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长缓慢亏损持续 纵目科技乏上市亮点

这家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研发商,去年亏损严重且收入增长乏力,仅录得6%,不太可能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 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但因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长缓慢,亏损严重 如果能够加快ADAS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或许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陈竹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曾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就被遗忘。但相关技术终于开始成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全球有远见卓识的人提出了大胆的主张,并为推出全自动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中国,随着新一代电动汽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希望这股重新燃起的乐观情绪能够吸引投资者。在上周修订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两家承销商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中信里昂为承销商,这三家二级公司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组合,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尝试护航。 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国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请在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最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 纵目科技由唐锐在2013年创立,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主攻软件。这让它有别于业内一众公司,如计划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的小马智行,和聚焦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禾赛(HSAI.US)。 招股说明书显示,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22亿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团(1810.HK),小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并于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NEV)。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22年3月,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那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能不能保持这么高的估值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股市投资者最近对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远没有那么慷慨了。禾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时,它的估值在2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后估值已跌至约5.5亿美元。 纵目科技自称是一家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供应商,但其主要关注点是自动泊车,这是一种专门的自动驾驶应用,通常用于停车场或车库等严格控制的封闭环境中。 在中国的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PS)市场,按2022年的销售额计算,纵目科技在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APS整体市场规模达81亿,纵目科技占4.9%。 公司还强调自己在APS的一个细分市场,即它所说的自动泊车辅助(APA)领域领先国内同行,市场份额达5.6%。 增长乏善可陈 在包括泊车和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纵目科技仅占1%的份额。中国ADAS市场经历了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3亿元。 2022年,纵目科技的泊车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为4亿元,占其全年总收入4.695亿元的85%以上。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则贡献了剩余的7000万元,表明这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不过,纵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驾驶解决方案上,这似乎表明它对这部分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寄予了厚望。 纵目科技去年的营收仅录得6%的增幅,达到4.98亿元,这令人难免质疑它能否有效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并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考虑到它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虽然增长缓慢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发支出巨大,该公司亏损严重。纵目科技报告称,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其中去年亏损5.64亿元。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接近10亿元。 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它严重依赖少数关键客户。2021 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5%,到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间,最大客户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额从28.5%增至43.8%。 虽然许多公司都面临类似情况,但在中国迅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风险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这个行业,今天的超级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纵目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之一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使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公司表示,2022年与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都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2.1%。 投资者是否看好纵目科技的IPO,可能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业化步伐,特别是其ADAS驾驶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该公司表示短期内盈利无望的情况下。 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越来越多尝试赴港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的表现将证明,投资者究竟是认为这类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增长,还是认为它们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iu returns to growth

小牛电动能否再次高歌前行?

