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领先的脐带血公司股价2月份因行业利好消息而短暂飙升,但它虽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其股价总体上仍然低迷

重点:

  • 因脐带血疗法取得积极进展,国际脐带血库企业集团股价2月份大涨31%,但很快回吐了全部涨幅
  • 投资者可能担心公司控股股东近期的财务困境,以及重大新竞争压力的可能性

刘小燕

干细胞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投资者造就了一批新宠,在各自领域出现新的突破时,它们的股价会获得提升。中国最大的脐带血库运营商国际脐带血库企业集团(CO.US,下称GCBC)的股东们,最近就短暂地感受到这种兴奋,此前,与脐带血有关的突破性疗法,似乎治愈了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月中旬,《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纽约这名同时患有白血病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接受了使用脐带血的疗法。脐带血是新生儿脐带中的血液,被冷冻后可用于治疗某些普通疾病、癌症和血液病。停止用于治疗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几个月后,这名患者的血液检测中没有了HIV病毒的迹象。

消息传出后,提供脐带血处理和储存服务,并保存公众捐助的脐带血的国际脐带血库企业集团的股价,于2月15日上涨了31.26%,至5.5美元。

但兴奋是暂时的,它很快回吐了大部分涨幅。该股票目前在4美元左右徘徊,过去两年多数时候都是如此,远低于公司2009年在纽约上市时的发行价6.05美元。最近的抛售之后,该公司股价在周四收盘时跌至3.77美元,公司估值约为4.6亿美元(29亿元)。

虽然最新的涨幅显然只是昙花一现,GCBC的股价似乎确实被莫名地低估了。它所在的行业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该公司在本土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全国仅发出了七张脐带血库牌照,其中四个由该公司持有。股价低估的部分原因可能来自公司内部,包括最近其最大股东的财务困境。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新的重大竞争,可能也对股票构成压力。

GCBC前身为中国脐带血库企业集团,2003年在北京获得首张牌照,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许可的脐带血库运营商,开辟了脐带血服务商业化的先河。该公司早年发展迅速,在北京和广东省的中国业务之外,通过联营公司在香港和其他亚太地区建立了脐带血库业务。到2009年上市时,公司在地理覆盖范围和可触及总人口方面全球排名第一。

该公司通过后门上市的方式在纽约上市交易,2018年,在中国的联合大企业三胞集团从中国医药设备制造商金卫医疗(0801.HK)那里收购了该公司65%的股份后,GCBC开始使用现在的名字。这次所有权转让之后,GCBC的收入、营业利润和现金余额都显著增长。

GCBC的收入有两个主要来源:1,400美元的脐带血处理费,和每年125美元的存储费。截至去年6月,公司总共拥有920,195用户,最大的客户来源地是中国。它储存的脐带血样本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

公司蓬勃发展

国际脐带血库企业集团的蓬勃发展原因有很多,包括存储样本的年流失率仅为0.2%,而且在中国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当中,许多父母愿意为这种未来可能用于治疗孩子或家庭成员的服务埋单。作为中国为数不多几家获得官方许可的脐带血库运营商之一,该公司也从中受益,尽管其他类似的、未获许可的公司称自己为“干细胞库”。

中国七家获得官方许可的机构中,有三家(北京市脐血库、广东省脐血库、浙江省脐血库)是由GCBC运营。第四家是山东省脐血库,由另一家公司运营,GCBC持有该公司24%的股份,76%的股份由三胞集团拥有。这种主导地位使GCBC在中国占有47%的市场份额。由于其运营地区的市场渗透率只有4%,因此应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在截至2021年3月的财年中,该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长2.55%,达到1.77亿美元,净利润增长16.74%,达到7,880万美元。在截至去年12月的最新季度财报,情况略有改善,收入同比增长9.1%。和许多公司一样,该公司也受到了疫情的打击,近几个月来,疫情导致中国各地出现封锁,包括目前处在全面封控状态的商业之都上海。

