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Young dolls up with move to high-end cosmetic surgery

新氧战略转型 为公司业务美容

这家美容服务社交媒体平台正在开发自己的诊所和一个面向高端用户的高级平台 重点 新氧去年实现年度盈利,扭转了连续两年亏损的局面,收入增长19% 公司面向高端用户推出的新氧Prime服务,帮助推动其信息服务板块收入增长22.2% 谭英 新氧科技有限公司(SY.US)的最新季度业绩像是给它疲软的股票做了整容手术,该股在上周业绩公布后的几天内上涨了4%。但即便是经历了此轮小幅上涨,这家美容服务平台运营商的股价仍远低于201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时的股价,当时的价格是该股周三收盘价1.08美元的20倍。 最新业绩显示,新氧在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后正在开辟新的领域,包括加强对高端客户的关注,以及不再与经常沦为整顿目标的小型整容诊所合作。这帮助该公司在亏损两年后于去年恢复盈利。 该股在IPO后的疲软表现是一个时期的反映,这个时期实行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很多整容诊所被迫关门或缩减业务,人们也避免使用非必要医疗手段,以尽量减少感染风险。这个时期还包括从2021年开始,对医疗美容行业的广告进行的监管整顿。 去年,监管环境变得更加艰难,医疗美容服务供应商被要求必须先获得许可,之后才能宣传自己的服务。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该行业仅28%的医生拥有执业资格。 据市场研究公司艾瑞咨询称,目前中国只有大约1.3万家医美机构有资质,另外8万家没有任何资质。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审批流程不仅严格,而且很耗时,现在需要九个月左右,而过去只需要三个月。 在公布最新业绩时,新氧首席执行官金星承认,对该公司来说,去年甚至比疫情期间“还困难”。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相信,专注于为高端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差异化战略,过去是,未来也会继续是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他接着表示。 公司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0%至3.91亿元,尽管公司净收入下降了近一半。全年营收15亿元,较2022年增长19.1%。更重要的是,它2022年non-GAAP净亏损2,220万元,去年则转为盈利5,760万元。 与业绩一起公布的2,5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和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0.06美元的特别现金股息,有助于为新氧股票的持有者带来更多收益。让这些利好消息有所降温的是,该公司预测今年一季度收入同比仅增长低个位数,较去年第四季度大幅放缓。 金星表示,整体情况是新氧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其中包括一个瞄准高端用户的新平台。2022年第三季度推出的新氧Prime,整合了“产品、医生和机构资源”,并以在新氧总部运营的示范诊所为基础,与一个项目联合,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打造“轻医美”诊所。 美容诊所开发商 新氧的首席财务官赵辉表示,去年公司总营收增长20%,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大收入类别之一的信息服务业务增长15.8%,主要由新推出的新氧Prime带来的收入推动。 新氧总部的示范诊所于去年8月开业,是公司希望与第三方运营商合作的设施模板。该诊所仅用了三个月就实现了收支平衡,金星表示,新氧今年将在六个城市开设超过10家类似的诊所。公司最终计划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系列这样的诊所,其中几家正在建设中,另一些已经投入运营。 在整个合作伙伴业务方面,新氧去年为合作诊所带来了超过20万人次的就诊量和1亿元的收入。 新氧业绩报告中的一个瑕疵是毛利率从2022年的68%下降到去年的64%。公司将这一下降归咎于新氧Prime的利润率较低,因为它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另外还有医疗产品和维护服务销售的增长,这些业务的毛利率低于信息服务。 2023年,医疗产品和维修服务销售额为3.34亿元,占总收入的22%。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信息服务,去年贡献了1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三大收入来源的预约服务,去年收入下降逾20%,至1.01亿元。