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的信息共享协议,美国会计监管机构将可以获得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审计记录。但它真的能得偿所愿吗?

重点:

  • 中美达成了可能消除在美上市中概股退市威胁的初步协议,将在今年年底之前进行试验
  • 在之前的两份协议失败之后,对于对等和合作的不同解读,可能成为最终破坏协议的绊脚石

阳歌

第三次会成功吗?

这是最近几天盘旋在每个人脑海中的问题,至少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圈子是如此,包括我们咏竹坊、在纽约上市的逾200家中国公司,以及它们的众多投资者。经过数月谈判,美中双方在周五宣布达成突破性协议,将允许美国监管机构检查纽约上市中概股在中国审计机构的工作底稿文件。

协议的实际条款相当复杂,而且并未披露。双方各自发布了公告,包括中国证监会的一份简短的声明答记者问,以及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一份声明,该机构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合作审计在美上市公司。

这并不是美中双方第一次达成协议,中国证监会在声明中指出了这一点,显示出这个问题已经拖了很长时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开篇问第三次会不会成功,而且对这份最新协议能否真正解决导致前两份协议失败的问题并不乐观。

但谈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快速回顾一下这份协议的历史背景,以及过去几天发生了什么。

这一切要追溯到大约20年前的新千年之初,当时,一批因种种原因无法在国内上市的中国公司选择在美国上市。但是SEC和PCAOB很快发现,它们无法调查这些公司,因为中国把这些公司在中国的审计机构持有的信息视作国家机密。

大约10年前的一系列审计丑闻,促使美中双方在2013年通过谈判,达成了一份关于执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三年后的2016年,双方又达成了试点检查合作备忘录。但在确定无法获得它想要的信息之后,美国基本上放弃了这两份协议。

美国终于不再忍耐,于2020年末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给中国三年时间改变立场,与PCAOB分享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审计记录,触发了华尔街的恐慌。由于担心中国公司因违反《外国公司问责法》而被迫退市,投资者纷纷抛售这些股票,导致多数中概股从2021年初开始大跌,蒸发了数十亿美元的市值。

时至今日,iShares MSCI中国ETF(MCHI.US)和景顺中国科技类股ETF(CQQQ.US)等中概股ETF出现了小幅反弹。周四,美国媒体率先报道了达成协议的消息之后,两只ETF都上涨约4%。但与过去一年半的大幅下跌相比,两只ETF的反弹幅度都不大。

对等与合作

了解相关背景后,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看看双方的实际陈述,以及我们为什么对这份“突破性的”协议出现最终让双方满意的结果难保乐观。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SEC和PCAOB在整个过程中都持极其怀疑的态度,很可能是由于前两次协议失败的缘故。因此,PCAOB指出,将部署一个团队对这份协议进行测试,并在12月前确定协议是否有效。PCAOB在声明中多次指出,最新的协议只是解决僵局的“第一步”,从中可见它的怀疑态度。

尽管有很多因素可能最终导致这份新协议的失败,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点涉及对等理念以及双方将合作到何种程度。

我们先从对等开始,它在中国证监会的两份声明中提到了三次。 “协议条款对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中国证监会在答记者问中表示。 “中美双方均可依据法定职责,对另一方辖区内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对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似乎是一种挽回面子的措辞,它等于中国的证监会在放话,它也获得了以前没有的新渠道。但与此同时,中国监管机构也的确可以尝试行使它的新权限,例如要求查看中国公司在美国的会计记录,或美国公司在华业务的记录。在这两种情况下,PCAOB和SEC可能都缺乏提供此类访问权限的权力,而且即使没有充分的理由,它们可能也不会提供此类访问权限。

然后是合作问题。 PCAOB 表示,它希望“完全访问审计底稿文件、接触审计人员和获取其他对美方所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检查和调查所需要的信息,没有漏洞,也没有例外”。

但中国的证监会表示,该协议应涉及整个过程的合作。 “双方将提前就检查和调查活动计划进行沟通协调,”它说。“美方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对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开展访谈和问询。”

虽然这两个陈述不一定相互矛盾,但它们确实留下了很大的分歧空间。PCAOB 似乎在说,“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你要确保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这与中国证监会的态度有点不同,后者的态度似乎是“所有决定都必须建立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包括针对哪些公司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检查”。

说到底,双方的立场并没有明显的矛盾,这就是他们能够达成协议的原因。但根据双方对新协议的不同假设,执行起来可能会困难得多。这让我们怀疑,当PCAOB在12月的考察期结束做出决定时,是否会无条件地“竖起大拇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腾讯音乐第二季多赚43.2%

线上音乐平台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US; 1698.HK)周二公布,截至6月底止第二季,收入84.42亿元(11.74亿美元),按年上升17.91%,净利润24.09亿元,按年增长43.22%。 其中,在线音乐服务收入68.54亿元,按年增26.36%,得益于在线音乐订阅收入的强劲增长,以及广告服务、艺人周边和线下演出收入的上升;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收入15.88亿元,跌8.53%。毛利率为44.4%,上升2.4个百分点。 另外,第二季在线音乐服务月活跃用户数为5.5亿,按年跌3.2%,付费用户数为1.2亿,按年升6.3%。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0.7元增长至11.7元。 腾讯音乐港股周三高开12.8%,至中午收市报101.7港元,升15.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毛戈平发盈喜 料中期赚逾6.6亿元

