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Q Hospital has stable business growth but lacks growth bright spots

明基医院业务稳健 前景独欠增长亮点

明基医院是内地华东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计划集资扩大发展,正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重点: 明基医院去年收入26.9亿元,按年增长15% 上市集资所得,将用于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   刘智恒 今年初,专注治疗肿瘤的民营医院美中嘉和(2453.HK)在港上市,由于股份背后的投资者星光熠熠,有中金、中信及石药(1093.HK)等,市场寄望甚殷,想不到上市首天即跌破定价超过三成,令市场大跌眼镜。可幸后来陆续收复失地,股价拾级而上,上周五更报23港元,较上市价升逾六成。 在市场对民营医院股的印象稍微修复之下,台湾资金背景的明基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本地首家挂牌的综合民营医院股。 持两家三级医院 根据申请文件,明基医院旗下有两间医院,分别是2008年开始营运的南京明基医院,属三级甲等医院,另外是2013年开始营运的苏州明基医院,属三级医院。两家医院总运营面积合计约38万平方米,注册床位1,850张,拥有超900人的医生团队,去年门诊次数超过200万,住院手术逾 20,000宗。 明基医院背后大股东是台湾上市企业佳世达科技(2352.TW),公司成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医疗事业、智能解决方案及网络通讯事业。在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机等领域,佳世达更居全球领先地位。另外,在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交易的综合医疗服务供应商盛弘(8403. TPEx),亦持有少量股份。 过去三年,明基医院的业绩均有增长,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别是22.2亿元、23.4亿元及26.9亿元;盈利6,908万元、8,955万元及1.67亿元。 过去多年,明基医院在华东建立了一定的名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计,2022年明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在全国排名第五。以每张登记床位的平均收入计,在内地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中排名第一。 医疗市场持续增长 对于内地民营医院的前景,仍然在上升态势。内地医疗市场整体稳中向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预计内地医疗总支出在2026年达到12万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1%,并于2030年增至16.2万亿元 民营医院的收入则由2017年的3,191亿元增至2022年的6,07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7%。估计于2026年达到1.09万亿元,2022年至 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9%。 无可否认,医疗市场及民营医院正处于稳定增长中,明基医院亦在华东区站稳一席位,有相当知名度,业绩也在稳步向上;但明基医院缺乏一个增长亮点,能吸引投资者在现时疫弱的港股市场投下信心一票。 特别在资本市场,相比于医药或生物科技股份,民营医疗机构相关的股份相对乏爆炸点,前者有无限想象空间,后者的业务稳打稳扎,正所谓收入有数得计。强如海吉亚医疗(2453.HK),市值也不过179亿港元,市盈率在23倍水平。 缺乏扩张大计 明基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住院服务,另外是门诊服务,来自患者的每次住院平均支出,由2021年的19,142元跌至去年的17,042元,门诊平均支出也出现饱和之态,过去三年分别是571元、599元及584元。公司去年整体收入能上升,全赖住院及门诊人数提升所致。 然而,医院目前的处理量已达到一定水平下,除非兴建新医院,否则不容易再有大幅增加,过去三年的床位数是1,600张、1,700张及1,850张,增长平稳,未来要大幅增长不易,因要考虑医院是否有充足空间。至于平均床位周转天数,分别是9.4天、9.2及8.2天,要增加周转天数相信也不容易。 事实上,集团的毛利率也不吸引人,经过之前努力,已由2021年的15.3%,提升至去年的18.9%,能否再有一个理想升幅,暂时很难说。若以现时看,毛利率较康宁医院(2120.HK)的25.8%低,更远远及不上海吉亚的31.6%。 明基医院表示,上市集资将用作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部分或用于投资并购,另外是升级现时的“智慧医院”。细看其未来发展,都只是在原有规模上构想,未见有新增医院大计,亦乏在其它地区拓展的蓝图。 当然我们明白在内地要再建一家具规模医院,除了涉及资金外,专业医护人员也不易招聘,各地又有不同规限及要求;但若没有一个更具前景的计划,明基医院的吸引力不够强,特别在目前差劲的港股市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制药烧钱迅速 英矽智能再冲港股

