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ger drives Luk Fook’s fourth-quarter sales growth

快讯:合并金至尊 带动六福四季度销售升

最新: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1361.HK)周四公布本财年第四季零售收入按年增长12%,已超越2019年的同季增长达一成。 利好:公司内地季度零售收入同比上升7%,香港及澳门亦升一成,整体零售收入同比已超过2019财年。 值得关注:集团表示,金价在3月创新高,地缘政治局势又紧张,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欲,加上人民币持续下跌,导致3月份销售放缓。 深度:六福主要从事黄铂金首饰及珠宝的设计与销售,于1991年成立并在97年上市。集团今年初完成收购香港资源(2882.HK)旗下的“金至尊”品牌,因而有助提升第四季度零售收入。另外,上季度净增加230间分店,有218间是将金至尊的店铺纳入其下。六福指出,内地对钻石产品需求疲弱,集团计划积极推广其它定价首饰产品,以改善业务表现。 市场反应:公司周五开市股价微跌,中午收市跌4.2%至17.7港元,股价处于过去52周的低位。 记者: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TG Duty-Free recovery is still clouded due to weak consumer sentiment

成本虽减消费下滑 中免复苏仍待观察

中国中免去年业绩重拾增长动力,但今年首季度的表现却有点停滞不前,市场忧虑内地消费前景 重点: 中免首季度盈利仅增长不足1%,收入更按年跌近一成 业绩公布前,管理层又再出现变动   刘智恒 中国中免的曙光是否稍纵即逝?又或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年初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公布2023年业绩快报时,收入及盈利分别按年增长24%及33.5%,加上去年底公布与国内机场达成的减租协议,均对中免利好,市场对公司股价的未来走势,似又燃起了希望。 毕竟中免在2022年高峰时,每股高见280港元,市值近5,790亿港元,但不到两年间股价插水近七成半,蒸发近4,300亿港元,众多投资者高位被绑,当看见去年业绩有可观增长时,大家期望或股价能迎来一轮复修,甚至可以重拾失地。 首季业绩乏亮点 然而近日中免公布的首季度业绩快报,似乎情况又不如想像般乐观,盈利按年增长只有0.33%至23亿元,收入更不升反跌,按年跌近一成至188亿元,毛利率与去年同期比较,则上升3.95个百分点至32.7%。 集团的生意额下跌,但盈利得以保持,很明显是减省了成本,这全赖去年底与机场达成减少分成协议的结果。 根据新协议,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和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对中免商城的提成比例,分别由47.5%、43.5%、42.5%调整至18%至36%之间。