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指出,中國監管機構將結束對滴滴長達一年的網路安全調查,並容許其應用程式重新上架及註冊新用戶

重點:

  • 除了滴滴獲“鬆綁”,物流配對平台滿幫集團及招聘平台看準網,也傳出獲解除新註冊用戶禁令
  • 有分析認為,中國官方為挽救經濟,將陸續放寬對科技公司的“強監管”政策,掃除了市場最大不明朗因素

羅小芹

為了在後疫情時期借助科技巨頭的力量振興經濟,中國政府對該行業的態度,已由去年的 “強監管” 轉為 “支持平台經濟”。言猶在耳,官方看來隨即有所行動,有三家公司可能率先成為受惠者。

《華爾街日報》本週一,中國監管機構將結束對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DIDI.US)長達一年的網路安全調查,並準備解除其新用戶註冊的禁令,而滴滴的移動應用程式,預計最快一周之內在國內應用商店重新上架。對於飽受監管政策煎熬的科技巨頭來說,官方這次放生滴滴,有如為行業打下一支強心針。

消息刺激即將在美退市的滴滴股價周一早段爆升65%,高見3.06美元,但其表現之後有所回落,截至本週三收報2.51美元,比消息傳出前仍漲36%。

如果以滴滴去年6月底的上市招股價14美元比較,最新股價仍低約82%,市值比上市時的730億美元(約4,880億元),大幅收縮至130億美元。

另外,據悉同樣獲解除新使用者註冊禁令的應用程式,包括在美國上市的滿幫集團(YMM.US)及看準網(BZ.US)。雖然滿幫集團其後澄清,該公司尚未恢復註冊新客戶,但其股價在週一至週三的三個交易日內,也累積上漲了18%;看準網更受投資者關注,同期的股價升幅達到30%。

科技股集體亢奮

官方這次放生滴滴的傳聞,被外界視為北京強監管政策的轉向,但究竟對中國科技巨頭有多大的利好作用,仍然有待觀察。無論如何,自從傳出滴滴“敗部復活”的消息,投資者反應相當正面,甚至憧憬其他科網股的政策監管亦有望“鬆綁”,恒生科技指數在本周首三個交易日已累升約一成,跑贏同期恒生指數的4.4%。

去年中國政府以“強化反壟斷”和遏止“資本無序擴張”為理由,對中國科技巨頭作出嚴厲打壓。強監管序幕於2020年11月揭開,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關聯公司螞蟻集團的滬港同步上市計畫突然遭煞停,緊接的是去年4月阿里巴巴因被指控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推行“二選一”的反競爭行為,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重罰約182.3億元。此外,網上外賣平台美團(3690.HK)去年10月也被認定涉及“二選一”壟斷行為,遭市場監管總局罰款34.4億元。

在中央連番祭出政策組合拳後,科技股遭投資者大手拋售,股價一瀉千里,在往後的一年多,阿里巴巴、美團與騰訊控股(0700.HK)的股價均比高位腰斬逾半。

然而,直至去年6月底滴滴赴美上市,監管風暴才真正達到最高潮。

由於滴滴擁有海量資料,業務涉及敏感的網路安全問題,加上公司未按監管部門的“提示”而暫緩上市,結果遭當局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其展開資料安全調查,旗下25款應用程式遭勒令下架,令滴滴去年第三季淨虧損達306億元,全年淨虧損擴大至493.3億元。市場曾經擔心滴滴因缺乏新業務增長而最終被拖垮至破產收場,甚至令中國科技股赴海外融資的途徑從此被截斷。

然而,隨著政府放軟口風支援平台經濟,科技企業看似迎來曙光。滴滴於5月23日的股東會表決通過從紐交所退市,外界估計網路安全審查結束後,滴滴有可能加快赴港上市步伐。

其他公司或受惠

獨立股評人溫傑表示,4月中國經濟表現轉差,已有風聲指當局希望“穩經濟”,有意放寬網路平台的監管,但當時市場只相信是監管不再收緊,但不代表會放鬆;然而,從今次滴滴事件來看,顯示強監管政策暫時靠邊站,對於先前已交罰款或遭處理的科網巨頭,這無疑是個利好訊息。

