只有3.25亿美元。但权威媒体IFR的报道称,公司的目标是在首次公开募股中筹集约1亿美元,这表明它正在寻求8亿美元或更高的估值。 上市文件中的其他信息显示,汽车街此前曾探讨过在美国上市的可能,具体日期不详。当时它的估值约为10亿美元。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看该公司的财务数据,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所指出,这些数据看起来并不是太令人兴奋。它们大致讲述了相同的故事:新冠疫情对其业务造成了影响,汽车街在2022年经历了急剧的业务放缓,然后在2023年开始反弹。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6.78亿元下降31%,至2022年的4.68亿元,然后在去年小幅增长5%,达到4.92亿元。汽车街指出,随着疫情后生活恢复正常,增长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强劲加速,2023年下半年汽车交易量同比增长了21%。 公司的所有收入都来自各种汽车交易费用和服务费用,使其能够在承担较低风险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在这三年时间里,其毛利率相对稳定,从2021年的62.8%降至2022年的60.9%,后又在2023年反弹至63.5%。 公司基本上是一家B2B服务提供商,主要与专业汽车卖家和买家合作,而非个人消费者。这些大客户对其服务的信心不断增强,这体现在公司从卖出的每辆汽车上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从2021年的1,280元增长到去年的1,636元,增长了27%。 过去三年,公司的现金流均为正,且去年实现了1.07亿元的调整后利润,相比2022年的7,000万元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好的小信号是,公司的“交易成功率”在逐年下降,也就是成功完成交易的二手车占发布车辆的百分比。该比例从2021年的73%下降到去年的仅46%,它将原因归咎于越来越多的人将二手车挂牌出售,而购车者却态度谨慎。 归根结底,汽车街似处于相当有利的位置,可从中国二手车市场即将到来的繁荣中获利,尽管它可能正寻求一个过于乐观的高估值。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长缓慢亏损持续 纵目科技乏上市亮点

这家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研发商,去年亏损严重且收入增长乏力,仅录得6%,不太可能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 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但因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长缓慢,亏损严重 如果能够加快ADAS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或许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陈竹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曾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就被遗忘。但相关技术终于开始成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全球有远见卓识的人提出了大胆的主张,并为推出全自动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中国,随着新一代电动汽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希望这股重新燃起的乐观情绪能够吸引投资者。在上周修订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两家承销商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中信里昂为承销商,这三家二级公司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组合,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尝试护航。 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国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请在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最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 纵目科技由唐锐在2013年创立,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主攻软件。这让它有别于业内一众公司,如计划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的小马智行,和聚焦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禾赛(HSAI.US)。 招股说明书显示,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22亿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团(1810.HK),小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并于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NEV)。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22年3月,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那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能不能保持这么高的估值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股市投资者最近对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远没有那么慷慨了。禾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时,它的估值在2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后估值已跌至约5.5亿美元。 纵目科技自称是一家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供应商,但其主要关注点是自动泊车,这是一种专门的自动驾驶应用,通常用于停车场或车库等严格控制的封闭环境中。 在中国的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PS)市场,按2022年的销售额计算,纵目科技在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APS整体市场规模达81亿,纵目科技占4.9%。 公司还强调自己在APS的一个细分市场,即它所说的自动泊车辅助(APA)领域领先国内同行,市场份额达5.6%。 增长乏善可陈 在包括泊车和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纵目科技仅占1%的份额。中国ADAS市场经历了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3亿元。 2022年,纵目科技的泊车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为4亿元,占其全年总收入4.695亿元的85%以上。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则贡献了剩余的7000万元,表明这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不过,纵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驾驶解决方案上,这似乎表明它对这部分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寄予了厚望。 纵目科技去年的营收仅录得6%的增幅,达到4.98亿元,这令人难免质疑它能否有效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并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考虑到它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虽然增长缓慢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发支出巨大,该公司亏损严重。纵目科技报告称,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其中去年亏损5.64亿元。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接近10亿元。 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它严重依赖少数关键客户。2021 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5%,到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间,最大客户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额从28.5%增至43.8%。 虽然许多公司都面临类似情况,但在中国迅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风险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这个行业,今天的超级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纵目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之一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使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公司表示,2022年与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都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2.1%。 投资者是否看好纵目科技的IPO,可能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业化步伐,特别是其ADAS驾驶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该公司表示短期内盈利无望的情况下。 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越来越多尝试赴港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的表现将证明,投资者究竟是认为这类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增长,还是认为它们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能源

Hillhouse fined for selling down Longi stake without disclosure

高瓴资本正将重心转向全球市场 公司被调查后需再增持隆基股份

这家私募股权公司在没有披露下出售了隆基的股份,应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要求,高瓴资本需要回购这些股份。 重点: 高瓴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调查后,已将隆基绿能股份的持股比例恢复至5% 尽管高瓴力图转型全球并刻意摆脱与中国的关联,但它向中国监管机构承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并增加在当地的资产配置 余特莉 阳歌 在中国庞大的私募股权界这个复杂的行业中,即使是最熟练的操盘手也偶尔百密一疏。高瓴资本就是这种情况。高瓴是一家中国私募股权公司,目前正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家更加全球化的基金,但公司近期因违规减持太阳能公司隆基而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批评。 根据隆基上周五提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文件,高瓴最近回购了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01012.SH) 的股份,将其持股比例从之前的 4.85% 提高至 5%。高瓴此举是回应中国证监会去年 11 月对其“间接减持”隆基股份但未进行适当披露的立案调查。 像高瓴这样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不常见,或许可以解释监管机构为何展开调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股市疲软的情况下,任何此类可疑的操作都可能被视为对一家公司缺乏信心的表现。 一家植根中国的基金在当前环境下向全球转型 高瓴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因投资了一批消费、医疗保健和科技领域的中国公司而知名,例如已成为中国顶级游戏公司的腾讯控股 (0700.HK) 和与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竞争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拼多多 (PDD.US)。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的百丽时尚以及抗癌药物制造商百济神州 (BGNE.US; 6160.HK; 688235.SH) 也在其投资组合中。 高瓴的失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该基金正谋求从中国本土转向成为立足亚洲区域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向全球其它市场扩张,以此对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转型对高瓴而言尤其重要,特别是其拥有庞大的美国LP基础,其中大部分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他们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担忧正日益增加。 高瓴的网站目前几乎没有提及其在中国的成功投资案例,而只是强调其在美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地已有布局。…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长缓慢亏损持续 纵目科技乏上市亮点

这家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研发商,去年亏损严重且收入增长乏力,仅录得6%,不太可能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 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但因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长缓慢,亏损严重 如果能够加快ADAS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或许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陈竹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曾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就被遗忘。但相关技术终于开始成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全球有远见卓识的人提出了大胆的主张,并为推出全自动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中国,随着新一代电动汽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希望这股重新燃起的乐观情绪能够吸引投资者。在上周修订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两家承销商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中信里昂为承销商,这三家二级公司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组合,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尝试护航。 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国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请在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最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 纵目科技由唐锐在2013年创立,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主攻软件。这让它有别于业内一众公司,如计划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的小马智行,和聚焦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禾赛(HSAI.US)。 招股说明书显示,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22亿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团(1810.HK),小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并于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NEV)。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22年3月,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那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能不能保持这么高的估值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股市投资者最近对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远没有那么慷慨了。禾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时,它的估值在2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后估值已跌至约5.5亿美元。 纵目科技自称是一家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供应商,但其主要关注点是自动泊车,这是一种专门的自动驾驶应用,通常用于停车场或车库等严格控制的封闭环境中。 在中国的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PS)市场,按2022年的销售额计算,纵目科技在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APS整体市场规模达81亿,纵目科技占4.9%。 公司还强调自己在APS的一个细分市场,即它所说的自动泊车辅助(APA)领域领先国内同行,市场份额达5.6%。 增长乏善可陈 在包括泊车和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纵目科技仅占1%的份额。中国ADAS市场经历了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3亿元。 2022年,纵目科技的泊车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为4亿元,占其全年总收入4.695亿元的85%以上。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则贡献了剩余的7000万元,表明这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不过,纵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驾驶解决方案上,这似乎表明它对这部分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寄予了厚望。 纵目科技去年的营收仅录得6%的增幅,达到4.98亿元,这令人难免质疑它能否有效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并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考虑到它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虽然增长缓慢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发支出巨大,该公司亏损严重。纵目科技报告称,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其中去年亏损5.64亿元。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接近10亿元。 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它严重依赖少数关键客户。2021 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5%,到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间,最大客户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额从28.5%增至43.8%。 虽然许多公司都面临类似情况,但在中国迅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风险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这个行业,今天的超级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纵目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之一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使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公司表示,2022年与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都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2.1%。 投资者是否看好纵目科技的IPO,可能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业化步伐,特别是其ADAS驾驶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该公司表示短期内盈利无望的情况下。 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越来越多尝试赴港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的表现将证明,投资者究竟是认为这类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增长,还是认为它们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iu returns to growth

小牛电动能否再次高歌前行?

这家电瓶车制造商一季度销量大幅上涨,扭转了去年全年增长乏力的态势 重点 经历了2023年收入下跌16%的艰难后,小牛电动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增长30%以上 公告发布后的一周内,这家电瓶车制造商的股价较历史低点上涨34%  谭英 2018年10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北京牛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NIU.US) 经历了艰难的日子。2017年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电瓶车销售商,按销量计算占26%的市场份额,按价值计算占39.5%。它在欧洲也高居第三位,按销量计算占据11.1%的市场份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其销量大幅增长,从2017年的189,467辆增加到了2021年逾100万辆。 之后增长开始放缓,其后更逆转下跌,即便常州工厂的扩建将年产能提高到了200万辆。2023年,年销量回到71万辆,较2022年下降15%,原因是电瓶车市场整体下滑,部分是锂价飙升,导致电池组价格上涨所致。2023年下半年,锂价开始回落,但小牛电动仍被迫关闭500家门店,至去年底,其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减少至2,856家。 因此,公司上周发表报告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大幅反弹后,其股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上涨了34%,为其摇摇欲坠的故事提供了急需的提振。小牛电动表示,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35%至110,115辆,海外销量(主要在欧洲)增长48%,达到19,024辆。 小牛电动表示,2月推出的高端电动自行车NXT,占当季国内销量的26%。据公司称,推出两周内,该车型的预售订单就达到了10,000辆。它将强劲的国际增长归功于“全面的产品线”和零售渠道扩张的进展。 “在新车型和销售渠道扩大的带动下,我们预计在2024年重获增长动力,”公司表示,“对恢复增长的坚定信心,凸显了我们对行业领导地位的责任。”小牛电动首席执行官李彦在3月发布去年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业绩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今年销量将达到100万至120万辆。 在那次电话会议上,首席财务官周雯娟表示,公司预计一季度收入将增长约10%,远低于上周宣布的销量增长。这意味着,在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平均售价同比下降,延续了去年的趋势。 投资者更关注最新公告中增长恢复的情况,可能也对小牛电动的战略规划感到满意。在发布NXT的同时,公司2月还推出了电动摩托车NX和智能驾驶越野电动摩托车X3,标志着公司向高端产品的战略转型,以抵销消费者支出疲软的影响。首席执行官李彦向财经杂志《第一财经》表示,虽然竞争对手可能会降价,但小牛电动将继续走高端路线,脱离过热的低端市场。 巨大的潜在市场 李彦在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中国售价在3,500元以上的高端电瓶车市场规模在1,400万至1,600万辆,但小牛电动在该类别仅售出了约60万辆。 除了走高端路线,小牛电动还有意在今年回归扩张模式,计划在国内开设1,000至2,000家门店,并尝试直接向海外零售商分销,认为这样有助于建立品牌忠诚度。公司还致力于品牌推广和营销计划,从直播到与中国领先的电子竞技团队京东电子竞技俱乐部合作,后者是2023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入围者。 恢复增长看起来不错,但小牛电动今年能维持整体好转吗?公司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最新财报仍有需要作很大的改进。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1.8%,至4.787亿元,同期毛利率从22.5%降至19%。小牛电动报告称,2023年四季度净亏损1.302亿元,较2022年的3,710万元亏损有所扩大。 全年营收26亿元,较2022年下降16.3%,去年毛利率为21.5%,较2022年的21.1%略有上升,小幅增长归因于在中国市场新推出的高端产品。年度净亏损从2022年的4,950万元扩大至2023年的2.718亿元。 虽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牛电动每辆电瓶车的收入继续下降,但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是,下降速度同2023年相比似乎趋于平缓。去年第四季度,每辆电动车的平均收入为3,482元,同比下降21%。 总的来说,小牛电动似乎正在开始兑现走高端市场的承诺,并尽其所能应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其市值为1.76亿美元,市销率为0.36倍,与九号公司(689009.SS)持平,后者拥有标志性的赛格威(Segway)品牌,市值2.72亿美元,市销率0.36倍。两者都落后于意大利的比亚乔集团(PIA.MI),后者制造的Vespa品牌电瓶车名气更大、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不过它的市销率只有0.52倍,并没有令人特别兴奋。与小牛电动不同,九号公司和比亚乔集团都处于盈利状态。 近几个月,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四家分析机构,对小牛电动的股票给出的建议不是“买入”,就是“持有”。但一个积极的迹象是,随着公司恢复增长,它们本月转向了“买入”和“强力买入”。两家提交财务预测的分析机构也预计,该公司今年将恢复盈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消费

