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wei’s chip breakthrough forces US to scramble for counter-measures

華為破圍堵第一擊 美急謀對策續打壓

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橫空出世,為中國突破美國高科技圍堵帶來一絲曙光,但可能因此惹來美方更嚴厲的制裁手段。 重點: 外媒引述美國官員指,最快10月初更新對中國出口人工智慧(AI)晶片和半導體生產設施的限制 華為使用了自主研發的7納米通訊芯片麒麟9000s,作為搭載手機的引擎,性能直迫4納米工藝的高通驍龍888       羅小芹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旗艦手機Mate 60 Pro,最大亮點是搭載了由同系芯片設計公司海思開發的7納米通訊芯片麒麟9000s,性能直迫4納米工藝的高通驍龍888。在美國對華半導體產業強烈打壓下,為何內地企業仍有能力製造7納米工藝的芯片?這正是業界最感興趣的地方。 2019年5月美國以「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為由,將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切斷華為使用歐美高科技的渠道。 華為顯然是美方重點打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頭號對象,業界估計中國半導體產業落後美方約8至10年,但在Mate 60 Pro的處理器平台麒麟9000s橫空出世前,這個代差被縮窄至4年,美方擔心圍堵中國高科技已經出現很大缺口。 包括TechInsights在內的知名半導體市調機構所發佈的拆機報告,雖然Mate 60 Pro採用了中芯國際(0981.HK,688981.SH)代工的14納米工藝,但添加了由台積電(TSM.US)於開發的N+1或N+2技術,使芯片性能接近7納米級別,甚至部分技術指標迫近5納米。 麒麟9000s是芯片組(Chipset),擁有CPU、多個GPU繪圖處理器、神經網絡處理器及5G調解器,通過一些特殊工藝將14納米提升至7納米,性能上與高通4納米的驍龍888芯片已可一拼。要留意的是,麒麟9000s是上代DUV光刻機製造的產品,驍龍888則使用更先進的EUV光刻機製造, DUV要製造7納米芯片會面對巨大挑戰,所以很難在量產上保持高良率。 早於EUV光刻機面世前,台積電於2017年通過N+1模式開始量產7納米晶片,至2020年公司已量產10億片,以DUV製造7納米芯片,成本要較EUV高三成,所以台積電自2020年起放棄DUV,轉移專注EUV生產,2017年底台積電前資深工程師梁孟松加入中芯後,由於中芯受美國制裁,中芯與其他內地科企向荷蘭ASML(ASML.US)下單的5部EUV光刻機,全部都未能付運,於是梁孟松倡議的N+1模式重新受中芯重視。 不過,中芯希望借DUV突破美國圍堵再受刁難,近月美國拜登政府對華制裁不斷升級,早前宣佈禁止美籍公民、綠卡持有者及美國企業都要被禁止向在華的DUV光刻機提供維修服務。 今年8月底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四天,華為趁她訪華期間宣佈推出Mate 60 Pro,一方面是中方突破美國高科技制裁的宣示,另方面也想搶佔蘋果公司(AAPL.US)於9月12日推出iPhone 15 Pro的先機,甚至有網民二次創作將雷蒙多扮成華為機的代言人,雷蒙多其後接受訪問時稱,美國政府雖然未有證據顯示華為有量產高端晶片的能力,但她重申美方仍有很多制裁手段。 美將實施新限制 近日路透社引述美國官員的獨家報道,拜登政府已知會北京,最快10月初更新對中國出口人工智慧(AI)晶片和半導體生產設施的限制。該名官員稱,提前示警是試圖穩定這兩大經濟體緊張關係的一種政策決定。 自去年9月底該部門對中俄(包括香港)實施高端AI晶片(主要供應商為Nvidia及AMD)的禁售令,該禁令目的是避免此類晶片被用作軍事用途。另外,美方亦聯同荷蘭及日本實施對華半導體生產設施的限制。如今實施限制已過一週年,是時候進行限制更新,一般相信美國商務部會推出更辣的版本。 華為雖然受到制裁,但它卻是高通最大客戶之一。據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指出,去年華為向高通採購2,300至2,500萬片芯片,今年採購量提升至4,000至4,200萬片。高通先前獲得美國特別許可證,可向華為出售芯片,不過僅適用於一些不太先進的…
The e-commerce giant’s results beat expectations, but its home appliance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sales are under pressure due to lower durable goods demand.

