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ell Biotechnologies announced Tuesday that its shareholders approved the company’s sale to AstraZeneca at an extraordinary general meeting on Feb. 19.

快讯:亘喜生物股东 同意阿斯利康全购

最新:亘喜生物(GRCL.US)周二公布,在2月19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股东已投票同意阿斯利康(AZN.L)对其提出的全资并购提案。 利好:由于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业的看法不如以往般乐观,相关企业融资困难,亘喜生物仍获得跨国药企全资并购,对其投资者而言,是极富吸引力的一条退路。 值得关注:预计合并于2月22日前后完成后,亘喜生物将成为一家私人公司,其美国存托股票将不再在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或交易。 深度:亘喜生物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开发创新、高效的细胞疗法,并于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当时每股发行价为19美元,筹资2亿美元。由于中概股在美股市场近年不被看好、创新药行业遇上融资寒冬,加上其管线尚在临床早期,研发工作仍需大量资金支持,其股价去年曾大挫逾92%。去年12月,该公司获得阿斯利康提出以每股10美元、最高12亿美元的代价全资并购,为其过去三年闯荡纳斯达克的旅程画上句号。 市场反应:亘喜生物周二收盘升1%至10.24美元,贴近过去一年的高位。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is Chinese cell therapy specialist, whose core product is still in phase 1 trials, will avoid future cash flow difficulties by selling itself to the European giant.

亘喜生物卖身阿斯利康 为中国药企指引新出路?

成立于2017年的亘喜生物专注细胞疗法赛道,其进展最快的核心产品仍处于临床一期阶段,未来将在中、美展开多项临床试验,卖身阿斯利康有望规避现金流不足的风险 重点: 此次并购的交易额最多达12亿美元,比该公司消息公布前的收盘价溢价86% 美国FDA在11月底宣布调查CAR-T疗法导致T细胞恶性肿瘤的严重风险,让该行业蒙上阴云   莫莉 在刚过去的2023年,资本市场的寒意持续笼罩生物医药行业,许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即使成功上市,也面临跌破发行价、后续融资困难的困境。2023年底,中国创新药企亘喜生物(GRCL.US)被阿斯利康(AZN.LON)收购的好消息,为尚在挣扎之中的医药公司指出新的出路。作为中国第一间被跨国药企全资并购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亘喜生物得以在跨国药企并购热潮中成功卖身,是极富吸引力的一条退路。 上周二,亘喜生物宣布,已与阿斯利康公司对其收购提案达成最终协议。亘喜生物将获得普通股每股2美元(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股份(ADS)10美元)的现金,比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62%,这部分的现金首付的交易价值约为10亿美元。如果研发的药物达到特定监管相关里程碑,阿斯利康还将支付普通股每股现金价格0.3美元(相当于每股ADS约1.5美元),二者相加后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2亿美元,比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86%。 消息发布当日,亘喜生物在二级市场受到热捧,即日大涨60.3%,以9.92美元收盘,成交金额甚至达到了1.6亿美元;回顾前一个交易日,即12月22日,其收盘价仅为6.19美元,成交额不到400万美元。对于股价长期低迷、交易量极低的亘喜生物来说,被阿斯利康收购,相信是过去三年闯荡纳斯达克征程的第二次高光时刻。 最近,随着投资者对中国生物科技上市公司不断需要新现金感到不耐烦,这种命运在这些公司中屡见不鲜。此外,由于中国政府要求任何纳入国家医保计划的产品都必须提供大幅折扣,中国药品市场也面临着困难。 亘喜生物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开发创新、高效的细胞疗法。2021年1月8日登陆纳斯达克,当时IPO的发行价高达19美元,募资总额2亿美元,上市当日,亘喜生物收涨31.9%,市值达到16.4亿美元。但是中概股在美股市场不被看好,亘喜生物的管线尚在临床早期,仍需持续输血,上市初期与投资者的蜜月期过后,公司股价连续下跌,在去年4月一度跌至1.4美元,接近1美元的退市风险边缘。 从2017年成立至今,亘喜生物持续亏损,进展最快的核心产品GC012F仍然处于临床一期阶段。不过,由于暂停了部分管线研发,亘喜生物研究、开发和临床试验的支出已明显减少。