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翼

虎年对中概股来说,又是困难的一年——左有疫情管控,右有中美监管机构的博弈。但是在年末,一切都迎来了转机,从而带来了一波大涨的行情。在2021特别报道中,我们预测中概股的美国监管危机可能会迎来转机,但是我们没能预见到新冠疫情会在这一年给中国经济带来如此大的冲击。

我们对超过400万个数据点进行了分析,尝试让数据为我们呈现中概股在虎年的表现。

咏竹坊联合创始人、总编辑阳歌(Doug Young)表示,“许多中国公司可能想彻底忘记2022年的一切。除了持续受到疫情管控措施的冲击外,由于太平洋两岸的监管危机,许多中概股还面临着从纽约退市的风险。幸好这两个危机都在年末得到了解决,所以从去年11月开始,中概股迎来了一波全面的大幅回升。”

1. 最热行业

2022中概股最热行业

我们在2022年撰写的749篇分析和快讯,覆盖了中概股的各个行业。通过计算每个行业所获得的关注,我们可以知道哪些行业在全球投资者中是“最受欢迎”的。

新能源是2021年的最热行业,但在2022年落到了最后一位。尽管关注度极速下滑部分是因为我们今年新增了“基础建设/资源”这个新类别,但2022年投资者关注焦点的转移还是非常明显的。

医疗健康在2022年成为了最热行业,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别。我们不完全确定这个行业登顶的原因,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非常多的医疗健康企业在这一年推出新产品、进行新的融资、陷入麻烦或者是发起上市申请。就上市公司数量而言,医疗健康也是增长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

在我们的报道中,疫苗巨头科兴(SVA.US)、抗癌药物专家和黄医药(HCM.US; 0013.HK)、复星(0656.HK)旗下的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以及多家IPO申请的内容,均获得了非常高的访问。

消费行业在去年升至第二位。许多国际品牌的中国运营公司,如百胜中国(YUMC.US; 9987.HK)、达美乐披萨(DPZ.US)、Tims 中国 (THCH.US)均在咏竹坊获得报道,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受到了许多大型城市封城的影响。国内品牌如瑞幸咖啡(LKNCY.US)、海底捞(6862.HK)、泡泡玛特(9992.HK)和喜茶等,也因为类似的原因获得了关注。

电商行业排名第三。由于全球投资者都长期跟踪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京东(JD.US; 9618.HK)和拼多多(PDD.US)等巨头,这个行业向来不缺少关注。但是整体而言,电商行业在去年相对比较低调,可能唯一的大新闻是拼多多高调进入美国市场。

排名第四的是教育行业,从第四名及后续行业的关注度都开始低于平均值。看上去这个排名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教育行业在2021年的关注指数只有-3.3,排名倒数第一。相对于去年,今年的排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排名的提升反映出了行业在受到严厉打压之后,开始非常努力地自救;当然也反映出了投资者是多么渴望从相关股票中解套。

社交/娱乐排在教育之后,行业整体在2022年也缺乏亮眼的表现。能够迅速拯救这个行业的关注度的,或许只能是字节跳动的IPO了。当然如果TikTok被踢出美国,我们可能还需要再多等一些时日。

2. 年度新闻

2022年度中概股新闻

就单篇报道而论,大公司的内容肯定是最受关注的,尽管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向全球投资者介绍中小市值的中国公司。通过这些阅读量最高的新闻,我们也可以窥见2022年最受全球投资者关注的中概股有哪些。

阿里巴巴的“双十一”报道在2022年获得了最多的点击。由阿里巴巴创造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成为了可以比肩美国黑色星期五的购物狂潮。但是经过两年多来的疫情管控,中国消费者已经无法再继续恣意地宠溺自己了。不仅仅是阿里蒙受了损失,消费疲软也一定程度反应了中国经济的大环境。