京東季績有驚喜 惟銷售面臨壓力

京東的第二季業績超出市場預期,但需留意房地產行業低迷和耐用品需求減少,對家電和消費類電子產品銷售帶來的雙重壓力   富途投研團隊 中國電子商貿巨擎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於8月16日公佈今年第二季業績,期內營收按年上升7.6%至2,87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更大漲31.9%至86億元,兩者表現均超出之前市場一致預期。 各業務分項中,以帶電類商品表現較佳,期內收入達1,521億元,按年增長11%,優於之前較悲觀的市場預期,而且重回雙位數升幅。原因是本年度天氣較熱,驅動了空調等家電產品的需求提升、加上蘋果公司(AAPL.US)旗下iPhone降價,以及京東推行「百億補貼」等促銷活動,驅動了消費電子產品需求。 該公司的另一亮點,是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按年大增51%至316億元,顯著超出市場預期,其經營利潤更從去年的3,600萬元增長到5.1億元,主要因為618家電商平台推行大型促銷,令整體物流行業穩健復甦。據京東物流財報,上半年倉儲規模進一步擴大,來自外部客戶貢獻的收入同比增長較快,已連續四個季度佔比約七成,其中汽車行業增長尤為顯著。此外,該公司於去年7月正式併表德邦物流,第二季對公司整體營收同比增速仍有正向貢獻,但相信從第三季開始,其收入增長預計將回歸到20%至30%的正常區間。 國民消費者情緒謹慎 但值得留意的是,京東在第二季的平台及廣告服務收入,表現則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據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之前公佈,其客戶管理(CMR)收入同比增加10%至797億元,遠高於京東的1.5%。由於電商低價化競爭加碼,阿里巴巴在第二季亦引入大量新商家進駐,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快速成為價格戰的新增力量,協助爭搶消費力較低的「下沉市場」,因此對於京東造成一定衝擊。 即使如此,由於公司從1P(供應商)向高毛利的3P(第三方零售賣家)業務轉型,令期內毛利率提升至14.38%,高於去年同期的13.41%,也帶動了公司期內取得86億元經調整淨利潤,超出彭博一致預期的77.76億元。 總括而言,各大電商平台於第二季的競爭加劇,從最新業績表現,可見京東在主動調整價格策略和品牌生態建設方面的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中家電和消費電子產品市場份額增加,也說明京東的傳統優勢業務仍有一定競爭力。但鑑於傳統電商接近存量競爭市場,平台間採取的低價戰略具有趨同性,第二季京東在平台及廣告服務收入方面的表現,仍相對弱於競爭對手。 此外,投資者需留意的風險,是目前消費環境仍然承壓,消費者對於高檔耐用品的支出情緒偏向謹慎,京東傳統強勢的家電,以及電腦、通信類和消費類電子產品(3C類產品)受到房地產行業和耐用品低迷的雙重壓力,短期將繼續面臨宏觀逆風和低價競爭激烈的挑戰。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中國半導體行業或迎來復甦

半導體行業股份的中期業績預告陸續披露,讓市場對行業氣候變化有了一個比較好的觀察視窗   買方研選 中國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企業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1347.HK; 688347.SH)本周一正式在上海科創板上市,該公司籌集資金高達212億元,使其成為今年A股最大規模上市籌資活動的同時,也成為繼中芯國際(0981.HK; 688981.SH)和百濟神州(6160.HK; 688235.SH; BGNE.US)之後,科創板歷史上的第三大IPO。 該公司的股價當日開高走低,開市曾大漲逾15%,但其後曾回落至迫近招股價的52元水平,收市升幅僅餘2%,或許側面反映投資者對這個板塊的看法頗為分歧。 事實上,從華虹的上市表現,加上半導體行業股份中期業績預告的陸續披露,讓市場對行業氣候變化有了一個比較好的觀察視窗,而且相關看點也比較多。 值得留意的是,設備領域的「國產替代」仍在繼續,國產半導體設備公司普遍業績衝高。經歷過過去兩年的資本開支高峰後,今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資本開支轉為負增長,但國內代表性半導體設備公司在首兩個季度均表現較好。據某國產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剛剛發佈的半年度業績預告,公司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6.7億至19.3億元,預計按年增長121%至155%,由此推算,預計單是第二季已實現淨利潤10.8億至13.3億元,相比第一季大增82%至126%。 