溫傑認為,俄烏戰事膠著、美國未來兩次議息很大機會各加息半厘等利空因素,已開始被市場消化;相反,市傳中美就在美上市中概股的披露要求達成一些共識,加上送餐平台美團預告6月外賣業務有單位數增長,以及傳出滴滴敗部復活,都成為科技股上漲的催化劑,緩解港股的鬱悶氣氛。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也認同當局結束對滴滴的網路安全審查,是近期利好科網股的重大事件,顯示官方為了挽救經濟,暫時對科網平台採取寬鬆態度;而且他相信這不只網路安全審查,甚至科網行業其他範圍的監管也會相應寬鬆,有望掃除市場最大不明朗因素。

然而,他認為港股經歷最近的上升後,短期內會反覆震盪,後市還要看中國企業復工復產的進度,以及穩經濟措施出台後的經濟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中美緊張的貿易關係有望局部解凍。美國財長耶倫表示,為了紓緩通脹,未來數周將公佈削減對華入口關稅的措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利好消息,為紐約及香港上市的中概股的股價帶來正面作用,屆時科網股可能會迎來另一波升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CTG Duty Free is a leader in China’s duty-free market with roughly 200 shops.

快訊:中國中免獲摩根大通增持

最新:據港交所網頁顯示,中國旅遊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 601888.SH)獲摩根大通在4月10日增持約12.6萬股,持股比例由7.89%增至8%。 利好: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而言,獲得主要股東增持股份是利好信號,意味其可能對公司前景存在正面看法。 值得關注:由於摩根大通增持的每股平均價約為72.94港元,若以今日的股價水平計算,這宗交易已暫時錄得帳面虧損。 深度:2009年已在上海掛牌的中國中免,是中國唯一覆蓋全免稅銷售管道的零售營運商,公司經營近200家零售店鋪,是中國免稅市場的龍頭企業。該公司去年8月在港股上市,成功籌集184億港元,成為全年「集資王」。雖然其盈利去年重拾升軌,但其管理層近年頻繁變動,加上董事長李剛上任不到9個月後,去年10月突然離世,難免會引起市場憂慮,對其股價可能添上一層陰霾。 市場反應:中國中免的港股周二下挫,中午收市軟1.6%至66.95港元,貼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imao Group was put into liquidation by CCB

建行入稟清盤世茂 中資行開展房企追債潮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世茂遭國有銀行入稟清盤。國有銀行對本國房企採取法律行動,或許意味著這波房地產調整期已進入新階段 重點: 截至去年底,世茂淨負債率高達473.2% 建行亞洲今年已對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國地產商採取法律行動      李世達 中國房地產市場已進入深度調整階段,自今年1月中國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頒布強制清盤令後,陸續有中國房企債權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其中,中國國有銀行也加入這個行列。國有銀行一方面透過白名單給予項目融資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資金。 曾在中國房地產企業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債權人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建行亞洲,中國建設銀行全資附屬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盤呈請,涉及債務金額達15.8億港元(14.6億元)。公告一出,世茂股價當天即時狂瀉18.7%,寫下歷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將在稍後階段結合其境外重組的進度,考慮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請「認可令」。 對於遭國有銀行興訟,世茂表示將「極力反對這項呈請,並持續推進境外債務重組」,為其利益相關方創造最大價值。世茂認為,這項清盤呈請「並不代表公司境外債權人及其他相關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擁有寫字樓、住宅樓、酒店、商場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國監管機構收緊房企監管後,眾多出現境外債務違約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億美元的境外債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計已有高達117億美元債務違約。 建行續起訴房企 經歷18個月的談判,世茂於2023年12月向債權人提交了離岸債務重組條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擬議的境外債務重組條款中,為債權人提供了多種選擇,包括將債務轉換爲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據或貸款,或零息強制可轉換債券等。 其中可轉債方案年期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轉股價格將其持有債券轉換為公司股份。不過,該轉股價格是目前世茂股價的20多倍,債權人認為條件較差。持有該公司25%以上未償海外債券的主要債權人團體表示,這些條款「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 漫長的協商過程,難以令人滿意的條件,都讓債權人漸漸失去耐心。債權人之一的德意志銀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預告準備在香港採取法律行動,沒想到被建行亞洲搶先。 事實上,這不是近期建行亞洲第一次對中國房企採取法律行動。今年2月26日,建行亞洲對大發地產(6111.HK)就3.6億美元未償還債務向法院提出清盤呈請;不到一個月的3月20日,建行亞洲又對德信中國(2019.HK)提出清盤呈請,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優先票據及應計利息共3.5億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亞洲三個月內已將三間本國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項目入白名單 中國監管機構今年1月推出專案融資「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俗稱「白名單」)措施,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1398.HK;601398.SH)、中國農業銀行(1288.HK;601288.SH)、中國銀行(3988.HK;601988.SH)、中國建設銀行(0939.HK;601939.SH)與中國交通銀行 (3328.HK;601328.SH)。預計將承接逾8,200個住宅項目,貸款總額將高達3.2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單」措施關注的是「保交樓」,而非「救房企」。即使國有銀行對房企旗下項目發放貸款,也不代表放棄對其債務採取法律行動。例如世茂在「白名單」試點城市就申報了40個房地產項目,有16個獲得入圍,其中對接的銀行團中就包括了建設銀行。 一手借錢給你保交樓,另一手入稟法院,即使是國有銀行也沒得商量。 隨著近年房地產下行嚴重不景氣,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快速增加。根據日經新聞統計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銀行財報發現,去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總額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國有銀行中,房地產不良貸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設銀行。 根據建設銀行3月底公布的年報,2023房地產相關不良貸款為482億元,較2022年的336億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國有銀行中居冠。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也從4.4%增加到5.6%。 核數師無法表示意見 所謂天助自助者,陷入債務危機的房企,唯有積極自救才能抓住一線生機。世茂除進行債務重組外,也在甩賣優質資產、提升銷售以盡快回籠資金,但這條路並不順遂。 據世茂去年財報,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594.6億元,同比下降5.7%;股東應佔虧損約為210.3億元,與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總資產5,432.5億元,總負債4,919.9億元,資產負債率約為88.7%,淨負債率則從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數師審核業績公告披露,對於財報「無法表示意見」,原因是公司「可能無法在正常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和償債」。 隨著政策逐漸明朗,各個房企的命運似乎也一一揭曉,各家銀行也開始維護自身權益,相信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房企遭入稟清盤。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itFuFu completes SPAC merger, starts trading