Baozun announces executive moves

宝尊能否弯道超前仍待时间验证

这家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表示,“转型旅程”正迎来转机 重点 收购Gap中国后,宝尊电商去年营收增长5%,Gap中国占其全年总销售额的14% 去年公司原来的电商业务产品销售额下降21%,电商服务收入也下滑5% 谭英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之一,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在过去一年一直在进行重大转型,收购品牌并投资新的离岸业务,以便实现多元化发展。但这家大股东包括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9988.HK)的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 上周宝尊电商发布2023年年报,并宣布两项高管变动,给出了一些新的暗示。祝燕洁被任命为公司新任首席财务官,接替前任于钧瑞,于钧瑞则将专注于宝尊电商总裁的职责。两人都是四年前加入公司,最新变动似是为了让于钧瑞有更多时间,专注重振宝尊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务。 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宝尊电商在香港挂牌的股价下跌了4%,这是投资者对该公司正在进行的转型不感兴趣的最新证据。公司此前在3月公布了2023年的财务业绩,意味最新的下滑可能是对高管变动和年报中新细节的回应。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的股票,在过去52周已下跌40%以上。 年报揭示了宝尊电商的最新想法。在国内,已推出一年的品牌管理业务正在转向两个新方向,而在国外,它也正在向南,即东南亚扩张。去年,公司收购了Gap(GPS.US)中国业务,并在几个月后与私营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成立了持股51%的合资企业,这已成为公司两项全新的品牌相关业务,即宝尊品牌管理(BBM)和宝尊国际(BZI)。 宝尊电商仍然是公司在国内的品牌管理业务的核心,为各品牌提供后端电商供应链管理服务。宝尊国际也在国际上做同样的事情,最初是在东南亚。首席执行官仇文彬在公司3月份的最新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Gap中国处于宝尊品牌管理的核心位置,随着公司致力于将该连锁重塑为更高端的品牌,Gap中国经营亏损大幅收窄。 “品牌管理转型第一年即显现积极成果,为未来的增长和成功奠定坚实基础,”仇文彬说。“宝尊品牌管理是宝尊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组成部分。宝尊国际是公司的长期发展机遇,我们将持续构建业务基础设施。” 不起眼的数字 虽然这个愿景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数据并不太起眼。宝尊电商2023年的年收入仅增长5%至88亿元,其中包括来自Gap中国的13亿元。公司为其他品牌提供电商服务的核心业务下降了5%,至55亿元,而通过电商销售产品的收入下降了21%,至20亿元。 在产品销售类别方面,家电销售收入下降了29%,电子产品销售收入下降了56%,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避免购买大件商品的疲软情绪。 公司全年亏损2.78亿元,较2022年的6.53亿元亏损有所收窄。公司的品牌管理部门(主要包括Gap中国业务)全年调整后营业亏损1.88亿元。该连锁店在被收购前关闭了86家门店,宝尊电商继承了连锁店的经营亏损。 宝尊电商转型正值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发生痛苦变化之际,经过多年的强劲增长,行业正显示出成熟的迹象。国内,从阿里巴巴的天猫到腾讯的微信视频号等主要平台,都在努力应对疲软的消费者信心。曾经是宝尊电商主要客户群之一的国外奢侈品牌,也面临着来自本土奢侈品牌的新竞争。 2007年,宝尊电商始于一个聪明的想法,为希望利用当时中国日渐兴起的电商浪潮的知名外国品牌提供后台服务。公司核心的电商服务业务的主要合作伙伴是阿里巴巴,它拥有宝尊电商14.4%的股份。对阿里巴巴的依赖最终成为了一种负担,限制了宝尊电商的增长机会,它后来开始通过为品牌合作伙伴提供跨平台的电商服务来实现多元化发展。 那么,目前情况如何?从年报看,宝尊电商通过推出“创业内容商业中心”,以及收购抖音的头部合作伙伴洛氪迅,来应对抖音在国内电商生态系统中的颠覆性影响。 宝尊品牌管理已从70余个历史运营系统整合为单一综合运营平台,将是该部门未来发展的基础。宝尊努力摆脱与Gap门店相关的折扣品牌形象,实施“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全新品牌策略。 宝尊国际最初的主打品牌是Authentic Brands旗下的Hunter品牌,宝尊拥有该品牌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市场的知识产权。宝尊国际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菲律宾、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有150 名员工。公司计划今年将以户外服装和橡胶靴闻名的Hunter品牌引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仇文彬表示,宝尊国际与日本的本田汽车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新马市场推出,并补充说双方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合作。 宝尊目前的市销率(P/S)为0.13倍,与国内竞争对手微盟集团(2013.HK)相比显得相当低迷,后者的市销率有1.38倍。全球同行Salesforce(CRM.US)和Shopify(SHOP.US)的市销率都要高得多,分别为7.81倍和13.58倍。宝尊电商低迷的估值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雅虎财经调查的七家分析机构中,有六家对其给出了“强烈买入”或“买入”的评级。至少一家券商,即大和资本最近将该股评级调高为“买入”。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ao Geping eyes listing in Hong Kong, but family-business may not be the cup tea of the market

毛戈平转闯港交所 市场忧家族色彩浓

毛戈平化妆品寻求A股上市多年未果,今年1月正式转向香港上市。公司近年销售增长快速,但过分依赖创始人名气可能是该公司最大的投资风险。 重点: 毛戈平超过九成营收来自彩妆和护肤产品,去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8%和88.6%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管理企业,6名执行董事中有5名是家族成员,包括毛戈平夫妇。       罗小芹 毛戈平因为《武则天》知名艺人刘晓庆化妆而在行内崭露头角,2000年创立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毛戈平),于2016年12月以“A股国内彩妆第一股”声势申请上市,可惜事与愿违,多次提交招股书均无功而还,公司本月8日转移在港申请上市。 毛戈平的A股上市之路兜兜转转,与其业务表现关系不大。相反,近年公司化妆品销售有不错增长。它未能获批,很大可能与监管机构顾虑公司收入过分依赖毛戈平的IP(知识产权)有关。 公司在招股书亦预警相关风险称,核心产品以创始人命名,一旦毛个人存在不当行为,可能影响公司品牌形象,从而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又或如创始人未来减持、转让其持有股份或不再参与经营管理工作,均可能会对公司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若论基本面,毛戈平近年在高端化妆品市场有不错的表现。根据招股书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2年零售额计算,Mao Geping品牌在中国头十五大高端美妆市场排名十三,也是唯一的国货美妆品牌,而排名较前的国际知名品牌包括法国L'Oréal、美国Estée Lauder和Nars等。 随着国人审美和悦己意识增强,加上疫后消费品销售回暖,去年化妆品销售录得稳步增长。根据《202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行业发展与消费洞察》市调报告,去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169亿元,同比增长6.4%,而同期毛戈平营收与净利润的增幅均跑赢整体化妆品市场。 去年盈收急升 在2021至2023年间,毛戈平营收分别为15.8亿元、18.3亿元和2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1亿元、3.52亿元和6.64亿元,特别是去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58%和88.6%。 过去三年,毛戈平的毛利率分别为83.4%、83.8%和84.8%,净利润率分别为21%、19.2%和23%。从成本结构看,营销费用占了大头,甚至达到同期销售成本的3倍以上,因疫情关系,2022年净利润率表现一般,幸好去年公司销售成本同比虽增幅48%,低于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幅,令净利润得以反弹,并超越2021年水平。 毛戈平目前拥有《Mao Geping》和《至爱终生》两大品牌,其中《Mao Geping》为绝对核心品牌,该品牌在2021至2023年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6.6%、98.4%和99%,正如前述,这是投资公司最大的风险所在。 从销售管道分析,去年线下直销占总销售的51.7%,在线直销占33.5%。与再对上一年比较,线下与在线的销售增长都有提速,只是在线直销增速更快。在线管道能够快速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但通过线下终端体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所以线下销售通常是化妆品公司重要的销售管道。 回顾过去三年,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与营收同步增长,去年度经营现金流净额约7亿元,较2022年的3.9亿元同比增长八成,至去年底现金等价物由2022年的8.88亿元增长至11.37亿元。然而,公司在港上市的招股书补充截至今年2月29日底止的资料,今年前两个月公司现金等价物却少了4.95亿元,令流动资产净值由去年底的11.7亿元大减43%至今年2月底的6.65亿元,公司未有披露原因,但相信与投资活动有关。 董事局属毛家天下 还有一点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毛戈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管理企业,创始人毛戈平及其配偶汪立群为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57.26%股权,毛戈平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汪立群为副董事长,连同毛戈平的姐姐毛霓萍、毛慧萍和汪立群的弟弟汪立华,合计控制公司约82%股权。 此外,公司的6名执行董事中,5人分别为毛戈平夫妇及3名家族成员,只有宋虹佺是唯一以重要高层加入董事局,宋早于2002年加入,现为总裁兼Mao Gepin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去年宋年薪为475万元,年薪仅次创始人毛戈平的593.8万元。 毛戈平的董事会架构可能是它过往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位专注品牌价值的创始人,以及执行力出众的管理层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家族成员的管治模式最易受人诟病,因为很难排除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权左右公司发展的重大决定,有可能造成损害公司及股东们利益的风险,这是认购该公司新股的投资者需要特别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utostreets passes Hong Kong listing hearing

政策支持二手交易 汽车街争高估值上市

这家中国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商已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首次公开招股 重点: 汽车街计划在香港上市,以中国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商地位获得高估值,希望集资不低于1亿美元 随着政府推动行业发展,同时消费者变得愈发精打细算,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二手车销量增长将加速 阳歌 中国二手车交易服商汽车街发展有限公司在2月份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请中,其提供的过去三年运营数据并不令人兴奋。但仔细阅读上周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申请,会发现面对未来几年的强劲增长,这家公司可能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成立10年的汽车街有很多优势,并且对自己的估值似乎寄予了厚望。它是中国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商,上市文件显示,2022年它在中国的二手车交易平台的占比为12.6%。美国二手车权威公司Cox Automotive是其第二大股东,持有11%的股份。 与此同时,公司似能从未来几年中国二手车的预期繁荣中受益,推动这种繁荣出现的有两个因素。一是政府最近对回收利用的支持。另一是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促使越来越精打细算的消费者购买二手车。 这种繁荣可能会与过去三年中国二手车市场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在2021年至2022年內地实施严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令这个市场增长疲软。2023年上半年限制措施最终取消,很多人被感染,二手车市场更加疲软。疫情期间,二手车交易比新车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买家往往无法参加线下拍卖,这是常见的二手车销售渠道。 汽车街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间,中国二手车市场年增长率仅为6.9%,去年二手车销量1,440万辆。但在我们上面提到的因素推动下,预计2023年至2028年,增长率将大幅加速至每年13.7%。 政策方面,国务院3月公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包括对二手车交易的支持。一个月后,商务部也推出类似计划,制定从去年到2028年二手车交易量增长45%的目标。 当中央政府发出此类具体信息时,地方政府通常会跟着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汽车街指出,上海、济南等大城市,以及湖南省都已公布了促进二手车交易的规定。有了政府支持,像汽车街这样的公司似乎做好准备,即将在需求激增时获得大幅增长。 估值是否太乐观 汽车街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希望获得远超国内外同行的估值。它的最佳比较对象是中国的汽车之家(ATHM.US; 2518.HK),后者目前的市盈率(P/E)和市销率(P/S)分别为11倍和3倍。 如果以类似市盈率和市销率计算,按照其2023年的收入和调整后利润,汽车街的估值在1.5亿至2亿美元之间。即使取美国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商 Carmax (KMX.US)22倍的市销率计算,汽车街的估值也只有3.25亿美元。但权威媒体IFR的报道称,公司的目标是在首次公开募股中筹集约1亿美元,这表明它正在寻求8亿美元或更高的估值。 上市文件中的其他信息显示,汽车街此前曾探讨过在美国上市的可能,具体日期不详。当时它的估值约为10亿美元。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看该公司的财务数据,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所指出,这些数据看起来并不是太令人兴奋。它们大致讲述了相同的故事:新冠疫情对其业务造成了影响,汽车街在2022年经历了急剧的业务放缓,然后在2023年开始反弹。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6.78亿元下降31%,至2022年的4.68亿元,然后在去年小幅增长5%,达到4.92亿元。汽车街指出,随着疫情后生活恢复正常,增长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强劲加速,2023年下半年汽车交易量同比增长了21%。 公司的所有收入都来自各种汽车交易费用和服务费用,使其能够在承担较低风险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在这三年时间里,其毛利率相对稳定,从2021年的62.8%降至2022年的60.9%,后又在2023年反弹至63.5%。 公司基本上是一家B2B服务提供商,主要与专业汽车卖家和买家合作,而非个人消费者。这些大客户对其服务的信心不断增强,这体现在公司从卖出的每辆汽车上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从2021年的1,280元增长到去年的1,636元,增长了27%。 过去三年,公司的现金流均为正,且去年实现了1.07亿元的调整后利润,相比2022年的7,000万元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好的小信号是,公司的“交易成功率”在逐年下降,也就是成功完成交易的二手车占发布车辆的百分比。该比例从2021年的73%下降到去年的仅46%,它将原因归咎于越来越多的人将二手车挂牌出售,而购车者却态度谨慎。 归根结底,汽车街似处于相当有利的位置,可从中国二手车市场即将到来的繁荣中获利,尽管它可能正寻求一个过于乐观的高估值。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un Art Retail Group seeks transformation

