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属于第二梯队的中国保险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传闻将筹资10亿美元

重点:

  • 有机会成为中国第十家上市险企的阳光保险,由于投资收益下降,预告今年利润或同比下降
  • 阳光人寿为公司重要保费收入来源,上半年贡献66.8%总保费收入,其内含价值更占集团整体内含价值达八成

罗小芹

自从中国人保(1339.HK; 601319.SH)在2018年11月于上海交易所登陆A股市场后,过去四年再没有中国境内保险公司上市。但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第十家上市险企或会粉墨登场。

10月25日,在中国人身险及财险市场分别排名第12及第7位的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继今年4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文件并于10月19日失效后,已于10月25日第二次呈交已更新的招股书,由华泰金融控股、中金公司(3908.HK)、瑞银集团和建银国际担任上市联席承销人。市场消息指出,该公司如获港交所批准上市,会尽快展开招股程序,甚至希望能于月内成功挂牌,计划筹资10亿美元(73亿元)。

根据中国证监会于10月14日的信息披露,该会已核准阳光保险在港发行不超过约39.68亿股H股的计划。

阳光财险成立于2005年,是集团开展的首项业务,两年后,阳光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阳光人寿相继成立,2008年初获当时的中国保监会核准,阳光保险控股正式易名为阳光保险集团。发展至今,集团业务遍及财险、人身险、信用保证保险、资产管理、医疗健康等多项业务。

截至今年6月底,阳光人寿和阳光财险拥有共2,855家分支机构,覆盖了中国全部省、直辖市、自治区、94.3%的地级市及63%的区县,拥有2,083家专属代理门店,专属代理门店将进一步扩大营业网点范围。目前阳光保险拥有约3,150万名个人客户和约80万家团体客户。截至今年6月底止,集团总投资资产规模为人民币4,162.7亿元。

表现领先五大巨头

初步招股文件显示,该公司的总保费收入由2019年的879.1亿元,稳步增长至去年的1,017.6亿元,今年上半年为629.5亿元,同比上升14.3%。不过,受疲软市况影响,期内投资收益同比减少12.3%至73.7亿元,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下降2%至17.9亿元,更预告全年盈利可能比去年低。

据中国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保险公司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8万亿元,同比增长5.1%,但环顾前五大寿险巨头的累计净利润,则下挫15%至1,220亿元。因此,相对第一梯队的险企来说,阳光保险期内保费收入能大增逾14%,而且盈利仅稍微下降,表现已算可圈可点。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2020年数据,以原保险保费收入计,阳光财险的市场份额为2.7%,在中国87家财产险公司中排名第7,阳光人寿的市场份额则为1.7%,在中国91家人身险公司中排名第12位。

阳光人寿的保费收入,一直是阳光保险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两年,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分别增加14.5%和10.4%,占总保费收入近六成,其表现亦远优于财产险的倒退5.8%和增长9%。踏入今年上半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阳光人寿仍实现19.54亿元新业务价值,保费收入达420.6亿元,占集团整体收入比例升至66.8%。

从内含价值看,阳光人寿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截至今年6月底,阳光人寿的内含价值为746.2亿元,已占集团整体内含价值八成。

不过,中国保险市场一向高度集中,无论是财险还是寿险,强大的“马太效应”让中小险企艰苦求存,作为行业第二梯队的阳光保险,如何在巨头窥伺下杀出重围,是投资者最关心的课题。

不易筹资10亿美元

阳光保险在招股文件披露未来策略,计划强化数据科技能力、加快数字化经营转型,持续打造国内一流的保险资产管理品牌,强化战略投资与保险主业协同等。

阳光保险的战略目标,与众安在线(6060.HK)有异曲同工之感。事实上,加强数字渠道专业化建设及加快数字化经营转型,几乎已是险企必行之路。不过参考众安在线的例子,其上半年保费收入净增长6.8%,期内却转盈为亏,录得6.22亿元净亏损,可见中小险企不易突围。

就估值而言,阳光保险可与中国人保、中国人寿(2628.HK; 601628.SH)与中国平安(2318.HK; 601318.SH)的预测市盈率约3.2倍至4.8倍作比较,若取其平均4.2倍,以阳光保险上半年净利润引伸到全年、预计约35.8亿元计算,估计其市值仅为162亿港元(150亿元),也就是20.7亿美元左右。

