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ng prepares to raise new funds

億航智能求財若渴 計劃集資1億美元

這家自動駕駛飛行器製造商正尋求通過公開發行新股,籌集最高1億美元的資金 重點: 億航智能表示計劃在紐約發行高達1億美元的新股,金額是2019年IPO時所籌集資金的一倍多 公司離旗下自動駕駛飛行器的商業化越來越近,包括不久前獲監管機構發證,允許大規模生產旗下一款旗艦產品 梁武仁 億航控股有限公司(EH.US)正準備加油,這似乎是起飛前最後的滑行動作。 上周五提交給證券交易所的一份文件中,這家自動駕駛飛行器製造商公佈通過公開發行美國存托股票(ADS),最高籌集1億美元資金。對於公司來說,這個金額相當大,是截至去年底其現金持有量的三倍多。也是它2019年IPO時所籌資金數額的一倍多,幾乎相當於當前市值的十分之一。 億航智能銷售無人駕駛飛行器的監管障礙尚未完全清除,這意味公司仍依賴外部資金來維持虧損業務。但公司距離將產品推向市場又近了一步,包括去年10月旗下一款主要產品,獲得中國航空監管機構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從而掃清了一個關鍵障礙。在接近終點線之際,公司似乎認為現在是從投資者那裡籌集一大筆資金的好時機,資金用於在不久將來對其產品進行量產。 畢竟,儘管最近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億航智能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利潤以維持自身運營。因此,公司似乎正在趁熱打鐵,利用積極的投資者情緒籌集新資金。 億航智能對融資並不陌生,自2014年成立以來,它一直通過融資來為虧損業務提供資金。不到一年前,公司向以韓國音樂製作人李秀滿(Lee Soo Man)為首的一批投資者,定向增發了總值2,300萬美元的股票。李秀滿是著名的韓國流行音樂唱片公司SM娛樂(041510.KS)的創始人。 在進行這些籌款行動的同時,億航智能繼續達成飛行器商業化所需的更多要求。繼大約六個月前獲得“型號合格證”後,本月早些時候,公司獲得中國民用航空航局頒發的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系統生產許可證。這張生產許可證允許億航智能量產EH216-S。使得它向已下訂單的公司交付飛行器又近了一步,其中很多訂單取決於公司獲得必需的監管批准。 由於交付的EH216系列產品增加,億航智能去年的收入較2022年增長165%,達到1.17億元。2023年,該公司飛行器出貨量為52架,截至年底總交付量達到237架,其中大部分是EH216-S。 億航智能目前交付的飛行器,大部分試運營於全國各地旅遊景區。但公司也在慢慢增加海外訂單。2021年在韓國和印度尼西亞取得首批海外合同後,截至去年底,公司已將國際客戶群擴大到10個國家,包括日本、巴西、哥倫比亞、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儘管如此,銷往中國境外的飛行器總數仍微不足道。 虧損收窄 儘管億航智能的收入大幅增長,但去年淨虧損僅小幅收窄8%,因為它的運營支出繼續遠超有限的收入基礎。但實際運營現金損失幾乎減半,降至約1,200萬美元,因為去年的淨虧損很大一部分來自非現金支出。 一旦飛行器開始實現商業化,並且收入增長開始加速的話,公司的財務狀況可能會進一步改善。Seeking Alpha安排的分析師一致認為,億航智能今年的收入預計將增長兩倍以上,明年將增長一倍以上。最重要的是,分析師預計該公司將於2025年開始盈利。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看好億航智能。去年11月,公司遭到興登堡研究公司的做空攻擊。這家美國公司專門對涉嫌誤導投資者的公司進行鑒證研究,最出名的或許是2020年針對美國電動卡車製造商Nikola Corp.的行動。當時,興登堡指責Nikola公司在技術能力方面存在欺騙行為,最終導致監管機構對其進行調查,公司創始人辭職。 至於億航智能,興登堡研究公司聲稱,該公司備受推崇的EH216-S型號合格證中包含許多飛行限制,但它並未向投資者充分披露。這些限制使該飛行器的許多潛在商業用途沒無法實現,包括在人口稠密地區和共享空域飛行,這需要花10億美元重新設計,並且需要完全不同類型的證書來解決。興登堡甚至表示,億航智能超過90%的訂單洽商,最終都未能達致。 億航智能發表了一份比較簡短的聲明,稱該報告包含“不實陳述和誤解”,表明瞭興登堡對公司行業和業務運營的“粗淺及不完整的瞭解”。投資者似乎對這份報告不以為然,億航智能的股價下跌了幾天就反彈了。 億航智能當前股價較IPO價格上漲了逾三分之一,在過去兩年大多數股票都下跌的環境下,對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來說絕非易事。由於收入有限,公司目前的市銷率 (P/S)高達63倍,不過如果未來兩年實現分析師預測的收入增長,市銷率將大幅下降。 鑒於億航智能似乎已經非常接近商業化,它可能會毫不費力地獲得現在所需的新資金。這可能會為該公司提供足夠的燃料來維持運營,直到它的自動駕駛飛行器大規模上天。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ao Geping eyes listing in Hong Kong, but family-business may not be the cup tea of the market