赢尽对手输给时代 大润发谋转型重生

近年电商崛起,网购盛行,令昔日在内地其门如市的大卖场面对极大困境,高鑫近日发盈警,业绩按年转盈为亏 重点: 高鑫上个财政年度亏损高达17亿元 亏损主要来自关店而作出的减值,以及单价下跌所致   刘智恒 当港人每到周末周日抢着往深圳山姆购物时,昔日的内地大卖场”龙头一哥“大润发却斯人独憔悴,其母公司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808.HK)突发盈警,截至2024年3月底的财年业绩转盈为亏,蚀16亿(2.2亿美元)至17亿元,再对上财年则录得盈利7,800万元。 亏损主要是来自关闭门店、固定资产减值,以及为商誉作减值所致。若不考虑此部分,则净亏损约6至7亿元,主要是业务调整,以及顾客囤货习惯减弱,引致单价减少。 大润发不断关店 高鑫表示,将会关闭长期亏损的门店,亦会考虑出售不良资产,同时续在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等区域密集布局。集团预期现金流仍充足,并为未来业务发展及应对市场竞争提供充足资金储备。 事实上,在网上购物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味靠平招徕的大卖场,其经营模式显得有点儿过时。高鑫不断收缩旗下门店的数目,截至2023年3月的财年,门店总数为582家,相比上一财年的602家减少了20家。市场非正式统计,2023全年,大润发门店出现集体关闭潮,涉及的数目高达13间。 难怪高鑫主席黄明端曾感慨万千道:”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业务衰退下,高鑫的业绩日走下坡,2022的财年亏损7.3亿元,2023财年虽反弹微赚7,800万元,但2024财年又再亏损逾16亿元。今年2月,母公司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董事长蔡崇信也开腔,向投资者表示考虑慢慢退出传统零售业务。 山姆逆境突围 面对电商的不断碾压,传统大卖场显得无力招架,在极其劣势下,沃尔玛(WMT.US)旗下的山姆成为市场奇皅,它采用仓储加付费会员模式,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血路。2022年时,中国沃尔玛的收入1,070亿元,光山姆店就占去61%。去年第四季度沃尔玛在内地销售额达288亿元,同比增长11.3%,集团表示全赖中国山姆及电商业务持续增长所致。 山姆的美国竞争对手好市多(COST.US)也采用类似模式,在中国取已设六家门店,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眼见竞争死敌另辟蹊径,高鑫也从旁偷师,去年在扬州开设首家付费会员店—M会员店。该店是以现有大润发门店改造而成,经营面积1.2万平米,至去年9月底,付费会员已超过5万名,集团更计划,今年在南京和常州的门店,亦改为M会员店。 山姆店成功将垂死的沃尔玛救活,令人对仓储式付费会员店刮目相看。首先山姆收取每名会员260元,这笔费用实时为集团带来现金流。但要明白,既然大卖场不用付费,人们为何要付费予山姆?这才是关键所在。 我们先说说传统大卖场的经营模式,其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销售货物的收费,另外是收取商家的入场费、上架费或堆头费。后者是大卖场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大卖场以入场费为首要考虑点,往往忽略了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变成只要商家付得起钱,大多来者不拒,于是货种繁杂,花多眼乱,但货品是否吸引消费者,又属另话。 货种独特价格低廉 山姆店与大卖场的不同,一是货品,二是价格。先说货品,传统大卖场货品动辄两三万款,物种虽多,却不一定是大多消费者需要;而且同质化高,这类货几乎什么地方也可买得到。山姆精准挑选的商品约在3,000到4,000个SKU(Stock Keeping Unit,最少存货单位),主力针对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一些品种更不是随意在别的店铺可以买到。 集团更有自家品牌Member’s Mark,商品数量约在800项,从日用品到烘焙食品,更时常出现爆品,如原味麻薯面包、美式烤鸡、榴莲千层、瑞士卷等。此模式不但实现了差异化,自家产品的毛利率亦相对较高。 由于货品精简了,再以大手采购,通过深度绑定供货商而获得颇高议价能力,自然就容易取得高折扣。而且,如上所述,传统大卖场收取上架费,商家付了一大堆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会将成本转嫁予消费者,于是出现大卖场的货品贵过小卖店。山姆店并没此问题,货品价格较别的地方便宜,那消费者也愿意付出会员费去进场购物。 还有,逛店体验也十分重要,山姆店虽然以仓储式经营,但在装修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特别在货品的摆设作出一番布局,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而且,部分山姆店旁边也有别的大型游乐地点或品牌店作为配套,如珠海店坐落于印象城,内有迪卡侬及不同商店,那消费者到山姆店,并非单纯购日用品,而是作为一天的娱乐消费点。 山姆的成功让高鑫狠下决心转型,不过,在部署上高鑫肯定输了先势,山姆已成为该模式的领头羊,品牌占了先机。大润发迟来的转变,最终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还是能做到后发先至,超越先来者,暂时仍待时间证明。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Nayuki opens 205 franchsed stores

对手竞相申港上市 奈雪的茶四面楚歌

继去年决定在直营店外开展多元化经营后,截至3月底,这家高端茶饮的店面网络已有205家加盟店 重点 因季节性因素,奈雪的茶一季度新店开张速度有所放缓,公司还调整了加盟模式,希望扩大在小城市的影响力 自去年10月以来,至少有五家茶饮申请上市,令这家香港上市的茶饮商,在向投资者争取资金的时候,增加了许多竞争 阳歌 茶饮连锁店奈雪的茶控股有限公司(2150.HK)在最新季度业务更新的数据显示,其门店数量增长急剧放缓、加盟业务亦起步缓慢;然而,值得关注的一点,并未出现在周四的文件里。这个未公开宣布的事实,将是奈雪的茶最后一次以唯一在港上市的茶饮公司身份发布,该行业通常也被称作奶茶行业,源自它最著名的产品之一。 自去年10月以来,至少已有另外五家高端茶饮连锁店申请在香港上市,包括1月提交IPO申请的行业领军企业蜜雪冰城。其中,只有茶百道(2555.HK)过审,并于上周正式启动上市,由本土巨头中金公司和花旗承销。 茶百道的上市首次提供了与奈雪的茶真实估值的比较,奈雪的茶2021年上市以来,一直是投资者在奶茶行业唯一的选择。随着新上市公司(就门店数量而言大部分都比奈雪的茶多)的出现,奈雪的茶在吸引投资者关注这一点上,面临的竞争将大大增加,不得不加倍努力,才能保持他们对其增长故事的兴趣。 奈雪的茶和许多同业在疫情期间都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因为中国严格的疫情防控,它们很多门店被迫关闭或面临其他运营限制。更重要的是,它们售卖的高端茶饮大多是那种让人“感觉良好”的产品,人们通常在进行社交时购买,而疫情期间社交相当有限。 因此,奈雪的茶和许多同行疫情期间都在亏钱,直到去年解除疫情防控后才恢复盈利。所以,在比较投资者喜欢谁时,看市销率(P/S)比看常见的市盈率(P/E)更有用。 奈雪的茶市销率只有0.72倍,考虑到任何成长型公司的估值普遍都应高于1倍,并且通常要高得多时,这个市销率就显得相当低了。茶百道上周提交的IPO启动文件显示,按每股17.5港元的IPO价格计算,其市值约为260亿港元。以去年169亿元的收入计算,该公司的市销率为1.4倍,约是奈雪的茶的一倍。 但与咖啡连锁运营商相比,茶百道这个市销率也没什么值得兴奋。本土咖啡巨头瑞幸咖啡(LKNCY.US)和视中国为第二大市场的星巴克(SBUX.US)的市销率都比它高,分别为2.1倍和2.7倍。 在这方面,关键是投资者对现在新入市的这批高端茶饮制造商非常谨慎,因为激烈的竞争可能会迫使其中一些在未来几年倒闭。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看到,这些股票在未来一两年内流入市场时面临一定的压力。 增长缓慢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看看最新季报。报告显示,奈雪的茶一季度新店开业速度明显放缓,这通常是天气寒冷抑制消费所致。本季度,新开直营门店23家,截至3月底,门店总数达到1,597家。与去年第四季度的214家新店和第三季度的166家新店相比,新开店数量大幅放缓。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最新的门店数量比2023年3月底的923家直营门店增加了70%以上。 继去年决定进军特许经营业务后,奈雪还于3月底首次透露,店面网络新增205家加盟店。尽管如此,该公司约1,800家直营和加盟店的总数,仍远远落后于茶百道在去年9月底的近8,000家,与蜜雪冰城当时冠绝同行的3.6万家门店更是没法比。茶百道和蜜雪冰城几乎所有门店都是加盟店。 奈雪还首次详细讨论了加盟计划的进展情况,计划旨在帮助它扩展到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此番讨论似表明,公司在尝试更激进的扩张,以赶上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前,仍在试验这种商业模式。 公司表示:“业务方面,2024年2月,我们优化了对加盟商的要求,门店店型更灵活,面积要求有所下降,单店投资金额也下降到人民币58万元。这将帮助降低加盟商的资金压力,助力加盟业务持续增长。” 投资者对新财报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港股周五早盘奈雪的茶股价下跌3.8%。以此计算,该股今年迄今为止已经下跌了约30%,较2021年的IPO价格下跌了90%,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投资者的怀疑态度。 加盟业务将不可避免地给奈雪的茶带来新问题,最明显的是品控和利润率压力。该公司目前的毛利率约为40%,相比之下,茶百道为34%,另外两家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的大型茶饮连锁店沪上阿姨和古茗的毛利率约为31%。 总言之,由于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登陆港交所,投资者中短期内可能不会对奈雪太感兴趣。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公司能够快速扩大加盟业务而不过多牺牲利润率,它可能还可证明自己的吸引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医疗保健/生物技术

The loss-making developer of cancer immunotherapies raised just enough financing last year to cross the valuation threshold for a Hong Kong listing.