去庫存成功 存儲晶片週期見底的信號最為明確,其價格經歷過前期的大幅下跌之後,已經跌破上一輪週期低點,海外大廠紛紛表態減產保價。今年5月開始,存儲晶片價格見底企穩,從近期某存儲廠商發佈的財報來看,第二季按年下滑速度明顯放緩,並實現淨利潤按季增長27%。目前市場預期DRAM價格在今年下半年可能觸底反彈,第三季起DRAM和NANDFlash均價,均有望分別上漲7%和5%。 LED驅動晶片也在率先開始去庫存,目前已進入補庫漲價階段,作為調整時間最早的IC細分領域,LED驅動晶片庫存去化已至尾聲,多數產品已進入8至10周的健康庫存水平。 相對來說,與手機相關度較高的微控制單元(MCU)、射頻、模擬及攝像頭圖像感測器(CIS)領域,去庫存進度相對滯後。據國內某CIS龍頭企業發佈的業績預告,今年上半年預計實現淨利潤1.28億至1.92億元,按年大幅減少91.5%至94.3%,按此推算,該公司第二季實際上已錄得淨虧損,可見行業仍在去庫存階段未見明顯回暖。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認為,蘋果公司(AAPL.US)正積極採用3D列印技術,預計新款Apple Watch Ultra的部分鈦金屬機構件,將採用3D列印技術。由於該技術可滿足航空航太、武器裝備、汽車零部件輕量化和一體化等,應用領域廣泛,但受制於高昂成本,很難大規模民用。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設備和材料成本的不斷下降,其應用領域也開始進入民用領域。如果蘋果真的在Apple Watch Ultra中運用3D列印技術,可能標誌該技術將正式走入消費電子等民用市場,值得市場關注。 本文輯錄自機構投資者研究共用平台「買方研選」,原文網址請點擊這裏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中國科企改進ESG 迅速追趕西方同行

一項分析發現,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中國科技巨頭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領域表現出了進展顯著、透明度增加、表現提升的總體趨勢   Mark Watson 隨著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在全球範圍內日益成為主流商業戰略,並被上市公司普遍採納,中國科技行業正悄然在大量重要的ESG領域取得進展。治理挑戰有迹可循,但中國內地大型科技公司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為獲得競爭優勢和差異化而在ESG其他領域的努力,特別是環境和越來越多的社會方面的考慮,卻未得到太多關注。 我們對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騰訊控股(0700.HK)和百度(BIDU.US; 9888.HK)等公司發佈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進行分析,發現它們明顯都在果斷地向制定ESG戰略,並將其融入核心業務的方向發展,強調行業合作與宣傳、社區參與及社會影響,以及最重要的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總括而言,它們的ESG報告並沒有試圖忽視這些公司在治理和透明度方面面臨的挑戰,以及提高它們在這些領域的評分需要採取的措施。 批評人士可能會認為,在這場ESG派對上,中國科技公司姍姍來遲。在公司治理方面,那些參與詳細跟蹤和分析公司治理的人觀察到,在董事會多元化、資本結構改善以及對效率和排放的關注的推動下,亞洲企業取得了重大的、有時甚至是快速的進展。在中國,政府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中制定的總體碳中和目標,可以被視為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因為它影響的不僅是交通和公用事業行業,還有科技行業。 事實上,企業正重新調整目標,尋求競爭優勢,尋求將ESG融入核心業務。 Teneo諮詢公司對中國內地科技行業自2017年以來的ESG報告進行的分析(必須承認,一些企業最近才開始發佈該報告)發現,它們在發展ESG的過程中展示出進展顯著、透明度增加、表現提升的整體趨勢。它們也會優先考慮ESG在它們的業務和更廣泛領域的重要性,並對其有了更好的了解,包括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開展合作的必要性。 此外,我們的分析還表明,中國科技企業開展ESG行動不是出於市場關注的增強,而是把它們當成了提高內部效率、降低風險,以及為獲取、留住人才提供支撐的一種手段。 