新氧解释说,这是为终端用户提供的补贴增加所致。 了解这三个收入来源的性质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新氧需要改变商业模式。该公司通过将用户推荐给实际的诊所经营者来赚取预约服务费,这与受到更严格监管的医疗广告业务十分相似。 通过进入医疗产品市场,主要是注射产品,并建立自己的诊所连锁机构,新氧可以更像一个直接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而不是为其他公司提供服务的推广者。 公司向更直接的美容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仍在进行中,但随着包括年轻男性在内的年轻用户,开始专注于肉毒杆菌和透明质酸注射等轻度美容治疗,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肯定有很多钱可赚。 根据新氧2019年招股书中的研究,2018年中国医美服务行业规模达1,217亿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到3,601亿元。当然,那是新冠之前,竞争对手——更美整形最近的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3,115亿元,同比增长20%。 那么,新氧与上市竞争对手相比如何呢?新氧的市盈率为21倍,落后于领先的植发服务提供商雍禾医疗(2279.HK)的38倍。但香港医疗美容中心运营商完美医疗(1830.HK)的市盈率只有12倍。 新氧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吗?雅虎财经调查的四家分析机构中有三家是这么认为的,给予公司“强力买入”评级,而第四家分析机构则给出“购买”评级。在疫情大流行和监管打击中,新氧似乎保持了相对良好的形势,至少目前来看,新氧的胜算很大。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F Intra-city reports annual results

特约报道:解码顺丰同城实现全年盈利大增近1倍

中国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提供商顺丰同城实现全年盈利,符合市场预期 重点: 顺丰同城2023 年收入人民币123.87亿元,增长21.1%,单量增长超过三成,净利润为 6,490万元。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人民币5,060万元,实现全年盈利 毛利为人民币7.95亿元,增长94%,毛利率提高 2.4个百分点至 6.4% 近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习惯改变,越来越多中国居民倾向于网上购物,而网络购物的流行更是助长了这一趋势,为实时配送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23 年实时配送行业的订单规模出现较明显增长,录得约408.8 亿单,同比增长 22.8%。 实时配送蓬勃发展 随着近年特别是疫情后市场消费模式转变,市民购物由线下转向线上,使实时配送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从顺丰同城(9699.HK)2023年业绩显示,公司在面向商家(2B)及面向消费者(2C) 乃至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上均录得骄人增长,为同城配送业务共带来人民币123.87亿元的稳健收入。主要是由于餐饮外卖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实时配送的消费习惯也扩展到零售消费场景。非餐饮场景的消费也保持着稳健增长的趋势。与KA(Key Account)客户的合作得到深化,年度活跃商户和消费者规模扩大,及公司加强对市县级市场的渗透,特别是在县域层面进行深耕。期内,县域收入规模同比增长147%。 强化与优质商家合作 顺丰速运在多年的发展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加强与现有客户的长期合作,及号召具有巨大潜力客户,如抖音超市、微信门店快送、滴滴快送等。主要客户增长势头强劲,新签约客户收入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连锁客户占比提升,业务稳定程度增强;年内,与包括霸王茶姬、茉莉奶白、淘宝买菜和海王星辰在内的品牌商家合作。顺丰同城通过聚焦于重点行业、节庆假日等,完善差异化服务能力。例如,在暑假和节假日营销活动中,重点服务茶饮客户,使期间的日均订单量翻了一倍。 另外,公司在医药方面,聚焦医药新零售和互联网医院两大核心医疗消费场景,提升能力。在企业服务方面,顺丰同城利用自身在骑手资源方面的优势,服务于超市分拣、信息采集等灵活场景。2023年,茶饮配送收入同比增长了75%,医药、美妆、母婴、宠物和珠宝等零售品类收入同比实现了高双位数增长。 