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大新鮮產品電商周二股價大漲,這得益於目前居家封閉的近2億中國人的踴躍購買

重點:

  • 隨著近期疫情導致的封控措施促使更多消費者在網上買菜,投資者可能越來越看好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
  • 分析機構對這兩隻股票保持樂觀的同時,即使本周股價大幅上漲之後,兩家公司目前的估值仍然偏低

陽歌

我們很少報道股價大幅波動、卻沒有重大消息的公司。但今天要打破這個傳統,看看領先的新鮮產品電商叮咚買菜(DDL.US)和每日優鮮(MF.US),它們的股價在周二均大幅上漲。

雖然沒有針對這兩家公司的具體消息,更大的背景是,毫無疑問,隨著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毒株的到來,最新一波新冠疫情在中國各地抬頭。這波疫情已經導致上海進入全面封控狀態。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和最大城市,擁有2,600萬人口。這次封控看來至少會持續幾個星期。

但上海不是唯一經歷全城封控的地方。南部的繁華都市深圳和西北部的陝西省會西安,此前都經歷過類似的全市範圍的封鎖。與上海一樣,東北部的吉林省會長春市仍然處在全面封城狀態。

實際上,本文的作者目前就在上海,已經居家隔離近一個星期,這種狀態很可能還要持續至少一兩個星期。《路透社》本周一篇報道援引野村控股的研究報告稱,目前有23個中國城市處於全面或部分封控狀態,近2億人受到影響。

這意味著有2億人——即大約14%的中國人口,必須通過網絡渠道獲得每日必需的物資,其中主要是食品。這是叮咚買菜周二大漲46%,而每日優鮮上漲14%的最合理解釋。兩隻股票都較上個月創下的歷史低位大幅上漲,與此同時,隨著中美關係緊張導致的退市擔憂開始緩解,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出現了普遍的反彈。

叮咚買菜漲幅更大似乎與它總部在上海有關。上海位於中國富裕的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如今也成了新冠病毒出現以來,國內最嚴重的一波疫情的中心。上海近日已經報告了超過1.3萬新增病例,其中絕大部分是無症狀感染者。但是由於中國採取嚴格的“清零”政策,這些以全球標準看來並不大的數字,卻觸發了對整個城市的封鎖。

叮咚買菜正處在疫情發生以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封鎖的中心。該公司2017年開始從事當前的業務,此後一直在向其他地區擴張。它的送貨員摩托車後面標誌性的綠色送貨箱,已經成了上海一道隨處可見的風景。

相比之下,每日優鮮的總部在北京,這是中國的另一座特大城市,目前的封控規模要小得多,僅限於發現確診病例的個別小區。兩家公司都擴張到了大本營之外,但起步的城市仍然是它們最强勁的市場之一。

需求激增

2020年上半年疫情暴發初期,兩家公司的訂單數量都出現激增,因爲人們基本上都自願待在家裏。許多人在那時開始在網上買菜,即使後來生活恢復正常,許多人延續了這個習慣,因爲網上買菜十分方便,價格也比傳統的超市和露天市場便宜。

最新的封控措施可能會讓這個習慣進一步强化,甚至連更喜歡在實體市場買菜的老一輩人也是如此。這對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以及美團(3690.HK)和拼多多(PDD.US)等競爭對手應該是利好,同時也會損害高鑫零售(6808.HK)和永輝超市(601933.SH)等傳統超市營運商的利益。

這或許可以解釋爲何分析機構相當看好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七家分析機構中,有六家給了叮咚買菜“買入”或“强力買入”評級。追踪每日優鮮的七家分析機構中,有五家給出了類似的評級。這裏我們應該指出的是,在目前的封控措施之前,分析機構已經非常看好這兩家公司,爲它們巨大的增長潜力感到興奮。

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是中國最大的新鮮產品直銷商,拼多多和美團則採用不同的模式,依靠第三方進行採購、倉儲和最終的商品配送。叮咚買菜是直銷商中規模較大的一家,它在最新的財報中指出,其上海業務目前處於盈利狀態,這或許是周二股票上漲的因素之一,但公司總體上仍在虧損。

 “上海是我們進入的第一個城市,並且一直在不斷創新和迭代,爲我們的全國業務創造先例和經驗,”首席執行官梁昌霖在業績報告中指出。“我們在這個城市找到了盈利之路,未來將會擴展到整個長三角,在不久的將來全國都可以實現盈利。”