比如,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最新的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重點強調普惠金融,是其更廣泛的社會責任轉變的一部分。脫碳依然是優先考慮的事項之一,包括增強對行業合作和社區宣導的呼籲。 不出所料,我們的分析表明,整個中國科技界都非常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就是關注氣候變化目標,並報告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進展。 中國科技公司非常關注「綠色計算」的概念,將其作為減少自身設施中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種手段。這包括投資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更好地利用計算資源,包括更節能的CPU、伺服器,以及減少資源消耗,並負責任地處理電子垃圾。數據中心由於必須進行冷卻才能高效運行,因此導致高能耗和高排放,為此它們經常受到批評,而現在受惠於新技術,數據中心現時越來越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我們的分析還發現,領先的科技公司越來越遵守更嚴格的ESG相關標準,並對全球供應商提出了更嚴格要求。例如,蘋果公司(AAPL.US)就號召其全球供應鏈解決溫室氣體問題,並積極評估其主要製造合作夥伴的氣候影響和減排目標,以支援蘋果的整體脫碳目標。 2022年,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承諾到2035 年,其整個商業生態體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並承諾利用數碼平台在整個公司範圍內影響和宣導低碳。 中國科技公司也越來越意識到,通過聯合發聲呼籲在其他可持續性領域做出積極改變的重要性,包括解決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喪失問題。比如,騰訊和京東(JD.US; 9618.HK)就和全球1,000多家公司一起,支持「大自然是每個人的事」的行動呼籲,敦促各國政府在本十年內採取政策,扭轉物種自然喪失的趨勢。 有進步,但仍有改善空間 我們的研究發現,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科技行業在ESG的關鍵領域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公司內部仍然需要更大透明度,特別是需要圍繞ESG如何創造價值、支援企業業務戰略,以及在企業內部更好地整合ESG方面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這還需要更加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外展。總括而言,我們對主要參與者的碳減排計畫的分析發現,幾乎沒有實現碳中和的細節證據。我們還發現,作為有效和透明的氣候路線圖的一部分,在實現同比減排方面缺乏嚴格性,但百度、螞蟻集團、阿里巴巴和騰訊是明顯的例外。 雖然港交所多年來一直強調和宣導加強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但我們確實看到有令人鼓舞的跡象表明,中國內地的科技企業正在治理領域取得進展。獨立非執行董事已成為領先科技公司董事會的一個特徵,當中包括百度、騰訊、京東、阿里巴巴和網易(NTES.US; 9999.HK)在內。 然而,董事會多元化整體上仍是中國內地企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性別多樣性薄弱,女性董事仍然是少數。在歐洲和北美,董事會多元化一直是由監管、政治和市場壓力推動的,與此不同的是,在中國,女性在公司董事會中的比例仍然很低。MSCI的資料顯示,只有11.8%的中國公司董事會中女性佔比30%或以上。 除此之外,我們預計中國科技企業今後將更加注重背景的多樣性,擁有領導當今企業所需的特定領域專業知識,如氣候變化、數據安全,以及應對公司風險登記單上的其他問題。在這方面,中國內地可以從港交所得到啟發,在那裏,ESG因素正日益成為上市企業的核心。 儘管面臨挑戰和近期的監管壓力,但我們在中國這個非常重要的行業看到了巨大的長期增長機會,並相信持續投資於支援環境目標的技術,對於政府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Mark Watson博士是戰略諮詢公司Teneo的高級總經理和亞太區ESG諮詢部門主管。他的聯繫方式是:mwatson@teneo.com…

小米手機銷售未回暖 堅持千億元產車大計