快訊:隨著總算力翻倍 BitFuFu用戶成長強勁

最新:數字資產算力服務供應商BitFuFu Inc. (FUFU.US) 周四表示,去年收入增長43.3%至2.84億美元(17.44億元),淨利潤從2022年的240萬美元增長三倍多至1,050萬美元。 利好:公司作出戰略轉變,向雲算力解決方案業務發展,讓來自該業務的收入增長79%至1.78億美元,佔去年的總營收的63%。另外,去年其雲算力用戶也成長了61.5%,達到30萬以上。 值得關注:BitFuFu去年沒有從挖礦設備採購、租賃和銷售相關的服務中產生任何收入,而2022年在此三項業務的收入為3,050萬美元。此轉變是公司為更好應對當前加密貨幣市場情況,而作出調整及優化其業務組合。 深度:BitFuFu於2020年在新加坡成立,提供數字資產算力服務,並於3月透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而在納斯達克上市。自去年10月以來,比特幣價格上漲近兩倍,BitFuFu的總算力從2022年的11.1 EH/s,倍翻至去年底的22.9 EH/s,同時,為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其托管能力擴展至三大洲24個站點。去年,客戶使用其雲算力解決方案生產的比特幣達到6,756個,幾乎翻了一番。BitFuFu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Leo Lu表示:”根據對市場動態的評估和策略預測,我們在自挖礦和雲算力服務之間,以及在租賃礦機和自有礦機之間靈活分配算力,推動雲算力業務在2023 年快速成長。” 市場反應:周四業績公布後,BitFuFu 股價在紐約下跌 1.4%。 記者:陽歌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stablished in 2013, Boan was acquired by Luye Pharma in 2019, and then spun off not long after that. It was listed in Hong Kong in late December 2022 after filing twice.

快訊:博安生物押股換3億元貸款

最新:山東博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6955.HK)上周五公布,與中國金谷國際信託訂立貸款融資,獲對方提供3億元定期貸款。 利好:該公司認為,這項融資有助於推進發展戰略,促使其迅速開發和營銷各種產品,潛在地加快商業化成功的步伐。 值得關注:該公司將向貸款人質押7,439萬股,作為償還融資貸款的擔保。 深度:博安生物成立於2013年,2019年被綠葉製藥(2186.HK)收購,然後又被分拆,經歷兩次遞表後,2022年12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根據港交所上市規則,未有收入和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提交上市申請,但獲批上市後,其名稱結尾需有「B」字供投資者識別風險。不過,依靠兩款生物類似藥的銷售增長,上市僅四個月,該公司就成為第8家在港股「摘B」的生物科技公司。 市場反應:博安生物股價周一下跌,中午收市軟1.3%至10.46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