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研发费用从2022年同期的1.33亿元缩减至9,010万元,令净亏损从1.72亿元收窄至6,760万元。 亘喜生物8月完成了一笔总额最高达1.5亿美元的私募配售融资交易,可以支持公司日常运营至2026年下半年。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总额为2.34亿美元,阿斯利康收购后将获得亘喜生物资产负债表上剩余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因此实际的首付现金款项不足8亿美元。 聚焦细胞疗法 亘喜生物的核心产品GC012F是一款CAR-T细胞疗法,这类疗法需要将患者自身的免疫性T细胞提取出来,经过体外培养和基因改造,使之可以靶向攻击致病性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以精准治疗肿瘤。这类疗法属于个性化治疗,受限于生产成本,治疗费用极其昂贵。亘喜生物自建了三大技术平台,其中GC012F依托的FasTCAR平台可以大幅提高细胞生产效率,从而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阿斯利康表示,此次收购亘喜生物将进一步夯实阿斯利康公司在细胞疗法领域的实力,此前阿斯利康已构建了针对实体瘤的CAR-T和TCR-T管线,此次收购完成后,凭借差异化的生产工艺,GC012F有望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潜在同类最优的治疗选择,帮助阿斯利康加速实现在血液肿瘤领域布局细胞疗法的战略。 目前,亘喜生物已在美国启动了一项评估 GC012F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1b/2期临床试验,该药物治疗新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最新成果显示,总缓解率(ORR)为100%。美国FDA与中国国家药监局,也已先后分别批准了GC012F用于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临床试验申请。未来亘喜生物要完成一系列临床试验,花费不菲,这或许也是公司选择及时卖身阿斯利康的原因之一。 此外,美国FDA在11月底宣布调查靶向BCMA或CD19的CAR-T疗法导致T细胞恶性肿瘤的严重风险,也让CAR-T疗法赛道蒙上阴云。GC012F是一款针对BCMA/CD19双靶点产品,暂时未知是否会受到美国FDA对此类疗法调查的影响。 对于亘喜生物与阿斯利康的交易,医药行业普遍认为是为国内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退出路径。浙商证券指出,当前国内生物医药投融资遇冷或与IPO暂缓、二级市场表现阶段性波动较大、一级市场资金缺乏稳定的退出渠道等因素有关。不过,随着国内医保支付端对高端创新产品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浙商证券看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前沿创新领域及产品的投融资回暖趋势。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比亚迪正式超越特斯拉 vivo高管在印度被捕——中概股Bulletin

上周中国经济和中概股大事件 ▷ Vivo印度临时CEO遭拘捕 ▷ 比亚迪纯电动汽车季度销量超过特斯拉 ▷ 波音737-Max机型在中国全面复飞 ▷ 阿里被判向京东赔偿10亿元 ▷  汽车之家在二手车中寻找新里程 本周中概股评分:55/100 主编,阳歌 Doug Young https://youtube.com/shorts/8kgkZDxRlu8 》》宏观 Vivo印度临时CEO被拘捕 2024年度的第一条要闻献给中印经济冲突。上周,在印度逮捕4名vivo驻印度员工之后两个月,vivo印度公司临时CEO和CFO又遭到印度执法局拘捕,理由是“反洗钱调查”。12月30日,印度一家法院下令释放这两名vivo高管。 印度从2020年开始禁封了TikTok,WeChat,Weibo以及QQ等中国应用,当时TikTok在印度已经拥有了2亿用户。在中国手机市占率超过70%的情况下,从2021年开始,除了vivo之外,包括华为、小米在内的多家中国厂商都遭到了来自印度相关部门的调查以及冻结资金等措施。(short:而中国很难做出反击,因为中国人不需要印度的互联网应用和电子产品,当然印度如果对中国禁运孜然和咖喱,可能会有很多消费者受到伤害。)怀揣大国梦想的印度,在对中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趋势中,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非常难以预料。 反垄断新里程碑 23年末的另一条大新闻是京东诉阿里“二选一”案一审宣判,北京市高院认定天猫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成立,判决其向京东赔偿10亿元。 这起诉讼开始于2017年,历经6年才获得一审宣判。期间最高人民法院还驳回阿里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请求,认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有管辖权。