如果该公司真的如市场消息所言计划筹资10亿美元,可能需大幅调高上市估值,但以其较小的业务规模,加上港股近况疲软,恐怕会较难实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Obesity drug maker Sciwind IPO

腾讯美团押注减肥药明星企业 先为达生物冲刺港股

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获批上市,公司已处于商业化前夕 重点: 临床数据显示,埃诺格鲁肽在疗效上优于司美格鲁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先为达生物已达成两项海外授权,其中一项潜在交易总额超24亿美元    莫莉 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减肥神药”席卷全球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GLP-1类药物在全球生物药市场占据近三成份额,其巨大的商业潜力正强力推动中国创新药企的资本化进程。近期,凭借一款与司美格鲁肽对标的减重候选产品,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首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文件,加入当下创新药企竞逐资本风口的行列。 尽管先为达生物目前尚无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其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XW003)针对超重/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上市申请(BLA)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获批上市,标志着公司已处于商业化前夕。 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等传统GLP-1激动剂是非偏向型的激动剂,这类产品在产生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募集β-arrestin,继而导致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埃诺格鲁肽作为一款偏向型的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减少β-arrestin的招募,有望实现​​更持久、更稳定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减轻相关副作用。 埃诺格鲁肽的临床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根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三期临床数据,埃诺格鲁肽注射液在疗效上优于司美格鲁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并且能以更低剂量达到替尔泊肽等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的疗效。这一数据使其在全球GLP-1药物竞争中具备显著优势。若上市顺利,埃诺格鲁肽注射液有望成为​​全球首款获批的cAMP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为达生物始终专注于针对肥胖症及相关疾病的创新体重管理疗法的研发,8大候选管线不仅针对超重及超重╱肥胖症、2型糖尿病,也同样涵盖了中重度肥胖症、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其他肥胖相关并发症。全球体重管理药物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报告,体重管理及肥胖症相关并发症属于全球增长最快的迫切医疗需求,预计全球体重管理药物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128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1,659亿美元。 但是,体重管理药物市场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目前,全球已有三款GLP-1药物获批准用于超重/肥胖症适应症,另有七款候选药物处于Ⅲ期临床阶段。在中国,多款创新GLP-1药物获批用于治疗超重/肥胖症适应症,包括仁会生物的贝纳鲁肽、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和信达的玛仕度肽,更有众多药企在减重领域积极布局,今年以来在港股上市的银诺医药(2591.HK)、派格生物(2565.HK)等药企均瞄准GLP-1赛道。 背靠明星股东 面对激烈的竞争,先为达生物凭借其偏向型GLP-的技术寻求差异化优势,同时开发了疗效更好、患者依从性更强的口服制剂XW004,该药物在I期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在国际化战略布局上,先为达生物亦先行一步。2024年4月,公司将诺格鲁肽注射液在韩国的开发和销售权益授权给了韩国头部消费医疗公司科玛集团旗下的Inno.N。2025年1月,先为达生物与英国Verdiva达成协议,向后者授权XW004等管线组合在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先为达生物将获得近7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达24亿美元的潜在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产品商业化后的销售额提成。 由于暂无商业化产品,先为达生物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2亿元、4.86亿元及1.08亿元​​,累计亏损超12亿元,同期的研发开支分别为4.56亿元、2.84亿元和65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先为达生物首次实现9,107万元收入,主要来自合作伙伴的首付款。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8亿元。 先为达生物的股东名单堪称豪华,腾讯投资、IDG资本、美团、正心谷资本、君联资本等知名机构均占据重要股东位置,其中腾讯和美团分别持股12.83%和9.6%。公司在IPO前已完成七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22亿元。2024年D轮融资后,先为达生物的估值约48.68亿元,近期登陆港股的银诺医药市值高达190亿港元(174亿元),显示前者仍有较大溢价空间。先为达生物核心产品上市在即,正站在向商业化阶段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公司能否凭借其偏向型GLP-1技术在减重药物这一千亿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投资者可以拭目以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