美妆品牌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1318.HK)周二发盈喜,预料截至今年六月底止的中期业绩,收入约25.7亿元至2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4%至31.9%,实现净利润6.65亿元至6.75亿元,同比上升35%至37%。 公司没有具体给出业绩增长主因,只表示持续为美妆爱好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建立具竞争力的品牌价值。消费者对毛戈平作为高端品牌认可度的提升,正持续转化为业务增长的长期动能,促使整体业绩保持稳健增长。 周三毛戈平开盘升3.4%报101.5港元,公司自去年上市以来,股价上升超过两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直播收入续下跌 虎牙二季度盈转亏

直播游戏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二公布二季度业绩,因新兴游戏相关业务的强劲增长,抵消直播业务持续下行的影响,结束三年的下滑,并录得连续第二个季度的收入增长。 公司表示,二季度收入从一年前的15.4亿元小幅增长至15.7亿元。当季直播收入同比下降6.5%至11.5亿元,约占公司总收入四分之三。但游戏相关业务收入增长34%,从一年前的3.09亿元增至4.14亿元。 期内公司净亏损550万元,去年同期则实现净利润2,960万元。经调整利润则录正数,但从一年前的9,700万元降至4,750万元,同比亦下滑近半。 业绩发布后,虎牙周二股价上涨4.5%,该股年初以来累计上升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rom ‘magic tea’ to dietary drugs, can Besunyen reclaim its glory days?

从“神茶”到减肥药 碧生源能否重返荣耀?

从风靡全国的减肥茶,到连年亏损变卖资产,如今押注减肥药业务的碧生源正走上一条崎岖转型路 重点: 今年上半年,公司录得净利1,240万元,按年大增46% 碧生源借减肥药收入占比升至38%,逐步摆脱对茶品依赖   李世达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嗖的一下,不要太瘦哦”——曾经这些广告词充斥在中国各地电视广告与公交车站,碧生源的名字几乎成为减肥茶的代名词。凭借激进的营销与时代红利,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926.HK)在2000年代创造了辉煌神话。 然而,这家昔日的明星企业如今陷入连年亏损,仍在进行艰难转型,期望涅槃重生。 据公司公布的中期财报,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碧生源收入按年增长1.8%,由去年同期的2.54亿元升至2.58亿元(3,600万美元)。虽然收入增幅有限,但毛利率由68.2%提升至68.6%。同时,公司严控费用,期内营运开支下滑2.8%至1.65亿元,为盈利释放提供空间,带动碧生源上半年录得净利1,240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850万元按年大增46%。 这样的业绩表现说不上有多亮眼,但对碧生源来说,已算是很大鼓舞。 减肥茶第一股 将时间拉回十多年前,碧生源曾是港股市场保健品类股的明星代表。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减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攀升至52亿港元。当时公司主打“常润茶”与“常菁茶”,至2017年已累计售出43.5亿袋,全盛期全国经销网达13万家,开创中国减肥保健品的黄金年代。 然而,转折点来得突然。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明文规定保健品名称中不得含有功效性描述,“减肥茶”这一命名方式成为禁区。碧生源的核心产品被迫停产、改名重上市,失去了最强劲的品牌识别。同时,消费者对“神奇减肥”产品的认知趋于理性,饮品类保健品逐步被药品与功能食品取代,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 品牌老化也是致命伤。在年轻消费群体认知中,碧生源属于老一辈人使用的品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碧生源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品牌定位,逐渐在市场上被遗忘。 2010年上市以来,公司业绩亏多盈少。2023年,碧生源全年收入下滑至5.43亿元,同比大减32.2%,净亏损扩大至2.99亿元,为2012年以来最多。公司股价从2010年11月的历史高点105港元下跌超97%。 药品板块逐渐成长 面对现实压力,碧生源逐步调整发展重心。2015年,公司收购广州润良药业,取得减肥药奥利司他的中国代理权,正式进军药品市场,并将其定位为继茶品之后的第二增长引擎。 虽然减肥药的市场竞争激烈,但与茶品相比,其临床依据与功效说服力更具优势,在消费者心中亦具一定信任基础。这一策略转向,使药品营收占比从不到两成逐步攀升至近年三至四成,成为碧生源抵御茶品销售疲弱的重要支柱。 2024年,在整体营收下降至4.84亿元的情况下,茶产品收入下滑至3.26亿元,减肥及其他药品收入为1.58亿元,两者占比分别为67.3%与32.7%。到2025年上半年,这一结构继续变化,茶产品收入按年降2.8%至1.59亿元,减肥及其他药品收入则年增14.5%至9,924.5万元,占比进一步演变为61.7%与38.3%,显示药品板块在公司营收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此外,碧生源也积极变卖资产“止血”。近年碧生源多次出售资产,包括北京总部与旗下食品子公司,借此维持营运与偿债。 到2024年,虽然公司收入按年再跌10.8%至4.84亿元,但得益于大幅削减营运开支,公司成功扭亏,录得盈利1,680万元。今年上半年,回稳情势更加明朗,收入录得升幅,盈利更按年大增近六成,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最新的业绩表现也鼓舞了市场气氛。绩后首个交易日,碧生源股价大涨超25%至3.2港元,接近52周高位,今年以来涨幅达39.13%。目前市盈率约24.3倍,高于同仁堂科技(1666.HK)的11.6倍,属于中等偏上估值区间,考虑到其盈利能力尚不稳定且规模相对较小,当前价格似乎缺乏支撑,市场对其药品业务是否能持续、品牌重塑是否成功仍保持谨慎。若公司下一阶段能在减肥药业务或其他健康品类实现真正成长,并持续交出稳定盈利,或有望支撑更高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