这家AI制药企业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但其烧钱速度亦十分惊人,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融资“续命” 重点: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同比增长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 该公司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药物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若研发进展不顺,将大幅影响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失效之后,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将与2023年底赴港申请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争夺“亚太AI制药第一股”的名号。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间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连完成两项对外授权交易,合同金额总额最高可达15亿美元,其中与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让英矽智能可以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这也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AI新药的专利授权合作。 英矽智能的业务主要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三大领域。其中,管线药物开发服务是支柱业务,公司通过研发内部管线候选药物,在其对外授权或实现商业化后产生收入,该分部去年贡献收入3,902万美元。 药物发现服务是与药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发的Pharma.AI平台发现与疾病有关的靶点,识别并进一步研发,从中收取服务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则是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时,就该平台的访问权限收取的预付订阅费。2023年,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分别贡献879.6万美元和336.2万美元,期间签订软件客户达50个,新增礼来(LLY.US)、诺和诺德(NVO.US)等大型药企客户。 在大额对外授权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财务表现稍为好转,除了收入上升,净亏损也同比减少1,019万美元至2.11亿美元。不过,尽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入,这间技术驱动公司烧钱速度仍然十分惊人,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到5.6亿美元。 在过去生物医药融资活跃的时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医药”的概念颇受资本青睐。自2014年成立以来,英矽智能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股东名单星光熠熠,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更获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公司的投后估值高达8.95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7亿美元,这个金额与不少通过港股《上市规则》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相比,其实已为数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资金消耗速度来看,可能无法维持一年的运营开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发开支为9,7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5%,行政开支亦高达1,734万美元,当中包括劳工成本、股份薪酬开支等项目。 此外,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动负债总额达到8.47亿美元。由此可见,管理层或急于登上港股市场,获得更为通畅的融资渠道,为众多管线的下一步研发提供资金。 AI制药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拥有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其他治疗领域的15款候选药物管线,其中6种已取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也是研发进展最快的管线。对于AI制药行业来说,这款候选药物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现靶点、并设计化合物的候选药物。 过去两年里,由AI辅助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部分AI设计的小分子药物临床研发进展不顺,导致研发企业的市场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国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BAI.AS)曾备受瞩目,但是其核心管线BEN-2293在II期试验中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公司随后裁减一半员工,股价亦下跌超过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项目,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同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中美国2a期临床试验已于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给药,在中国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该候选药物的研发情况,或对公司业务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港股和A股市场尚无AI制药企业上市,另一间冲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投后估值高达19.7亿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余。与其他AI制药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仅拥有自我造血能力,通过管线授权持续产生营收,还拥有进展较快的自研管线,值得投资者长期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ofoundBio to be bougth by Genmab

普方生物卖盘 中国创新药企的出路?