综合计算,平均分成比例约在20%至25%,较原有比例大幅下降。另外,租金保底费亦同时下调,首都机场由每年约30亿元降至不到6亿元;上海两机场由原来的年均约61亿元,降至年均约7亿元。 由于分成的比例是今年1月实施,即是在首季度业绩上已可反映,相信若非大幅度下调分成比例,中免很大机会首季盈利按年出现倒退。 消费单价滑落 海南岛在政策扶持下,免签证国家不断增加,中免在海南岛深耕六年,省内有六家离岛免税店,包括全球前两大的免税商业综合体,海口国际免税城和三亚国际免税城,拥有绝对优势,但中免仍然未能提升收入,怪不得让市场失望透顶。分析问题,结论很大机会只有一个,就是内地的消费力的下降,特别是奢侈品。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2月10日至17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24.9亿元,购物人数近29.8万人次,人均消费8,358元。与2023年春节假期相比,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增长近六成,购物人数增长近九成,可客户单价竟下滑了16%。 中免公布首季业绩快报后,股价接近原地踏步,之后几天更接连下跌,全周跌8.3%至68.2港元,可见市场对公司的表现有一定保留,暂时也不敢寄以厚望。多家投资银行都将中免的目标价下调,反映投行也对公司的前景仍然审慎。 投行纷降目标价 建银国际指中免的收入及盈利率增长较慢,将今明两年的盈利预测下调17%及22%,目标价由105港元下调至94港元。麦格里在审视中免首季业绩后,将今年至2026年的期内纯利预测下调0.8%至1%,目标价由116港元降至115港元。 大和看得最淡,认为人均消费下跌将影响中免表现,将其评级由"买入"调低至"跑赢大市",目标价由135港元大幅调降至80港元。 事实上,部份市场人士对中免2023年业绩表现也过分乐观,若细心留意,去年业绩的理想,除本业增长外,很大程度来自公司的其他收入,当中包括利息收入、汇兑损益及政府补助。此部分由2022年度的4.2亿元,增至去年的14.9亿元,按年增逾两倍半。其中最主要是来自新增大额定期存款,让利息收入随之大增所致。 市场另一关注点,是过去一年中免管理层频频更替,公司在公布首季业绩的前一周,发公告表示总经理王轩因工作调整,已申请辞去职务。 去年2月,彭辉卸任董事长后由李刚上任,岂料不到九个月,李刚突然病逝,由王轩出任主席。作为长线投资者,对于管理层频频变动十分关心,怕会对公司的发展方针有影响,并需要时间观察新管理者的表现。 综合分析,中免虽能大幅压缩成本,但未来还看内地经济及消费力的走向,现在只是首季情况,暂难下确切定论,投资者可续观望,看接下来的季度表现。另外,内地政府或许会续有政策利好海南岛或免税品店,而中免的受惠情度会有多大,也是需要注意,然后再作出进一步决定。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iu returns to growth