主动捕捉市场新机会 公司加深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主动捕捉市场新机会。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跑腿类需求外,假日前后平台上有大量的礼品配送需求,迎来单量高峰。同时,还加强在城市商业区(CBDs)和写字楼区域的服务能力,通过规范骑手形象、装备、对话、配送操作等环节,确保优质取送体验和配送安全性,商务订单量同比增长27%。顺丰同城亦通过管道合作,增加对同城快递用户的触达,消费者可以在顺丰速运下单接口自主选择“小时达”服务,满足对同城快递的提速需求。 去年,顺丰同城通过拉新活动、折扣投放、社群运营和城市活动等多种方式覆盖目标客户,提升了获客效率和新用户转化率。年度活跃消费者规模扩大,录得接近2,050万人。 最后一公里增长36% 期间,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增加36%至人民币50亿元,呈现了较大增长势头。主要是得益于利用公司的小时级/分钟级的弹性配送网络,满足传统物流服务的提速需求,深化合作场景,包括“收件”、“半日达”、“小时达”等在内的多元化转运和上门揽派服务快速起量,收入同比快速增长,其次与主要客户的合作规模和派件占比稳步提升,及充分发挥弹性底盘的作用,春节、“618”和“双11”电商节等订单高峰业务量同比增长,峰值派件量创新高。随着新商业模式和城市配送服务网络快速完善,消费者对货品配送时效、便捷要求上升,估计该部分业务将持续增长。 在实时配送市场蓬勃发展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的机遇下,作为龙头企业的顺丰同城将继续受益于行业的红利时代,并持续改善盈利情况。随着消费者对实时配送的需求不断增长,顺丰同城作为领先的配送服务提供商,将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并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将继续加强其实时配送网络和服务能力,以满足消费者对快速、便捷配送的需求。此外,顺丰同城还将积极应对消费模式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其业务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顺丰同城将继续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并实现盈利的持续增长。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ina Lilang pressed ahead against all odds

新零售模式奏效 利郎逆境创佳绩

去年中国服装行业生产明显下滑,但中国利郎推进“利郎简约男装”品牌战略升级,并继续拓展新零售模式,成功加强品牌年轻化 重点: 中国利郎去年收入为35.44亿元,同比升14.8%,净利润5.3亿元,同比升18.4% 公司正计划开设海外直营店,为业务打入国际市场做好准备       罗小芹 受外围疲软、内需增长乏力、成本上涨等一揽子因素的影响,2023年中国服装行业生产规模有所下降,但中国利郎有限公司(1234.HK)在收入和盈利均取得不错成绩,尤其是下半年,与该公司积极推动网上零售有很大关系。 中国利郎去年全年收入同比升14.8%至35.44亿元,净利润为5.3亿元,增长18.4%。下半年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21.6%,销售成本仅增10.3%至18.37亿元,净利润增达36.1%至2.6亿元,期内毛利率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至48.2%。业绩公布翌日,利朗股价上升4.7%。 2023年初疫后社会逐步复常,但下半年经济步履显然未稳,中国服装行业销售亦受困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6%,完成服装产量亦同比下降8.7%,两者跌幅均较2022年为高。 内地服装市场受整体内需不足影响,中国利郎亦务实地优化零售网络,关闭若干经营效益未如理想的店铺,惟优质商场中的优越铺位供应有限,以致拖慢开店速度,全年门店总数未达净增加100家的目标。至去年底,公司自营及透过分销商经营的轻商务门店共302家,透过自营、代销及分销商营运的主系列店铺共2,393家,合计共2,695家, 同比净增加51家。 电商收入增 不过,随着内地网购习惯愈趋普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及实物商品网购的增长尤为突出,两者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2.9%及8.4%,中国利郎亦因应网购习惯日趋普及,继续推动新零售业务,大力发展兼具互动性和娱乐性的直播带货销售模式,提升消费者的网上消费体验,叠加自营网店和微商城业务发挥在线线下的互补优势。 由于新零售模式提升经营效率的效果显著,公司预计今年新零售业务年增长达20%以上,高于整体销售额增幅的15%。 