最近多家中国相关的创新药企被大型外国买家收购,该公司是其中最新一员 重点 抗癌药物制造商普方生物宣布,丹麦公司Genmab将以18亿美元收购它 这是过去四个月里第四家被外国公司收购的中国相关创新药企 阳歌 在单打独斗多年后,中国创新药企可能终于开始意识到,有个富裕的金主来料理自己的财务会轻松得多。普方生物成为其中最新一员,该公司上周宣布,丹麦公司Genmab A/S(GMAB.US)将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它。 过去四个月里,突然出现了一连串涉及中国创新药企的类似交易,这是其中的最新一笔。一开始是英国巨头阿斯利康(AZN.L)去年12月,宣布将以高达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亘喜生物。此后,至少又出现了三笔涉及收购中国药企的交易,包括普方生物这笔交易在内,总交易数量已达到四笔。 今年才过去几个月,意味着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交易。我们稍后再来细说每一笔交易,它们中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但首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推动了这一新趋势,以及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这个趋势才开始出现。 之前中国创新药企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外国股票市场上,直到2018年香港修改规则,允许此类公司上市(现在这类公司多数在香港上市)。在改变规则之前,香港要求大部分公司必须实现盈利才能在主板上市,而这个条件几乎所有初创药企都达不到。 规则变化推动大量公司在香港上市,也带动了少量公司在美国上市,比如亘喜生物。这些公司大部分是研发前沿药物的,其中很多药物使用新一代高度靶向性疗法来治疗癌症。 在西方,此类公司通常会通过私人渠道获取资金,直到研发的药物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到那时,如果结果看上去很有希望,像阿斯利康这样财力雄厚的大药企,通常会介入并收购这些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的投资者则会获得可观的利润。 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很多旗下药物前景明朗的中国公司不是把自己卖给大公司,而是选择自己上市,为耗资巨大的药物研发提供资金。它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股市投资者愿意以高估值购买它们的股票,即便大部分公司还需要数年才能盈利。 香港改变规则后不久,投资者对这些公司兴趣浓厚,但过去三年里,浓厚兴趣转变成了悲观情绪,导致许多上市药企的股价暴跌。最初看好它们部分源于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很多公司都计划在中国销售自己的药物。 事实证明,这些希望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中国通常要求提供大幅折扣,才会将药物纳入多数中国民众的医保。这一现实,加上新药研发耗资巨大,导致很多公司的盈利被推迟数年。与此同时,股票买家对这些公司的耐心和兴趣都在迅速减弱。 中美混血 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Genmab计划收购普方生物的交易。尽管普方生物自称总部在西雅图,但它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是一个中美混血儿。公司把它的研发中心放在了苏州。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赵柏腾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得克萨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公司有三款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最先进的药物是rinatabart sesutecan (Rina-S),这是一款用于治疗卵巢癌和其他实体瘤的尖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该药目前处于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并在今年1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资格,这将有助于更快地将其推向市场。 就在两个月前,普方生物宣布完成了1.12亿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奥博资本和礼来亚洲基金,后者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LLY.US)在亚洲的风险投资公司,最近宣布的几家中国公司收购交易中都能看到这两家公司的名字。 另外两笔收购都是上个月宣布的,全是非上市公司。肾脏药物制造商信瑞诺表示,将被瑞士制药巨头诺华 (NOVN.SW)收购,但没有透露收购条件。在另一笔交易中,精准癌症治疗药物制造商葆元医药表示,将以全股票交易方式被Nuvation Bio Inc.(NUVB.US) 收购。葆元医药表示,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它将持有Nuvation约33%的股份,按照Nuvation目前的市值计算,葆元医药的估值为2.4亿美元。 这些交易涉及的金额各不相同,从葆元医药的2.4亿美元到普方生物的18亿美元,范围涵盖了大多数上市中国药企的估值。四笔交易中有三笔涉及非上市公司,这一事实似乎表明,IPO前的制药商可能是更受欢迎的收购目标,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更需要现金。 但上市公司也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收购目标,因为许多公司发现,要让股市投资者继续拿钱为它们的亏损业务埋单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类被收购的目标,可能包括与礼来等外国公司有关联的药企,例如1月在美国上市的博悦生物(AVBP.US)和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宜明昂科(1541.HK)。 这些公司大多拥有前景不错的药物,对于现金充裕的大型买家来说,这些药物将成为其产品组合中的重要补充。现在,这些中国初创药企终于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家新的制药公司是相当困难,而把自己卖给一个有钱的支持者往往会容易得多,因为后者可以为它们的亏损运营埋单。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uoyed by bumper earnings, the biotech has announced a share placement to raise HK$1.17 billion to invest in developing its portfolio of anti-cancer drugs.