这家电瓶车制造商一季度销量大幅上涨,扭转了去年全年增长乏力的态势 重点 经历了2023年收入下跌16%的艰难后,小牛电动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增长30%以上 公告发布后的一周内,这家电瓶车制造商的股价较历史低点上涨34%  谭英 2018年10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北京牛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NIU.US) 经历了艰难的日子。2017年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电瓶车销售商,按销量计算占26%的市场份额,按价值计算占39.5%。它在欧洲也高居第三位,按销量计算占据11.1%的市场份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其销量大幅增长,从2017年的189,467辆增加到了2021年逾100万辆。 之后增长开始放缓,其后更逆转下跌,即便常州工厂的扩建将年产能提高到了200万辆。2023年,年销量回到71万辆,较2022年下降15%,原因是电瓶车市场整体下滑,部分是锂价飙升,导致电池组价格上涨所致。2023年下半年,锂价开始回落,但小牛电动仍被迫关闭500家门店,至去年底,其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减少至2,856家。 因此,公司上周发表报告称一季度国内外销量大幅反弹后,其股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上涨了34%,为其摇摇欲坠的故事提供了急需的提振。小牛电动表示,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35%至110,115辆,海外销量(主要在欧洲)增长48%,达到19,024辆。 小牛电动表示,2月推出的高端电动自行车NXT,占当季国内销量的26%。据公司称,推出两周内,该车型的预售订单就达到了10,000辆。它将强劲的国际增长归功于“全面的产品线”和零售渠道扩张的进展。 “在新车型和销售渠道扩大的带动下,我们预计在2024年重获增长动力,”公司表示,“对恢复增长的坚定信心,凸显了我们对行业领导地位的责任。”小牛电动首席执行官李彦在3月发布去年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业绩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今年销量将达到100万至120万辆。 在那次电话会议上,首席财务官周雯娟表示,公司预计一季度收入将增长约10%,远低于上周宣布的销量增长。这意味着,在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平均售价同比下降,延续了去年的趋势。 投资者更关注最新公告中增长恢复的情况,可能也对小牛电动的战略规划感到满意。在发布NXT的同时,公司2月还推出了电动摩托车NX和智能驾驶越野电动摩托车X3,标志着公司向高端产品的战略转型,以抵销消费者支出疲软的影响。首席执行官李彦向财经杂志《第一财经》表示,虽然竞争对手可能会降价,但小牛电动将继续走高端路线,脱离过热的低端市场。 巨大的潜在市场 李彦在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中国售价在3,500元以上的高端电瓶车市场规模在1,400万至1,600万辆,但小牛电动在该类别仅售出了约60万辆。 除了走高端路线,小牛电动还有意在今年回归扩张模式,计划在国内开设1,000至2,000家门店,并尝试直接向海外零售商分销,认为这样有助于建立品牌忠诚度。公司还致力于品牌推广和营销计划,从直播到与中国领先的电子竞技团队京东电子竞技俱乐部合作,后者是2023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入围者。 恢复增长看起来不错,但小牛电动今年能维持整体好转吗?公司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最新财报仍有需要作很大的改进。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1.8%,至4.787亿元,同期毛利率从22.5%降至19%。小牛电动报告称,2023年四季度净亏损1.302亿元,较2022年的3,710万元亏损有所扩大。 全年营收26亿元,较2022年下降16.3%,去年毛利率为21.5%,较2022年的21.1%略有上升,小幅增长归因于在中国市场新推出的高端产品。年度净亏损从2022年的4,950万元扩大至2023年的2.718亿元。 虽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牛电动每辆电瓶车的收入继续下降,但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是,下降速度同2023年相比似乎趋于平缓。去年第四季度,每辆电动车的平均收入为3,482元,同比下降21%。 总的来说,小牛电动似乎正在开始兑现走高端市场的承诺,并尽其所能应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其市值为1.76亿美元,市销率为0.36倍,与九号公司(689009.SS)持平,后者拥有标志性的赛格威(Segway)品牌,市值2.72亿美元,市销率0.36倍。两者都落后于意大利的比亚乔集团(PIA.MI),后者制造的Vespa品牌电瓶车名气更大、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不过它的市销率只有0.52倍,并没有令人特别兴奋。与小牛电动不同,九号公司和比亚乔集团都处于盈利状态。 近几个月,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四家分析机构,对小牛电动的股票给出的建议不是“买入”,就是“持有”。但一个积极的迹象是,随着公司恢复增长,它们本月转向了“买入”和“强力买入”。两家提交财务预测的分析机构也预计,该公司今年将恢复盈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eekr steps on the IPO acclerator