毛戈平轉闖港交所 市場憂家族色彩濃

毛戈平化妝品尋求A股上市多年未果,今年1月正式轉向香港上市。公司近年銷售增長快速,但過份依賴創始人名氣可能是該公司最大的投資風險。 重點: 毛戈平超過九成營收來自彩妝和護膚產品,去年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58%和88.6%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管理企業,6名執行董事中有5名是家族成員,包括毛戈平夫婦。 羅小芹 毛戈平因為《武則天》知名藝人劉曉慶化妝而在行內嶄露頭角,2000年創立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毛戈平),於2016年12月以「A股國內彩妝第一股」聲勢申請上市,可惜事與願違,多次提交招股書均無功而還,公司本月8日轉移在港申請上市。 毛戈平的A股上市之路兜兜轉轉,與其業務表現關係不大,相反,近年公司化妝品銷售有不錯增長。它未能獲批,很大可能與監管機構顧慮公司收入過份依賴毛戈平的IP(知識產權)有關。 公司在招股書亦預警相關風險稱,核心產品以創始人命名,一旦毛個人存在不當行為,可能影響公司品牌形象,從而對公司的正常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又或如創始人未來減持、轉讓其持有股份或不再參與經營管理工作,均可能會對公司業務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若論基本面,毛戈平近年在高端化妝品市場有不錯的表現。根據招股書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2022年零售額計算,MAOGEPING品牌在中國頭十五大高端美妝市場排名十三,也是唯一的國貨美妝品牌,而排名較前的國際知名品牌包括法國L'Oréal、美國Estée Lauder和Nars等。 隨着國人審美和悅己意識增強,加上疫後消費品銷售回暖,去年化妝品銷售錄得穩步增長。根據《2023年中國化粧品市場行業發展與消費洞察》市調報告,去年中國化粧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5,169億元,同比增長6.4%,而同期毛戈平營收與淨利潤的增幅均跑贏整體化妝品市場。 去年盈收急升 在2021至2023年間,毛戈平營收分別為15.8億元、18.3億元和28.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31億元、3.52億元和6.64億元,特別是去年,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增長58%和88.6%。 過去三年,毛戈平的毛利率分別為83.4%、83.8%和84.8%,淨利潤率分別為21%、19.2%和23%。從成本結構看,營銷費用佔了大頭,甚至達到同期銷售成本的3倍以上,因疫情關係,2022年淨利潤率表現一般,幸好去年公司銷售成本同比雖增幅48%,低於營收和淨利潤的增幅,令淨利潤得以反彈,並超越2021年水平。 毛戈平目前擁有《MAOGEPING》和《至愛終生》兩大品牌,其中《MAOGEPING》為絕對核心品牌,該品牌在2021至2023年產品銷售收入佔比分別高達96.6%、98.4%和99%,正如前述,這是投資公司最大的風險所在。 從銷售渠道分析,去年線下直銷佔總銷售的51.7%,線上直銷佔33.5%。與再對上一年比較,線下與線上的銷售增長都有提速,只是線上直銷增速更快。線上渠道能夠快速定位目標消費群體,但通過線下終端體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所以線下銷售通常是化妝品公司重要的銷售渠道。 回顧過去三年,公司的經營現金流與營收同步增長,去年度經營現金流淨額約7億元,較2022年的3.9億元同比增長八成,至去年底現金等價物由2022年的8.88億元增長至11.37億元。然而,公司在港上市的招股書補充截至今年2月29日底止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公司現金等價物卻少了4.95億元,令流動資產淨值由去年底的11.7億元大減43%至今年2月底的6.65億元,公司未有披露原因,但相信與投資活動有關。 董事局屬毛家天下 還有一點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毛戈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管理企業,創始人毛戈平及其配偶汪立群為實際控制人,持有公司57.26%股權,毛戈平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汪立群為副董事長,連同毛戈平的姐姐毛霓萍、毛慧萍和汪立群的弟弟汪立華,合計控制公司約82%股權。 此外,公司的6名執行董事中,5人分別為毛戈平夫婦及3名家族成員,只有宋虹佺是唯一以重要高層加入董事局,宋早於2002年加入,現為總裁兼MAOGEPING品牌事業部總經理,去年宋年薪為475萬元,年薪僅次創始人毛戈平的593.8萬元。 毛戈平的董事會架構可能是它過往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位專注品牌價值的創始人,以及執行力出眾的管理層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家族成員的管治模式最易受人詬病,因為很難排除實際控制人利用其控制權左右公司發展的重大決定,有可能造成損害公司及股東們利益的風險,這是認購該公司新股的投資者需要特別留意。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osun Tourism trades at all time low