盛禾生物将上市 传闻筹资额大减

这家2018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5月引入唯一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刚好达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重点︰ 盛禾生物的产品仍在研发或临床阶段,并没有任何产品及授权收入,去年亏损1.3亿元 市传盛禾生物将集资5,000万美元,比去年传出的1.5亿美元的集资额大减66.7%   裴梓龙 香港股市近年持续疲软,新股市场更陷入寒冬,今年首季成功在港上市的新股只有12只,总集资额仅47亿港元,创2009年同期以来新低,全球排名更跌至第10位,跑输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市场。 这两年来,在美国持续加息的大环境下,市场“便宜钱”不再,导致靠烧钱发展的初创科技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比以往更难以在市场融资,只能靠消耗自有资本艰难维生。不过,内地开发免疫疗法、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体细胞因子的创新药企业盛禾生物控股有限公司,恰好在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前获得融资,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以2.1亿元购入14.89%股份,投后估值达到14.1亿元,折合约15.3亿港元。 恰好是因为这笔“救命钱”,令盛禾生物刚好跨过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请上市的门坎。根据港股《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要求,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以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虽然如此,盛禾生物首次上市申请却无功而回,今年2月卷土重来,直到4月15日,终于成功闯关。 事实上,盛禾生物去年8月首次申请上市时,市场传闻公司会集资1.5亿美元,然而这次卷土重来后,市传的集资金额大幅缩减至5,000万美元。虽然最终集资额仍要公司正式启动招股时才公布,但这个消息也侧面反映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集资并不容易。 创新药这个赛道曾获资本力捧,虽然前期要靠烧钱研发,但如果有一两款产品能够成功商业化,因为有专利,就会成为“印钞机”。但这也伴随极高风险,万一全部失败,那投资就化为乌有。盛禾生物在招股文件首页就有这么一句︰“无法保证我们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和销售我们的核心产品或我们的任何管线产品。” 根据盛禾生物的介绍,公司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三个属于核心产品,包括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机构数据,盛禾生物旗下的三款抗体细胞因子,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所谓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是近年较为新兴的生物制药方向。抗体细胞因子可为肿瘤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如T细胞和NK细胞)搭桥,类似于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各种成分,细胞因子分子以高密度固定在肿瘤病变处,抗体细胞因子进而显示出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集资用于临床试验 目前盛禾生物所有的产品都在研发或临床阶段,过去两年的收入大多来自政府补助向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还有合约生产服务销售收入,去年共录得2,100万元收入,但单单计算研发费用,过去两年分别花了5,317万元及4,304万元,两年用了约9,600万元。根据时间表,盛禾生物有6款产品已进入临床一期或二期,这也意味需要更多资金应付高额花费,这也正是急于上市的主因之一,公司也直言集资所得将全部用于三款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 由于欠缺收入来源,盛禾生物过去两年分别亏损约5,200万元和1.33亿元。事实上,在2022年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剩下182万元,根本无法应付开支,幸好去年获得倚锋资本2.1亿元融资,才有足够资金继续运营。而截至去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剩下1.25亿元,到了今年2月底,再降至约1.02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达3.98亿元,当中有3.17亿元是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 今年以来,暂时只有专注于针对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荃信生物(2509.HK)这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上市时的市值近44亿港元,上市首天股价大涨23.7%,表现相当不错。不过,统计去年成功在港上市的7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只有科伦博泰生物(6990.HK)的股价目前仍录得超过一倍升幅,其余已全数跌穿招股价,跌幅达37%至69%,反映投资市场在目前高利率的大环境下,对生物科技板块的前景不太看好。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provider of cancer-screening products issued a positive profit alert in January, but the full earnings report has yet to appear after auditor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company’s revenues.

诺辉销售真实性再遭质疑 核数师倡独立委员会调查

诺辉健康今年1月曾发出盈喜,但这份利好财报迟迟未现踪影,原因竟然是审计机构德勤质疑其收入表现 重点: 为回应质疑,诺辉健康新增了两名资深会计师作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时成立独立特别委员会监督调查 该公司的业绩争议主要在于特殊的收入确认方式有虚增收入的可能性,过高的应收账款可能与经销商压货有关   莫莉 作为中国的“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6606.HK)的业绩曾让许多同行眼热,三年收入增长超过25倍,毛利率过去三年从52%扩大到90%。可是,2023年下半年的一份沽空报告,让诺辉光鲜亮丽的财报出现裂痕,市场开始质疑,“一路高歌”的财务表现背后,究竟是数字游戏还是真材实料。 近期,诺辉再陷风波,原因仍然与财务数据有关,只是这一次质疑其销售真实性的变成了“友军”——会计师事务所德勤。 早在今年1月,诺辉就曾向市场透露业绩的正面信息。公司在盈利预喜中预告,2023年收入将同比增长158.9%至168.2%,最高达到20.49亿元,其中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更是成为年销售额破10亿元的超级单品。可是到了3月,这份备受期待的年报却迟迟未能见全貌,在预计发布年报的日期,公司宣布年报延期到3月28日再公布,接近港股年报业绩披露期的尾声。 3月28日,投资者不仅没能等到业绩大涨的年报,还等到一枚重磅炸弹——自诺辉上市以来就与其合作的审计机构德勤提出,需关注核心产品常卫清、噗噗管、幽幽管的交易有效性,以及相关销售模式的商业实质和商业合理性、销售及营销开支的有效性。德勤甚至认为“进行独立调查乃属必要”。换句话说,德勤作为给诺辉的年报签字背书的审计机构,对公司收入真实性产生了严重怀疑,导致这份年报无法发出。 市场似乎早已嗅到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在诺辉宣布消息的前一个交易日,其股价在休市前突然大幅跳水,当日下跌19.8%,算上再之前一日的跌幅,其股价在停牌前两个交易日已大跌25%,创17个月新低。 面对审计机构质疑,诺辉在11天后宣布新增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二人均为资深会计师,在财务报告、企业内部调查及内部控制方面拥有丰富知识及经验,而且两人曾在德勤工作,其中一位更曾担任合伙人17年。同时,诺辉成立了仅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内的董事会独立特别委员会,根据此前德勤的强烈建议,公司已聘用第三方专家进行独立调查,此次成立的独立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调查等各类事项。 独立特别委员会往往出现在上市公司出现企业管治问题、监管调查危机等情况,由多名独立董事所组成,大多为高年资且具备一定声望的法律和会计专家,且与调查所涉事项无利害关系。 争论焦点何在? 虽然德勤对于诺辉产品的交易有效性、销售模式等质疑的细节尚不明确,但是从去年8月的美国财经媒体Capitalwatch对诺辉的调查报告中或可一探究竟。 Capitalwatch当时声称,根据其历时16个月在全国各地的跟踪调研,认为诺辉通过不断压货的方式,营造虚高的销售收入。以核心产品常卫清为例,调查报告声称2022年常卫清在公立医院的销售量约为6,000份,以每份500 元供货价计算,该部分的销售确认收入仅为300万元。但诺辉回应称,常卫清来自医院渠道的收入约为2.6亿元,已确认收入的销量约为17.2万份,每份约为1,483元,该单价远高于调查报告中声称的500元,也高于常卫清在部分医院的销售价。 不过,诺辉的收入确认方式的确独特,是样本寄回实验室且公司完成检测服务,或采样盒到达消费者手中超过12个月的服务有效期,这可能导致部分产品是以过期产品的形式被确认收入。2022年,常卫清出货量80.6万份,收入确认量为36.1万份;2023年上半年,出货量53.9万份,收入确认量42.9万份。这意味着,公司可能在财务报告中夸大出货量或者存在其他形式的收入虚增。 此外,诺辉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例也不断攀升,从2019年的31%上涨到2023年上半年的117%。Capitalwatch认为,应收账款过高的原因是公司向经销商压货,公司回应这是因为业务的服务确认方式,导致当期收入大部分需要等到下一期才能收回。 诺辉的独立调查报告需时准备,但长远来看,公司手握常卫清、噗噗管和幽幽管三款已上市的癌症早筛产品,针对的是中国最高发的消化道癌症中的结直肠癌和胃癌,随着居家健康筛查的普及,诺辉的市场前景仍然相当广阔,且看此次调查能能否给市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enQ Hospital has stable business growth but lacks growth bright spots

明基医院业务稳健 前景独欠增长亮点

明基医院是内地华东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计划集资扩大发展,正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重点: 明基医院去年收入26.9亿元,按年增长15% 上市集资所得,将用于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   刘智恒 今年初,专注治疗肿瘤的民营医院美中嘉和(2453.HK)在港上市,由于股份背后的投资者星光熠熠,有中金、中信及石药(1093.HK)等,市场寄望甚殷,想不到上市首天即跌破定价超过三成,令市场大跌眼镜。可幸后来陆续收复失地,股价拾级而上,上周五更报23港元,较上市价升逾六成。 在市场对民营医院股的印象稍微修复之下,台湾资金背景的明基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本地首家挂牌的综合民营医院股。 持两家三级医院 根据申请文件,明基医院旗下有两间医院,分别是2008年开始营运的南京明基医院,属三级甲等医院,另外是2013年开始营运的苏州明基医院,属三级医院。两家医院总运营面积合计约38万平方米,注册床位1,850张,拥有超900人的医生团队,去年门诊次数超过200万,住院手术逾 20,000宗。 明基医院背后大股东是台湾上市企业佳世达科技(2352.TW),公司成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医疗事业、智能解决方案及网络通讯事业。在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机等领域,佳世达更居全球领先地位。另外,在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交易的综合医疗服务供应商盛弘(8403. TPEx),亦持有少量股份。 过去三年,明基医院的业绩均有增长,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别是22.2亿元、23.4亿元及26.9亿元;盈利6,908万元、8,955万元及1.67亿元。 过去多年,明基医院在华东建立了一定的名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计,2022年明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在全国排名第五。以每张登记床位的平均收入计,在内地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中排名第一。 医疗市场持续增长 对于内地民营医院的前景,仍然在上升态势。内地医疗市场整体稳中向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预计内地医疗总支出在2026年达到12万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1%,并于2030年增至16.2万亿元 民营医院的收入则由2017年的3,191亿元增至2022年的6,07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7%。估计于2026年达到1.09万亿元,2022年至 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9%。 无可否认,医疗市场及民营医院正处于稳定增长中,明基医院亦在华东区站稳一席位,有相当知名度,业绩也在稳步向上;但明基医院缺乏一个增长亮点,能吸引投资者在现时疫弱的港股市场投下信心一票。 特别在资本市场,相比于医药或生物科技股份,民营医疗机构相关的股份相对乏爆炸点,前者有无限想象空间,后者的业务稳打稳扎,正所谓收入有数得计。强如海吉亚医疗(2453.HK),市值也不过179亿港元,市盈率在23倍水平。 缺乏扩张大计 明基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住院服务,另外是门诊服务,来自患者的每次住院平均支出,由2021年的19,142元跌至去年的17,042元,门诊平均支出也出现饱和之态,过去三年分别是571元、599元及584元。公司去年整体收入能上升,全赖住院及门诊人数提升所致。 然而,医院目前的处理量已达到一定水平下,除非兴建新医院,否则不容易再有大幅增加,过去三年的床位数是1,600张、1,700张及1,850张,增长平稳,未来要大幅增长不易,因要考虑医院是否有充足空间。至于平均床位周转天数,分别是9.4天、9.2及8.2天,要增加周转天数相信也不容易。 事实上,集团的毛利率也不吸引人,经过之前努力,已由2021年的15.3%,提升至去年的18.9%,能否再有一个理想升幅,暂时很难说。若以现时看,毛利率较康宁医院(2120.HK)的25.8%低,更远远及不上海吉亚的31.6%。 明基医院表示,上市集资将用作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部分或用于投资并购,另外是升级现时的“智慧医院”。细看其未来发展,都只是在原有规模上构想,未见有新增医院大计,亦乏在其它地区拓展的蓝图。 当然我们明白在内地要再建一家具规模医院,除了涉及资金外,专业医护人员也不易招聘,各地又有不同规限及要求;但若没有一个更具前景的计划,明基医院的吸引力不够强,特别在目前差劲的港股市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制药烧钱迅速 英矽智能再冲港股

这家AI制药企业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但其烧钱速度亦十分惊人,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融资“续命” 重点: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同比增长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 该公司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药物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若研发进展不顺,将大幅影响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失效之后,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将与2023年底赴港申请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争夺“亚太AI制药第一股”的名号。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间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连完成两项对外授权交易,合同金额总额最高可达15亿美元,其中与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让英矽智能可以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这也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AI新药的专利授权合作。 英矽智能的业务主要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三大领域。其中,管线药物开发服务是支柱业务,公司通过研发内部管线候选药物,在其对外授权或实现商业化后产生收入,该分部去年贡献收入3,902万美元。 药物发现服务是与药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发的Pharma.AI平台发现与疾病有关的靶点,识别并进一步研发,从中收取服务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则是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时,就该平台的访问权限收取的预付订阅费。2023年,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分别贡献879.6万美元和336.2万美元,期间签订软件客户达50个,新增礼来(LLY.US)、诺和诺德(NVO.US)等大型药企客户。 在大额对外授权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财务表现稍为好转,除了收入上升,净亏损也同比减少1,019万美元至2.11亿美元。不过,尽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入,这间技术驱动公司烧钱速度仍然十分惊人,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到5.6亿美元。 在过去生物医药融资活跃的时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医药”的概念颇受资本青睐。自2014年成立以来,英矽智能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股东名单星光熠熠,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更获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公司的投后估值高达8.95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7亿美元,这个金额与不少通过港股《上市规则》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相比,其实已为数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资金消耗速度来看,可能无法维持一年的运营开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发开支为9,7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5%,行政开支亦高达1,734万美元,当中包括劳工成本、股份薪酬开支等项目。 此外,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动负债总额达到8.47亿美元。由此可见,管理层或急于登上港股市场,获得更为通畅的融资渠道,为众多管线的下一步研发提供资金。 AI制药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拥有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其他治疗领域的15款候选药物管线,其中6种已取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也是研发进展最快的管线。对于AI制药行业来说,这款候选药物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现靶点、并设计化合物的候选药物。 过去两年里,由AI辅助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部分AI设计的小分子药物临床研发进展不顺,导致研发企业的市场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国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BAI.AS)曾备受瞩目,但是其核心管线BEN-2293在II期试验中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公司随后裁减一半员工,股价亦下跌超过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项目,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同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中美国2a期临床试验已于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给药,在中国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该候选药物的研发情况,或对公司业务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港股和A股市场尚无AI制药企业上市,另一间冲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投后估值高达19.7亿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余。与其他AI制药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仅拥有自我造血能力,通过管线授权持续产生营收,还拥有进展较快的自研管线,值得投资者长期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财经