忧市况逆转 极氪赶美上市

据报道,随着同行估值迅速下跌,这家新能源车企正在重启纽约上市计划 重点: 据报道,极氪已重启IPO计划,并降低融资目标,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前景恶化之前上市 去年,公司的汽车销售收入,同比从上半年的150%升幅,放缓至下半年的44% 阳歌 在因市场情绪疲弱而暂停赴美IPO后,新能源车企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突然猛踩油门,似乎想在情况进一步恶化之前上市。 这是我们根据路透社的最新报道做出的评估,报道称公司已重启赴纽约上市的计划。事实上,自去年11月首次提交申请以来,极氪每个月都会定期更新招股说明书,距今最近的更新是在3月20日。 最新文件让外界对极氪的近况有了一些了解,包括2023年全年的数据。更新文件显示,极氪的销售情况在去年下半年大幅放缓,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趋势同步。 与此同时,极氪的劲敌如理想汽车(LI.US; 2015.US)和蔚来(NIO.US: 9866.HK)的估值也迅速缩水,因为投资者为它们的持续亏损和销售增长放缓感到担忧。蔚来最近跨过了一座不甚光彩的里程碑,市销率(P/S)正式跌破1倍,目前只有0.97倍。市销率1倍本来没有什么可以说,但对于一家自认为处于热门增长领域的公司来说,低于这个数字就相当尴尬。理想汽车的市销率高于1倍,目前为1.84倍,但如果最近的趋势持续下去,它可能很快也会跌破这个数。 鉴于极氪的情况与蔚来类似,它1倍的市销率似乎是合适的,以此计算,按照最新招股说明书中的2023年销售数据,该公司的市值为71亿美元。这远低于我们去年11月首次关注极氪IPO时,进行类似分析后得出的100亿美元估值结果,大约是该公司在2023年2月融资时130亿美元估值的一半。 据报道,估值迅速缩水促使极氪推迟了最初的上市计划。但现在看来,该公司正急于在估值进一步下滑之前登陆资本市场。据路透社报道,极氪的筹款计划已从之前10 亿美元或以上的目标,降至5亿美元左右,可见市场情绪不断恶化。 此次IPO正值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整体疲软之际。一季度,此类上市仅筹集资金4,690万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4.28亿美元,成为2017年以来最慢的第一季度。 事实上,最近境外上市中国股票整体显示出一些新的活力迹象,中国ETF-iShares MSCI (MCHI.US) 较1月底的近期低点上涨约10%。但由于对经济放缓,以及西方限制进口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的担忧,新能源汽车股逆势而跌。反映这一点的是,近期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上涨,而同期蔚来的股价却下跌了约30%。 销售放缓 极氪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较晚,直到2021年10月才推出首款车型。它的最大优势是拥有一批顶级支持者,其中以吉利汽车为首。吉利是中国领先的民营汽车制造商之一,除吉利品牌外,还拥有沃尔沃和路特斯等品牌。极氪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2021年之前,但在那之前,它的所有收入都来自销售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主要是卖给吉利旗下企业。 公司目前有四款车型在售,包括最初的Zeekr 001。招股说明书显示,最新款是极氪高档轿车车型,去年11月发布,今年1月开始交付,目标客户是“精通技术的成年人和家庭”。该公司认为自己是一个高端品牌,售价一般不低于30万元,与蔚来的定位类似。 公司在2022年取得爆炸式增长,因为它在2021年10月才开始交付产品。去年的增长更能反映它未来的潜力,全年总收入从2022年的319亿元增长到517亿元,增幅达62%。以半年为单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会发现,它的收入增长从上半年的136%大幅放缓至下半年的33%。 新能源汽车销量目前约占该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其增长趋势也出现了类似的放缓,从去年上半年的约150%降至下半年的44%。 一个略显积极的趋势是,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增长了72%,超过了汽车交付量65%的增幅,这表明公司每辆车获得的收入增加了。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随着销售开始放缓,去年很多新能源车企大部分时间都在降价。但这也可能反映出,在最初的Zeekr 001之后,极氪正在推出越来越高档的车型,而Zeekr 001的起步价为30万,处于目标区间的底部。 该公司表示,今年的目标是交付23万辆新能源汽车,这几乎是2023年交付的118,685辆的一倍。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显示,公司在年初的销量有望达到这一增速,1月和2月的总销量同比增长134%,达到20,047辆。但在市场放缓的情况下,这种增长将越来越难以维持。 总言之,极氪的前景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总体前景正迅速失去动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该公司突然如此急于重启上市,它最终筹集到的资金甚至可能低于已经调低了的5亿美元目标,因此估值可能会远低于100亿美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oldwind's China revenue starts to contract