旅遊雖復蘇 復星旅文獨憔悴

復星旅文一季度錄得小幅增長,總體前景因母公司的債務問題而蒙上陰影 重點: 復星旅文表示,一季度旗下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和Club Med連鎖酒店營業額分別增長4.5%和15.2% 今年早些時候,有報道稱該公司的兩項主要資產可能會被出售,以便為負債累累的母公司籌集資金,公司的股價目前接近歷史低點 陽歌 作為中國領先的旅遊公司之一、Club Med連鎖度假村的所有者,復星旅遊文化集團(1992.HK)眼下的日子不太好過。 最新季報顯示,公司仍受困於新冠疫情後遺症,中國業務表現明顯遜於市場。以Club Med連鎖品牌為主的全球業務表現稍好一些,但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與此同時,公司股價今年已下跌40%以上,目前處於歷史低點,與今年大多強勁上漲的中國同行形成鮮明對比。 復星國際(0656.HK)在2015年出資約10億美元收購Club Med,雖然最新的季度運營數據並不是太令人興奮,但這很難解釋復星旅文最近在投資界失寵的原因。 低迷背後的最大因素可能是3月份有報道稱,復星國際正在考慮出售Club Med以及復星旅文的另一項主要資產——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股權,以籌集資金,償還巨額債務。因此,現在持有復星旅文股票的人,其實並不知道到明年這個時候,公司是否仍擁有這兩大資產。 與此同時,在知道即將發生重大變化後,復星旅文的員工可能很難繼續專注於自己的業務。 言歸正傳,我們再回到復星旅文一季度的最新情況,報告提供了首批衡量中國旅遊業在後疫情時代表現的真實指標之一。在中國,今年第一季度意義重大,因這數據可和上年疫情結束後的同期作比較。 這意味著,未來大多數中國旅遊相關公司,基本上不會再受新冠疫情期間的波動影響,從而更清楚地看見,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這個行業究竟表現如何。 之前公佈的全國數據顯示,儘管經濟放緩,但旅遊業在2月漫長的春節假期間表現相當好。政府數據顯示,那一周國內旅遊人數增長34.3%,達到4.74億人次,而國內遊客出遊花費更是增長47.3%,達到6,327億元。 但復星旅文的數據卻遠沒這麼樂觀。季報顯示,公司旗下的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一季度的營業額僅增長4.5%至5.76億元。亞特蘭蒂斯訪客增長速度略快,為7.5%,達到210萬人次。但一個略微有點不祥的徵兆是,平均每日房價實際上下降了2.8%,至2,500元。 在這裡,我們應該指出,該度假酒店上年同期的數據可能是被人為地推高了,因為中國在2022年底結束疫情管控,“報復性旅遊”在2023年1月和2月達到巔峰,很多人在這幾個月期間,開啓了自己三年來的第一個重要假期。 死貓式反彈 復星旅文的股價受到季報提振,週二早盤上漲逾5%。但漲勢有點像是“死貓式反彈“,因為該股此前處於歷史低點,而且很有可能在本週晚些時候恢復下跌趨勢。 即使經過了小幅上漲,該股的估值仍遠遠落後於同行。它的預期市盈率僅為10倍,而中國領先的在線旅行服務公司攜程(TCOM.US;9961.HK),其預期市盈率為20倍。這兩家公司的業務結構類似,都是既有國內業務,也有國際業務。雖然今年復星旅文的股價大幅下跌,但同期攜程的股價卻上漲了約40%。 雖然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實現了個位數的增長,但Club Med的業績略好一些,這個全球連鎖度假酒店,佔復星游文業務的80%以上。該酒店一季度的營業額增長15.2%,達到60.8億元,平均客房入住率上升1.4個百分點,至76.9%。平均每日床位價格上漲8.8%,至2,190元。 在這裡,我們要指出的是,復星旅文現在的表現,至少在營業額上,要好於疫情前。公司最新公佈的一季度業務總營業額為71.6億元,較2019年一季度報告的48億元增長近50%。這一大幅增長,很可能反映出復星旅文和許多同行一樣,在疫情期間繼續升級現有物業並建造新物業,以期業務最終恢復正常。 雖然一季度的數據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復星旅文上個月發佈的2023年全年業績也沒有好到哪裡。年報顯示,去年它的收入增長25%,達到172億元。其中,三亞亞特蘭蒂斯的收入增長更為強勁,從2022年的8.97億元增長到17.6億元,近乎翻倍。Club Med的收入增長要慢一些,升22%至146億元,反映其業務主要在中國境外,因此在2022年就已經開始反彈了。 儘管如此,公司去年的整體收入增長仍遠遠落後於攜程的122%,後者同期收入達到445億元。 歸根結底,投資者最近不大看好復星旅文,部分原因是它在疫情之後的反彈不盡如人意。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它頭頂籠罩著母公司財務困難的烏雲,意味著沒人真正確定復星旅文一年後是什麼樣子,如果它還能以目前的形式繼續存在的話。…
Fosun International: the slim-down must go on till debts paid off