小牛电动能否再次高歌前行?

这家电瓶车制造商一季度销量大幅上涨,扭转了去年全年增长乏力的态势 重点 经历了2023年收入下跌16%的艰难后,小牛电动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增长30%以上 公告发布后的一周内,这家电瓶车制造商的股价较历史低点上涨34%  谭英 2018年10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北京牛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NIU.US) 经历了艰难的日子。2017年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电瓶车销售商,按销量计算占26%的市场份额,按价值计算占39.5%。它在欧洲也高居第三位,按销量计算占据11.1%的市场份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其销量大幅增长,从2017年的189,467辆增加到了2021年逾100万辆。 之后增长开始放缓,其后更逆转下跌,即便常州工厂的扩建将年产能提高到了200万辆。2023年,年销量回到71万辆,较2022年下降15%,原因是电瓶车市场整体下滑,部分是锂价飙升,导致电池组价格上涨所致。2023年下半年,锂价开始回落,但小牛电动仍被迫关闭500家门店,至去年底,其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减少至2,856家。 因此,公司上周发表报告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大幅反弹后,其股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上涨了34%,为其摇摇欲坠的故事提供了急需的提振。小牛电动表示,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35%至110,115辆,海外销量(主要在欧洲)增长48%,达到19,024辆。 小牛电动表示,2月推出的高端电动自行车NXT,占当季国内销量的26%。据公司称,推出两周内,该车型的预售订单就达到了10,000辆。它将强劲的国际增长归功于“全面的产品线”和零售渠道扩张的进展。 “在新车型和销售渠道扩大的带动下,我们预计在2024年重获增长动力,”公司表示,“对恢复增长的坚定信心,凸显了我们对行业领导地位的责任。”小牛电动首席执行官李彦在3月发布去年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业绩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今年销量将达到100万至120万辆。 在那次电话会议上,首席财务官周雯娟表示,公司预计一季度收入将增长约10%,远低于上周宣布的销量增长。这意味着,在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平均售价同比下降,延续了去年的趋势。 投资者更关注最新公告中增长恢复的情况,可能也对小牛电动的战略规划感到满意。在发布NXT的同时,公司2月还推出了电动摩托车NX和智能驾驶越野电动摩托车X3,标志着公司向高端产品的战略转型,以抵销消费者支出疲软的影响。首席执行官李彦向财经杂志《第一财经》表示,虽然竞争对手可能会降价,但小牛电动将继续走高端路线,脱离过热的低端市场。 巨大的潜在市场 李彦在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中国售价在3,500元以上的高端电瓶车市场规模在1,400万至1,600万辆,但小牛电动在该类别仅售出了约60万辆。 除了走高端路线,小牛电动还有意在今年回归扩张模式,计划在国内开设1,000至2,000家门店,并尝试直接向海外零售商分销,认为这样有助于建立品牌忠诚度。公司还致力于品牌推广和营销计划,从直播到与中国领先的电子竞技团队京东电子竞技俱乐部合作,后者是2023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入围者。 恢复增长看起来不错,但小牛电动今年能维持整体好转吗?公司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最新财报仍有需要作很大的改进。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1.8%,至4.787亿元,同期毛利率从22.5%降至19%。小牛电动报告称,2023年四季度净亏损1.302亿元,较2022年的3,710万元亏损有所扩大。 全年营收26亿元,较2022年下降16.3%,去年毛利率为21.5%,较2022年的21.1%略有上升,小幅增长归因于在中国市场新推出的高端产品。年度净亏损从2022年的4,950万元扩大至2023年的2.718亿元。 虽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牛电动每辆电瓶车的收入继续下降,但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是,下降速度同2023年相比似乎趋于平缓。去年第四季度,每辆电动车的平均收入为3,482元,同比下降21%。 总的来说,小牛电动似乎正在开始兑现走高端市场的承诺,并尽其所能应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其市值为1.76亿美元,市销率为0.36倍,与九号公司(689009.SS)持平,后者拥有标志性的赛格威(Segway)品牌,市值2.72亿美元,市销率0.36倍。两者都落后于意大利的比亚乔集团(PIA.MI),后者制造的Vespa品牌电瓶车名气更大、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不过它的市销率只有0.52倍,并没有令人特别兴奋。与小牛电动不同,九号公司和比亚乔集团都处于盈利状态。 近几个月,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四家分析机构,对小牛电动的股票给出的建议不是“买入”,就是“持有”。但一个积极的迹象是,随着公司恢复增长,它们本月转向了“买入”和“强力买入”。两家提交财务预测的分析机构也预计,该公司今年将恢复盈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uoquan Food is on a bumpy journey ahead