康方生物首次年度获利 配股再融资12亿港元

康方生物对此次财报表现相当有信心,公布第三日即宣布再次配股融资,筹资所得款项净额将达到11.7亿港元 重点: 本年度确认的技术合作收入为29.23亿元,协助康方生物实现盈利19.42亿元 该公司下一代值得期待的产品是依沃西,是全球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PD-1/VEGF双抗   莫莉 在国产创新药最“内卷”的PD-1赛道中,康方生物科技(开曼)有限公司(9926.HK)却依靠差异化竞争成功突围。得益于授权收入的巨大贡献和产品销售的强劲表现,在2023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该公司上周一公布2023年业绩,全年实现收入45.26亿元,同比增长440%。 康方生物的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销售以及技术授权,其中两大获批产品PD-1/CTLA-4 双抗卡度尼利以及PD-1单抗派安普利带来的销售额为16.31亿元,同比增长48%。另一部分则来自与美国药企Summit Therapeutics(SMMT.US)达成的对外授权合作收入,本年度确认的技术合作收入为29.23亿元。 在大额技术授权收入的加持下,康方生物实现盈利19.42亿元。即使剔除技术授权及合作收入,其年度净亏损也从2022年的14.26亿元,大幅收窄至7.88亿元,可见商业化道路已迈出坚实一步。 但是,财报公布翌日,恰逢生物医药板块下跌,康方生物的股价单日下跌3.7%至49.95港元。投行花旗银行的最新研报称,为了反映最新的销售趋势,将康方生物2024和2025财年收入预测分别上调10%和6%,并看好PD-1/VEGF双抗依沃西即将于二季度公布的临床数据和商业化前景。 康方生物显然也对这次财报表现相当有信心。财报公布后的第三天,康方生物宣布再次配股融资,以每股47.65港元的价格,向至少六名承配人配售总计2,480万股股份,该价格较前一交易日的收市价50.70港元低6.02%,预计所得款项净额为11.7亿港元。 对于这次集资,康方生物称65%的款项将直接投入到研发中,包括推动多个临床前项目进入新药申请阶段,开发先进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平台,以及加速卡度尼利等药物的全球临床试验,另有25%的资金将用于卡度尼利和依沃西的商业化进程。 事实上,康方生物并不缺钱。截至2023年底,公司的流动资产总值为56.8亿元,而全年的研发总投入为12.54亿元,营销费用为8.9亿元。换言之,公司手头资金至少可以支持未来两到三年的运营。选择此刻配股融资,或许是公司希望在股价位于相对高位时,及时将扭亏为盈的利好兑现,为之后更多的研发管线储备“弹药”。 自2020年4月在港交所上市以来,这已经是康方生物的第三次配股融资,加上上市集资所得,累计集资总额已超过50亿元。在上市时,康方生物筹集了23.1亿元资金,此后在2021年1月和2022年7月,通过配售股份的分别筹资10.7亿元和5.2亿元。 盈利能否持久? 目前,康方生物的王牌产品卡度尼利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免疫双抗药物,“单药双靶点”的特性,使其在疗效上显著优于PD-1单抗或PD-1+CTLA-4单抗联用疗法,同时不良反应又低于联用疗法。2023年实现销售额13.6亿元,同比增长149%。不过,这款药物是2022年6月才获批用于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二线和三线治疗,半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46亿元,2023年上半年实现销售6.06亿元,下半年7.5亿元。销售额的增速约20%,这可能与产品未进医保,销量未能快速上升有关。 另一项已上市产品是PD-1单抗派安普利,由正大天晴代为销售。去年该药物的销售额仅有约2.73亿元,同比下降56%,而2022年这个品种的增速是164%,在极为内卷的PD-1单抗赛道,派安普利的竞争力或已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康方生物下一代值得期待的是产品是依沃西,其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已授权给Summit  Therapeutics。依沃西是全球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PD-1/VEGF双抗,康方生物已经为其布局肺癌、胰腺癌、乳腺癌、肝癌等16个适应证,正在进行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并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已经上市的卡度尼利,也在开展多项单药及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研究,涵盖胃癌、肺癌、肝癌、宫颈癌、胰腺癌等多个适应证,有6项研究处在三期临床阶段,未来如果有更多大适应证获批,卡度尼利的销量有望进一步拉升。 康方生物的这份收入暴涨440%的业绩显然足够亮眼,但实现扭亏为盈离不开一次性的技术授权付款。从估值来看,康方生物的市盈率约为17.3倍,高于同样深耕PD-1领域的复宏汉霖(2696.HK)的市盈率12.8倍。康方生物今年能否维持盈利状态,还需产品销售能否给予足够支持。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is B2B drug distributor posted higher annual revenues and swung to an adjusted profit, but disappointed investors still sent the firm’s stock down 9% on the day after the earnings.