Hillhouse fined for selling down Longi stake without disclosure

高瓴资本正将重心转向全球市场 公司被调查后需再增持隆基股份

这家私募股权公司在没有披露下出售了隆基的股份,应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要求,高瓴资本需要回购这些股份。 重点: 高瓴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调查后,已将隆基绿能股份的持股比例恢复至5% 尽管高瓴力图转型全球并刻意摆脱与中国的关联,但它向中国监管机构承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并增加在当地的资产配置 余特莉 阳歌 在中国庞大的私募股权界这个复杂的行业中,即使是最熟练的操盘手也偶尔百密一疏。高瓴资本就是这种情况。高瓴是一家中国私募股权公司,目前正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家更加全球化的基金,但公司近期因违规减持太阳能公司隆基而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批评。 根据隆基上周五提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文件,高瓴最近回购了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01012.SH) 的股份,将其持股比例从之前的 4.85% 提高至 5%。高瓴此举是回应中国证监会去年 11 月对其“间接减持”隆基股份但未进行适当披露的立案调查。 像高瓴这样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不常见,或许可以解释监管机构为何展开调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股市疲软的情况下,任何此类可疑的操作都可能被视为对一家公司缺乏信心的表现。 一家植根中国的基金在当前环境下向全球转型 高瓴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因投资了一批消费、医疗保健和科技领域的中国公司而知名,例如已成为中国顶级游戏公司的腾讯控股 (0700.HK) 和与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竞争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拼多多 (PDD.US)。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的百丽时尚以及抗癌药物制造商百济神州 (BGNE.US; 6160.HK; 688235.SH) 也在其投资组合中。 高瓴的失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该基金正谋求从中国本土转向成为立足亚洲区域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向全球其它市场扩张,以此对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转型对高瓴而言尤其重要,特别是其拥有庞大的美国LP基础,其中大部分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他们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担忧正日益增加。 高瓴的网站目前几乎没有提及其在中国的成功投资案例,而只是强调其在美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地已有布局。…
Fosun International: the slim-down must go on till debts paid off

复星一减再减 瘦身还债停不了

经历2022年的流动性危机,复星国际持续“减重瘦身”,最新举措是出售跨国保险公司Ageas股权 重点: 截至去年底,复星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0.4%,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过去两年复星出售资产回笼现金573亿元      李世达 “我们以前在全世界‘探矿’‘开矿’,现在已经有足够的‘好矿’给我们挖,并且在这些领域是有优势的。”复星国际有限公司(0656.HK)董事长郭广昌,今年3月底在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如此说。 不再“找矿”,而要“挖深矿”、“挖好矿”是这家广受瞩目的中国民营集团自2022年以来的核心策略,换句话说,就是要减轻资产、甩掉负债,聚焦具有优势的核心领域。而出售跨国保险公司Ageas最多8.19%股权,就是复星国际减重的最新举措。 复星国际近日公告,向法国巴黎银行(BNP)旗下的法巴人寿(BNP Cardif)出售欧洲保险公司Ageas最多1,540.1万股或8.19%股权,总作价介乎6.26亿至6.7亿欧元(约48.5亿至51.6亿元),所得款项将用于一般资金用途。 复星国际表示,是次出售目标是精简投资组合,聚焦公司核心业务,预计交易将带来税前利润6,000万至6,500万欧元,而复星仍将持有Ageas的195.2万股,持股比例跌至约1.03%。 这是复星国际继1月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5.6%股权后,今年第二次出售金融资产。 两年套现573亿 今年1月,复星国际以2.35亿欧元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Millennium bcp)的5.6%股份,仍保留20%以上的股份。随后至今年3月中旬,有消息称复星国际愿意进一步出售剩余的20%股份,约值8.4亿欧元,目前未有进一步消息。 自2022年遭穆迪列入下调观察名单后,复星集团一改“买买买”策略,提出多项“瘦身”计划,持续变卖子公司股权及资产,包括南钢股份、建龙股份、泛亚航运、Ameritrust Group等。2023年全年回笼现金273亿元,加上2022年的300亿元,复星这两年已收回573亿元现金。 尽管出售资产的行动持续,复星确实在减债瘦身的道路上取得成果。 截至2023年末,集团合并报表层面的有息债务为2,119.2亿元,较2022年末降低150亿元,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0.4%,较2022年12月31日下降2.9个百分点。在去年半年报中,复星便已宣布未来12个月已无大额美元债偿付压力。2023年中,标普将复星国际评级展望上调为“稳定”。 不过,虽然集团的中长期债务占总债务比例,由2022年底的53.2%提升到55%。不超过12个月的短期债务也从2022年底的1,062.8亿元减少至953.7亿元,但仍高于集团持有现金924.6亿元。 核心业务渐趋稳定 因此割肉还债还要继续,而郭董从不吝惜出售优质资产。 路透社上月报道,复星国际正考虑出售复星旅文(1992.HK)旗下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或全部资产,以及核心资产Club Med部分股份。要知道,这两大核心业务去年都创下历史新高,可说是集团重要的“摇钱树”。而复星对此消息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但至今尚未有进一步消息。 翻开复星国际2023年年报,去年集团总收入达1,982亿元,同比增长8.6%,股东应占溢利13.8亿元,2022年亏损8.3亿元。旗下四大核心子公司豫园股份、复星医药、复星旅文和复星葡萄牙保险等均收入稳健,对复星营收贡献率占比达72%,核心产业的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花旗本月发布的报告指出,集团资产组合获利能力改善,也带动资产管理部分亏损收窄。 花旗认为大部分负面因素已在股价中反映,将其目标价由7.1元下调至6.3元,维持买入评级。 最重要是活下去 除了频繁出售资产,复星也持续进行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医药与文旅领域。 去年7月,复星医药(2196.HK)与深圳坪山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在坪山建设“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打造复星医药“全球第二总部”。 今年3月,复星医药与深圳市引导基金等其他七方投资人,拟共同出资设立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复星医药旗下复健资本通过深圳市公开遴选中标,独家管理该基金。…
Zhongmiao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众淼利润率虽高企 别忽视业务及监管风险

这家由家电制造商海尔控股的保险代理公司已提交上市申请,由于主打企业保险并且采用了轻量化的成本结构,该公司盈利可观 重点 家电巨头海尔集团支持的保险代理公司众淼创科已申请在香港上市 该公司的收入基础小,但通过聚焦利润丰厚的企业保险,并采用轻量化的成本结构,公司利润强劲 梁武仁 投资者对保险代理公司通常不会很感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们往往缺乏像那些科技公司那样吸引人的增长故事。但任何一个寻找高盈利公司的人,不妨认真考虑一下众淼创新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 乍一看,众淼创科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的多数股权由中国最著名的家电制造商之一海尔集团持有。但这家上周申请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真正的突出之处在于它的高利润商业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专注于企业保险和轻量化的成本结构。 当然,众淼创科也未能幸免于中国经济迅速放缓的影响,近年来其收入增长放缓就表明了这一点。但即便如此,它仍然稳定地实现了盈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高效的商业模式。 这家保险经纪公司的总收入在2023年同比增长约17%,达到1.74亿元,较2022年24%的增长有所放缓。鉴于它收入基础较小且2017年才成立,尽管收入增长速度平平,但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并且同样重要的是,它的毛利率超过40%,以致最后的纯利率达20%。 众淼创科的销售成本,即每1美元收入的成本,主要是向分销渠道合作伙伴和代理人支付的推荐费和佣金。而营业支出还不到其收入的四分之一。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泛华控股集团(FANH.US)去年的经营开支占据了90%以上的收入,而线上保险公司水滴(WDH.US)实际上出现了营业亏损。平心而论,泛华控股集团和水滴的规模都比众淼创科大得多,而且业务侧重点不同,这会增加运营的复杂性和成本控制的难度。 但众淼创科卓越的运营效率似乎确实表明,有时候越简单越好。公司的运营相当精简,围绕主要的保险业务展开,不依赖投资收入,投资收入在经济繁荣时期对很多保险公司来说可能都是赚钱,但在金融市场表现不佳时却是一种负担。 众淼创科还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向企业而非消费者销售保险。因为企业经常购买长期保单,此类保险可以成为更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公司的保障计划往往也更复杂,因此保险公司的收费可以更高。 众淼创科主要面向企业销售的财产保险,去年的平均佣金比例接近18%,意味每收取100美元的保费,该公司能赚18美元。主要面向消费者的车险佣金,其比例则要低得多,仅为5.6%。众淼创科同时面向企业和个人销售的意外伤害保险,其佣金比例最高,达到30%以上。这么高的佣金比例,意味尽管意外险在公司的总保费中所占的份额较小,但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巨大。 企业的侧重点 总的来说,企业保险销售占众淼创科保险收入的41%左右,去年的毛利率为66%。这远高于个人保险24%的毛利率。因此,尽管企业保险的营收贡献较小,但占公司总毛利润的三分之二。 众淼创科由海尔旗下的一家实体于七年前创建,接管了海尔保险代理,该公司主要是为海尔的客户提供服务。众淼创科仍在向海尔销售保险,但一直在减少对这一业务的依赖。去年,众淼创科面向非海尔企业的销售额,超过了来自海尔内部的贡献。同时,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比例逐年下降,这对利润率有利。 众淼创科也确实存在弱点,主要是对少数承保方的高度依赖。其中,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去年就占众淼创科收入的35%以上,前五大承保合作伙伴贡献了近三分之二的销售额。意味着哪怕是失去其中一个承保方,都可能给公司造成巨大打击。 如果承销商决定专注于自己的直接业务,竞争就是另外一个因素,尤其是对众淼创科这样的中间商来说。至于公司对海尔的依赖,也是一个潜在的弱点。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监管打压的可能性一直都有,过去五六年里,监管部门对中国民营金融业的打压非常常见。 撇开这些风险不谈,众淼创科最终需要证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能够在增长的同时保持利润率,以保持投资者的兴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将可吸引寻求稳定盈利公司的投资者。 目前,尚不清楚众淼创科希望从香港IPO中筹集多少资金,也不清楚它将如何使用这笔资金。该公司从运营中产生现金,但也一直在从外部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最近的一次是在2021年,从海尔员工创建的一个团体里筹集了1,400万元,这笔交易中公司的估值约为9.3亿元。 按照这个估值,根据众淼创科2021年的净利润计算,其市盈率超过30倍。即便按照2023年更高的利润计算,市盈率也远远超过20倍,远高于泛华的4.7倍,但非常接近水滴的23倍。众淼创科卓越的盈利能力,可能为其在香港上市时获得更高的估值提供了理由。 能否以如此高的估值向投资者出售股票,可能取决于它能否让投资者相信,它良好的利润率从长远来看是可以持续的。加速实现更强劲的营收增长(可能通过收购实现),也可能会增强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ian Tu Capital tumbles into the red