盈增全赖降成本 锅圈前景有压力

疫情期间,火锅食材供应商锅圈凭借“在家吃饭”的契机突围,并成功将业务上市,如今疫情退却,消费者用餐习惯复常,导致锅圈收入大跌,管理层如何变阵开拓新财源 重点: 去年锅圈收入同比减少15%至60.9亿元,但受益于更好的成本控制,净利润反增9.3% 锅圈已从三方面应对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大大压缩销售成本,但今年能压缩的成本空间或有限 罗小芹 疫情期间,“在家”概念企业纷纷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17.HK)以“在家吃饭”餐食产品作招徕,创业初期业务不愠不火,直至疫情爆发,推动了外卖DIY火锅食材生意,锅圈亦成功在去年11月登陆港股,并于上月28日交出上市后首份业绩成绩单。 随着疫情缓解,人们外出用餐增加,对外卖DIY食材的需求相应减低,导致锅圈去年度收入由2022年的71.7亿元(9.91亿美元)降至60.9亿元,同比减少15%,与国家统计局发布去年全国餐饮收入取得20.4%的同比升幅大相径庭,反映外卖DIY市场份额正逐步流失至户外餐饮市场。 若与经营太二酸菜鱼品牌的母企九毛九国际(9922.HK)及海底捞国际(6862.HK) 等有提供火锅餐食作比较,两家中式餐饮店去年度在营收及利润上均有相当增长。 财报显示,九毛九去年收入为59.9亿元,同比增长49.4%,股东应占溢利4.53亿元,同比更激增8.2倍;海底捞收入增长33.6%至414.5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增长1.75倍至4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中式餐饮店的收入和净利润都远超公司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经过三年疫情洗礼,内地餐饮市场大洗牌,在汰弱留强下,能够杀出重围的都非泛泛之辈,个别餐饮店生意远超疫情前水平并不令人意外。 面对户外餐厅业务快速复苏,预计锅圈收入跌势要持续一段时间,它既要压缩成本,也要避免收入进一步下滑,这是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管齐下 锅圈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公司去年已经从三方面应对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一是开发新产品和将原有产品升级,二是通过收购工厂提升自产比例,强化整合垂直供应链,三是增加加盟店数目,利用规模优势提升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三者中以产品升级最为关键,因这是开拓新收入来源的必要手段,而提升自产比例和增加门店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亦能产生额外毛利,但今年要进一步压缩成本未必有很大空间。 在三管齐下后,锅圈成功将去年销售成本由2022年的59.2亿元大大挤压至47.4亿元,刚好抵销了收入跌幅,令去年毛利同比增加8.2%至13.51亿元,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17.4%改善至去年的22.2%。 另外,去年净利润同比亦增加9.3%至2.6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18亿元,同比增加23.8%。 锅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有10,307家零售门店,较2022年底增加1,086家,包括10,300家加盟店及7家自营门店,公司大部分收入也是通过加盟店进行,达到53.7亿元,占整体收入90.3%。不过,去年锅圈在增加门店数目后,收入却不升反跌,似乎希望以增加门店来提升收入已经进入瓶颈。 至去年底止,锅圈注册会员数目达到约2,790万名,随着公司继续加强预付卡计划,预付卡预存金额达约7.2亿元,同比上升18%,若能壮大注册会员的基础,反而更有助锅圈开拓收入来源。 力促在线销售 为赋能加盟商并促进其销售增长,为消费者提供更灵活的购物体验,锅圈亦开发了多种在线销售网络或渠道,包括锅圈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外卖平台以及流行社交商务平台(如抖音),数字化成为公司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效率的必要手段。 除了与超过279名食材供应商合作,公司在河南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可自行处理及生产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锅汤底等主要产品,一方面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稳定供应。以锅圈持有19.36亿元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去年6.78亿元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却只有8,030万元,向上游收购投资更多生产线应该绰绰有余。 锅圈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明超指出,上市融资主要目的是围绕上游的供应链进行延伸扩展,对于上游供应链合作商中,有潜力成为未来的食品品类工厂,将会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投资。 以现价计,锅圈的追踪市盈率为58倍,相比之下,九毛九、海底捞和颐海国际(1579.HK)分别为16.6倍、20.08倍和16.7倍,锅圈股价无疑偏贵,加上外卖DIY火锅食材市场正遇冷锋,锅圈今年业务将面对户外餐饮业的挑战,现时并非低捞的时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eihe's profit and revenue declined last year