中国利郎主力销售男装,旗下“主系列”及“轻商务系列”分别以“利郎LILANZ”及“利郎LESS IS MORE”品牌经营,去年推进“利郎简约男装”品牌战略的升级工作,成功推动轻商务系列的销售增长,门市数量和门市效率均有所提升。 按系列分,去年主系列收入为28.4亿元,占整体收入的80.1%,同比增长10.7%,门店净增长8家,轻商务系列收入为7.03亿元,同比增长35.2%,门店净增长43家,单店门市效率增加12.4个百分点,由于轻商务系列平均单价上涨,令此分部的销售和毛利均快速增长。 由于疫情过后经销商受库存压力影响,订单受压,中国利郎通过提升库存的管理能力, 去年计提存货拨备回拨较2022年多2,666万元,而且年内不用为分销商提供返利,令经营现金流进一步改善。 根据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存货8.26亿元,较2022年减6.72%,存货周转天数170天,同比减25天,反映库存管理效率提高。随着回收长期拖欠的应收帐款有所增加,以及轻商业销售表现亮丽,应收帐款7.33亿元,同比减13%,而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亦减12天至42天。 准备进军海外 中国利郎管理层在绩后指出,大市环境可能令不少品牌退出,却能为公司开店计划营造条件,今年目标是新开门店介乎100至200家,但基于内地网购习惯非常普及,相信门店数目并非硬指标,反而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正计划开设海外直营店。管理层提及先后两次到访东南亚市场进行实地观察,为业务打入国际市场做准备。 中金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中国利郎“跑赢行业”评级,考虑到公司积极扩张线下门店并加大电商业务发展力度,分别将2024和2025年的盈利预测上调至6.1亿元和6.7亿元,上调目标价至5.16港元,相当于2024年9倍和2025年7.8倍的预测市盈率。 中国利郎拥有健康的现金流,让公司有更大余裕派息,全年共派息0.36港元,包括末期息0.13港元及特别末期息0.05港元,派息比率高于七成三,收益率约8%。中国利郎延伸市盈率仅10.5倍,与业务相若的赢家时尚(3709.HK)的15倍和申洲国际(2313.HK)的21倍比较,无论是股价和派息水平,中国利郎均颇具吸引力,可看高一线。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arote's strategy U-turn drives self-owned brand into bright future

卡罗特战略急转弯 成功开发自家品牌

受惠于战略调整得宜,厨具品牌商卡罗特(Carote)近年业务出现爆炸性增长,公司由年轻的管理层领导,正计划通过资本市场,扩大在线零售市场份额 重点: 卡罗特过去三年收益和利润均呈爆炸性增长,去年净利润由2022年的1.09亿元大增118%至2.37亿元 近年公司逐步将重心由ODM转移至毛利率更高的品牌业务,去年品牌业务占收益比重高达87.2% 罗小芹 卡罗特有限公司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法巴及招银国际出任联席保荐人。卡罗特的发展轨迹始于浙江卡罗特,它成立于2007年,现仍是卡罗特在中国的重要营运实体,卡罗特既是公司名,也是旗舰品牌。 卡罗特发展至今,因应市况转变适时进行多项重要的战略转型,公司早期为海外品牌提供OEM服务(原设备制造商),至2013年转而专注发展ODM(原设计制造商)业务,为国际品牌所有者及零售商设计、开发及制造定制化厨具产品。 策略改变盈利上升 2016年卡罗特进行一项影响其长远发展的战略转型,就是推出自家品牌“卡罗特”,初期借助内地电商平台销售卡罗特品牌,翌年透过Amazon(AMZN.US)将销售网络扩大至北美,迄今已于中国、美国、西欧、东南亚及日本等地的在线厨具市场建立一定销售份额。 根据上市申請文件显示,卡罗特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6.75亿元、7.69亿元及1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53%。其中,品牌业务收入由2021年的2.83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13.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1%。 从收入占比看,2021年ODM与品牌业务收入占比为58:42;至2022年品牌业务已“反客为主”,占收入比重提升至69%,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87.2%,而更重要的是,品牌业务毛利率远高于ODM,造就公司过去两年净利润三级跳。 2022年品牌业务和ODM的毛利率分别为45.9%和13.3%,2023年两者毛利率分别为39.2%和11.8%,可以看出品牌业务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增益,另2023年两者毛利率出现下跌,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客户及维持竞争力,公司下调若干产品价格所致。 