药师帮上市后首份年报 营收增速放缓股价受累

药师帮去年营收继续稳步增长,经调整利润亦已扭亏为盈,但是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并未得到投资者认可,财报公布次日,其股价下跌逾9% 重点: 自营业务是药师帮收入支柱,但利润空间却有限,去年该业务的毛利率再降至6.1% 随着市场规模见顶,多间传统医药流通巨头涌入下沉市场,与药师帮分一杯羹   莫莉 医药流通行业不仅诞生了阿里健康(241.HK)、京东健康(6618.HK)等知名互联网平台,也有深耕细分领域的药师帮股份有限公司(9885.HK)。作为中国院外医药流通行业最大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药师帮在上周一晚间交出了港股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营收继续稳步增长,经调整利润亦已扭亏为盈。 财报显示,2023年,药师帮实现总商品交易总额(GMV)达469亿元,同比增长18.9%;营业收入169.7亿元,增长18.9%。不过,由于IPO后的优先股转换带来的亏损,年度净亏损额从2022年15亿元扩大至32.1亿元。此项亏损为一次性冲击,而较为反映业务实况的经调整利润达到了1.31亿元,远胜2022年的经调整亏损1.25亿元。期内,公司毛利达17.41亿元,增长21.3%,毛利率由10.1%增至10.3%。 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却并未得到投资者认可,财报公布次日,药师帮股价下跌9.1%,之后几日虽略有回升,但四个交易日累计仍跌4.6%,上周五收盘报9.98港元,相比于2023年6月在港股IPO时的发行价20港元已经“腰斩”。 在过去半年,药师帮如同坐上过山车。在上市初期,药师帮曾与港股投资者有过两个月的“蜜月期”,股价最高曾涨至64.5港元。可是,到了上市六个月后的股东解禁期前后,股价便开始大幅跳水,解禁当天更是断崖式下跌,单日跌幅高达46%,显示部分IPO前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也没有充足信心。虽然公司创始人、主席张步镇宣布将自己的股票延长禁售期180天,也未能挽救下行的股价。 药师帮的业务逻辑,是帮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药厂和下游药店与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对接,让双方在药师帮搭建的电商交易平台进行注册药品交易,类似于药店界的“京东”。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约8,100个上游卖家及超过65万个下游买家的平台使用记录。 与大多数医药电商平台一样,药师帮为第三方提供平台服务,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佣金。去年这部分平台业务为公司贡献了GMV 284.7亿元,占总GMV的60.7%,增长25.8%。但由于佣金比例有限,平台业务带来的收入仅有8.7亿元。 自营业务是药师帮的收入支柱,这部分业务是由药师帮自采药品、自建仓库直接向下游药店进行分销,并提供送货服务。去年自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0.4亿元,增长18.6%。公司表示,现已搭建了由21城合共22仓组成的自营仓智慧供应链体系,通过自建物流平台,将试点城市的订单提升至半日达或当日达,让下游买家能够进一步降低库存压力,提升运营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营业务的规模较大,但利润空间却有限,去年该业务的毛利率下降0.1个百分点至6.1%。 行业内竞争加剧 虽然药师帮的业绩仍然呈增长状态,但近年来的营收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在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63.7%、41.4%与18.9%,看来已逐渐见顶。其中,作为收入支柱的自营业务营收增速降至18.6%,而2022年同期的营收增速为41%;平台业务营收增速也下降至25.8%,2022年同期为41.9%。 营收增速放缓一方面或与药师帮提高佣金、降低业务补贴有关。在2021年至2023年,药师帮的平台业务收取的平均佣金率(收到的佣金除以相应的GMV)分别为2.9%、3.1%和3.2%,佣金率逐年上升,平台业务补贴率(向平台买家提供的补贴除以相应的GMV)则不断降低,分别为0.8%、07%和0.6%。 另一方面,这也与公司所在的B2B医药流通行业内竞争加剧不无关系。过去,院外市场规模不大、且较为分散,是传统医药流通企业较少涉足的下沉市场。但是,随着医药流通市场竞争加剧,巨头们纷纷挤入下沉市场,与药师帮分一杯羹。互联网医药平台京东健康推出了医药B2B平台“药京采”,传统医药流通巨头九州岛通(600998.SH)和上海医药(601607.SH)则分别成立了B2B平台“药九九”和“益药购”。去年9月,九州岛通表示已在全国成立17家“药九九”公司,专门为小连锁、单体药店、诊所等客户提供B2B电商业务服务。 过去,市场相信互联网平台可以改造传统医药流通渠道,带来巨大收益。但时间证明,即使是在互联网医药平台中相对成功的京东健康,也只是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实现盈利,可见医药流通始终仍是一笔利润不高的生意。 药师帮当前的市销率仅约0.34倍,比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1099.HK)的市销率0.78倍更低,可能与前者尚未实现盈利有关。在愈发激烈的院外医药市场竞争中,药师帮能否维持市场第一的地位,还需投资者观察。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nScript reports reduced losses amid cell therapy growth potential