該公司在季報中沒有披露有多少業務來自上海,在去年的IPO招股說明書中也沒有披露任何數據。

規模較小的每日優鮮更專注於利潤率更高的業務,比如預製菜和優質的自有品牌,以實現盈利。最新的例子是,該公司上周表示,去年第四季度其自有新鮮產品品牌的銷售額比同年一季度增長了300%。

每日優鮮還試圖通過减少中間商來降低成本,目前該公司90%以上的新鮮産品和80%的産品都是直接從原産地採購,遠高於2020年55%的行業平均水平。

儘管前景看好,但分析機構認爲,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今年或明年都不會實現盈利。投資者也有所保留。即使在股價單日大漲之後,叮咚買菜的市銷率仍爲0.5倍,而每日優鮮爲0.3倍。但這兩家公司的市銷率仍高於美國熟食配送公司Blue Apron(APRN.US),後者的市銷率僅爲0.2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 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產品承壓 石藥集團前三季度盈收雙降

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重點: 石藥集團在集採中採取全面低價策略,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 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莫莉 老牌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的轉型之路,正經歷著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陣痛期。即便石藥集團持續投入巨資研發,但創新成果的轉化仍需更多時間。與此同時,傳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價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導致公司業績承壓。 石藥集團最新公佈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總收入198.91億元,同比減少12.32%;股東應佔溢利35.11億元,同比減少7.1%。這是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又一次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營收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來營收利潤首次雙降。 業績下滑主要受業務佔比最大的成藥業務拖累,該業務收入154.5億元,同比下降17.2%,在整體收入中佔比約77%。細分治療領域的下滑更為觸目驚心,佔比最高的神經系統藥物營收大跌21.6%,抗腫瘤藥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藥物下滑22.7%,心血管藥物下降17.8%。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在2025年執行價格的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石藥集團採取全面低價策略,被業內稱為「價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在內的15款產品納入集採。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其中,核心產品多美素(脂質體阿霉素)在藥品集中採購中的大幅降價已經明顯衝擊業績。該藥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聯盟集採中價格已下降約23%,而在2025年執行的第十批國家集採中,其中標價進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較3,500元左右的聯盟集採中標價有97%的降幅。交銀國際的研報指出,該單品的降價預計將對2025年的收入產生10-15億元左右的不利影響。 對外授權合作難阻股價下行 為應對集採衝擊,石藥集團正全力推進從仿制藥向創新藥的戰略轉型。前三季度,石藥集團研發費用41.85億元,佔成藥業務收入比重達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層預期2026年的研發開支將同比增長15%至20%。今年以來,石藥集團已有3款新產品獲批上市,8款產品上市申請獲得受理,獲得5項突破性治療認定,42項臨床試驗獲批。 在對外授權方面,7月30日,石藥集團與美國Madrigal Pharmaceuticals達成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口服GLP-1藥物SYH2086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權益授權給對方,石藥集團將獲得1.2億美元預付款,以及最高19.55億美元的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藥集團還曾在6月13日宣佈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獲得1.1億美元的預付款,這項合作潛在交易總金額達53億美元。這些合作不僅為石藥集團帶來了現金流,也證明瞭其創新藥管線的國際認可度。 但是,高調的BD交易也難掩石藥集團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連續五年下降,從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個月的65.6%。在資本市場上,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多家券商機構亦下調石藥的目標價,中金公司稱考慮研發投入加大,分別下調石藥集團今明兩年淨利潤12%、15%至47.6億元、53.53億元,下調目標價15%至11港元。野村證券認為,石藥集團第三季度收入66.18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4億元,考慮到藥品銷售表現遜預期及合作項目收入延遲確認,將其目標價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藥集團管理層預計,公司業績將在2026年重回正增長軌道,主要驅動力來自明復樂和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等重點新品種的放量。隨著集採影響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長態勢有望進一步明朗。不過,同樣從傳統藥企轉型的恒瑞醫藥(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實現穩健增長,其市盈率達到57倍,遠遠高於石藥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場對兩者當前成長確定性和創新成果兌現能力的不同看法。儘管石藥集團試圖通過BD合作來提振業績,但其後續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藥業務下滑帶來的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