随着品牌业务的收益占比不断提升,毛利率亦大幅改善,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18%至2.37亿元,高于收入同比增长的106%。 美国收入急增 还有的是,2023年品牌业务中,美国收益由2022年的1.22亿元大增逾5倍至7.4亿元,收益占比增至46.8%,中国收益由2022年的2.73亿元仅增18%至3.23亿元,收益占比为20.4%,2023年中国业务表现落后美国,这已是一般公司所面对的情况。 家电制造商JS环球生活(1691.HK) 今年初发盈警,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市场业务受行业竞争加剧、渠道加速变化、内外销收入结构变化、 优势品类收入仍未企稳等不利因素影响。 美国早于2022年初便开始疫后重启,经济复常也早于中国,令专注美国业务的公司率先获得甜头,虽然去年美国市场的竞争已转趋激烈,但中国经济也未如预期般复苏,特别是中国内需疲软,房地产销售低迷,拖累家用厨具或家电的销情,所以美国业务仍然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最后是生产模式的改变,公司于2022年2月决定放弃由合资格合作伙伴的外包制造和内部生产相互结合的生产模式,完全转向外包及轻资产,一方面改善毛利率,另一方面能够更灵活地调动企业资源,部分原因是应对近年各国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二代接棒 卡罗特经历多项重大战略转型,都与年轻化管理层加入的时间重叠,这反映公司交棒过程无缝连接,不但没有影响公司发展步伐,新人初担大旗后亦没有冒进的通病,而是遵循市场需要制订合适的战略部署,须知道厨具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入行门槛不低但也不高,若然要押注这间行业的新势力,最大理由是管理层的素质。 卡罗特的前身浙江卡罗特,由李惠平及章之慧两位创始人于2007年创立,李惠平女儿吕伊俐与章之慧儿子章国栋于2011年同时加入公司,其时两人均约23岁,至2013年李惠平将其55%持股以275万元代价转让予吕依俐,而这一年正是卡罗特由OEM服务转而专注发展ODM业务的重大转型期间,至2019年另一位创始人章之慧亦将其45%持股以同样估值,即225万元代价,转让予章国栋。 有趣的是,章国栋与吕伊俐,亦即是目前卡罗特的控股股东兼执行董事,两人已结为夫妻,即是说李惠平及章之慧两位创办人由合作伙伴变成亲家,亲上加亲。目前章国栋为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制定业务策略,吕伊俐则为首席产品官,主管产品开发,各有分工。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TRenew reports first ever profit

强化回收业务 万物新生首现盈利

这家回收专家过去两年一直保持non-GAAP盈利,去年第四季度,公司更首次实现GAAP下的净利润 重点: 万物新生第四季度收入增长30%,非GAAP经营利润率在效率提升的带动下增长0.9个百分点 与苹果合作回收iPhone,在第四季度创造了3亿元的收入      阳歌 没有什么比首次盈利更能让投资者兴奋,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这是少数仍保持强劲增长的公司之一。 投资者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回收专家万物新生集团(RERE.US)宣布在2021年上市后首录季度净利润下,公司股价大幅上升。上周二公告发布当天,该股盘前飙升,收涨27%,次日继续上涨。这一轮上涨表明,投资者可能“重新发现”,这家此前股价一直跌跌不休的公司,在经历最近的上涨后,股价仍较三年前的IPO低近90%。 自上市以来,万物新生耗费大量时间,为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回收专家打基础,将业务范围从最初专注于iPhone,扩展到其他电子产品以及奢侈消费品。与此同时,它一直在发展原来的iPhone回收业务,去年通过与苹果直接合作,该业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公司还通过增加直接回收、削减成本高昂的中间商,以及更多翻新业务(利润率比简单的交易更高)来改善业绩。同时,还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加强在城市(而不是国家)层面的回收,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在实施一连串的措施下,万物新生第四季度的non-GAAP经营利润率从上年同期的1.2%提高到2.1%。随着利润率改善,万物新生在截至12月的第四季度里,首次实现了280万元的季度净利润。结束了自2021年6月IPO以来近三年的亏损,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亏损21.5亿元。 过去两年的大部分时间,公司一直保持non-GAAP盈利,这个统计口径不含员工股权激励、摊销和减值相关的成本。