细胞疗法现成长潜力 金斯瑞亏损收窄

生命科学业务与细胞疗法业务的大幅增长,帮助金斯瑞全年亏损收窄58% 重点: 金斯瑞细胞疗法业务收益按年增长143.7% 至2025年底,Carvykti年产能预计达到10,000剂      李世达 细胞疗法是目前癌症治疗最受瞩目的领域,其中CAR-T细胞治疗对部分血液肿瘤具有显著疗效,全球对该疗法的需求正在增加。受惠于子公司传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EGN.US) CAR-T细胞治疗产品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 Cilta-cel)热卖,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48.HK)去年业绩有了显著改善。 金斯瑞近日发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集团收益8.4亿美元(60.4亿元),同比增加34.2%,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0%;股东应占亏损9,547.7万美元(6.9亿元),2022年亏损为2.3亿美元,同比收窄约58%。绩后股价升逾7.9%,市场反应正面。 金斯瑞是一家基因合成及新药研发商,拥有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CRO)、子公司蓬勃生物的生物制剂开发(CDMO)业务、子公司百斯杰的工业合成生物产品及传奇生物的细胞疗法等四大业务平台。其中生命科学业务是集团主要利润来源。年报显示,2023年生命科学业务收益4.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贡献了7,830万美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9.4%。相较之下,细胞疗法业务去年则亏损达3.9亿美元,虽较2022年收窄,仍然是集团最烧钱的业务。 亏损的主因是庞大的研发开支。去年集团整体研发开支由2022年的3.9亿美元增加约10.9%至4.3亿美元,其中细胞疗法业务就占了3.8亿美元。 明日之星:细胞疗法 不过,细胞疗法业务正是金斯瑞“最吸引眼球”的明星业务。其CAR-T细胞治疗产品Carvykti在美国和欧洲市场销量快速增长,证明了有关业务的未来潜力。报告期内,细胞疗法收益达2.9亿美元,较2022年的1.2亿美元增长143.7%。经调整毛利约为1.4亿美元,同比大增171.5%。收益及毛利的增长,主要来自Carvykti的销售。 Carvykti是子公司传奇生物与强森公司(JNJ.US)旗下杨森生物于2017年起合作开发、制造,成功推出市场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与标准疗法相比,Carvykti可将复发风险降低74%。 于2022年2月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获准上市后,Carvykti销售额快速增长。据传奇生物年报,Carvykti去年第三季销售额达1.5亿美元,超越首款CAR-T疗法产品、必治妥施贵宝(BMY.US)公司的Abecma,全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500多名患者接受Carvykti治疗。 Carvykti获得广泛关注后,传奇生物与诺华制药(NVS.US)达成合作协议,传奇生物授权诺华数个靶向DLL3蛋白CAR-T细胞疗法,获得1亿美元预付款,及有资格获得总额最高10.1亿美元的里程碑金与额外权利金。 与此同时,传奇生物正持续投入研发资金拓展Carvykti的适应症范围,目前仍有七项临床研究正在同步进行。如果后续拓展顺利,市场估计Carvykti销售额将超过50亿美元。 有望扩大适用范围 今年2月,Carvykti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建议批准扩大应用范围,纳入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另外,FDA也将召开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会议,审查最新的研究资料。传奇生物首席执行官黄颖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公司对这次审查深具信心。 金斯瑞与CAR-T细胞疗法的前景,吸引了高瓴资本的青睐,早在2021年5月便投入逾80亿港元入股金斯瑞生物、蓬勃生物与传奇生物。去年12月,金斯瑞控股股东Genscript Corp.再出售约0.4%股份予高瓴资本旗下的GNS II Holdings Ltd.,显示高瓴资本持续看好金斯瑞的业务发展。 对于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生物安全法案》,金斯瑞认为对该公司业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集团轮值首席执行官邵炜慧(Sherry Shao)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拥有长期的产能扩张战略,并在不同地点都可以进行。将继续执行原订计划,并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 尽管金斯瑞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市销率(P/S ratio)约为5倍,仍高于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S)的4倍与必治妥施贵宝的2.5倍。事实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传奇生物市值已来到约125亿美元(约899亿元),但持有传奇生物48%股权的金斯瑞,目前市值仅约330亿港元(约303亿元),即持有传奇生物股权的价值,已超过整家金斯瑞的市值,可见金斯瑞的价值有被低估。…
The share price fell nearly 40% in a week after this drugs company was dropped from a scheme allowing mainland investors to trade Hong Kong-listed stocks.