星巴克(SBUX.US)挑战者自居的瑞幸咖啡在近两年一直陷于丑闻的困扰中,相关新闻也一直受到中国消费者和全球投资者的关注。排名第二的新闻,源于瑞幸的一则声明:为回归稳固的财务基础而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重组之后,公司即将结束漫长的破产重组期。咖啡和茶饮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主战场之一,我们在2022年同时也报道了喜茶、奈雪的茶(2150.HK)等公司。Tims中国的报道在榜单上排名第九,报道发布后不久,这家加拿大咖啡和甜甜圈巨头的中国公司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在纳斯达克上市。我们会继续关注Tims如何将他们所理解的西方咖啡文化带进中国,而中国人的口味会不会让Tims的菜单,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发生变化。

排名第十的报道,横跨了消费和电商两个类别——我们报道了叮咚和每日优鲜在封控期间的股价大涨。汽车相关的报道,关于滴滴(DIDIY.US)和蔚来(NIO.US)的新闻排名第三和第四。

新东方(EDU.US; 9901.HK)通过直播带货来进行自救的报道排名第五,彼时其正努力在被打压的教辅业务之外寻找新的突破口。如果说直播带货跟教辅业务还有一丝丝关联,那么瑞思教育(REDU.US)反向并购一家电动汽车充电公司的行动,则折射出了教辅行业近两年的绝望以及悲壮。教育行业的新闻在2022年的日渐增多,可能也预示着我们会在2023年看到更多相关公司选择全新的发展路径。

复星的崛起以及近期面临的危机,可以写一整本书。而复星医药出售BioNTech股份的消息,可能是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几个章节之一。在这一章节中,复星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开始大量抛售旗下资产以换取现金,以免重蹈海航和安邦的覆辙。

2022年12月,中国调整了“动态清零”的防控政策。其后不久,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根据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信息共享协议,对两家总部位于中国的会计机构进行了首轮审计检查,并给出了正面评价。这两项重要的进展可能取下了三年来高悬于中概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 投资者地图

在2021年的特别报道中,我们说过“相信在2022年,中概股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会逐渐增加,我们下一次更新投资者地图的时候,各个地区的比例又或许会有新的变化。”现在这些新变化已经能够看到了。

通过thebambooworks.com以及道琼斯Factiva的区域访问数据,我们发现中国香港在2022年取代了美国,成为中概股投资的首要区域。

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继续排名第三和第四,印度和加拿大的排名有所下滑。澳大利亚进入榜单,取代了马来西亚的位置。而虽然海峡两岸的关系似乎在持续降温,来自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对于中概股的兴趣则仍然保持增长。

大中华区加上新加坡的投资者,占了全球中概股投资者总数的53%。就此比例而言,中概股真正的国际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

4. 结语

2021年,中概股经历了诸多挑战,到了2022年,这些挑战似乎更严峻了。而开始于去年末的一波大涨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市场信心又重新回来了。2023年的全球经济可能仍旧会面临持续的发展阻力,但是我们相信仍然有相当数量中概股的价值被低估,而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咏竹坊会持续关注这些公司,帮助投资者抓住上升的机会。

新闻

Lingbao Gold shares placement

快讯:站在黄金风口 灵宝集资8千万

最新:灵宝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330.HK)周三配售近2,692万股新股,每股配售价3.02港元,较昨天收市价折让16.11%,集资净额7,930万港元。 利好:配售后集团有更多资金用于采购金精矿,并用于生产金条之用。 值得关注:集团今年2月时才以每股1.34元配售3,254万股新股,折让19.76%,集资净额4,240万港元,两个月不到,已第二次配股集资。 深度:灵宝黄金成立于2002年,主要业务是黄金开采、冶炼及销售,2006年在港上市。去年金价逐渐上升,年底更因以巴冲突,每盎斯突破2,000美元,灵宝黄金因而受惠。2023年赚3.18亿元,按年升逾三成,毛利率按年升1.5个百分点至9.2%,集团亦表示,将继续做大做强黄金主业。 市场反应:公司股价周四低开8.3%后收复部分失地,中午收跌2.5%至3.51港元,股价仍处于过去52周的高位。 记者: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ina leads world in smartphone recycling

智能手机循环产业的“完美风暴”