中国市场销售额开始萎缩 金风科技利润大幅下滑

这家领先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去年下半年利润下降83%,因为来自中国核心市场的收入开始萎缩 重点: 金风科技去年下半年的收入增长从上半年的15.4%放缓至5.4%,因为其核心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开始萎缩 随着中国风电市场经历了几年的大幅增长后放缓,去年该公司库存大幅上升 阳歌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208.HK; 002202.SZ)的最新年度业绩中充斥着大量好坏不一的信号,该公司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驱动的中国风电市场息息相关。该公司是过去几年将中国建设为风电强国政策的主要受益者,这种清洁能源全球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都在中国。 据伍德麦肯兹称,去年上半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70吉瓦,其中远超一半以上(约44 吉瓦)来自中国。这使得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去年底达到440吉瓦,而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为900多吉瓦。 然而,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影响了金风科技的利润,去年下半年公司利润大幅下滑。与此同时,由于现有供应量巨大,中国流露出了放慢新风电场建设的迹象。对于金风科技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变动,不仅因为中国市场占其总销售额的80%以上,还因为该公司是主要的风电场开发商。 最重要的是,金风科技的利润率已经受到挤压,并且可能在未来一年继续承压。这在该公司的净利润上有所反映,用最新年度业绩中的数据计算会发现,该公司去年下半年净利润暴跌83%,较上半年35%的降幅加快。 金风科技全年净利润下降44%至13.3亿元,远超分析机构预测的14%的降幅,显示情况恶化的速度可能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 尽管前景黯淡,但投资者可能会感到些许安慰,因为他们被告知利润大幅下降的背后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这表明该公司的业务相对稳健,更多的是受到了市场动荡的影响,而不是公司特有的问题。 金风科技周四发布最新报告后,香港市场因复活节假期休市,而在深圳挂牌交易的股票周五小幅上涨。不过,这对金风科技的长期股东而言并不算什么安慰,他们的投资在过去52周损失了一半以上。 该公司一度是投资者的宠儿,贝莱德、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等都是其主要支持者。但截至去年9月,上述机构中的很多已经放弃了该公司,只有摩根大通和贝莱德仍持有其在香港交易的股票,持股份额在应上报的5%以上。 经过长达一年的抛售之后,金风科技目前的市销率(P/S) 仅为0.25倍。中国风电同行明阳智能(601615)的市盈率为0.68倍,看上去稍好一些,但只要低于1倍都显得很疲软。丹麦的维斯塔斯(VWS.CO) 看起来要好一些,市销率为1.7倍。 来自中国的收入开始下降 虽然金风科技去年的利润大幅下滑,但收入仍实现了一定的增长。年收入从上年同期的463亿元增长8.4%至502亿元。不过,增速从上半年的14.5%大幅放缓至下半年的5.4%,表明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放缓。 按地域划分,该公司去年来自中国的收入增长0.9%至424亿元。但上半年,该公司来自中国的收入增长了6.5%,这意味着下半年销售开始萎缩。该公司在中国以外的销售表现要好得多,全年增长约81%,至78亿元左右,不过这部分业务仅占其收入的16%。 该公司报告称,截至去年年底,其库存从上年同期的98.5亿元大幅攀升至153亿元,这反映了中国市场增长放缓的影响。 导致该公司去年利润减少的三个重要因素是资产减值损失和所得税大幅上升,这些因素将继续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所得税费用几乎增长了两倍,从去年的3.35亿元升至9.97亿元,这可能是由于更高的税率取代了早期旨在刺激产业发展的低税率,但低税率已经到期。 该公司报告去年的净减值损失为3.07亿元,与2022年2.7亿元收益相比出现大幅逆转。这种变化可能与该公司记录的与建设风电场业务相关的亏损有关,由于市场供过于求,风电场的价值正在迅速下降。因此,该公司风电场建设业务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65.4%跌至去年的47.3%,下降了18个百分点。 影响金风科技利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民币走软,这导致该公司去年出现 2.25 亿元的外汇损失,逆转了上年同期1.06亿元的收益。 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金风科技去年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从上年的58.8亿元大幅下滑至18.5亿元。与此同时,该公司去年底的现金也从上年同期的152亿元降至137亿元。这一变化意义重大,因为其现金在前一年大约翻了一番。 总而言之,金风科技正受到中国风电市场的影响。经历了数年的迅猛增长后,中国风电市场正迅速收缩。虽然该公司可通过海外销售部分抵消中国市场的不景气,但这很可能不足以弥补重要的国内市场的销售萎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Guofu Hydrogen files for IPO