利润收入齐下滑 飞鹤靠高息打动投资者

这家高端婴儿奶粉制造商正受中国低出生率的打击,但投资者可能满意它的股息以及向其他乳制品的转型 重点 由于深受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去年中国飞鹤利润和销售额双双下滑 公司91%的收入来自婴儿配方奶粉,由于承诺将大部分利润作为股息,它可能对投资者仍有吸引力 谭英 中国飞鹤有限公司(6186.HK)上周公布的2023年业绩惨淡,足以让投资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家婴儿配方奶粉制造商的年收入同比下降8.3%至195亿元,利润更是下降33.5%至33亿元。但投资者并没有哭泣,反而对该公司表示赞赏,推动其股价上涨了9%以上。那么,他们在这家本土婴儿奶粉明星身上看到了什么? 答案之一是它将派发的可观股息。去年9月,该公司派发中期股息11亿元,相当于利润的30%。在最新的业绩公告中,公司承诺再拿出40%的利润作为股息返还给股东,股息金额将由周年大会确定和批准。 像这样派发股息是飞鹤等消费类股票吸引投资者的一种策略,消费股往往坐拥海量收入,却增长缓慢,往往不如科技和新能源等公司那么有吸引力。 除股息外,飞鹤的最新业绩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公司可能正努力在核心的婴儿配方奶粉外实现多元化,进入儿童和成人奶粉,以及增长潜力更好的新型奶制品领域。它还拥有105亿元的现金,可以帮助它度过转型期。尽管去年婴儿配方奶粉产品的销售额下降10.3%至178亿元,但“其他乳制品”的销售额实际上增长了23.4%。 婴儿配方奶粉占飞鹤收入的91.5%,“其他”乳制品,如成人奶粉、液态奶和米粉辅食等,占比要小得多,但增长却更快,增幅达7.3%。面对中国出生率骤降的必然趋势,转向其他产品类别似乎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去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是1949年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 除生育率下降外,飞鹤等公司还面临政府全面改革婴儿奶粉质量而推出的规章制度所挑战,有人称这些规章制度是全世界最严格的。 改革的目的是制定尽可能接近母乳的标准。这种严格部分也是对2008年的一起丑闻的回应,当时有6名儿童在喝了掺加三聚氰胺的婴儿配方奶粉后死亡,另有30万儿童患病。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一些奶粉生产商用它来提高牛奶蛋白质检测分数。 新规实施前市场上有400个品牌,现在很多都已经离开了,剩下的玩家不得不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重新认证。去年10月,市场波动迫使至少一家大型跨国企业雀巢(NESN.SW)关闭一家位于爱尔兰的婴儿奶粉厂,该工厂专门为中国市场生产奶粉。 利润率下降 中国飞鹤2023财年的其他指标,与它的收入和利润数据一样令人沮丧。毛利率从2022年的65.5%降至64.8%。而2022年的业绩也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地方,收入和利润分别较2021年下降了6.4%和28.4%。 公司2021年年报的封面是一颗金星和一罐奶粉,那也是它最后一次录得收入上涨的年份,涨幅为22.5%,达到227亿元。但即使在最高峰的2021年,利润也下降了7%。 2021年也是中国正式实施“三孩”政策的第一年,国家准许的子女生育数量从之前的两个增加到三个。2016年,中国政府废弃了实行数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该政策对超生夫妇处以罚款和其他处罚措施。飞鹤的股价在那段时间屡创新高,在2019年7.50港元的IPO价格基础上涨了三倍多,因为投资者相信,飞鹤会成为政府呼吁人们多生孩子的一大受益者。 但政策的变化并没有达到提高出生率的预期效果,很多人把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视为一个主要的阻碍因素。随着出生率的下降,飞鹤的收入开始萎缩,股价也随之下跌,目前的股价约为发行价的一半。 中国飞鹤的股票当然不是唯一的公司,感受到中国生育率下降带来的痛苦。乳业龙头伊利股份(600887.SS)的股价也在2021年见顶,之后开始下跌。但与飞鹤不同的是,自2020年以来,伊利的收入和利润都在上升。蒙牛乳业(2319.HK)也是如此,股价在2021年见顶,但收入和利润仍在持续增长。蒙牛的附属公司现代牧业(1117.HK)也有类似的股价趋势,不过尽管收入增长,但利润却出现了下滑。 这些差异可能意味着,监管改革有利于蒙牛和伊利等与国家关系更密切的老牌企业,而不利于中国飞鹤和现代乳业等较新的公司。飞鹤对婴儿配方奶粉的严重依赖也对其不利,而同行的产品线更具多样性。该公司最近的多元化举措,旨在摆脱对婴儿市场的过度依赖,但这一转变需要时间。 所有这些差异都体现在中国飞鹤明显低于其他三家公司的市盈率上。它目前的市盈率为7.4倍,而蒙牛和伊利分别为13倍和17倍。现代乳业的市盈率最高,为33倍。 市场对飞鹤最新业绩的强烈反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股目前被低估,以及对该公司股息政策的热情。投资者喜欢中国飞鹤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它在一个相对不受经济衰退影响的消费领域,这应该有助于它稳定收入,即便在当前经济不确定的环境下,消费者削减了更多非必要支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angri-la ushering in rebirth as the tourism industry surges back