小米集團預期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機業務尚未復甦,但堅持明年上半年量產電動車的目標,意味即將踏入投資高峰期 重點: 由於手機業務表現不振,小米去年第四季收入按年下跌23%,經調整利潤更大挫67% 該公司預告,未來5年的總研發支出將超過1,000億元   羅小芹 2022年對小米集團(1810.HK)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隨着主業智能手機業務收入持續萎縮,公司對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機市場又不表樂觀,加上多家電動車製造商陷入困境,它參與動輒投資以千億元計的造車業,是否一個理智的決定? 小米3月底公布的去年第四季業績黯淡,季度收入按年跌23%至660億元,其中智能手機收入大挫27%至367億元,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經調整利潤更按年大挫67%至14.6億元,明顯低於之前三季的20.8億元至28.6億元水平,為去年表現最差的一個季度。以全年計,小米的經調整利潤按年大挫61%至85億元,收入跌15%至2,800億元。 業績公布後,小米股價在之後一個交易日下挫3.5%,並在12港元水平小幅波動,可見投資者也未能看清它的前景。 去年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減少兩成至1,672億元,手機出貨量減少21%,高於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11.7%跌幅。參考Canalys數據,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中排名第三,市佔率為12.8%,較一年前的14.1%有所下降。 高端化策略 雖然小米去年第四季業績下滑,但管理層解釋已專注高端化策略,強調「質量先於數量」,而其高端智能手機的銷情亦確實有些起色。據財報顯示,該公司在中國內地市場3,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市佔率,較2021年大增6.8個百分點,而且在3,000至4,000元價位的智能手機銷量排名中位列第一,平均手機銷售單價更增長超過14%。 由於小米過去幾季正在努力去庫存,去年第四季存貨減值撥備單季淨增長約5.6億元,與前季度相若,全年減值撥備則達到34.7億元,按年大增160%,令智能手機的毛利率大降2.9個百分點至9%。 令人擔心的是,小米總裁盧偉冰對今年智能手機市場表現也不敢樂觀,認為上半年整體手機市場仍可能錄得按年跌幅,到下半年隨着宏觀環境可能「一步步好起來」,該公司會以「規模和利潤並重」的策略穩健經營,希望投資界給與耐心和信心。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對於已買入小米股票的投資者,管理層的呼籲或許能起到一定安撫作用,但對未持有該股的潛在投資者來說,則可能會因為其手機業務在短期內仍然不明朗,而抱持較觀望的態度。 錢從何來? 在手機業務疲軟的同時,小米卻雄心壯志,在業績報告中強調明年上半年正式量產智能電動車的目標不變。溫傑強調,小米目前並不在他的投資名單內,因為在科技股板塊中,市場上有其他更佳的選擇,「但如果把小米看作一只汽車股,除了市場上有大量選擇外,鑑於整體電動車行業不景氣,如果短期內把大量金錢投資造車,將為公司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因此,他對該公司的決定難以理解,質疑 「底氣從何而來」 小米最新市銷率約4倍,低於同樣由手機起家、並部署發展電動車業務的蘋果公司的6.7倍,當中的估值差距,已反映投資者對小米前景的憂慮。 事實上,小米的電動車研發費用正逐步增加,去年相關開支達31億元,其汽車研發團隊也快速擴張,由去年第二季的逾500人,急增至去年底的2,300人,佔整體研發人員約14%。由於該公司已預告未來五年的總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燒錢速度恐怕繼續加快,反觀該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276億元,而且經營及融資活動更分別錄得44億元及79億元負現金流,不禁令市場質疑「錢從何來」。 要成功製造出一部電動車,研發費用僅佔一小部分,其後涉及的與建廠房、電動車動力系統及電池的開發及生產,才是最「燒錢」的部分。由於不少電動車企業成立多年後仍錄得巨虧,部分規模較小的甚至被同業併購,難怪有投行看淡小米前景。 摩根大通的報告認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加上電動車領域市場需求疲弱,令小米的電動車業務前景不太明朗,僅維持「中性「評級,目標價12港元;麥格理則估計小米今年收入不會錄得增長,但電動車業務將會拉高營運開支,令經營利潤率進一步收窄,因此維持其「跑輸大市」評級,目標價9.77港元,比現時的股價水平有近兩成下跌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