国富氢能成功与否 还看技术突破

这家新能源公司已申请在香港上市,它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氢气运输和加氢设备 重点: 2021年至2023年,国富氢能的收入虽稳步增长,但三年合计亏损2.38亿元 该公司需要在制氢和氢气存储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才能取得长期成功       陈竹 中国已把发展氢能作为国家优先事项。当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意味着任何愿意参与的公司都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随着中国政府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净零排放,因而在过去几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政府的政策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氢能创业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现在寻求上市,欲从对该行业的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最新的一家,该公司上周提交了在香港上市的申请。而就在它提交申请的一周前,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提交了赴港上市的申请。 国富氢能成立于2016年,生产用于制造、存储和运输氢气的专用设备。其主要客户是清洁能源生态系统中的很多公司,包括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商、汽车制造商、能源公司和城市公交运营商。 然而,尽管经过政府的多年支持,氢燃料的采用率却相对较低,导致国富氢能及其同行的销售额不高。上市文件显示,该公司去年销售额仅5.22亿元,较2022年的3.59亿元增长了45%,2021年的销售额为3.29亿元。 与新兴领域的许多初创公司一样,国富氢能尚未实现盈利,不过过去三年的亏损相对较小。该公司的净亏损从2021年的7,100万元增至2022年的9,400万元,去年又回落至7,300万元。 公司已获得多轮融资,主要来自东方江峡、金浦投资、遨问创投、锦泰金泓和涌铧投资等二线投资者。今年2月,暨阳氢能出资2,000万元收购了该公司0.52%的股份,表明它当时的估值约为38亿元。 这意味着国富氢能距离“独角兽”(指估值10亿美元或以上的公司)的地位还很远。但按照这个估值,它的市销率为7.3倍,对于这种成长型公司来说,看起来还是相当不错的。 虽然国富氢能宣称自己是氢能价值链的领导者,但仔细研究它的产品目录就会发现,这家公司缺乏氢能制造和存储的很多核心技术。它的四个主要产品类别主要集中在氢气运输和加氢设备,而不是更关键的、技术密集型的制氢和液化设备上。 说实话,制造氢气运输和加注设备并没有那么复杂,真正的挑战在于这种燃料的实际制造和存储。生产涉及对水进行分解或从天然气中提取氢气,而存储则需要通过将氢气冷却至极低的温度进行液化,成本昂贵。 专注技术含量不高的设备 国富氢能显然专注于运输和加氢这两类技术含量不高的设备,它们在2023年贡献了81.2%的收入。其余的收入来自销售氢气液化和液氢储运设备,这些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试验阶段。 尽管进行了多年的投资,但该公司在开发制氢和储氢技术方面并未取得重大进展。上市文件显示,过去三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保持相对稳定,从2021年的4,200万元微降至2023年的3,900万元。 国富氢能面对的挑战反映出中国氢能行业面临的普遍困境。尽管政府推动氢能行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长,但该行业尚未起飞。 目前的补贴主要集中在对终端用户的资金支持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提供了此类激励措施。自去年以来,支持步伐有所加快,各地纷纷出台具体措施来推广这种能源。例如,沈阳的一个区已经开始为购买氢动力汽车的人提供财政补贴,每辆车的补贴金额从50万元到105万元不等。 尽管有这些补贴,但氢动力汽车目前是氢能源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一直发展缓慢,这与近来锂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氢动力汽车的销量仅为5,800辆,与全年3,000多万辆汽车的销量相比,这个数字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在整个氢能领域,国富氢能的技术可能并不领先,但就产品的市场份额而言,国富氢处于领先地位。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该公司在它生产的主要的氢气运输设备的两个子市场中占有约30%的份额。 然而,这些领域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它的地位可能很快就会发生变化。而国富氢能目前的领先地位并不稳固。比如,该公司去年在车载高压供氢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为30.4%,并没有领先第二和第三的竞争对手多少,后两者市占率分别为24.6%和22.9%。 除了持续的亏损,投资者可能还需要考虑该公司的另一个重大风险因素:收入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客户身上。国富氢能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44.8%和2022年的53.5%,上升到了2023年的56.7%,表明公司对一个相对较小的客户群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归根结底,国富氢能的成功将取决于其能否在氢能“食物链”更为复杂的环节取得技术突破。该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将把通过上市筹集到的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改进制氢设备技术,但它未说明具体金额。 毕竟,制氢是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增长潜力巨大,进入壁垒更高。预计从2023年到2028年,此类设备在中国的市场每年将增长约80%,从19亿元增至642亿元。在这个市场赢得可观的份额将为国富氢能,或任何一家能够找到安全、经济的氢能生产方式的公司提供巨大的增长动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pollo Future Mobility hastens to secure funds for debt relief