香格里拉在旅游风口下重生

去年全球旅游业从疫后急速反弹,酒店业实时受惠,香格里拉亦扭转亏损三年的劣势,重回盈利之路 重点: 去年盈利1.84亿美元,并派息每股15港仙 集团预期今年中国人出境游成为下一个增长催化剂       刘智恒 去年全球经济在疫后复苏未如预期,但旅游业出乎意料地火爆,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0069.HK)迎来一份亮丽的成绩表。可此前几年,集团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说到香格里拉酒店,不得不提香格里拉,原来竟是一处虚构的地方,出于上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落的地平线》,该地与世隔绝,居民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有点近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园。那为何又会被用作酒店集团的名称? 时间回到1971年,大马糖王郭鹤年在新加坡兴建一家顶级酒店,开业前与法国朋友谈到酒店名字,法国人一听郭老说出酒店名后,立时嗤之以鼻地说”idiot”(笨蛋),跟着就抛出香格里拉几个字。 财务官频频换人 之后的事情不用说,香格里拉成为世界顶级酒店集团,发展一帆风顺,直至2019年。那年新冠疫情大爆发,集团业绩连续三年亏损,祸不单行,期间高管如走马灯般频频换人,先后三换首席财务官,外人看来,总觉事情并不寻常。 正当市场对香格里拉的前景极度怀疑时,去年旅游市场的复苏,为酒店业送来春风,站在风口的香格里拉,亏损问题迎刃而解。2023年业绩扭亏为盈,收入21.4亿美元,按年升46.5%,赚1.84亿美元;2020至2022年三年分别亏损4,600万美元、2,900万美元及1.59亿美元。集团更恢复派息,末期息每股15港仙。 集团旗下主要业务包括酒店营运管理,以及物业投资。酒店有四个品牌,包括香格里拉、嘉里、JEN及盛茂饭店,合共有103间酒店,客房41,800个,当中83间酒店是自家拥有,20间负责管理。集团又持有一个共243万平方米的投资组合,分别有写字楼、商用物业及服务式公寓。 去年来自酒店的收入20.3亿美元,按年增长49.3%,投资物业收入增长8.6%至1.08亿美元。 趁市淡减省成本 能够重踏盈利之路,主要是大环境使然。联合国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指出,2023年国际旅游已恢复至疫前的88%,国际游客达13亿人次,估计收入1.4万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93%。 作为优质的酒店集团,香格里拉当然能受惠。集团也表示,中国内地及香港于去年初解封后,酒店的需求急升,而世界多个地区的旅行需求亦继续上升,带动集团在各地的酒店业务。 除了市场升势配合外,香格里拉在疫情期间的策略调度得宜亦可记一功。其中是把握疫情时市况淡静的时机,改善了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此外,许多企业在疫情时大幅裁减员工以节省开支,但疫后就出现人手不足之景况。香格里拉即使在疫情期间,亦尽可能留住前线员工,于是在疫后酒店业迅即复苏下,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提供服务,省却招聘及培训的时间。 然而,市场有声音,认为酒店及旅游业是疫后出现报复式反弹,加上2022年的基数较低,才会让香格里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业绩,今年能否延续增长态势,暂属未知之数。 有望提升入住率 要探讨香格里拉的前景,我们先看看其酒店的入住率,去年平均为62%,较2022年的42%上升20个百分点。至于每房收入 (入住率乘以每房租金)为108美元,按年上升69%。以去年底的入住率看,香格里拉仍有空间去提升入住率,大前提是今年旅游业能持续向好,酒店业就有机会同步向上。 据市场的估计,今年旅游业走向仍然乐观。联合国旅游组织的旅游信心指数调查中,有67%受访的旅游专业人认为,今年的前景将会较2023年更好或好得多。香格里拉亦估计,随着国际旅行及中国国内旅游恢复正常,以及更多市场继续推出优惠政策和促销活动,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政府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集团预期中国出境游成为下一个增长催化剂。 香格里拉目前的估值并不高,按市盈率计算约12倍,大酒店(0045.HK)是66倍、华住酒店(1179.HK)是21倍。若以香格里拉的资产净值看,截至去年底止,集团旗下酒店及物业的公平值近110亿美元,每股资产净值为1.47美元,相较上周四收市价4.9港元,即是大幅折让57%。 香格里拉基本因素及业务前景属理想水平,然而本地股票市场一直对于酒店股兴趣不大,业绩公布后股价不升反跌。加上香港整体股市气氛薄弱,在内地经济放缓及中美争拗下,机构投资持续将将资金调走,以致即使好股票的市场估值也受到一定局限,令到香格里拉业务升而股价未必跟得上。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eep returns to growth in H2