第四季度,公司延续了这一趋势,non-GAAP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9,100万元,是上年同期2,250万元的三倍。 “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2023年也是效率之年。万物新生扎根二手供应链能力,提供更有价值的平台服务,在扩张节奏和创新业务上更有纪律性,”万物新生董事会主席陈雪峰说。“未来,我们还将拓展低价值商品的回收服务,促进更多闲置商品的二次流通。” 万物新生在盈利方面实现了里程碑,即使中国经济放缓,很多其他中国企业都陷入增长停滞,但它的收入继续强劲增长。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约30%至38.7亿元,其中产品收入约占总收入的90%。剩下的来自服务收入,这部分增长约20%至3.51亿元。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收入将以约25%的速度增长。 配合政策 万物新生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很大程度上是能配合政府的的政策及取向。在中国做生意要想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还强调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呼吁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深圳正在制定标准,促进更多的回收利用。深圳是中国许多市场化改革措施的试点,万物新生一直是该标准制定计划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经济放缓,促使消费者的价值意识增强,这对回收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在2022年和2023年,看到用户消费习惯从热衷于品质升级,到追求性价比的转变,”陈雪峰说。“同时,我们看到用户回收变现的意愿,和以旧换新的需求持续增长。” 公司增长的一个关键驱动力,是去年6月开始的与苹果合作。万物新生表示,与苹果的合作,使用户可在苹果官网和47家中国苹果零售店内以旧换新,并在第四季度创造了3亿元的收入。这与公司之前发布的指引,称该项目每年可额外产生10亿元的收入一致。 万物新生首席财务官陈晨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与苹果的合作仍在改进阶段,毛利率暂时“不算理想”,公司将进行调整,“平衡盈利能力”。他还指出,这个项目导致库存大幅上升,本季度增加了3.45亿元,达到10亿元。但他补充说,万物新生的现金流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除了iPhone外,万物新生还加大了非电子业务的力度,这是在去年推出,现在归为“多品类”业务。公司表示,截至去年底,在1,819家线下门店中,有252家开展了这项业务,其中包括奢侈品、老酒和黄金的回收,去年全年的多品类回收GMV超过10亿元。 公司还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向内地以外的合作伙伴提供自动检测技术。公司目前已与香港和日本的合作伙伴建立了关系,并表示去年10月开始,与瑞典的一家海外伙伴展开了合作。 即使在股价大幅上涨后,万物新生的市销率仍只有区区0.2倍。这个数字高于服装回收商Rent the Runway(RENT.US)的0.08倍,但低于RealReal(REAL.US)的0.62倍和汽车交易商Carvana(CVNA.US)的1.42倍。虽然最新财报公布后,股价大幅上涨只是一个初步反应,但可能也标志着大家开始重新发现这只被忽视的股票,而它似乎也确处于有利位置,能从中国本土市场的有利条件,以及自身不断增长的回收专长中获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irrus Aircraft faces the risk of being targeted by the U.S. for its original sin

西锐飞机的原罪 最大风险美国打压

私人飞机制造商西锐飞机,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本港挂牌的飞机制造第一股 重点: 西锐飞机去年赚9,100万美元,按年升3.5% 集团母公司中国航空工业被美国列入制裁清单     刘智恒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改写人类的交通发展,地域界限被打破,国与国,人与人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不过,基于飞机造价昂贵,一直用以大型交通运输为主,除非是超级富豪,否则私人要拥有简直是遥不可及。 直至80年后,美国的Klapmeier兄弟既为兴趣也为梦想,在一个简陋的仓库里自制小型私人飞机,并于1987年成立Cirrus Design,1996年注册成立Legacy Cirrus Industries。 