復星一減再減 瘦身還債停不了

經歷2022年的流動性危機,復星國際持續「減重瘦身」,最新舉措是出售跨國保險公司Ageas股權 重點: 截至去年底,復星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為50.4%,較上年下降2.9個百分點 過去兩年復星出售資產回籠現金573億元       李世達 「我們以前在全世界『探礦』『開礦』,現在已經有足夠的『好礦』給我們挖,並且在這些領域是有優勢的。」復星國際有限公司(0656.HK)董事長郭廣昌,今年3月底在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如此說。 不再「找礦」,而要「挖深礦」、「挖好礦」是這家廣受矚目的中國民營集團自2022年以來的核心策略,換句話說,就是要減輕資產、甩掉負債,聚焦具有優勢的核心領域。而出售跨國保險公司Ageas最多8.19%股權,就是復星國際減重的最新舉措。 復星國際近日公告,向法國巴黎銀行(BNP)旗下的法巴人壽(BNP Cardif)出售歐洲保險公司Ageas最多1,540.1萬股或8.19%股權,總作價介乎6.26億至6.7億歐元(約48.5億至51.6億元),所得款項將用於一般資金用途。 復星國際表示,是次出售目標是精簡投資組合,聚焦公司核心業務,預計交易將帶來稅前利潤6,000萬至6,500萬歐元,而復星仍將持有Ageas的195.2萬股,持股比例跌至約1.03%。 這是復星國際繼1月出售葡萄牙商業銀行5.6%股權後,今年第二次出售金融資產。 兩年套現573億 今年1月,復星國際以2.35億歐元出售葡萄牙商業銀行(Millennium bcp)的5.6%股份,仍保留20%以上的股份。隨後至今年3月中旬,有消息稱復星國際願意進一步出售剩餘的20%股份,約值8.4億歐元,目前未有進一步消息。 自2022年遭穆迪列入下調觀察名單後,復星集團一改「買買買」策略,提出多項「瘦身」計劃,持續變賣子公司股權及資產,包括南鋼股份、建龍股份、泛亞航運、Ameritrust Group等。2023年全年回籠現金273億元,加上2022年的300億元,復星這兩年已收回573億元現金。 儘管出售資產的行動持續,復星確實在減債瘦身的道路上取得成果。 截至2023年末,集團合併報表層面的有息債務為2,119.2億元,較2022年末降低150億元,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為50.4%,較2022年12月31日下降2.9個百分點。在去年半年報中,復星便已宣布未來12個月已無大額美元債償付壓力。2023年中,標普將復星國際評級展望上調為「穩定」。 不過,雖然集團的中長期債務佔總債務比例,由2022年底的53.2%提升到55%。不超過12個月的短期債務也從2022年底的1,062.8億元減少至953.7億元,但仍高於集團持有現金924.6億元。 核心業務漸趨穩定 因此割肉還債還要繼續,而郭董從不吝惜出售優質資產。 路透社上月報道,復星國際正考慮出售復星旅文(1992.HK)旗下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或全部資產,以及核心資產Club Med部分股份。要知道,這兩大核心業務去年都創下歷史新高,可說是集團重要的「搖錢樹」。而復星對此消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但至今尚未有進一步消息。 翻開復星國際2023年年報,去年集團總收入達1,982億元,同比增長8.6%,股東應佔溢利13.8億元,2022年虧損8.3億元。旗下四大核心子公司豫園股份、復星醫藥、復星旅文和復星葡萄牙保險等均收入穩健,對復星營收貢獻率佔比達72%,核心產業的業務能力顯著提升。 花旗本月發布的報告指出,集團資產組合獲利能力改善,也帶動資產管理部分虧損收窄。 花旗認為大部份負面因素已在股價中反映,將其目標價由7.1元下調至6.3元,維持買入評級。 最重要是活下去 除了頻繁出售資產,復星也持續進行戰略布局,尤其是在醫藥與文旅領域。 去年7月,復星醫藥(2196.HK)與深圳坪山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要在坪山建設「復星醫藥大灣區總部」,打造復星醫藥「全球第二總部」。 今年3月,復星醫藥與深圳市引導基金等其他七方投資人,擬共同出資設立5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復星醫藥旗下復健資本通過深圳市公開遴選中標,獨家管理該基金。…
Autostreets passes Hong Kong listing hearing