新手机销售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加上政策因素、环保理念以及行业标准化等,为二手手机销售注入动力 陈雪峰 (本文由Bamboo Works咏竹坊翻译)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循环经济”正在为可持续发展带来越来越强的动力,这些动力汇聚到一起,把智能手机循环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虽然这些变化主要由政府主导,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组织也开始汇入这股潮流,力求成为更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不久前,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呼吁加强设备回收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我们认为,这是在倡导扩大耐用品的消费和循环利用,包括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和乘用车。 同时,配套的基础设施已经日趋成熟。这些设施的标准化程度以及质量保障,是整个行业能够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最近的经济环境,也使得更多消费者参与到循环经济中,尤其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期望花小钱办大事。 尽管全球智能手机新机市场两年多来有所收缩,但二手市场的情况却截然不同。IDC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机新机销量下降3.2%,至11.7亿部,而同期二手智能手机销量却增长近10%,达到3.1亿部。预计未来五年,二手智能手机交易将继续以年均8.8%的速度增长。 作为一家领先的二手产品回收与交易企业,万物新生(RERE.US)一直站在这种变革的前端。我们去年回收并促成了约3,230万件二手商品的再循环。不久前与苹果(AAPL.US)达成的合作,也增强了我们对循环经济的信心。2023年下半年苹果手机以旧换新的业务,为我们增加了3.3亿元的销售额,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相信,这项合作会成为我们生态系统重要的供给来源,我们也可随着苹果在中国的发展而共同成长。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推进中国智能手机循环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层面,中国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发布对智能手机等九类电子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中引用的研究也强调,2021年至2025年可能会有60亿部智能手机被废弃,其中很多都含有金、银、铜、铂、钯和稀土等应被回收的金属材料。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在全国推进消费品循环利用的决心。 碳减排融资 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央行在2021年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对重点领域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以此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报告还指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承诺提供45.5亿元,资助徐州市建设中国首个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在地方层面,深圳也在2022年推出了一个试点项目,为旧手机的维修和翻新提供指导方针,这给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模板,可以推动智能手机回收的进一步标准化。 行业组织也在通过自己的回收计划参与进来,比如全球电池联盟,这是一个由150多家企业、政府和行业参与者组成的合作组织。官网显示,它的“电池护照”鼓励“在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负责任地采购、管理、回收和使用"。 以上种种努力,共同扶持了越来越多智能手机循环利用平台,其中不仅有像闲鱼这样的传统二手商品交易市场,还有万物新生(爱回收)和闪回收等越来越多的专业循环经济企业。这些专业企业对于整个产业来说非常重要,它们可以让消费者放心购买高质量的商品,也能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或者支持。 循环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形势也出现了新变量,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发现消费者开始变得更精明、更注重性价比;而高端手机的需求依然强劲,因而以旧换新就成了更受欢迎的选项。 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各方来说都是好消息。各国政府和国际上的企业与机构正在通过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来保护环境,成为更负责任的参与方。新一代二手交易服务用标准化来保证质量,这趋势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最后,消费者购买二手手机的意愿越来越强,因为这样的消费方式不仅具有性价比,而且更加环保。 万物新生已经是中国领先的二手消费电子设备交易和服务提供商。立足于我们1,800多家实体店的强大消费触点,以及我们朗朗上口的国民回收品牌“爱回收”的用户认可,我们也开始涉足其他领域,包括二手奢侈品、黄金甚至名酒等等类别。我们坚信,万物新生正在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我们鼓励用户进行负责任的回收、转售和重复利用,“让闲置不用,都物尽其用”;同时,ESG也是我们企业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雪峰(英文名Kerry Chen)是万物新生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媒体采访请联络pr@ATRenew.com,投资者问询请联系ir@ATRenew.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TG Duty Free is a leader in China’s duty-free market with roughly 200 shops.

