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其發起人是知名私募基金弘毅投資與擁有央企背景的農銀國際融資

重點︰

  • 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聯合農銀國際融資發起的SPAC──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申請在港交所上市,收購目標包括醫療健康、消費及綠色產業領域的企業
  • 弘毅投資今年4月撤回Hony Capital Acquisition在美國的上市申請,並轉戰港股市場,估計與其他中概股回港的原因一樣,是為了避免承受中美政治博奕的風險

葉天娜

過去兩個月,香港股市可以用「慘淡」二字來形容,恒生指數曾經創了2011年後的新低,新股市場也同時遭遇冷峰,投資者申購反應大不如前。截至9月26日,今年只有61家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0388.HK),其中35家的股價已經跌破IPO價,不少熱愛「抽新股」的投資者都碰了一鼻子灰。

然而,為了與新加坡交易所競爭,港交所今年初啟動的港版「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上市機制,仍然吸引不少財團組織SPAC上市,準備在港股市場大展拳腳。由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3396.HK)旗下弘毅投資、聯同央企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1288.HK)旗下農銀國際融資於今3月31日發起的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已在上周一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由農銀國際與花旗擔任聯席承銷人。

自從年初推出「港版SPAC」後,截至本周一已經有四只SPAC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由於只接受專業投資者參與,欠缺零售投資者帶動市場氣氛,它們的股價表現令市場失望,暫時只有在9月16日上市Interr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7801.HK)仍然堅守10港元的上市定價,而這只SPAC是由農銀國際資聯同中國著名私募股權機構春華資本共同發起,收購目標是聚焦大中華地區從事創新科技、消費及新零售、高端製造、醫療健康及氣候行動等領域的高增長型公司。換言之,Everest Acquisition已是農行旗下第二只部署在港股上市的SPAC。

Everest Acquisition計劃收購的項目,同樣是科技賦能及高增長、並與中國有緊密關係的醫療健康、消費及綠色產業領域,與Interra Acquisition的收購目標相當接近;因此,Everest Acquisition在招股文件中也有提到這項潛在衝突,公司表示,如果未來獲提供合適的併購機會,會與對方公平公正競爭。

2003年成立的弘毅投資,是中國知名的私募股權資產管理公司,截至去年底管理規模約為100億美元(717億元),過去在醫療健康、消費、綠色產業、數字科技、生命科學及文化科創等都有投資,這次聯合農銀國際融資發起的SPAC,主席正是由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擔任,估計是希望未來借助Everest Acquisition併購弘毅有份投資的企業,幫助這些公司快速上市,提供平台讓弘毅投資及其他前期投資者退出獲利。

根據Everest Acquisition的招股文件顯示,弘毅投資過去18年在在醫療健康領域進行了18次投資,總金額涉及12億美元,代表作包括石藥集團(1093.HK)、先聲醫藥(2096.HK)、康臣藥業(1681.HK)與天境生物(IMAB.US)等已上市公司,以及呈源生物、岸邁生物及Biosensors等仍未上市企業。

至於消費領域,弘毅投資在過去18年投資了逾20家公司,耗資超過14億美元,當中較著名的公司包括字節跳動錦江酒店(600754.SH)及檸萌影視(9857.HK);在綠色產業方面,弘毅的投資組合包括新奧股份(600803.SH)、林洋能源(601222.SH)與盈峰環境(000967.SZ)等。

回港避險

去年3月,正值美國的SPAC炒風熾熱的時候,弘毅投資已經成立了一家SPAC,名為Hony Capital Acquisition,並於同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S-1招股說明書,打算在美國上市。這家公司同樣由趙令歡帶領、收購目標同樣是專注於中國的醫療保健及消費領域的技術形驅動公司,集資規模約3億美元,到了去年6月更新招股書時,卻把集資額減少33%至2億美元。

然而,經過逾一年多的時間,Hony Capital Acquisition仍然未能成功登陸美國市場,公司在今年4月決定撤回上市申請。不到5個月後,弘毅投資便轉戰香港,聯合農銀國際融資轉攻「港版SPAC」市場。

弘毅投資此舉並非毫無道理,一方面美國SPAC的熾熱桯度已經大不如前,截至9月26日,今年在紐約上市的SPAC只有76家,募資額126億美元,僅及去年全年的7.8%。更重要的是在中美政治博奕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完全沒有優勢,甚至可說是一種高風險行為。

雖然中美初步已就中概股審計底稿問題達成協議,然而在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下,只要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要求,便會被強制退市,中概股自此由兩年前大受當地投資者歡迎,變成現在被狠心拋售的對象。

因應《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近月愈來愈多中概股回歸香港上市,部份更申請把香港及紐約列成雙重主要上市地點,目的就是減低在美國被除牌的風險,而弘毅投資放棄Hony Capital Acquisition於美國上市並轉到香港,估計與中概股棄美回港的原因同出一轍,只是在港股低迷的大環境下,即使這只SPAC能在短期內通過上市聆訊,專業投資的申購反應也難免受到市況影響,因此弘毅投資與農銀國際融資此刻最需要的,可能是運氣與耐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hares of Sichuan Baicha Baidao fell 26.9% from their IPO price of HK$17.50 to close at HK$12.80 in their Tuesday trading debut in Hong Kong.