政策力撐二手交易 汽車街爭高估值上市

這家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已通過港交所聆訊,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首次公開招股 重點: 汽車街計劃在香港上市,以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地位獲得高估值,希望集資不低於1億美元 隨著政府推動行業發展,同時消費者變得愈發精打細算,預計未來五年中國二手車銷量增長將加速      陽歌 中國二手車交易服商汽車街發展有限公司在2月份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請中,其提供的過去三年運營數據並不令人興奮。但仔細閱讀上周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的申請,會發現面對未來幾年的強勁增長,這家公司可能已經掌握了主動權。 成立10年的汽車街有很多優勢,並且對自己的估值似乎寄予了厚望。它是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上市文件顯示,2022年它在中國的二手車交易平台的佔比為12.6%。美國二手車權威公司Cox Automotive是其第二大股東,持有11%的股份。 與此同時,公司似能從未來幾年中國二手車的預期繁榮中受益,推動這種繁榮出現的有兩個因素。一是政府最近對回收利用的支持。另一是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會促使越來越精打細算的消費者購買二手車。 這種繁榮可能會與過去三年中國二手車市場的疲軟形成鮮明對比,在2021年至2022年內地實施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令這個市場增長疲軟。2023年上半年限制措施最終取消,很多人被感染,二手車市場更加疲軟。疫情期間,二手車交易比新車受到的影響更大,因為買家往往無法參加線下拍賣,這是常見的二手車銷售渠道。 汽車街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間,中國二手車市場年增長率僅為6.9%,去年二手車銷量1,440萬輛。但在我們上面提到的因素推動下,預計2023年至2028年,增長率將大幅加速至每年13.7%。 政策方面,國務院3月公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對二手車交易的支持。一個月後,商務部也推出類似計劃,制定從去年到2028年二手車交易量增長45%的目標。 當中央政府發出此類具體信息時,地方政府通常會跟著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汽車街指出,上海、濟南等大城市,以及湖南省都已公佈了促進二手車交易的規定。有了政府支持,像汽車街這樣的公司似乎做好準備,即將在需求激增時獲得大幅增長。 估值是否太樂觀 汽車街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有利的位置,希望獲得遠超國內外同行的估值。它的最佳比較對象是中國的汽車之家(ATHM.US; 2518.HK),後者目前的市盈率(P/E)和市銷率(P/S)分別為11倍和3倍。 如果以類似市盈率和市銷率計算,按照其2023年的收入和調整後利潤,汽車街的估值在1.5億至2億美元之間。即使取美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 Carmax (KMX.US)22倍的市銷率計算,汽車街的估值也只有3.25億美元。但權威媒體IFR的報道稱,公司的目標是在首次公開募股中籌集約1億美元,這表明它正在尋求8億美元或更高的估值。 上市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顯示,汽車街此前曾探討過在美國上市的可能,具體日期不詳。當時它的估值約為10億美元。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來看看該公司的財務數據,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所指出,這些數據看起來並不是太令人興奮。它們大致講述了相同的故事:新冠疫情對其業務造成了影響,汽車街在2022年經歷了急劇的業務放緩,然後在2023年開始反彈。 公司營收從2021年的6.78億元下降31%,至2022年的4.68億元,然後在去年小幅增長5%,達到4.92億元。汽車街指出,隨著疫情後生活恢復正常,增長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強勁加速,2023年下半年汽車交易量同比增長了21%。 公司的所有收入都來自各種汽車交易費用和服務費用,使其能夠在承擔較低風險的同時,保持相對較高的利潤率。在這三年時間里,其毛利率相對穩定,從2021年的62.8%降至2022年的60.9%,後又在2023年反彈至63.5%。 公司基本上是一家B2B服務提供商,主要與專業汽車賣家和買家合作,而非個人消費者。這些大客戶對其服務的信心不斷增強,這體現在公司從賣出的每輛汽車上獲得的收入不斷增加,從2021年的1,280元增長到去年的1,636元,增長了27%。 過去三年,公司的現金流均為正,且去年實現了1.07億元的調整後利潤,相比2022年的7,000萬元有所增加。其中一個不好的小信號是,公司的“交易成功率”在逐年下降,也就是成功完成交易的二手車佔發布車輛的百分比。該比例從2021年的73%下降到去年的僅46%,它將原因歸咎於越來越多的人將二手車掛牌出售,而購車者卻態度謹慎。 歸根結底,汽車街似處於相當有利的位置,可從中國二手車市場即將到來的繁榮中獲利,儘管它可能正尋求一個過於樂觀的高估值。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un Art Retail Group seeks transformation