新模式渐见效 Keep有望重拾动力

随着疫情后人们回归户外运动,中国领先的健身应用程序运营商去年下半年恢复收入增长 重点: Keep去年下半年收入增长3.7%,扭转上半年因产品销量下滑而收入下降2.7%的局面 这家健身应用程序运营商削减了员工人数和成本,因而大幅提高了利润率       阳歌 去年夏天,健身应用程序运营商Keep Inc.(3650.HK)凭借稳健的收益成功上市。现在,它看着越来越像中国的Peloton,后者是曾在美国引起轰动的健康设备服务商。 两家公司在疫情期间都蓬勃发展,因为广大用户在长时间的居家隔离期间,几乎没有机会从事传统的健身活动,像是爬山、体育运动,甚至去健身房等,而只能利用健身器材和视频来保持健康。但现在疫情已经结束,两家公司都在艰难地维持与用户的关系。 去年7月上市后的首份年报显示,Keep去年的收入较2022年有所下降,因为很多用户回归户外活动,削弱了对视频、线上课程和设备销售的需求,这三块是它主要的收入来源。公司表示,后疫情时代公司正在进行调整,通过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对户外活动的需求。 公司在财报中指出,它的月度用户数量在上半年触底后,下半年开始反弹。“随着我们逐步推出新的户外方案,支撑我们重新获得增长动力,”该公司表示。 上市没多久,Keep自己的股票也需要“锻炼”了。去年7月,公司以28.92港元的发行价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仅募集资金4,000万美元,之后其股价一度攀升至36港元,因为投资者看好它迎合中国数百万年轻中产阶级的故事,这些人比老一辈更有健康意识。 但可能是由于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与日俱增,公司股价在去年11月陷入螺旋式下跌。不管是什么原因,该公司最新收盘价仅4.06 港元,较IPO价格下跌了80%以上。公司的市销率(P/S)仅0.55倍,与Peloton(PTON.US)的0.56倍基本持平,但远远落后于Garmin(GRMN.US)和Planet Fitness(PLNT.US)等更为健康的品牌,它们的市销率在5倍左右。 说实话,Keep最近失去投资者的青睐似乎并不太合理,至少从它的最新财报来看是这样。诚然,公司去年的年收入从2022年的22.1亿元下降3.9%至21.4 亿元,这是任何投资者都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它是一家凭借高增长潜力自我推销的公司。但用该公司年中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后就会发现,公司的收入在上半年下降2.7%后,下半年实际上恢复了增长,同比增长3.9%。 Keep的最新财报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是,公司的业务在下半年开始反弹,因为它针对疫情后的新环境做出了一些重要调整。 产品销售下滑 Keep主要有两大收入来源﹐其一是包括视频、在线课程和其他健身内容在内的服务;另外就是健身自行车、跑步机及健身服装和食品等产品的销售。去年总收入下降,完全归因于产品销售额下降了16.8%,这本来是公司最大的单一收入来源,但去年跌至第二位。实际上,全年服务销售额还增长了11.4%,部分抵消了产品销售额的下降,促使服务类别成为Keep的营收领头羊。 Keep将产品销售下降归咎于消费者信心疲软,以及疫情后人们转向户外活动。 虽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出现下滑绝非好事,但降低对产品销售的依赖最终会帮助Keep提高长期盈利能力,因为产品销售的利润率通常远低于服务销售。这种转变反映在Keep毛利率的显著提高上,它从2022年的40.7%提高到去年的45.0%。 去年的整体业绩也体现出Keep加大了对盈利能力的重视。销售和市场营销、行政和研发费用都下降了12%至16%不等,远超收入下降的幅度,因为公司试图控制成本。公司在去年还裁员23%,使员工数量从去年年初的1,243人减少到了2023年底的955人。 与此同时,在用户方面,公司似乎更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放弃了那些付费少或者完全不付费的应用程序用户,转而主攻高付费用户。它的月均订阅会员数量下降12%至319万,但月均用户收入反而从2022年的5.1元增长18%至6元。 注重效率帮助Keep去年将调整后的亏损(不包括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和员工股票薪酬相关成本),从2022年同期的6.67亿元缩小一半以上,至2.95亿元。也许更重要的是,调整后亏损从上半年的2.23亿元收窄至下半年的7,200万元,表明公司正处于盈利的边缘。 Keep的财务情况也相当健康,截至去年底仅有1,000万元的借款,现金持有量高达16亿元。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该公司过于保守,没有有效利用自己的现金和信贷,不过也有人可能会说,由于中国经济形势迅速变化,这种谨慎是完全合理的。 Keep似乎确实被投资者忽视了,他们可能担心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谨慎,可能会削减个人健身支出。但这种担心似乎过虑了,尤其是考虑到和同行相比该公司估值较低,且正处于疫情后的复苏期。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