IPO市场陷困境 天图急转策略应对

这家风险投资公司去年录得8.14亿元投资亏损,2022年则录得3.37亿元收益 重点 天图投资去年转盈为亏,录得净亏损8.73亿元, 2022年则有盈利5.59亿元 这家风险投资公司正受香港IPO市场疲软的打击,这原是它处置消费相关投资的主要市场       阳歌 主要一大收入来源枯竭时,你会怎么做? 这是天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973.HK)首份财报中的核心问题,公司去年成为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风险投资公司,也算是创造了历史。不幸的是,由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不足,去年在港上市的新股相对较少,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 对天图投资这样的公司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严重依赖IPO来回收对企业的投资。随着这种“退出”策略变得越来越难,天图投资表示正在转向“不依赖IPO退出的投资策略”,比如把所持股份卖给其他买家。 最重要的是,天图投资去年陷入严重亏损,改变了2022年的盈利局面,原因是它的资产处置收入下降,现有资产价值也出现下跌。公司在复活节前的周四发布的业绩显示,去年亏损 8.73亿元,相比下2022年则取得了5.59亿元的利润。 大部分亏损源于去年8.14亿元的投资损失,扭转了2022年3.37亿元的收益。公司还取得了其他一些收入,主要来自管理费。但即便是管理费,去年也从2022年同期的4,600万元下降3%至4,460万元。 复活节加上周末的长假结束后,天图投资的股价周二上涨了2.3%。但自3月初发布盈警,预示2023年出现巨额亏损以来,公司的股价已下跌约23%。按约3.10港元的最新价格计算,相对去年10月6.50港元的上市价,现已缩水超过一半。 公司处境艰难,原因是多方面。它主要的关注点是消费公司,早期投资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乳制品制造商中国飞鹤(6186.HK)、茶饮销售商奈雪的茶(2150.HK)和水果零售商百果园集团(2411.HK),现已全部在香港上市。 天图投资的投资目标往往会设法登陆香港交易所,而不是寻求在中国国内的A股市场或美国上市(最受中国公司欢迎的另外两大上市地点),这并非偶然。香港投资者对这种消费类股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该类股票通常增长较慢,并通过派息来吸引投资者。 相比之下,美国投资者传统上青睐来自科技和制药等高增长领域,以及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公司。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监管机构扮演着公司在上海和深圳上市时的把关人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能源、微芯片等北京重点发展领域的公司,往往会在上市申请人中获得优先考虑。 低迷的香港股市 这一切都将我们带回香港,那是其投资的公司最青睐的上市地点,但香港正遭受数十年来最糟糕的市场情绪。天图投资指出,基准恒生指数去年下跌了14%,并表示,另一个追踪中国消费类股的指数今年迄今已下跌12%。 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在市场情绪如此低迷下,去年只有73家公司能够在香港上市,筹资463亿港元。筹资总额尤其疲软,较2022年下降56%,为20年来最低。在成功上市的企业中,消费品和服务是最大的群体,占所有新上市公司的29%。 GlobalData的数据显示,IPO市场的疲软,也打击了对中国企业的整体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它们在去年下降了27%至426亿美元。 随着市场下滑,天图投资指出,它管理的资产价值从去年3月底的255亿元,降至去年底的244亿元。公司表示,去年通过资产处置获得了4.33亿元的资金,但未提供2022年的可比数据。 但在去年的IPO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的三年多时间里,通过资产处置产生了40亿元的收入,平均每年12.3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去年从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收益,可能比前几年减少了三分之二或更多。 天图投资表示,作为转向IPO替代方案的一部分,它将寻求与政府优先事项更一致的投资。在目前的环境,这个决定看起来相当明智,因为中国的许多大型国有投资公司都喜欢购买这类资产,以示对政府的支持。不幸的是,天图投资通常瞄准的基本消费相关企业,并不是北京方面优先考虑的对象。 不过,天图投资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虽然它去年推出的五只新基金中,有四支瞄准了消费品和服务,但第五支基金着眼于生物技术。公司去年的最新投资之一是上海悦鲲,这是一家经营智能回收系统的企业。生物技术和回收利用都是更有可能吸引大型国有投资者,或获准在上海或深圳上市的高科技领域。 随着天图投资的战略转变,其估值水平与全球同行相比有大幅折让。它的市净率(P/B)只有0.28倍,相当于美国私募股权巨头凯雷集团(CG.US)和KKR (KKR. US) 3.3倍和3.9倍的零头。 在转型过程中,公司不需要担心现金问题,因为截至去年底其资金储备达到11.1亿元,几乎是上一年6.14亿元的一倍。而且确实,香港股市有望在未来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企稳而有所改善。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电子商务

Baozun announces executive moves

宝尊能否弯道超前仍待时间验证

这家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表示,“转型旅程”正迎来转机 重点 收购Gap中国后,宝尊电商去年营收增长5%,Gap中国占其全年总销售额的14% 去年公司原来的电商业务产品销售额下降21%,电商服务收入也下滑5% 谭英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之一,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在过去一年一直在进行重大转型,收购品牌并投资新的离岸业务,以便实现多元化发展。但这家大股东包括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9988.HK)的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 上周宝尊电商发布2023年年报,并宣布两项高管变动,给出了一些新的暗示。祝燕洁被任命为公司新任首席财务官,接替前任于钧瑞,于钧瑞则将专注于宝尊电商总裁的职责。两人都是四年前加入公司,最新变动似是为了让于钧瑞有更多时间,专注重振宝尊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务。 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宝尊电商在香港挂牌的股价下跌了4%,这是投资者对该公司正在进行的转型不感兴趣的最新证据。公司此前在3月公布了2023年的财务业绩,意味最新的下滑可能是对高管变动和年报中新细节的回应。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的股票,在过去52周已下跌40%以上。 年报揭示了宝尊电商的最新想法。在国内,已推出一年的品牌管理业务正在转向两个新方向,而在国外,它也正在向南,即东南亚扩张。去年,公司收购了Gap(GPS.US)中国业务,并在几个月后与私营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成立了持股51%的合资企业,这已成为公司两项全新的品牌相关业务,即宝尊品牌管理(BBM)和宝尊国际(BZI)。 宝尊电商仍然是公司在国内的品牌管理业务的核心,为各品牌提供后端电商供应链管理服务。宝尊国际也在国际上做同样的事情,最初是在东南亚。首席执行官仇文彬在公司3月份的最新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Gap中国处于宝尊品牌管理的核心位置,随着公司致力于将该连锁重塑为更高端的品牌,Gap中国经营亏损大幅收窄。 “品牌管理转型第一年即显现积极成果,为未来的增长和成功奠定坚实基础,”仇文彬说。“宝尊品牌管理是宝尊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组成部分。宝尊国际是公司的长期发展机遇,我们将持续构建业务基础设施。” 不起眼的数字 虽然这个愿景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数据并不太起眼。宝尊电商2023年的年收入仅增长5%至88亿元,其中包括来自Gap中国的13亿元。公司为其他品牌提供电商服务的核心业务下降了5%,至55亿元,而通过电商销售产品的收入下降了21%,至20亿元。 在产品销售类别方面,家电销售收入下降了29%,电子产品销售收入下降了56%,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避免购买大件商品的疲软情绪。 公司全年亏损2.78亿元,较2022年的6.53亿元亏损有所收窄。公司的品牌管理部门(主要包括Gap中国业务)全年调整后营业亏损1.88亿元。该连锁店在被收购前关闭了86家门店,宝尊电商继承了连锁店的经营亏损。 宝尊电商转型正值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发生痛苦变化之际,经过多年的强劲增长,行业正显示出成熟的迹象。国内,从阿里巴巴的天猫到腾讯的微信视频号等主要平台,都在努力应对疲软的消费者信心。曾经是宝尊电商主要客户群之一的国外奢侈品牌,也面临着来自本土奢侈品牌的新竞争。 2007年,宝尊电商始于一个聪明的想法,为希望利用当时中国日渐兴起的电商浪潮的知名外国品牌提供后台服务。公司核心的电商服务业务的主要合作伙伴是阿里巴巴,它拥有宝尊电商14.4%的股份。对阿里巴巴的依赖最终成为了一种负担,限制了宝尊电商的增长机会,它后来开始通过为品牌合作伙伴提供跨平台的电商服务来实现多元化发展。 那么,目前情况如何?从年报看,宝尊电商通过推出“创业内容商业中心”,以及收购抖音的头部合作伙伴洛氪迅,来应对抖音在国内电商生态系统中的颠覆性影响。 宝尊品牌管理已从70余个历史运营系统整合为单一综合运营平台,将是该部门未来发展的基础。宝尊努力摆脱与Gap门店相关的折扣品牌形象,实施“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全新品牌策略。 宝尊国际最初的主打品牌是Authentic Brands旗下的Hunter品牌,宝尊拥有该品牌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市场的知识产权。宝尊国际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菲律宾、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有150 名员工。公司计划今年将以户外服装和橡胶靴闻名的Hunter品牌引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仇文彬表示,宝尊国际与日本的本田汽车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新马市场推出,并补充说双方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合作。 宝尊目前的市销率(P/S)为0.13倍,与国内竞争对手微盟集团(2013.HK)相比显得相当低迷,后者的市销率有1.38倍。全球同行Salesforce(CRM.US)和Shopify(SHOP.US)的市销率都要高得多,分别为7.81倍和13.58倍。宝尊电商低迷的估值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雅虎财经调查的七家分析机构中,有六家对其给出了“强烈买入”或“买入”的评级。至少一家券商,即大和资本最近将该股评级调高为“买入”。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any has applied to list its shares in Hong Kong after unsuccessfully shopping around mainland exchanges.

电商傲基科技求上市 渐降第三方平台依赖

这家曾多次申请在A股挂牌的跨境电商企业,最近转战港交所争取集资上市 重点︰ 傲基科技去年盈利达5.2亿元,同比增长133% 该公司近年持续降低对亚马逊的依赖,相关平台的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83.9%,降至去年的53.8%   欧美美 中国跨境电商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从2019年从内地新三板退市后,曾先后冲刺上交所科创板及深交所创业板,最终都无功而返。最近,这家主要通过亚马逊(AMZN.US)等第三方平台从事跨境企业对客户(B2C)业务,专注于提供Allewie、Ironck、Likimio、Shacerlin、Hostack和Fotosok等家具家居类产品的企业,毅然决定转战港交所,并找来华泰国际作为独家保荐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销售收入计,傲基科技的6个产品品类(包括床架、食品柜、梳妆台和梳妆椅等)在亚马逊美国网站排名第一,去年旗下11个品牌的商品交易总额(GMV)超过1亿元;其包括床架、床、冰箱、衣柜及抽屉柜等10个产品品类,在亚马逊美国网站的市场份额也占10%以上,而其产品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平均退货率只有3.5%,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傲基科技过去三年的收入比较不稳,2021年达90.72亿元,2022年跌至71亿元,到去年再增至86.83亿元;至于盈利方面,2021年亏损5.9亿元,2022年成功转盈,赚了2.23亿元,去年再增长133%至5.2亿元,主要因为毛利率持续改善,由2021年的20.9%,升至去年的34.5%。 公司在2021年亏损,主要与亚马逊的封杀事件相关。当年正值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崛起之时,中国多家知名亚马逊“大卖商”接连被亚马逊封号,当中便包括傲基科技,另外还有帕拓逊、通拓、有棵树等,所有热销产品都无法出售,严重影响这些电商的现金流,部分更不得不变卖资产套现保命。 亚马逊当时解释,封号是因为发现有卖家滥用评论,出现严重违规行为。亚马逊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意思上就是有卖家涉嫌参与俗称“刷单刷好评”的虚假产品评论等。经过亚马逊一连串调查后,各大电商平台的账号也陆续解封,但也足以吓怕一众在亚马逊平台做生意的中国商家。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及,当时在发现员工参与与亚马逊事件有关的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的情况后,已立即要求所有相关员工于2021年5月停止使用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同时开展内部审查,并对网店进行了检查,以及实施相关补救措施。 经历了亚马逊事件之后,傲基科技也深明不得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通过亚马逊销售商品的占比由2021年的83.9%,下降至去年的53.8%;而通过沃尔玛(WMT.US)的占比就由2021年的3%,增至去年的9.8%;Wayfair的占比则由1.7%,增至去年的10%,至于包括eBay在内的其他平台的占比就由2.2%,增至3.1%,公司也开始推进自营网站的销售。 但从数据上看,傲基科技仍然十分依赖亚马逊平台。 除了电商业务外,公司近年也加强物流解决方案业务,目前与超过700家电商公司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更设立了全球多级仓储物流网络,截至去年底,在美国主要港口城市及欧洲营运27个海外仓储设施。 加强物流业务 2021年,傲基科技物流解决方案的收入只有4.9亿元,占总收入5.4%,到2022年收入已增至7.75亿元,占总收入升至10.9%,去年该业务的占比更大由提升至19%,收入比2022年增长1.13倍,达16.53亿元。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提到,这次上市集资将用于扩张业务,以提升业务规模,包括建立全球打样中心,以实现快速打样及标准化;优化产品开发及减少产品开发开支,以及升级仓储及物流系统等;其次是用于加强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另外就是用于潜在投资或并购,剩下的用于一般营运。 不过在目前中美关系仍然紧张的大局下,中国企业在美国做生意并不容易,不知何时会再受到制裁,高度依赖亚马逊、沃尔玛及Wayfair的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醒投资者,如果中美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我们无法向阁下保证日后我们的业务将不受影响。”公司也明言,美国政府可能不时实施可能对公司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或导致第三方电商平台政策出现变更,甚至影响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 2012年至今,傲基科技完成4轮融资及8轮股权转让,当中投资者包括景林、深圳创投及红杉等,每股代价从0.66元一直增至16.8元,翻了24.5倍,而按最后一轮融资每股售价16.8元计算,估值高达64.68亿元。不过,港股今年表现疲软,包括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京东(9618.HK; JD.US)等电商巨头股价今年均录得跌幅,傲基科技如果希望以理想估值登陆港交所,估计要花费一番功夫来说服投资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ST Group eyes Hong Kong IPO for the second time