贏盡對手輸給時代 大潤發謀轉型重生

近年電商崛起,網購盛行,令昔日在內地其門如市的大賣場面對極大困境,高鑫近日發盈警,業績按年轉盈為虧 重點: 高鑫上個財政年度虧損高達17億元 虧損主要來自關店而作出的減值,以及單價下跌所致   劉智恒 當港人每到周末周日搶著往深圳山姆購物時,昔日的內地大賣場「龍頭一哥」大潤發卻斯人獨憔悴,其母公司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808.HK)突發盈警,截至2024年3月底的財年業績轉盈為虧,蝕16億(2.2億美元)至17億元,再對上財年則錄得盈利7,800萬元。 虧損主要是來自關閉門店、固定資產減值,以及為商譽作減值所致。若不考慮此部分,則淨虧損約6至7億元,主要是業務調整,以及顧客囤貨習慣減弱,引致單價減少。 大潤發不斷關店 高鑫表示,將會關閉長期虧損的門店,亦會考慮出售不良資產,同時續在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等區域密集佈局。集團預期現金流仍充足,並為未來業務發展及應對市場競爭提供充足資金儲備。 事實上,在網上購物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味靠平招徠的大賣場,其經營模式顯得有點兒過時。高鑫不斷收縮旗下門店的數目,截至2023年3月的財年,門店總數為582家,相比上一財年的602家減少了20家。市場非正式統計,2023全年,大潤發門店出現集體關閉潮,涉及的數目高達13間。 難怪高鑫的主席黃明端曾感慨萬千道:「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業務衰退下,高鑫的業績日走下坡,2022的財年虧損7.3億元,2023財年雖反彈微賺7,800萬元,但2024財年又再虧損逾16億元。今年2月,母公司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董事長蔡崇信也開腔,向投資者表示考慮慢慢退出傳統零售業務。 山姆逆境突圍 面對電商的不斷碾壓,傳統大賣場顯得無力招架,在極其劣勢下,沃爾瑪(WMT.US)旗下的山姆成為市場奇皅,它採用倉儲加付費會員模式,在逆境中殺出一條血路。2022年時,中國沃爾瑪的收入1,070億元,光山姆店就佔去61%。去年第四季度沃爾瑪在內地銷售額達288億元,同比增長11.3%,集團表示全賴中國山姆及電商業務持續增長所致。 山姆的美國競爭對手好市多(COST.US)也採用類似模式,在中國取已設六家門店,並取得不錯的成績。 眼見競爭死敵另闢蹺徑,高鑫也從旁偷師,去年在揚州開設首家付費會員店—M會員店。該店是以現有大潤發門店改造而成,經營面積1.2萬平米,至去年9月底,付費會員已超過5萬名,集團更計劃,今年在南京和常州的門店,亦改為M會員店。 山姆店成功將垂死的沃爾瑪救活,令人對倉儲式付費會員店刮目相看。首先山姆收取每名會員260元,這筆費用即時為集團帶來現金流。但要明白,既然大賣場不用付費,人們為何要付費予山姆?這才是關鍵所在。 我們先說說傳統大賣場的經營模式,其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銷售貨物的收費,另外是收取商家的入場費、上架費或堆頭費。後者是大賣場主要收入來源,然而大賣場以入場費為首要考量點,往往忽略了消費者的實際需要,變成只要商家付得起錢,大多來者不拒,於是貨種繁雜,花多眼亂,但貨品是否吸引消費者,又屬另話。 貨種獨特價格低廉 山姆店與大賣場的不同,一是貨品,二是價格。先說貨品,傳統大賣場貨品動輒兩三萬款,物種雖多,卻不一定是大多消費者需要;而且同質化高,這類貨幾乎甚麼地方也可買得到。山姆精準挑選的商品約在3,000到4,000個SKU(Stock Keeping Unit,最少存貨單位),主力針對目標消費者的需要,一些品種更不是隨意在別的店鋪可以買到。 集團更有自家品牌Member’s Mark,商品數量約在800項,從日用品到烘焙食品,更時常出現爆品,如原味麻薯麵包、美式烤雞、榴蓮千層、瑞士卷等。此模式不但實現了差異化,自家產品的毛利率亦相對較高。 由於貨品精簡了,再以大手採購,通過深度綁定供貨商而獲得頗高議價能力,自然就容易取得高折扣。而且,如上所述,傳統大賣場收取上架費,商家付了一大堆費用,羊毛出在羊身上,會將成本轉嫁予消費者,於是出現大賣場的貨品貴過小賣店。山姆店並沒此問題,貨品價格較別的地方便宜,那消費者也願意付出會員費去進場購物。 還有,逛店體驗也十分重要,山姆店雖然以倉儲式經營,但在裝修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特別在貨品的擺設作出一番布局,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感受到不一樣。而且,部份山姆店旁邊也有別的大型遊樂地點或品牌店作為配套,如珠海店坐落於印像城,內有迪卡龍及不同商店,那消費者到山姆店,並非單純購日用品,而是作為一天的娛樂消費點。 山姆的成功讓高鑫狠下決心轉型,不過,在部署上高鑫肯定輸了先勢,山姆已成為該模式的領頭羊,品牌佔了先機。大潤發遲來的轉變,最終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還是能做到後發先至,超越先來者,暫時仍待時間證明。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掌握中概股最新動態,訂閱我們的新聞郵件