在2021年,阿里也因“二选一”被市监总局行政处罚182.28亿元,后续腾讯和美团也受到过相应的处罚。这则最新的消息显示,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竞争对手,对于垄断性企业,还是会持续进行打击或者反击。 圣诞老人祝福中概股 尽管中国人不一定过圣诞,但圣诞老人还是给中国公司带来了礼物——中概股在2023年最后一周的交易中取得了不错的涨势,恒生H股指数上涨5.1%,MSCI China ETF上涨3.7%,恒生综指涨幅为4.3%。 纵观2023年,恒生H股指数下跌了18%,但年末的这波涨势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些颓势。我们当然希望2024年全年都能保持这样的态势,但关键还是要看国内经济能恢复到什么样的水平。 》》行业 比亚迪正式超越特斯拉…
The drugs giant has licensed an experimental anti-obesity pill from China’s Eccogene as it tries to grab a chunk of the lucrative weight-loss market.

中国 “减肥药”获青睐 阿斯利康掷重金合作

阿斯利康花重金购入中国创新药企业诚益生物一款尚在研发阶段的GLP-1药物,希望在火热的新型减肥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重点: 相比市面上已有的GLP-1疗法,这款口服小分子药物在给药方式和剂量方面,或更有便利性和易用性 庞大的减肥药市场为后来者带来巨大想象空间,但同类项目为数不少,亦竞相开发口服GLP-1药物   莫莉 无论是为了爱美,还是为了健康,减重早已成为许多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管住嘴”变得越来越困难时,新一代减肥药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的出现,让更多人涌向这种“快餐式”减肥法,GLP-1受体激动剂成为2023年最火热的医药研发领域。 上周四,完成B轮融资不久的中国创新药企业诚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了一笔总金额最高可达20亿美元(144亿元)的对外授权大订单,买方是跨国药企巨头阿斯利康(AZN.LON)。让诚益生物卖出如此高价的产品,是尚在研发阶段的GLP-1药物ECC5004,这款药物旨在用于治疗肥胖症、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代谢疾病。 根据双方协议,诚益生物将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未来还将有资格获得总额最高达18.2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此外还将获得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阿斯利康则获得ECC5004在中国以外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适应症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益,中国市场则由诚益生物和阿斯利康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 ECC5004由诚益生物的内部药物发现平台发现,在去年11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行一期临床试验,目前仍在临床试验中。在此之前的临床前研究中,ECC5004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诚益生物首席执行官周敬业博士表示,相比于市面上已有的GLP-1受体激动剂疗法,ECC5004是一款口服小分子药物,在给药方式和剂量方面或更有便利性和易用性。 阿斯利康则指出,目前全球肥胖症患者数量已超过 10 亿人,亟需继续创新下一代治疗方案,ECC5004的一期临床数据非常有前景,阿斯利康认为这种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小分子药物,可以为目前的注射疗法提供替代方案,不仅能作为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潜在单一疗法,也可以用于多种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联合治疗,亦进一步加强了阿斯利康现有的有关肠促胰岛素和非肠促胰岛素途径的研发管线。 诚益生物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代谢和免疫新药研发。2018年完成A轮融资,今年6月刚刚完成1.8亿元的B轮融资,除了ECC5004之外,还有两款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项目。