营收毛利大跃进 聚水潭二次闯关

中国最大电商SaaS ERP供应商聚水潭更新申请文件,公布去年营收增长超三成,再次挑战港股上市 重点: 公司去年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供货商,市场份额达23.2% 2023年营收增长33.3%至6.9亿元,毛利率提升10个百分点至62.3%      李世达 中国电商行业持续蓬勃发展,带动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关联产业茁壮成长,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提供商聚水潭股份有限公司,继去年6月10日递表失败后,近期更新申请文件,二度冲刺港股上市,由中金公司与JP Morgan担任联席保荐人。 有中金公司和JP Morgan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加持,通常会提高市场对公司上市的认可度与信心,尤其中金公司在中国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资源,可以帮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拓展业务;而JP Morgan的参与则意味着能帮助聚水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关注。 SaaS指的是“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软件交付模式,用户通常通过云端按需使用软件服务,并以订阅或使用量计费的方式付费。 ERP则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的缩写,是一套集成的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和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加强对业务运营的控制和监督。 订单处理效率全国最高 聚水潭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开发出一整套云端电商SaaS产品,帮助商家升级业务能力、提高业绩表现并发展跨平台业务,同时降低部署和运营成本。 申请文件中称,聚水潭云端电商SaaS产品,能够推动客户与中国乃至全球逾400个电商平台连接。根据灼识咨询资料,行业平均的平台连接量只有不到200个。截至2023年底,聚水潭SaaS客户总数由2021年底的3.3万名增长至6.2万名,而行业平均客户数不到2万名。 此外,2023年聚水潭ERP平均每天能够处理约6,500万份订单,单日最高订单处理量达2.3亿单,是中国订单处理效率最高的电商SaaS ERP。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2023年相关收入计算,聚水潭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提供商,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20.7%进一步提升至23.2%。在中国电商运营SaaS市场中,按2023年SaaS总收入计算,聚水潭同样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7.5%。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近年营收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4.3亿元增加20.7%至2022年的5.2亿元,并进一步增加33.3%至2023年的6.9亿元。经营现金流入净额从2022年的7,870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2.1亿元。 不过,聚水潭仍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股东应占亏损分别为2.5亿元、5亿元及4.9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12.4亿元。…
SF Intra-city reports annual results

特约报道:解码顺丰同城实现全年盈利大增近1倍

中国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提供商顺丰同城实现全年盈利,符合市场预期 重点: 顺丰同城2023 年收入人民币123.87亿元,增长21.1%,单量增长超过三成,净利润为 6,490万元。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人民币5,060万元,实现全年盈利 毛利为人民币7.95亿元,增长94%,毛利率提高 2.4个百分点至 6.4% 近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习惯改变,越来越多中国居民倾向于网上购物,而网络购物的流行更是助长了这一趋势,为实时配送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23 年实时配送行业的订单规模出现较明显增长,录得约408.8 亿单,同比增长 22.8%。 实时配送蓬勃发展 随着近年特别是疫情后市场消费模式转变,市民购物由线下转向线上,使实时配送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从顺丰同城(9699.HK)2023年业绩显示,公司在面向商家(2B)及面向消费者(2C) 乃至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上均录得骄人增长,为同城配送业务共带来人民币123.87亿元的稳健收入。主要是由于餐饮外卖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实时配送的消费习惯也扩展到零售消费场景。非餐饮场景的消费也保持着稳健增长的趋势。与KA(Key Account)客户的合作得到深化,年度活跃商户和消费者规模扩大,及公司加强对市县级市场的渗透,特别是在县域层面进行深耕。期内,县域收入规模同比增长147%。 强化与优质商家合作 顺丰速运在多年的发展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加强与现有客户的长期合作,及号召具有巨大潜力客户,如抖音超市、微信门店快送、滴滴快送等。主要客户增长势头强劲,新签约客户收入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连锁客户占比提升,业务稳定程度增强;年内,与包括霸王茶姬、茉莉奶白、淘宝买菜和海王星辰在内的品牌商家合作。顺丰同城通过聚焦于重点行业、节庆假日等,完善差异化服务能力。例如,在暑假和节假日营销活动中,重点服务茶饮客户,使期间的日均订单量翻了一倍。 另外,公司在医药方面,聚焦医药新零售和互联网医院两大核心医疗消费场景,提升能力。在企业服务方面,顺丰同城利用自身在骑手资源方面的优势,服务于超市分拣、信息采集等灵活场景。2023年,茶饮配送收入同比增长了75%,医药、美妆、母婴、宠物和珠宝等零售品类收入同比实现了高双位数增长。 主动捕捉市场新机会 公司加深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主动捕捉市场新机会。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跑腿类需求外,假日前后平台上有大量的礼品配送需求,迎来单量高峰。同时,还加强在城市商业区(CBDs)和写字楼区域的服务能力,通过规范骑手形象、装备、对话、配送操作等环节,确保优质取送体验和配送安全性,商务订单量同比增长27%。顺丰同城亦通过管道合作,增加对同城快递用户的触达,消费者可以在顺丰速运下单接口自主选择“小时达”服务,满足对同城快递的提速需求。 去年,顺丰同城通过拉新活动、折扣投放、社群运营和城市活动等多种方式覆盖目标客户,提升了获客效率和新用户转化率。年度活跃消费者规模扩大,录得接近2,050万人。 最后一公里增长36% 期间,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增加36%至人民币50亿元,呈现了较大增长势头。主要是得益于利用公司的小时级/分钟级的弹性配送网络,满足传统物流服务的提速需求,深化合作场景,包括“收件”、“半日达”、“小时达”等在内的多元化转运和上门揽派服务快速起量,收入同比快速增长,其次与主要客户的合作规模和派件占比稳步提升,及充分发挥弹性底盘的作用,春节、“618”和“双11”电商节等订单高峰业务量同比增长,峰值派件量创新高。随着新商业模式和城市配送服务网络快速完善,消费者对货品配送时效、便捷要求上升,估计该部分业务将持续增长。 在实时配送市场蓬勃发展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的机遇下,作为龙头企业的顺丰同城将继续受益于行业的红利时代,并持续改善盈利情况。随着消费者对实时配送的需求不断增长,顺丰同城作为领先的配送服务提供商,将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并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将继续加强其实时配送网络和服务能力,以满足消费者对快速、便捷配送的需求。此外,顺丰同城还将积极应对消费模式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其业务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顺丰同城将继续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并实现盈利的持续增长。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基础建设/资源

EHang prepares to raise new funds

亿航智能求财若渴 计划集资1亿美元

这家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正寻求通过公开发行新股,筹集最高1亿美元的资金 重点: 亿航智能表示计划在纽约发行高达1亿美元的新股,金额是2019年IPO时所筹集资金的一倍多 公司离旗下自动驾驶飞行器的商业化越来越近,包括不久前获监管机构发证,允许大规模生产旗下一款旗舰产品 梁武仁 亿航控股有限公司(EH.US)正准备加油,这似乎是起飞前最后的滑行动作。 上周五提交给证券交易所的一份文件中,这家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公布通过公开发行美国存托股票(ADS),最高筹集1亿美元资金。对于公司来说,这个金额相当大,是截至去年底其现金持有量的三倍多。也是它2019年IPO时所筹资金数额的一倍多,几乎相当于当前市值的十分之一。 亿航智能销售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监管障碍尚未完全清除,这意味公司仍依赖外部资金来维持亏损业务。但公司距离将产品推向市场又近了一步,包括去年10月旗下一款主要产品,获得中国航空监管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从而扫清了一个关键障碍。在接近终点线之际,公司似乎认为现在是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一大笔资金的好时机,资金用于在不久将来对其产品进行量产。 毕竟,尽管最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亿航智能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利润以维持自身运营。因此,公司似乎正在趁热打铁,利用积极的投资者情绪筹集新资金。 亿航智能对融资并不陌生,自2014年成立以来,它一直通过融资来为亏损业务提供资金。不到一年前,公司向以韩国音乐制作人李秀满(Lee Soo Man)为首的一批投资者,定向增发了总值2,300万美元的股票。李秀满是著名的韩国流行音乐唱片公司SM娱乐(041510.KS)的创始人。 在进行这些筹款行动的同时,亿航智能继续达成飞行器商业化所需的更多要求。继大约六个月前获得“型号合格证”后,本月早些时候,公司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张生产许可证允许亿航智能量产EH216-S。使得它向已下订单的公司交付飞行器又近了一步,其中很多订单取决于公司获得必需的监管批准。 由于交付的EH216系列产品增加,亿航智能去年的收入较2022年增长165%,达到1.17亿元。2023年,该公司飞行器出货量为52架,截至年底总交付量达到237架,其中大部分是EH216-S。 亿航智能目前交付的飞行器,大部分试运营于全国各地旅游景区。但公司也在慢慢增加海外订单。2021年在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取得首批海外合同后,截至去年底,公司已将国际客户群扩大到10个国家,包括日本、巴西、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尽管如此,销往中国境外的飞行器总数仍微不足道。 亏损收窄 尽管亿航智能的收入大幅增长,但去年净亏损仅小幅收窄8%,因为它的运营支出继续远超有限的收入基础。但实际运营现金损失几乎减半,降至约1,200万美元,因为去年的净亏损很大一部分来自非现金支出。 一旦飞行器开始实现商业化,并且收入增长开始加速的话,公司的财务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改善。Seeking Alpha安排的分析师一致认为,亿航智能今年的收入预计将增长两倍以上,明年将增长一倍以上。最重要的是,分析师预计该公司将于2025年开始盈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看好亿航智能。去年11月,公司遭到兴登堡研究公司的做空攻击。这家美国公司专门对涉嫌误导投资者的公司进行鉴证研究,最出名的或许是2020年针对美国电动卡车制造商Nikola Corp.的行动。当时,兴登堡指责Nikola公司在技术能力方面存在欺骗行为,最终导致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调查,公司创始人辞职。 至于亿航智能,兴登堡研究公司声称,该公司备受推崇的EH216-S型号合格证中包含许多飞行限制,但它并未向投资者充分披露。这些限制使该飞行器的许多潜在商业用途无法实现,包括在人口稠密地区和共享空域飞行,这需要花10亿美元重新设计,并且需要完全不同类型的证书来解决。兴登堡甚至表示,亿航智能超过90%的订单洽商,最终都未能达致。 亿航智能发表了一份比较简短的声明,称该报告包含“不实陈述和误解”,表明了兴登堡对公司行业和业务运营的“粗浅及不完整的了解”。投资者似乎对这份报告不以为然,亿航智能的股价下跌了几天就反弹了。 亿航智能当前股价较IPO价格上涨了逾三分之一,在过去两年大多数股票都下跌的环境下,对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绝非易事。由于收入有限,公司目前的市销率 (P/S)高达63倍,不过如果未来两年实现分析师预测的收入增长,市销率将大幅下降。 鉴于亿航智能似乎已经非常接近商业化,它可能会毫不费力地获得现在所需的新资金。这可能会为该公司提供足够的燃料来维持运营,直到它的自动驾驶飞行器大规模上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ow Tai Fook's first quarter sales rise 12%

金价屡创新高 周大福股价能否扭转劣势?