快讯:中国中免获摩根大通增持

最新:据港交所网页显示,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 601888.SH)获摩根大通在4月10日增持约12.6万股,持股比例由7.89%增至8%。 利好: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获得主要股东增持股份是利好信号,意味其可能对公司前景存在正面看法。 值得关注:由于摩根大通增持的每股平均价约为72.94港元,若以今日的股价水平计算,这宗交易已暂时录得账面亏损。 深度:2009年已在上海挂牌的中国中免,是中国唯一覆盖全免税销售管道的零售运营商,公司经营近200家零售店铺,是中国免税市场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去年8月在港股上市,成功筹集184亿港元,成为全年“集资王”。虽然其盈利去年重拾升轨,但其管理层近年频繁变动,加上董事长李刚上任不到9个月后,去年10月突然离世,难免会引起市场忧虑,对其股价可能添上一层阴霾。 市场反应:中国中免的港股周二下挫,中午收盘软1.6%至66.95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点。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imao Group was put into liquidation by CCB

建行入禀清盘世茂 中资行开展房企追债潮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世茂遭国有银行入禀清盘。国有银行对本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或许意味着这波房地产调整期已进入新阶段 重点: 截至去年底,世茂净负债率高达473.2% 建行亚洲今年已对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国地产商采取法律行动       李世达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自今年1月中国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颁布强制清盘令后,陆续有中国房企债权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其中,中国国有银行也加入这个行列。国有银行一方面透过白名单给予项目融资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资金。 曾在中国房地产企业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债权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建行亚洲,中国建设银行全资附属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盘呈请,涉及债务金额达15.8亿港元(14.6亿元)。公告一出,世茂股价当天实时狂泻18.7%,写下历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将在稍后阶段结合其境外重组的进度,考虑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请“认可令”。 对于遭国有银行兴讼,世茂表示将”极力反对这项呈请,并持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为其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世茂认为,这项清盘呈请”并不代表公司境外债权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拥有写字楼、住宅楼、酒店、商场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国监管机构收紧房企监管后,众多出现境外债务违约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亿美元的境外债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计已有高达117亿美元债务违约。 建行续起诉房企 经历18个月的谈判,世茂于2023年12月向债权人提交了离岸债务重组条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条款中,为债权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将债务转换为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据或贷款,或零息强制可转换债券等。 其中可转债方案年期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转股价将其持有债券转换为公司股份。不过,该转股价是目前世茂股价的20多倍,债权人认为条件较差。持有该公司25%以上未偿海外债券的主要债权人团体表示,这些条款”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漫长的协商过程,难以令人满意的条件,都让债权人渐渐失去耐心。债权人之一的德意志银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预告准备在香港采取法律行动,没想到被建行亚洲抢先。 事实上,这不是近期建行亚洲第一次对中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今年2月26日,建行亚洲对大发地产(6111.HK)就3.6亿美元未偿还债务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不到一个月的3月20日,建行亚洲又对德信中国(2019.HK)提出清盘呈请,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优先票据及应计利息共3.5亿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亚洲三个月内已将三间本国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项目入白名单 中国监管机构今年1月推出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俗称“白名单”)措施,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中国农业银行(1288.HK;601288.SH)、中国银行(3988.HK;601988.SH)、中国建设银行(0939.HK;601939.SH)与交通银行(3328.HK;601328.SH)。预计将承接逾8,200个住宅项目,贷款总额将高达3.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措施关注的是“保交楼”,而非“救房企”。即使国有银行对房企旗下项目发放贷款,也不代表放弃对其债务采取法律行动。例如世茂在“白名单”试点城市就申报了40个房地产项目,有16个获得入围,其中对接的银行团中就包括了建设银行。 一手借钱给你保交楼,另一手入禀法院,即使是国有银行也没得商量。 随着近年房地产下行严重不景气,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快速增加。根据日经新闻统计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银行财报发现,去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设银行。 根据建设银行3月底公布的年报,2023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为482亿元,较2022年的336亿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冠。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4.4%增加到5.6%。 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 所谓天助自助者,陷入债务危机的房企,唯有积极自救才能抓住一线生机。世茂除进行债务重组外,也在甩卖优质资产、提升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但这条路并不顺遂。 据世茂去年财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94.6亿元,同比下降5.7%;股东应占亏损约为210.3亿元,与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总资产5,432.5亿元,总负债4,919.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88.7%,净负债率则从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数师审核业绩公告披露,对于财报“无法表示意见”,原因是公司“可能无法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和偿债”。 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各个房企的命运似乎也一一揭晓,各家银行也开始维护自身权益,相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房企遭入禀清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