快訊:茶百道上市連挫兩日

最新:四川百茶百道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555.HK,下稱茶百道)周二首日上市,當日收市股價大挫,收報12.8港元,比招股價17.5港元低26.9%。 利好:茶百道上市獲得機構投資者支持,國際發售部分錄得輕微超額認購,國際發售部分佔全球發售發售股份數目比例,最終獲調升至95.14%。 值得關注:該公司的公開發售部分,僅接獲約50%認購,反映小投資者對其股份並不嚮往。 深度:茶百道成立於2008年,總部位於四川,是中國最大茶飲連鎖店之一。據招股書引用的第三方數據,就零售額而言,它在中國現製茶飲連鎖市場排名第三,佔該行業去年銷售額的6.8%。該公司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呈交上市申請,但未能成功,今年2月再度遞表,最終通過上市聆訊,並計劃通過提高低線城市滲透率、海外擴張以及進軍咖啡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來保持增長。自去年10月以來,至少有5家同業申請在香港上市,茶百道是其中之一,其他公司包括蜜雪城和古茗等。 市場反應:茶百道周三股價跌勢未止,中午收市軟10%至11.52港元,市值170億港元,比上市市值累挫34.1%。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ango announces $50 million share buyback

快訊:燦谷再斥5,000萬美元回購股份

最新消息:汽車交易平台運營商燦谷集團(CANG.US)周二宣佈新計劃,將在未來12個月內,在公開市場上回購5000萬美元的美國存托股票(ADS)。 利好:燦谷最新的市值約1.8億美元,此次股份回購可將高達28%的股票從市場上註銷,從而提振股價。 值得關注:一年前公司也推出相類的5,000萬美元回購計劃,最終購買了價值 4,460萬美元的股票。自宣布該計劃以來,股價已上漲約14%。 深度:燦谷最初是一家汽車金融公司,後來轉型,現經營一個汽車交易平台。由於中國汽車市場增長放緩,激烈的競爭導致許多公司陷入虧損,該公司最近也變得更加審慎。然而,燦谷的現金相對充裕,截至去年底持有33億元(4.55億美元)的現金和短期投資。除了兩次總值1億美元的股票回購,以及先前兩次各5,000萬美元的股票回購外,公司於2022年還兩次向股東派發大額特別股息。 市場反應:消息公布後,燦谷周二股價微跌0.8%,目前公司股價處於52周的中間位置。 記者: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 Ning has expanded over the years to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sportswear chains in China, behind Anta. 

快訊:李寧電子商務銷售大幅增長

最新:中國本土運動品牌李寧有限公司(2331.HK)周一公布今年第一季營運數據,撇除李寧Young副線,期內所有平台的零售金額,按年錄得低單位數增長。 利好:該公司的電子商務虛擬店舖業務,零售金額錄得20%至30%低段增長,而該業務的同店銷售額,也錄得20%至30%低段增長。 值得關注:就渠道而言,該公司的線下渠道銷售額錄得低單位數下降,其中零售渠道雖錄得中單位數增長,但批發渠道錄得中單位數下降。 深度:李寧公司由中國傳奇體操選手李寧於1990年一手創立,並於2004年在港交所上市,經過多年擴張及對外併購,曾經拓展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體育用品連鎖集團,但其地位於2012年開始被同業安踏(2020.HK)超越。去年底,該公司突然宣布以22.1億港元收購一幢位於香港北角的22層高商廈,由於香港樓市下挫,此舉引起市場質疑,連累股價一度大挫。 市場反應:李寧的股價周二上漲,中午收市升5%至18.38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osun Tourism trades at all time low