上周伊朗的无人机袭击以色列后金价飙升至历史新高,这家中国领先的珠宝销售商或能从中受益 重点: 周大福今年前三个月的销售额增长12.4%,高于公司截至2023年9月的中期的6%收入增长  作为中国最大的上市珠宝商,周大福可能会从近期金价升至历史新高中受益 谭英 在痴迷于黄金的中国,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1929.HK)位于香港中环的展销厅,是一个如梦境般的地方,展示了这种贵金属的许多不同面貌,从沉甸甸的黄金饰品,到小巧的迪士尼主题儿童耳环。 公司1929年在广州成立,并于1956年推出了999.99%的纯度标准,这一标准随后被香港政府采用,从而改变了整个行业。现在,随着金价上涨,屡创历史新高,该公司希望能乘上这股东风。从上周发布的最新经营数据来看,公司今年前三个月的增长相对强劲,似乎已经从这一波涨势中获益了。 公司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里,中国内地零售值增长了12.4%,内地市场占比88.6%。另外两个主要市场香港和澳门的销售额也增长了12.8%。 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4.7%,达到120,327亿元,增长速度远不及周大福的增速。 然而,消息也不全是乐观。在这三个月里,周大福在中国内地同店销售同比下跌2.7%,同店销量同比下降6.9%。在香港和澳门,同店销售和销量都增长了4.5%。 这次公布的最新数据相对有限,不包括实际销售数据或其他财务指标。但这些数据确实反映了公司的销售趋势,可以作为衡量中国黄金和珠宝市场整体情况的标准。 黄金价格在过去四年里上涨了48%,而同期利率也在上升。这让一些分析机构认为,加息可能会推高金价,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当时,由于美联储试图抑制通胀,美国短期利率上升,黄金价格也随之大涨,与现在的情况类似。 金价上涨可能会让周大福这样的黄金销售商受益,当它公布截至2024年3月整个财年的详细业绩时,投资者会寻找更多这方面的信号,这份财报很有可能在6月份公布。 周大福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已成为中国珠宝市场的一种 "金标",其中黄金珠宝是其主打产品之一。创始人周至元的女婿郑裕彤将公司发展成为一家现代零售商。郑裕彤91岁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家纯接过了公司的领导权。 对冲经济的不确定性 过去两年,由于人们认为黄金可以对冲经济的不确定性,加上全球利率如果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开始下降,其他投资的回报可能会降低,所以金价不断上涨。 在周大福的最新季报中,更值得关注的数字包括中国内地镶嵌珠宝、铂金及K金首饰同店销售下降19.5%,而在香港和澳门该类别降幅更大,达到27.2%。这可能反映了在疫情后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人们对珠宝首饰的需求有所下降。 但内地黄金首饰及产品类别的同店销售表现较好,增加3.4%。在港澳,销售情况更佳,涨幅达16.6%。在这三个月里,该公司关闭了88家门店,但在截至2024年3月的整个财年中,仍增加了153家门店,门店总数达到7,548家。 截至去年9月的前六个月,公司录得营收同比增幅为6%,总销售额为495亿港元,而最近一个季度,两位数的销售额增幅明显高于这一数字。在截至2023年3月的上一财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实际上下降了4.3%,至947亿港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令全国零售商陷入困境。 公司截至9月的六个月,利润增长了27%达到45.5亿港元,毛利率上升1.3个百分点,至24.9%。 市场并未从周大福的最新数据中发现太多亮点。自消息公布以来,该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在一周内下跌10%,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下跌了13%。1,000亿港元的市值使其成为全球第12大奢侈品公司,排在它前面的是Prada(1913.HK;PRPO.F),后面是Pandora(PNDORA.CO)。 公司的市盈率为16倍,低于Pandora的20倍和Prada的26倍。但它远远领先于规模较小的中国同行周生生(0116.HK)的5倍,后者也是源自广州,成立于1934年,并在1973年成为香港第一家上市的黄金珠宝公司。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engfeng stock settles after wild first year

独角兽打回原形 盛丰物流股价暴起暴跌

自一年多前上市以来,这家专注细分市场的物流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但现在可能终稳定在一个现实的水平 重点: 去年3月上市后,盛丰物流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就上涨了一倍多,之后又经历了暴跌和暴涨,最终跌至发行价下方 与股票表现不同的是,这家细分市场物流公司的收入正在稳步增长,同时盈利能力也在改善 梁武仁 盛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SFWL.US)的一大优点是利润稳定增长,如今这是很多中国公司无法做到的。但这一点,或是该公司其他基本面,对其股价的表现可能并没有真正的影响,自该公司上市以来,其股票在一年里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轨迹,可能会吸引希望短线获大幅回报的“迷因股”投资者的关注。 现距该公司2023年3月在美国上市仅过去了一年多,但期间它的股价已经经历了不少高点和低点。盛丰物流的股价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从每股4美元的IPO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之后,该股经历了同样壮观的暴跌,随后又迎来了更强劲的牛市,到12月初突破了15美元大关,促使公司市值超过10 亿美元,短暂地跻身“独角兽”之列。 似乎这还不够戏剧性,到去年底,公司股价再次暴跌,较发行价下跌了四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该股蒸发了80%以上。这些剧烈波动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们发生时几乎完全没有和该公司有关的新闻,不管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 在没有相关新闻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疯狂走势,让人回想起2021年时的大量迷因股交易。当时,迷因股风靡一时,表现落后的游戏商店运营商GameStop(GME.US)股价大幅上涨就是一个缩影。一年后,一批在美国上市的小体量中概股上演了这一现象的2.0版,它们的股价也出现了类似的剧烈波动。 自IPO以来,盛丰物流唯一一份与最新财报无关的新闻稿是去年6月发布,称斥资150万美元购买电动重型卡车。尽管此消息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盛丰物流顺应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向,但它很难引发公司股价朝任何一方大幅波动。事实上,消息发布后,该股连续下跌数日,表明盛丰物流的股价走势并非基于公司的基本面。 尽管公司的股价今年开局不佳,前几个月的涨幅已全部被抹去,但上月底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公司的业务和盈利能力都有相当不错的改善。 得益于新客户订单以及面向老客户的销售额增长,盛丰物流去年的净收入较2022年增长约9%,达到4.04亿美元。它还通过运输服务外包、缩减冗余部门和配合一项“人力资源优化”计划(可能是裁员的代号),从而提高了毛利率。因此,其毛利润增长了12%,快于收入增长。 更好的是,它将营业费用的增长控制在了3%以下。部分原因是人力资源优化措施促使营销费用减少。 但盛丰物流的管理成本(占营业费用的大部分)增幅也不到 7%。如此严格的成本控制,帮助推动其净利润增长33%。去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均快于2022年。 聚焦细分市场 虽然盛丰物流去年才上市,但它的历史可不短。公司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为企业而非消费者服务。它有三条业务线,B2B货运、仓储管理,以及包括提货送货、报关在内的增值服务。但它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运输服务,客户包括小米、施耐德电气、顺丰速运、光明乳业和宁德时代等大公司。 毫不奇怪,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拥有先进电子商务市场和数千家工厂(这为其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绰号)的国家,物流和其他供应链相关服务的需求量很大。盛丰物流招股说明书中的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独立的B2B合同物流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8.32亿元增至今年的12.3亿元。 因此,投资者有充分理由对盛丰物流的前景抱有信心。但显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其股价的不稳定走势。盛丰物流的股价在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后略有上涨,但随后忽上忽下,不过波动幅度远小于去年。 导致这种剧烈波动的一大因素,是其公开流通股份相对较少,也就是可交易股票总量的比例相对较小。盛丰物流去年股价急剧飙升,引起了线上投资社区的重视。大约四个月前,有Reddit帖子介绍了一些股票的交易策略,推荐在盛丰物流的股票大涨后做空。Reddit也是2021年许多迷因股上涨的发源地。 在经历了所有的震荡之后,盛丰物流的股票稳定在了14倍的市盈率上,不过它的市销率相当低迷,仅0.38倍。在全球同行中,其市盈率大致与Hub Group(HUBG.US)的15.5倍和Air Transport Services Group(ATSG.US)的15倍持平,但远低于Radiant Logistics(RLGT.US)的23倍。它的市盈率也与中通快递(ZTO.US;2057.HK)的13倍大致相当,在中国六大物流公司中,中通普遍被视为效率最高的之一。 因此,盛丰物流目前的股价也许终于反映了它的真实价值。但如果它上市后的短暂历史是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当迷因股社区重新重视起这只股票时,这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TO International replaces CEO amid 30% revenue decline last year

去年少赚近三成 圆通国际撤换CEO

受国际货运价格与需求下滑影响,圆通国际去年盈利大减近三成,公司宣布撤换CEO,由原丰网速运CEO周建掌舵 重点: 2023年圆通国际股东应占溢利9,680万港元,按年大减29.2% 圆通国际宣布行政总裁孙建去职,由原丰网速运CEO周建接任       李世达 尽管全球供应链在疫情过后逐渐恢复正常,但在中国经济放缓、需求减弱的情况下,去年国际货运需求相对低迷。中国快递业巨头圆通速递(600233.SS)旗下负责国际业务的子公司圆通国际快递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6123.HK),近日公布去年业绩,其中海空运业务都出现明显下滑。 圆通国际公布,2023年全年收入约52.9亿港元(6.76亿美元),按年减少21.1%。股东应占溢利9,680万港元,按年大减29.2%。每股基本盈利23.15港仙,拟派末期息每股2.3港仙。 圆通国际原是圆通速递的海外事务部,于2006年成立。2017年圆通速递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先达国际物流,更名为圆通国际快递,在港股市场借壳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国际货代等服务,以及与跨境电商相关的仓储、配送、清关等全球一体化解决方案。 分项业务看,占收入比重最高的空运业务(54%),2023年收入28.6亿港元,较2022年下跌22.3%,毛利增长22%至1.9亿港元;海运方面收入6.5亿港元,按年大跌62.7%,毛利亦减少47.5%至1.3亿港元。至于国际快递及包裹业务则增长47.4%至16.3亿港元。 公司表示,去年盈利减少主要由于客户对海运服务的需求下降,另外因为海空运舱位供应增加,导致去年海空运货运费减少。 去年中国经济趋缓,进出口表现不佳,全球对中国除汽车外的货品需求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去年全年出口总值以美元计为3.4万亿美元,同比减少4.6%,为2016年来首次不升反降。进口总值也下降5.5%至2.6万亿美元。 此外,全球海空运市场也从疫情期间的不正常状态回归稳定,在运能扩大与需求减少情况下,运价也大幅下滑。根据航空货运数据公司WorldACD数据,相比于2022年,2023年全球平均空运运价下滑19%。海运方面,去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均值为937.29点,同比下降66.43%。 虽然去年10月发生“胡塞武装”(Houthis)攻击红海商船事件,一度推升运价,但涨势不久便回落。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B.CO)执行长Vincent Clerc近日就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全球运能过剩、运价滑落的低迷市况,恐将持续数年。 受到国内外大环境因素影响,业绩下滑不是圆通国际特有的现象。根据近期公布财报,嘉里物流(0636.HK)去年收入下跌42%至474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大减78%至7.9亿港元,其中国际货运业务盈利跌幅高达70%;货运代理龙头中国外运(0598.HK)去年收入亦下降6.9%,在海、空运代理方面的收入均出现下滑,总体仍录得42.2亿元归母净利、3.5%的增长幅度。 快递业老将掌舵 未知是否业绩不佳,圆通国际在年报公布同日宣布高层人事异动,原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孙建,因有意投放更多时间及精力于集团的货运业务发展而辞职。公司另委任周建出任有关职位。 周建是快递业老将,加入圆通国际前为丰网速运行政总裁,直至极兔速递收购丰网为止。在此之前则为百世集团(BEST.US)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负责开拓国际市场,可以说在国际业务上具有丰富经验。根据协议,周建每月酬金为138,462元,每个财政年度可收取酌情管理花红,外加每12个月年终花红。 周建也是圆通国际四年来第三位行政总裁,国际业务的经验或许是喻会蛟(圆通速递创办人、董事会主席)选择他的原因。圆通国际近年加快发展国际快递及包裹业务,2023年该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11.1亿港元增长47.4%至16.3亿港元,占去年总收入30.8%,而2022年仅占16.5%。 圆通国际在年报中称,将会加快拓展国际网络,通过战略合作、授权加盟等方式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增强公司全球服务能力,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及海外子公司的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 拓展国际市场是各大物流企业当前致力的目标。京东物流(2618.HK)不久前推出“国际特快送”服务;嘉泓物流(2130.HK)去年12月亦开设跨境空运包机服务;嘉里物流也宣布与顺丰控股(002352.SZ)附属公司顺丰多式联运订立协议,收购阿拉山口国际快铁(主营国际班列、国际公路联运、跨境电商专线及内贸铁路运输)的70%股权,为其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增值。 自收购先达国际物流七年来,圆通国际股价一直未见起色,目前市盈率约为4倍,低于嘉里物流的12倍、中国外运的6倍,市场吸引力不足。 圆通国际业务发展,仰赖与圆通速递、圆通航空的关联交易。今年首两月,圆通速递业务收入达84亿元,按年增长19.7%,增长幅度仅次于申通快递的22.7%。母企要加大力度发展国际业务,势必会为圆通国际带来更大的增长动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