合并失败李嘉诚撤投 Apollo急集资还债

Apollo出行宣布折让9.8%配售新股,集资约2.1亿港元,这是公司去年收购威马汽车失败后,今年第二度配股集资还债 重点: 筹得款项约46.2 %将用于偿还债务,43.8%用于业务发展 公司珠宝钟表销售收入远高于汽车相关收入      李世达 近年内地新能源车产能过剩,行业进入价格战阶段,竞争力不足的末位车企纷纷面临淘汰,去年寻求借壳上市失败而申请破产的威马汽车,以及今年春节过后宣布停产的高合汽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例子。 去年曾欲收购威马汽车的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0860.HK),近日宣布发行4.46亿股认购股份,相当于扩大后股本的43.6%,每股认购价0.46港元,折让约9.8%,集资约2.1亿港元(1.9亿元)。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1.6亿港元。 以港澳资本为主的Apollo出行,前身为力世纪有限公司,最早经营珠宝钟表产品销售业务,2015年开始进军电动车市场,先后收购有"日本特斯拉"之称的电动车整车制造商GLM,以及德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Ideenion Automobil AG。至2020年又收购德国小众超跑品牌Apollo,两年后更将力世纪易名为Apollo,力求转型新能源造车公司,主打顶级新能源超跑。 曾吸引李嘉诚投资 相较其产品Apollo EVO,Apollo出行的投资人反而更为人关注。大股东何敬民为澳门前特首何厚铧之子,公司前主席何敬丰则是何厚铧侄子。宣布转型电动车业务时,更获得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维港投资周凯旋、刘梓浩及宝龙地产(1238.HK)大股东许华芬等人旗下公司认购可换股债注资。 然而在去年9月威马汽车借壳上市失败后,李嘉诚、周凯旋等投资人纷纷要求提前赎回。公司在去年10月已向李嘉诚旗下的Able Catch Ltd偿还3,510万港元及应计利息。至于周凯旋、刘梓浩、许华芬旗下公司则同意延迟至今年赎回。 今次配股集资已是Apollo出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今年1月15日公司曾发行新股集资4,800万港元,其中1,000万港元用于还债,另外3,800万港元则作为营运资金。而今次配股所得资金,大部分也都用于还债。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参与认购者除一家投资公司外,其余均为公司现有股东,显示现有股东在公司面对财务困难时,愿意加大投入完成今次配股。配股后股权也相对更集中,其中何敬民持股降至为21.53%,但仍为最大股东,新入股的新加坡MPW Index Supreme Investment Fund持14.99%股权成第二大股东。 不过,即使度过这次危机,公司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新能源车业务的前景。主打新能源超跑的Apollo过去曾发布全新一代超跑Apollo IE,“全球限量10台”,每台售价高达230万欧元。至于雄心勃勃的电动车项目Apollo EVO,至今仍在开发阶段,2021年曾公开展示的首款四座电动跑车Apollo Evision S,暂时没有下文。 收入仍靠珠宝钟表…
JinkoSolar predicts accelerating consolidation