旅遊雖復蘇 復星旅文獨憔悴

復星旅文一季度錄得小幅增長,總體前景因母公司的債務問題而蒙上陰影 重點: 復星旅文表示,一季度旗下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和Club Med連鎖酒店營業額分別增長4.5%和15.2% 今年早些時候,有報道稱該公司的兩項主要資產可能會被出售,以便為負債累累的母公司籌集資金,公司的股價目前接近歷史低點 陽歌 作為中國領先的旅遊公司之一、Club Med連鎖度假村的所有者,復星旅遊文化集團(1992.HK)眼下的日子不太好過。 最新季報顯示,公司仍受困於新冠疫情後遺症,中國業務表現明顯遜於市場。以Club Med連鎖品牌為主的全球業務表現稍好一些,但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與此同時,公司股價今年已下跌40%以上,目前處於歷史低點,與今年大多強勁上漲的中國同行形成鮮明對比。 復星國際(0656.HK)在2015年出資約10億美元收購Club Med,雖然最新的季度運營數據並不是太令人興奮,但這很難解釋復星旅文最近在投資界失寵的原因。 低迷背後的最大因素可能是3月份有報道稱,復星國際正在考慮出售Club Med以及復星旅文的另一項主要資產——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股權,以籌集資金,償還巨額債務。因此,現在持有復星旅文股票的人,其實並不知道到明年這個時候,公司是否仍擁有這兩大資產。 與此同時,在知道即將發生重大變化後,復星旅文的員工可能很難繼續專注於自己的業務。 言歸正傳,我們再回到復星旅文一季度的最新情況,報告提供了首批衡量中國旅遊業在後疫情時代表現的真實指標之一。在中國,今年第一季度意義重大,因這數據可和上年疫情結束後的同期作比較。 這意味著,未來大多數中國旅遊相關公司,基本上不會再受新冠疫情期間的波動影響,從而更清楚地看見,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這個行業究竟表現如何。 之前公佈的全國數據顯示,儘管經濟放緩,但旅遊業在2月漫長的春節假期間表現相當好。政府數據顯示,那一周國內旅遊人數增長34.3%,達到4.74億人次,而國內遊客出遊花費更是增長47.3%,達到6,327億元。 但復星旅文的數據卻遠沒這麼樂觀。季報顯示,公司旗下的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一季度的營業額僅增長4.5%至5.76億元。亞特蘭蒂斯訪客增長速度略快,為7.5%,達到210萬人次。但一個略微有點不祥的徵兆是,平均每日房價實際上下降了2.8%,至2,500元。 在這裡,我們應該指出,該度假酒店上年同期的數據可能是被人為地推高了,因為中國在2022年底結束疫情管控,“報復性旅遊”在2023年1月和2月達到巔峰,很多人在這幾個月期間,開啓了自己三年來的第一個重要假期。 死貓式反彈 復星旅文的股價受到季報提振,週二早盤上漲逾5%。但漲勢有點像是“死貓式反彈“,因為該股此前處於歷史低點,而且很有可能在本週晚些時候恢復下跌趨勢。 即使經過了小幅上漲,該股的估值仍遠遠落後於同行。它的預期市盈率僅為10倍,而中國領先的在線旅行服務公司攜程(TCOM.US;9961.HK),其預期市盈率為20倍。這兩家公司的業務結構類似,都是既有國內業務,也有國際業務。雖然今年復星旅文的股價大幅下跌,但同期攜程的股價卻上漲了約40%。 雖然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實現了個位數的增長,但Club Med的業績略好一些,這個全球連鎖度假酒店,佔復星游文業務的80%以上。該酒店一季度的營業額增長15.2%,達到60.8億元,平均客房入住率上升1.4個百分點,至76.9%。平均每日床位價格上漲8.8%,至2,190元。 在這裡,我們要指出的是,復星旅文現在的表現,至少在營業額上,要好於疫情前。公司最新公佈的一季度業務總營業額為71.6億元,較2019年一季度報告的48億元增長近50%。這一大幅增長,很可能反映出復星旅文和許多同行一樣,在疫情期間繼續升級現有物業並建造新物業,以期業務最終恢復正常。 雖然一季度的數據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復星旅文上個月發佈的2023年全年業績也沒有好到哪裡。年報顯示,去年它的收入增長25%,達到172億元。其中,三亞亞特蘭蒂斯的收入增長更為強勁,從2022年的8.97億元增長到17.6億元,近乎翻倍。Club Med的收入增長要慢一些,升22%至146億元,反映其業務主要在中國境外,因此在2022年就已經開始反彈了。 儘管如此,公司去年的整體收入增長仍遠遠落後於攜程的122%,後者同期收入達到445億元。 歸根結底,投資者最近不大看好復星旅文,部分原因是它在疫情之後的反彈不盡如人意。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它頭頂籠罩著母公司財務困難的烏雲,意味著沒人真正確定復星旅文一年後是什麼樣子,如果它還能以目前的形式繼續存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