基石药业频售产品权益 遭剔出港股通股价跳水

基石药业被剔出港股通证券名单后,内地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持股,导致其一周内的股价累计下跌近四成 重点: 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对公司前景仍有信心,在过去一年半多次增持,持股量占已发行股票的4.79% 去年下半年完成多项对外授权并收缩商业化战线后,基石药业专注于研发及现有上市管线的适应证拓展   莫莉 港股表现长期低迷,加上市场流动性紧张,对于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进入港股通名单是吸引中国内地资金青睐、提升股票流动性的重要途径。一旦被剔出港股通名单,往往意味着成交量大幅下跌。上周一,基石药业(2616.HK)被剔出港股通证券名单后,内地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持股,导致其一周内的股价累计下跌39.2%。 基石药业在公告中称,公司的业务经营及财务状况并无重大变动,业务基本按计划进行。此次基石药业被剔出港股通名单,与2月26日恒生综合指数的指数检讨结果有关,由于基石药业在2023年下半年的市值持续在20亿港元徘徊,不符合大约60亿港元的市值门槛,在新一轮的指数检讨中,被剔出恒生综合指数。 一般来说,如果从港股通名单中除名,内地投资者只能单向卖出相关股票,无法再买入,再加上从恒生综合指数中剔出,相关指数基会被动卖出股票,因此这类股票短时间内将面临极大的抛售压力。除了基石药业之外,同时被剔出港股通名单的腾盛博药(2137.HK)上周内累计下跌41.8%,加科思(1167.HK)下挫34.3%,“植发第一股”雍禾医疗(2279.HK)也累计下跌逾26%。 目前,基石药业的股价仅约0.9港元,上周五的单日成交额也萎缩至300万港元,相比于2019年上市时的12港元股价,已经跌去超过九成。在2021年生物医药行业最后的高涨期内,基石药业的股价也曾达到19.12港元高点,但此后已多次探底。 不过,2022年8月接任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的杨建新却对公司前景颇有信心。他自上任以来,在过去一年半已多次增持,所购入的股票价格从2022年9月的高点4.6港元,到最低一次入手的1.66港元,增持行为一直持续到今年的1月22日。如今,杨建新累计持股量占已发行股票的4.79%,已逼近持股5%或以上的大股东行列。 基石药业作为一间以授权引进为主的创新药企,研发效率不可小觑。从2015年成立至2023年期间,其十余条在研管线中曾成功推进了四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包括普拉替尼、阿伐替尼、艾伏尼布、舒格利单抗;其中舒格利单抗在中国的权益已授权给辉瑞(PFE.US),其余三款则由基石药业自建商业化团队销售。 在已上市产品中,除了舒格利单抗属基石药业自研产品之外,其余三款均为授权引进,在完成临床试验、实现上市等时间节点,基石药业均要向合作方支付高额里程碑费用以及销售分成。 根据基石药业2023年上半年的财报,期内的总收入为2.61亿元,商业化产品收入为2.47亿元,同比增长53%,毛利率从58.7%提高到64.6%。期内经调整净亏损1.83亿元,同比减少29%,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现金储备约10亿元。 转型“小而美”药企 2023年,在糟糕的融资环境下,基石药业等一众创新药企纷纷开源节流,一方面大力出售项目换取收入,另一方面尽量降低现有开支。 去年12月21日,基石药业宣布将艾伏尼布在大中华区、新加坡的独家权益回售给原研方施维雅,后者将向其支付共5,000万美元。在前一个月,基石药业将另一款商业化产品普拉替尼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授予艾力斯,公司并未披露从这笔交易所获的具体收入,之后基石药业的普拉替尼全部销售人员被裁员。 同期,基石药业还与三生制药(1530.HK)签署对外授权许可协议,将肿瘤免疫疗法抗PD-1单抗Nofazinlimab的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国内权益授予对方。 去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基石药业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减少1,500万元,至1.31亿元,研发开支更同比减少7,980万元,至1.87亿元,其中支付给合作方的里程碑费用及第三方合约成本仍然有1.22亿元。如今,基石药业自有商业化团队手中的已上市产品仅剩下阿伐替尼,相关开支还将缩减。3月底,基石药业将公布全年业绩,投资者届时可留意其财务状况。 在2023年12月20日的业务进展交流会上,基石药业明确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商业化效率,对外达成多项商业化合作,公司将更多战略重心聚焦于研发。 目前,基石药业的市销率仅有2倍,远低于同样以授权引进为主的创新药企再鼎医药(ZLAB.US; 9688.HK)的7倍。在完成多项对外授权、收缩商业化战线后,基石药业专注于研发及现有上市管线的适应证拓展,未来能否凭借出色的研发转化能力成为“小而美”的创新药企,市场将持续关注。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