公司创始人周敬业博士曾为礼来制药(LLY.US)中国研发中心化学部负责人,另一位创始人徐剑锋博士则担任过礼来制药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两人不仅在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有深厚经验,他们曾经任职的礼来,在GLP-1药物研发领域亦走在前列。 减肥药市场大热 阿斯利康为这笔合作付出1.85亿美元的首付款,实属异常慷慨。以上一个医药行业的大热点ADC赛道为例,中国创新药企业科伦博泰(6990.HK)去年12月将7项在研的临床前ADC候选药物授权给跨国药企默沙东(MRK.US),获得的首付款也只有1.75亿美元。 阿斯利康为一款进入临床一期不久的小分子药物砸下重金,背后看中的是极为广阔的减肥药市场。GLP-1的全称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这种小分子多肽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人体食欲以降低食物摄入量,最初的首选适应症为糖尿病。2021年,由诺和诺德(NVO.US)研发的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获FDA批准用以治疗普通肥胖患者,逐渐风靡全球,成为新一代减肥“神药”。 诺和诺德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业利润同比增长了31%,其中GLP-1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额增长45%,用于肥胖症治疗的药物销售额增长167%。 GLP-1药物的想象力还不止于此,11月8日礼来的GLP-1/GIP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获批减重适应证,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投资者相信,替尔泊肽获批后将快速攻占减重市场,因此FDA批准的消息公布后,礼来的市值当日涨至5,877亿美元,逼近6,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药企。 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肥胖人口15.5亿,2020至202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德邦证券预计,2030年GLP-1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可达900亿美元。 庞大的减肥药市场为后来者带来巨大想象空间,正处在研发阶段的药物为数不少,截至今年8月,全球共有106个GLP-1类减肥药的临床试验项目,中国的信达生物(1801.HK)、信立泰(002294.SZ)等企业均有项目处于三期临床阶段。阿斯利康此前亦有GLP-1相关管线,但是在今年上半年先后宣布终止研发,原因是这两款药物的疗效或耐受性,并未优于目前正在开发或已经上市的其他药物。 对于诚益生物来说,拿到如此重磅的合作订单,足以支撑ECC5004后续庞大的临床研究费用。不过,虽然当前市面上尚无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获批,但礼来和诺和诺德两大先行者已竞相开发口服药物,并分别进入临床二期或三期。若诚益生物的研发进度无法及时跟上,也有可能错失市场机遇。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上市仅4个月“摘B” 博安生物面临两风险

这家2022年底才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即将“摘B”,生物类似药为其带来营收,却未必有助增强投资者信心 重点: 博安生物目前已有两款产品上市,收入增长协助公司迅速“摘B” 该公司主打的生物类似药能快速带来营收,但普遍面临激烈竞争,更有被纳入国家带量采购令售价降低的风险   斯年 依靠两款生物类似药的销售增长,上市仅四个月,山东博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955.HK)就即将成为第8家在港股“摘B”的生物科技公司。 4月14日,博安生物发表公告,透露港交所已授出批准上市规则第18A.09至第18A.11条不适用于该公司的申请,自2023年4月19日起,公司的中英文股份简称将不再加上“B”的标记。 根据港交所规定,未有收入和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提交上市申请,但获批上市后,其名称结尾需有“B”字供投资者识别风险。截至2022年,已有56间企业通过该规定登陆港股。但如果年收入高于5亿港元(4.35亿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的公司,经港交所批准后,则可以移除“B”的标记,等同于常规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将来有更大机会纳入恒生指数和港股通,除了有利于提高股票流动性,也可以提高市场对企业的关注度,更容易进行股权及债务融资。 博安生物在2023年4月14日,市值已经达到96.5亿港元;此外,基于两款产品博优诺和博优倍的商业化贡献,博安生物去年的年收入达到5.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5%,成功满足港交所的摘B规定。 