然而,即使疫情消退,业务恢复到更正常的水平,监管的不确定性可能仍是该公司的麻烦所在。北京在2020年冻结了新区域许可证的发放,这一政策在去年得到延续。但当冻结措施结束时,中国正在考虑推出18个自由贸易区试点,有执照的脐带血库运营商可以在这些试验区运营。虽然这可能为GCBC提供新的机遇,但也将为新的竞争对手提供机会。

GCBC的年报显示,它可能还面临着中国禁止营利性商业脐带血库的风险,或者对像它这样的大公司实施反垄断措施。虽然没有强烈的迹象表明这些措施即将发生,但由于缺乏一个一致和完善的行业监管框架,意味着此类风险将持续存在。

不确定性还来自其负债累累的大股东三胞集团,该集团在过去三年里忙于债务重组。一些人认为,这有可能是GCBC股价低迷的主要原因。如果是这样的话,情况可能会出现变化,因为三胞集团的重组已经完成,GCBC的母公司现在可以更多地关注其最赚钱的资产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的一起诉讼中,GCBC被少数股东Jayhawk Capital Management起诉,这家美国对冲基金表示,GCBC拟议以每股7.5美元的价格与新加坡上市公司康盛人生合并,对该公司的估值不够高。GCBC随后在去年2月终止了该交易。

归根结底,GCBC看起来既为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增长前景,也提供了不确定性。如果监管方面的担忧看起来很大,投资者不妨考虑一下市场的巨大潜力。预计从2019年开始的七年内,全球脐带血银行服务市场将以12.4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6年将达到66.3亿美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Mao Geping eyes listing in Hong Kong, but family-business may not be the cup tea of the market

毛戈平转闯港交所 市场忧家族色彩浓

毛戈平化妆品寻求A股上市多年未果,今年1月正式转向香港上市。公司近年销售增长快速,但过份依赖创始人名气可能是该公司最大的投资风险。 重点: 毛戈平超过九成营收来自彩妆和护肤产品,去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8%和88.6%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管理企业,6名执行董事中有5名是家族成员,包括毛戈平夫妇。       罗小芹 毛戈平因为《武则天》知名艺人刘晓庆化妆而在行内崭露头角,2000年创立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毛戈平),于2016年12月以「A股国内彩妆第一股」声势申请上市,可惜事与愿违,多次提交招股书均无功而还,公司本月8日转移在港申请上市。 毛戈平的A股上市之路兜兜转转,与其业务表现关系不大,相反,近年公司化妆品销售有不错增长。它未能获批,很大可能与监管机构顾虑公司收入过份依赖毛戈平的IP(知识产权)有关。 公司在招股书亦预警相关风险称,核心产品以创始人命名,一旦毛个人存在不当行为,可能影响公司品牌形象,从而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又或如创始人未来减持、转让其持有股份或不再参与经营管理工作,均可能会对公司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若论基本面,毛戈平近年在高端化妆品市场有不错的表现。根据招股书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2年零售额计算,Mao Geping品牌在中国头十五大高端美妆市场排名十三,也是唯一的国货美妆品牌,而排名较前的国际知名品牌包括法国L'Oréal、美国Estée Lauder和Nars等。 随着国人审美和悦己意识增强,加上疫后消费品销售回暖,去年化妆品销售录得稳步增长。根据《202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行业发展与消费洞察》市调报告,去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169亿元,同比增长6.4%,而同期毛戈平营收与净利润的增幅均跑赢整体化妆品市场。 