经多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活塞类通用飞机制造企业,将私人飞机价格大大降低,最便宜的数十万美元也可拥有。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Dale Klapmeier因对航空业的巨大推动和改变,更被写进美国航空史。 中航工业收购 2011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称中航工业)持有70%股权的中航通飞,将飞机公司从Klapmeier兄弟手上收归旗下,之后急速发展,业务蒸蒸日上。 早在去年中,西锐飞机有限公司已经在港递交上市申请,然而因市场不景下未能成事,本月第二度申港上市,有望成为香港飞机制造第一股。 根据上市申请文件,公司近几年的业绩持续增长,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别为7.38亿美元、8.94亿美元及10.68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3%,盈利7,240万美元、8,810万美元及9,110万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2%。 西锐主要有两条飞机产品线,第一是SR2X系列,主要供零售客户使用的单引擎活塞飞机,另外是愿景喷射机,供零售客户及在较小范围内包机运营之用。集团的飞机在全球销售,价格在62.7万美元至324万美元。 业务持续增长 自1984年至今年2月底止,西锐已交付9,500架SR2X系列飞机,以及500架愿景飞机。集团拥有飞机储备1,383架,当中包括265架愿景飞机的预订。过去三年交付量为528架、629架及708架。 公司旗下产品最大卖点,是每架飞机均配置获专利的”西锐整机降落伞系统“, 当飞机在紧急情况下,降落伞系统会展开,将飞机平稳降落地面,系统自1999年推出以来,已拯救了250余人。 从西锐飞机的业绩表现,市场占有率及未来的交付量看,公司的表现亮丽,在行业上亦属龙头企业。不过,市场最担忧并非其业务上的发展,反而是因其大股东的身份,令西锐的前景蒙上淡淡的一片阴霾。 二次大战后美国俨然为世界一哥,为维护其全球老大地位,不惜一切去对付挑战者,八十年代当日本如日方中之时,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日圆升值令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结果泡沫爆破,日本经济迷失三十年。 同样道理,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日感不安,正所谓卧榻之旁又岂容别人酣睡,近几年与西方诸国及部分亚洲国家,联手围堵中国,一方面大幅提升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及实施禁运,另外又不断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务求全方位封杀中国的发展。 大股东被制裁 早在2021年,美国将中航工业及若干附属列入制裁清单,美籍人士除非得到相关美国政府机构许可,否则不能购买或出售清单上企业的公开证券。2023年,拜登政府发布新的行政命令,将中国、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列为美国新的对外投资审查制度重点。 虽然在制裁清单上,西锐并未被列入其中,公司亦预计2023年行政命令,不会对业务营运产生不利影响,但现实是美国政府态度或取向随时会转变,而美国当地质疑西锐的声音亦从没停过。 美国智库RAND研究员William Kim指出,西锐的产品虽是小型民用机,但技术可用于发展军事用途的无人机,在中航工业控制下,有机会成为美国的安全隐患。另外,彭博的高级航空航天和国防分析师乔治‧弗格逊(George…
Wing Yip files for nasdaq IPO

百年老店抢上市 荣业不易打动投资者

虽然猪肉香肠和熏肉在中国之外的地方可能比较小众,但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肉类市场,确是一笔大生意 重点: 荣业食品已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募集3,000万美元,与它2018年在韩国科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时筹集的2,500万美元接近 公司所在的中国肉类市场广阔,规模达到878亿美元,预计2023年至2027年间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谭英 认为中国科技股现在风险太大的投资者,可能会考虑生产香肠的公司。这是来自荣业食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900340.KQ)的宣传,公司上周提交赴纳斯达克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承销商是小众券商EF Hutton。 