太阳能风暴让晶科能源黯然失色

去年第四季度,这家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的收入仅增长了9.4%,远低于66%产品出货量的增速,原因是行业受到了价格暴跌的影响 重点: 由于价格下跌,晶科能源第四季度利润率大幅下滑,可能是在政府补贴的帮助下它才保持了盈利 公司预测,今年太阳能行业的整合将加速,到年底,前十大生产商将控制90%的市场份额,而2023年这一比例为70%      阳歌 感谢政府补贴。 这是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JKS.US; 688223.SH)去年第四季度没有陷入亏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家领先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预测,2024年将面临更多动荡,并预计行业整合将会加速,目前该行业正努力应对产能严重过剩导致的价格暴跌。 尽管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保持了盈利,但投资者对晶科能源周三公布的业绩似乎并不太满意。该股在业绩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下跌了10.5%,今年以来已下跌34%。这个下跌速度远大于中国ETF-iShares MSCI今年1.6%的跌幅,后者追踪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 由于太阳能行业的动荡,晶科能源的表现落后于其他中国股票并不奇怪,但它的表现在业内也不及对手。在遭遇此轮抛售后,它的市盈率只有2.3倍,落后于在纽约上市的同行阿特斯太阳能(CSIQ.US)的3.8倍,以及在中国上市的隆基绿能(601012.SH)和晶澳科技(002459.SZ)的10倍与6.8倍。 晶科能源何以不及同行,没有明确的原因,不过它严重依赖中国本土市场,可以说占其第四季度销售额的一半,这可能是造成目前困局的原因。在经历了几年的爆炸性增长后,预计今年中国新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将开始大幅放缓。 在各国竞相减少碳排放的背景下,晶科能源及其同行一直在加紧增加产能,以满足对太阳能的强劲需求。过去两年,晶科能源每年都将产能提高约50%或以上,而它的竞争对手也有类似的增长幅度。所有这些都导致了目前的产能过剩状态,对价格造成了压力。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仙德表示:“由于四季度组件价格出现了超预期的下跌,我们有接近50%的组件销往价格较低的中国市场,四季度毛利率为 12.5%,较第三季度的19.3%明显下降。” 价格下跌反映在晶科能源产品销量与实际收入的巨大差距上。去年第四季度,产品销量增长相当强劲,而实际收入的增长要慢得多。公司当季各种产品的出货量为27.9吉瓦,主要是太阳能组件,较2022年同期的16.8吉瓦增长了66%。但公司同期实际营收仅增长9.4%至328亿元。 公司的救命稻草是补贴收入的大幅增长,从2022年同期的9,400万增至5.55亿元。这帮助公司维持了盈利,净利润为2,930万元,与上年同期的6.65 亿元和第三季度13.2亿元的利润相比大幅下降。 行业整合加速 尽管依赖政府补贴才能保持盈利,但分析机构仍然预计,晶科能源及其大多数同行今年仍将保持盈利,尽管它们仍在继续建扩大产能。公司表示,预计今年各种产品的产能将提高45%至60%,但预计今年组件出货量的增幅会下降到34%,介于100吉瓦至110吉瓦之间。 这个预测数字较去年大幅放缓,去年公司的组件出货量从2022年的44.5吉瓦跃升76%至78.5吉瓦。 预计今年新太阳能发电厂的建设将会放缓,按照能源咨询顾问公司伍德麦肯兹的预测,太阳能行业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扩张后,将进入缓慢增长或没有增长的新阶段。伍德麦肯兹称,2019年至2023年期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每年增长约28%。但它表示,未来四年将几乎没有增长,还说在某些年份,新增装机量甚至可能出现萎缩。 相比之下,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今年新装机量将保持强劲增长。它预测,2024年新装机容量将增长近30%,达到547吉瓦,但预测2025年将急剧放缓,仅增长9%。 虽然放缓的确切时间似乎尚不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价格将持续走低,以至许多规模较小、效率较低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将开始出现亏损。晶科能源预测,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今年的行业整合将会加速。它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前十大厂商将占据全球销量的90%,而2023年它们控制的市场份额仅为70%。 作为领军企业,一旦整合完成,晶科能源的地位肯定会更加强大。截至去年底,公司坐拥近200亿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较2022年底的113亿元大幅增加,意味它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现金短缺。 公司有两个稍微令人担忧的趋势:应收账款不断增长,以及库存不断增加。去年第四季度,前者增长至227亿元,相当于同期收入的71%,远高于上年同期的56%。库存也从一年前的175亿元增加4%至182亿元,不过仓库中实际产品数量的增幅可能要大得多,因为现在的价格要比上年同期低得多。 综合考虑,晶科能源的股价目前看起来有些被低估,这反映出在太阳能行业经历重大调整之际,大家普遍看跌这个行业。这意味着,就目前的价格而言该股可能物有所值,因为从中长期来看,在未来一两年调整结束后,它可能会有相当可观的上涨潜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