去年盈收急升 在2021至2023年间,毛戈平营收分别为15.8亿元、18.3亿元和2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1亿元、3.52亿元和6.64亿元,特别是去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58%和88.6%。 过去三年,毛戈平的毛利率分别为83.4%、83.8%和84.8%,净利润率分别为21%、19.2%和23%。从成本结构看,营销费用占了大头,甚至达到同期销售成本的3倍以上,因疫情关系,2022年净利润率表现一般,幸好去年公司销售成本同比虽增幅48%,低于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幅,令净利润得以反弹,并超越2021年水平。 毛戈平目前拥有《Mao Geping》和《至爱终生》两大品牌,其中《Mao Geping》为绝对核心品牌,该品牌在2021至2023年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6.6%、98.4%和99%,正如前述,这是投资公司最大的风险所在。 从销售管道分析,去年线下直销占总销售的51.7%,在线直销占33.5%。与再对上一年比较,线下与在线的销售增长都有提速,只是在线直销增速更快。在线管道能够快速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但通过线下终端体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所以线下销售通常是化妆品公司重要的销售管道。 回顾过去三年,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与营收同步增长,去年度经营现金流净额约7亿元,较2022年的3.9亿元同比增长八成,至去年底现金等价物由2022年的8.88亿元增长至11.37亿元。然而,公司在港上市的招股书补充截至今年2月29日底止的资料,今年前两个月公司现金等价物却少了4.95亿元,令流动资产净值由去年底的11.7亿元大减43%至今年2月底的6.65亿元,公司未有披露原因,但相信与投资活动有关。 董事局属毛家天下 还有一点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毛戈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管理企业,创始人毛戈平及其配偶汪立群为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57.26%股权,毛戈平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汪立群为副董事长,连同毛戈平的姐姐毛霓萍、毛慧萍和汪立群的弟弟汪立华,合计控制公司约82%股权。 此外,公司的6名执行董事中,5人分别为毛戈平夫妇及3名家族成员,只有宋虹佺是唯一以重要高层加入董事局,宋早于2002年加入,现为总裁兼Mao Gepin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去年宋年薪为475万元,年薪仅次创始人毛戈平的593.8万元。 毛戈平的董事会架构可能是它过往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位专注品牌价值的创始人,以及执行力出众的管理层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家族成员的管治模式最易受人诟病,因为很难排除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权左右公司发展的重大决定,有可能造成损害公司及股东们利益的风险,这是认购该公司新股的投资者需要特别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i Ning has expanded over the years to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sportswear chains in China, behind Anta. 