尽管快速摘B,但博安生物始终未能展现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其主打的生物类似药面临市场激烈竞争,更有被纳入国家带量采购而需降价的政策风险,公司能否给投资者带来信心,还有待观望。 博安生物成立于2013年,2019年被绿叶制药(2186.HK)收购,然后又被分拆,历经两次递表后,去年12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上市时,博安生物因连年亏损被标注“B”字,但仅仅4个月后就成功摘B。 专注生物类似药 从产品研发管线看,生物类似药是博安生物的主要发力点,包括已上市的两款产品和后续在研的肿瘤、代谢和眼科领域的5款产品,都是生物类似药,这类药物往往瞄准已上市多年的热门生物药进行仿制,研发门坎较低而成功率较高,如果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快速上市,就有机会争取巨大的可替代市场。 在博安生物之前,复宏汉霖(2696.HK)也曾依靠生物类似药带来大量营收,在港股上市3年后成功摘B。根据该公司的业绩报告,其生物类似药去年销售收入约23.4亿元,占总营收的73%,其中治疗乳腺癌的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收入达到16.94亿元。 尽管如此,投资者对生物类似药企业难言看好,例如博安生物于上市日的股价曾经破发,上周五的收盘价18.94港元,仍然比招股价19.8港元低4.3%。估值方面,博安生物的市销率虽高达23倍,远高于复宏汉霖的2.7倍,但随着旗下两款产品收入快速飙升,将有助收窄估值差距。 对企业来说,专注于生物类似药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研发门坎较低,这些药物往往面临大量竞争,企业需要抬高销售成本,但却未必能带来理想收入和利润。 博安生物的首个商业化产品博优诺就面临这种处境。博优诺是贝伐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可用于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适应症,但贝伐珠单抗的原研药、罗氏公司的安维汀2004年在美国上市、2010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自从2018年专利到期后,多家公司都争先恐后地推出生物类似药。2021年上市的博优诺是贝伐珠单抗在中国上市的第四款生物类似药,但如今同类产品已增长到9款。 为扩大销售,博安生物在2021年选择与销售实力强劲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AZN.LN)合作推广。在上市后的8个月里,尽管这款药为博安生物贡献1.59亿元收入,其行政开支和销售开支也同时抬高8.5倍,未能让博安生物扭亏为盈。 产品将出海巴西 去年11月,博安生物也迎来第二款上市的生物类似药博优倍,用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这款药的原研药是跨国药企安进公司的普罗力,博安生物介绍,普罗力2021年在全球的销售额高达32.48亿美元(223亿元),博优倍是其中国上市的第一款生物类似药,这款药销售的情况目前还有待观望。 此外,生物类似药还有一项风险,就是国家带量采购(集采)。这是一种由政府牵头、“以价换量”的政策,一旦产品被纳入集采,尽管有助增加销售量,但也意味着必须大幅降价,令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 但值得留意的是,可能是为了打开更多市场,又或是为了抵抗随时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博安生物正积极为现有产品拓展海外市场。 根据该公司上周二公布,博诺优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得巴西国家卫生监督管理局受理,希望拓展这个全球第八大医药市场。此外,博优倍也正在欧美同步进行国际临床试验和注册,反映公司正积极把这款药物推向全球市场。博安生物能否借着扩展全球的努力来抵消两大经营风险,时间将证明一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卖厂卖管线断臂求生 和铂医药转型CRO

这家财务状况紧张的创新药研发企业,经历出售厂房及药物管线的求生阶段后,正寻求业务转型 重点: 和铂医药去年营收同比增加逾8倍,源于与大型药企的多项药物对外授权合作 该公司去年向受托研究组织(CRO)进发,为客户提供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并已获得多张订单   莫莉 2022年下半年,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142.HK)经历了一段低谷期,研发进展最快的两款核心产品一个被叫停,一个被出售,尚未使用的全新工厂也转手卖出,原因在于运营资金紧张,力图收缩管线以便“囤粮过冬”。 在生物医药行业回暖之际,和铂医药的业务似乎也出现起色。该公司上周四发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去年录得4,066万美元(2.8亿元)收入,同比增加843.8%,但仍然录得1.37亿美元亏损,与2021年基本持平。 