新股

Mao Geping eyes listing in Hong Kong, but family-business may not be the cup tea of the market

毛戈平轉闖港交所 市場憂家族色彩濃

毛戈平化妝品尋求A股上市多年未果,今年1月正式轉向香港上市。公司近年銷售增長快速,但過份依賴創始人名氣可能是該公司最大的投資風險。 重點: 毛戈平超過九成營收來自彩妝和護膚產品,去年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58%和88.6%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管理企業,6名執行董事中有5名是家族成員,包括毛戈平夫婦。 羅小芹 毛戈平因為《武則天》知名藝人劉曉慶化妝而在行內嶄露頭角,2000年創立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毛戈平),於2016年12月以「A股國內彩妝第一股」聲勢申請上市,可惜事與願違,多次提交招股書均無功而還,公司本月8日轉移在港申請上市。 毛戈平的A股上市之路兜兜轉轉,與其業務表現關係不大,相反,近年公司化妝品銷售有不錯增長。它未能獲批,很大可能與監管機構顧慮公司收入過份依賴毛戈平的IP(知識產權)有關。 公司在招股書亦預警相關風險稱,核心產品以創始人命名,一旦毛個人存在不當行為,可能影響公司品牌形象,從而對公司的正常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又或如創始人未來減持、轉讓其持有股份或不再參與經營管理工作,均可能會對公司業務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若論基本面,毛戈平近年在高端化妝品市場有不錯的表現。根據招股書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2022年零售額計算,MAOGEPING品牌在中國頭十五大高端美妝市場排名十三,也是唯一的國貨美妝品牌,而排名較前的國際知名品牌包括法國L'Oréal、美國Estée Lauder和Nars等。 隨着國人審美和悅己意識增強,加上疫後消費品銷售回暖,去年化妝品銷售錄得穩步增長。根據《2023年中國化粧品市場行業發展與消費洞察》市調報告,去年中國化粧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5,169億元,同比增長6.4%,而同期毛戈平營收與淨利潤的增幅均跑贏整體化妝品市場。 去年盈收急升 在2021至2023年間,毛戈平營收分別為15.8億元、18.3億元和28.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31億元、3.52億元和6.64億元,特別是去年,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增長58%和88.6%。 過去三年,毛戈平的毛利率分別為83.4%、83.8%和84.8%,淨利潤率分別為21%、19.2%和23%。從成本結構看,營銷費用佔了大頭,甚至達到同期銷售成本的3倍以上,因疫情關係,2022年淨利潤率表現一般,幸好去年公司銷售成本同比雖增幅48%,低於營收和淨利潤的增幅,令淨利潤得以反彈,並超越2021年水平。 毛戈平目前擁有《MAOGEPING》和《至愛終生》兩大品牌,其中《MAOGEPING》為絕對核心品牌,該品牌在2021至2023年產品銷售收入佔比分別高達96.6%、98.4%和99%,正如前述,這是投資公司最大的風險所在。 從銷售渠道分析,去年線下直銷佔總銷售的51.7%,線上直銷佔33.5%。與再對上一年比較,線下與線上的銷售增長都有提速,只是線上直銷增速更快。線上渠道能夠快速定位目標消費群體,但通過線下終端體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所以線下銷售通常是化妝品公司重要的銷售渠道。 回顧過去三年,公司的經營現金流與營收同步增長,去年度經營現金流淨額約7億元,較2022年的3.9億元同比增長八成,至去年底現金等價物由2022年的8.88億元增長至11.37億元。然而,公司在港上市的招股書補充截至今年2月29日底止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公司現金等價物卻少了4.95億元,令流動資產淨值由去年底的11.7億元大減43%至今年2月底的6.65億元,公司未有披露原因,但相信與投資活動有關。 董事局屬毛家天下 還有一點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毛戈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管理企業,創始人毛戈平及其配偶汪立群為實際控制人,持有公司57.26%股權,毛戈平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汪立群為副董事長,連同毛戈平的姐姐毛霓萍、毛慧萍和汪立群的弟弟汪立華,合計控制公司約82%股權。 此外,公司的6名執行董事中,5人分別為毛戈平夫婦及3名家族成員,只有宋虹佺是唯一以重要高層加入董事局,宋早於2002年加入,現為總裁兼MAOGEPING品牌事業部總經理,去年宋年薪為475萬元,年薪僅次創始人毛戈平的593.8萬元。 毛戈平的董事會架構可能是它過往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位專注品牌價值的創始人,以及執行力出眾的管理層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家族成員的管治模式最易受人詬病,因為很難排除實際控制人利用其控制權左右公司發展的重大決定,有可能造成損害公司及股東們利益的風險,這是認購該公司新股的投資者需要特別留意。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utostreets passes Hong Kong listing hearing