快讯:李宁电子商务销售大幅增长

最新: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李宁有限公司(2331.HK)周一公布今年一季度营运数据,撇除李宁Young副线,期内所有平台的零售金额,录得同比低单位数增长。 利好:该公司的电子商务虚拟店铺业务,零售金额录得20%至30%低段增长,而该业务的同店销售额,也录得20%至30%低段增长。 值得关注:就渠道而言,该公司的线下渠道销售额录得低单位数下降,其中零售渠道虽录得中单位数增长,但批发渠道录得中单位数下降。 深度:李宁公司由中国传奇体操选手李宁于1990年一手创立,并于2004年在港交所上市,经过多年扩张及对外并购,曾经拓展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体育用品连锁集团,但其地位于2012年开始被同业安踏(2020.HK)超越。去年底,该公司突然宣布以22.1亿港元收购一幢位于香港北角的22层高商厦,由于香港楼市下挫,此举引起市场质疑,连累股价一度大挫。 市场反应:李宁的股价周二上涨,中午收盘升5%至18.38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osun Tourism trades at all time low

旅游虽复苏 复星旅文独憔悴

复星旅文一季度录得小幅增长,总体前景因母公司的债务问题而蒙上阴影 重点 复星旅文表示,一季度旗下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和Club Med连锁酒店营业额分别增长4.5%和15.2% 今年早些时候,有报道称该公司的两项主要资产可能会被出售,以便为负债累累的母公司筹集资金,公司的股价目前接近历史低点      阳歌 作为中国领先的旅游公司之一、Club Med连锁度假村的所有者,复星旅游文化集团(1992.HK)眼下的日子不太好过。 最新季报显示,公司仍受困于新冠疫情后遗症,中国业务表现明显逊于市场。以Club Med连锁品牌为主的全球业务表现稍好一些,但也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与此同时,公司股价今年已下跌40%以上,目前处于历史低点,与今年大多强劲上涨的中国同行形成鲜明对比。 复星国际(0656.HK)在2015年出资约10亿美元收购Club Med,虽然最新的季度运营数据并不是太令人兴奋,但这很难解释复星旅文最近在投资界失宠的原因。 低迷背后的最大因素可能是3月份有报道称,复星国际正在考虑出售Club Med以及复星旅文的另一项主要资产——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股权,以筹集资金,偿还巨额债务。因此,现在持有复星旅文股票的人,其实并不知道到明年这个时候,公司是否仍拥有这两大资产。 与此同时,在知道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后,复星旅文的员工可能很难继续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言归正传,我们再回到复星旅文一季度的最新情况,报告提供了首批衡量中国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表现的真实指标之一。在中国,今年第一季度意义重大,因这数据可和上年疫情结束后的同期作比较。 这意味着,未来大多数中国旅游相关公司,基本上不会再受新冠疫情期间的波动影响,从而更清楚地看见,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这个行业究竟表现如何。 之前公布的全国数据显示,尽管经济放缓,但旅游业在2月漫长的春节假期间表现相当好。政府数据显示,那一周国内旅游人数增长34.3%,达到4.74亿人次,而国内游客出游花费更是增长47.3%,达到6,327亿元。 但复星旅文的数据却远没这么乐观。季报显示,公司旗下的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一季度的营业额仅增长4.5%至5.76亿元。亚特兰蒂斯访客增长速度略快,为7.5%,达到210万人次。但一个略微有点不祥的征兆是,平均每日房价实际上下降了2.8%,至2,500元。 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该度假酒店上年同期的数据可能是被人为地推高了,因为中国在2022年底结束疫情管控,“报复性旅游”在2023年1月和2月达到巅峰,很多人在这几个月期间,开启了自己三年来的第一个重要假期。 死猫式反弹 复星旅文的股价受到季报提振,周二早盘上涨逾5%。但涨势有点像是“死猫式反弹“,因为该股此前处于历史低点,而且很有可能在本周晚些时候恢复下跌趋势。 即使经过了小幅上涨,该股的估值仍远远落后于同行。它的预期市盈率仅为10倍,而中国领先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携程(TCOM.US;9961.HK),其预期市盈率为20倍。这两家公司的业务结构类似,都是既有国内业务,也有国际业务。虽然今年复星旅文的股价大幅下跌,但同期携程的股价却上涨了约40%。 虽然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实现了个位数的增长,但Club Med的业绩略好一些,这个全球连锁度假酒店,占复星游文业务的80%以上。该酒店一季度的营业额增长15.2%,达到60.8亿元,平均客房入住率上升1.4个百分点,至76.9%。平均每日床位价格上涨8.8%,至2,190元。 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复星旅文现在的表现,至少在营业额上,要好于疫情前。公司最新公布的一季度业务总营业额为71.6亿元,较2019年一季度报告的48亿元增长近50%。这一大幅增长,很可能反映出复星旅文和许多同行一样,在疫情期间继续升级现有物业并建造新物业,以期业务最终恢复正常。 虽然一季度的数据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复星旅文上个月发布的2023年全年业绩也没有好到哪里。年报显示,去年它的收入增长25%,达到172亿元。其中,三亚亚特兰蒂斯的收入增长更为强劲,从2022年的8.97亿元增长到17.6亿元,近乎翻倍。Club Med的收入增长要慢一些,升22%至146亿元,反映其业务主要在中国境外,因此在2022年就已经开始反弹了。 尽管如此,公司去年的整体收入增长仍远远落后于携程的122%,后者同期收入达到445亿元。…
Fosun International: the slim-down must go on till debts paid off