此次IPO计划筹集的资金规模,与荣业食品2018年在韩国科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时筹集到的2,500万美元接近,据一名消息人士称,公司的目标是3,000万美元。韩国投资者其实并不看好该股,它目前的交易价格约为IPO价格的一半。 荣业食品在韩国股市的估值并不太高,约为570亿韩元(3.08亿元),市销率(P/S)也只有0.33倍。尽管如此,这个市销率仍高于雨润食品(1068.HK)的0.16倍,与万洲国际(0288.HK)几乎持平,这两家公司属于中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商,万洲国际更是拥有美国巨头史密斯菲尔德。 荣业食品此次上市尝试可能并不会激起投资者的兴趣,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所处的肉类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一家公司可能今年盈利,明年就亏损。它的收入和利润情况也呈小幅下滑的趋势,但可能会总体保持稳定。这个品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年轻的中国消费者当中颇具潜力,他们希望在普通日常食品之外寻求不一样的东西。 荣业食品或许能提供这种不一样,因为它销售的腊肉在中国相当有名,而且是那种能吸引消费出大价钱的高附加值食品。 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收入在两年里小幅下降,从2021年的1.34亿美元下降到2022年約1.31亿美元。去年前六个月也出现了类似的下滑,从上年同期的6,600万美元降至6,550万美元。利润的变化趋势类似,从2022年前六个月的686万美元,下降至去年同期的622万美元,过去三年的毛利润率则相对稳定,保持在33%至36%之间。 2010年代末爆发的非洲猪瘟,影响了中国整个肉类行业,猪肉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全行业的猪肉产量损失2,790万吨。该公司相对未受到后来的新冠疫情影响,因为它的产品保质期长,易于包装,并可通过电商销售,而在频繁实行封锁和其他防疫措施期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作为一家现金流充足、债务相对较少(债务总额目前仅为2,040万美元)的公司,荣业食品的财务状况似乎也相对稳健。 特大型肉类市场 那么,荣业食品最吸引人的是什么?或许最大卖点是它在特色加工肉类、休闲食品和冷冻肉类市场的稳固地位,随着中国民众收入的增长,这个市场只会进一步扩大。 据《China Briefing》杂志报道,中国的肉类市场世界居首,2023年的规模为877.5亿美元,预计2023年至2027年每年将增长约 20%,占全球消费量的28%。荣业食品通过72家经销商、7个电商平台和7家自营店在中国的18个省份销售。其产品尤其是腊肠,可谓中国的国民食品。 据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第三方数据,中国的腌制肉类在2022年的零售额为529亿元。荣业食品在腊肉品类中占有9.2%的市场份额,在市场排第二位。 荣业食品希望通过新的IPO来加强业务。届时,近一半的收益将用于添置新的加工和生产设备。 作为一个家族企业,荣业食品成立于1915年,现任CEO王显韬是家族第四代。辞去广州的工作后,他用自己的钱在以腊肠闻名的黄埔镇建立了一家腊肠经销店,证明自己的能力后加入了家族企业,2015年,31岁的他加入公司,成为董事长。 王显韬一直在给荣业食品的产品打造怀旧形象,核心产品是荣业腊肉,以及匠王和狂客两个品牌的休闲食品。2022年,腊肉制品的收入占到公司总收入的67%,其余则来自休闲食品和冷冻肉。王显韬为荣业食品的黄埔腊肠争取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他喜欢说一些宏大叙事,比如“文化创新是传承的精髓,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文化创新的血液。只有文化才能代代相传”。 但他也意识到了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公司51人的研发团队正在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新一代更注重健康的中国年轻人。新品包括植物基肉类替代品,另外还与韩国的Foodnamoo (290720.KQ) 建立合资企业,在中国研发鸡胸肉产品。 公司还在积极迎合年轻一代的网购偏好,于2017年设立了自己的网店,并与主要的电商平台合作。但这些在荣业食品的业务中占比较小,仅占营收的2%。 荣业食品并非目前唯一一家上市的肉类生产商,在吸引投资者方面可能面临竞争。据报道,万洲国际正在考虑将旗下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在美国重新上市,2013年它曾经将其私有化。去年11月,锅圈食品(2517.HK)在香港上市,该公司以火锅烧烤食材为主。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