该公司收入大增,源于多项药物对外授权合作,期内与跨国药企阿斯利康(AZN.LN)达成双抗开发及商业化的全球授权协议,获得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最高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另外,和铂医药与石药集团(1093.HK)的合作,也让公司获得了1.5亿元的首付款以及超过10亿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2月,和铂医药再宣布一项重磅授权合作,公司将一项肿瘤相关的双抗药物在美国的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权限,授予制药公司Cullinan Oncology(CGEM.US),和铂医药将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销售额百分比的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和铂医药是一间成立于2016年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在创始之初通过收购荷兰的Harbour Antibodies,获得了全球稀缺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平台,2017年再从韩国药企HanAll Biopharma引进了巴托利单抗和特那西普在大中华区进行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权利,这两款药也是和铂医药进展最快的两个管线。 曾陷财务困境 由于没有商业化产品,和铂医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融资。2022年9月5日,和铂医药遭港股通名单除名,遇上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寒冬,公司几乎无法再通过融资获得现金支持。截至去年6月底,其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余额为2亿美元,而上半年的研发开支加上行政开支就已达1亿美元,手头资金或许只能支持一年运营。 虽然去年4月与阿斯利康达成的合作协议,为和铂医药带来高昂收入,但依靠授权合作非长久之计。因此,其管理层决定“断臂求生”,不仅大幅缩减管线,也开始抛售资产。10月10日,和铂医药宣布将巴托利单抗转让给石药集团子公司,同时也结束了特那西普的III期临床试验,这两项决策不仅快速回笼资金,也减少了在临床试验和商业化等环节的更多支出。 既然两项最接近商业化的项目均已脱手,下一个动作便是转卖生产厂房。同年11月,该公司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以1.45亿元转让给了药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药明海德,带来约6,193万元的财务亏损。 尽管手头资金并不充裕,但和铂医药并未在研发上减少投入,去年研发开支高达1.35亿美元,同比增加26%;不过,行政开支已大幅减少32%至2,727万美元,其中员工人数从385人下降至216人,员工成本接近减半至1,477万美元。 除了努力“节流”,和铂医药亦设法“开源”,通过转型为平台药物发现公司,跻身受托研究组织(CRO)的行业上游位置。 与莫德纳合作 去年11月,和铂医药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将利用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Idea-to-IND)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是抗体药物开发的重要引擎,可以产生全人源、亲和力成熟,并具有优良成药性的单克隆抗体以及新型抗体。 诺纳生物成立不久,订单已纷至沓来。11月11日,诺纳生物与莫德纳(MRNA.US)达成合作,根据协议,莫德纳将使用诺纳生物专有的平台发现开发核酸免疫疗法,诺纳生物将一次性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11月21日,诺纳生物与Dragonfly Therapeutics合作,进行双特异性抗体及多特异性抗体疗法的开发。此外,科伦博泰12月将7款临床前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偶联物(ADC)药物授权给默沙东(MRK.US),当中有两款是与诺纳生物联合开发的产品,诺纳生物享有30%权益。 和铂医药从成立到登陆港股市场,一向颇受一级投资者青睐。2020年底登陆港股市场时,高瓴资本、贝莱德等多间明星资本跻身基石投资者,IPO前投资者也包括鼎晖投资、君联资本、国寿大健康等医疗赛道专业投资者。 可是,和铂医药上市以来,股价却一路走低,目前已跌至2港元水平,比招股价12.38港元跳水逾八成。该公司当前的市净率约2倍,远低于同样拥有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的百奥赛图(2315.HK)的8倍市净率,显示投资者信心不足。和铂医药断臂后谋求轻装上阵,可是切入CRO赛道是否为能带来更佳收益,则需较长时间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