复星一减再减 瘦身还债停不了

经历2022年的流动性危机,复星国际持续“减重瘦身”,最新举措是出售跨国保险公司Ageas股权 重点: 截至去年底,复星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0.4%,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过去两年复星出售资产回笼现金573亿元      李世达 “我们以前在全世界‘探矿’‘开矿’,现在已经有足够的‘好矿’给我们挖,并且在这些领域是有优势的。”复星国际有限公司(0656.HK)董事长郭广昌,今年3月底在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如此说。 不再“找矿”,而要“挖深矿”、“挖好矿”是这家广受瞩目的中国民营集团自2022年以来的核心策略,换句话说,就是要减轻资产、甩掉负债,聚焦具有优势的核心领域。而出售跨国保险公司Ageas最多8.19%股权,就是复星国际减重的最新举措。 复星国际近日公告,向法国巴黎银行(BNP)旗下的法巴人寿(BNP Cardif)出售欧洲保险公司Ageas最多1,540.1万股或8.19%股权,总作价介乎6.26亿至6.7亿欧元(约48.5亿至51.6亿元),所得款项将用于一般资金用途。 复星国际表示,是次出售目标是精简投资组合,聚焦公司核心业务,预计交易将带来税前利润6,000万至6,500万欧元,而复星仍将持有Ageas的195.2万股,持股比例跌至约1.03%。 这是复星国际继1月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5.6%股权后,今年第二次出售金融资产。 两年套现573亿 今年1月,复星国际以2.35亿欧元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Millennium bcp)的5.6%股份,仍保留20%以上的股份。随后至今年3月中旬,有消息称复星国际愿意进一步出售剩余的20%股份,约值8.4亿欧元,目前未有进一步消息。 自2022年遭穆迪列入下调观察名单后,复星集团一改“买买买”策略,提出多项“瘦身”计划,持续变卖子公司股权及资产,包括南钢股份、建龙股份、泛亚航运、Ameritrust Group等。2023年全年回笼现金273亿元,加上2022年的300亿元,复星这两年已收回573亿元现金。 尽管出售资产的行动持续,复星确实在减债瘦身的道路上取得成果。 截至2023年末,集团合并报表层面的有息债务为2,119.2亿元,较2022年末降低150亿元,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0.4%,较2022年12月31日下降2.9个百分点。在去年半年报中,复星便已宣布未来12个月已无大额美元债偿付压力。2023年中,标普将复星国际评级展望上调为“稳定”。 不过,虽然集团的中长期债务占总债务比例,由2022年底的53.2%提升到55%。不超过12个月的短期债务也从2022年底的1,062.8亿元减少至953.7亿元,但仍高于集团持有现金924.6亿元。 核心业务渐趋稳定 因此割肉还债还要继续,而郭董从不吝惜出售优质资产。 路透社上月报道,复星国际正考虑出售复星旅文(1992.HK)旗下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或全部资产,以及核心资产Club Med部分股份。要知道,这两大核心业务去年都创下历史新高,可说是集团重要的“摇钱树”。而复星对此消息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但至今尚未有进一步消息。 翻开复星国际2023年年报,去年集团总收入达1,982亿元,同比增长8.6%,股东应占溢利13.8亿元,2022年亏损8.3亿元。旗下四大核心子公司豫园股份、复星医药、复星旅文和复星葡萄牙保险等均收入稳健,对复星营收贡献率占比达72%,核心产业的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花旗本月发布的报告指出,集团资产组合获利能力改善,也带动资产管理部分亏损收窄。 花旗认为大部分负面因素已在股价中反映,将其目标价由7.1元下调至6.3元,维持买入评级。 最重要是活下去 除了频繁出售资产,复星也持续进行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医药与文旅领域。 去年7月,复星医药(2196.HK)与深圳坪山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在坪山建设“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打造复星医药“全球第二总部”。 今年3月,复星医药与深圳市引导基金等其他七方投资人,拟共同出资设立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复星医药旗下复健资本通过深圳市公开遴选中标,独家管理该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