政策力撐二手交易 汽車街爭高估值上市

這家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已通過港交所聆訊,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首次公開招股 重點: 汽車街計劃在香港上市,以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地位獲得高估值,希望集資不低於1億美元 隨著政府推動行業發展,同時消費者變得愈發精打細算,預計未來五年中國二手車銷量增長將加速      陽歌 中國二手車交易服商汽車街發展有限公司在2月份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請中,其提供的過去三年運營數據並不令人興奮。但仔細閱讀上周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的申請,會發現面對未來幾年的強勁增長,這家公司可能已經掌握了主動權。 成立10年的汽車街有很多優勢,並且對自己的估值似乎寄予了厚望。它是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上市文件顯示,2022年它在中國的二手車交易平台的佔比為12.6%。美國二手車權威公司Cox Automotive是其第二大股東,持有11%的股份。 與此同時,公司似能從未來幾年中國二手車的預期繁榮中受益,推動這種繁榮出現的有兩個因素。一是政府最近對回收利用的支持。另一是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會促使越來越精打細算的消費者購買二手車。 這種繁榮可能會與過去三年中國二手車市場的疲軟形成鮮明對比,在2021年至2022年內地實施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令這個市場增長疲軟。2023年上半年限制措施最終取消,很多人被感染,二手車市場更加疲軟。疫情期間,二手車交易比新車受到的影響更大,因為買家往往無法參加線下拍賣,這是常見的二手車銷售渠道。 汽車街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間,中國二手車市場年增長率僅為6.9%,去年二手車銷量1,440萬輛。但在我們上面提到的因素推動下,預計2023年至2028年,增長率將大幅加速至每年13.7%。 政策方面,國務院3月公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對二手車交易的支持。一個月後,商務部也推出類似計劃,制定從去年到2028年二手車交易量增長45%的目標。 當中央政府發出此類具體信息時,地方政府通常會跟著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汽車街指出,上海、濟南等大城市,以及湖南省都已公佈了促進二手車交易的規定。有了政府支持,像汽車街這樣的公司似乎做好準備,即將在需求激增時獲得大幅增長。 估值是否太樂觀 汽車街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有利的位置,希望獲得遠超國內外同行的估值。它的最佳比較對象是中國的汽車之家(ATHM.US; 2518.HK),後者目前的市盈率(P/E)和市銷率(P/S)分別為11倍和3倍。 如果以類似市盈率和市銷率計算,按照其2023年的收入和調整後利潤,汽車街的估值在1.5億至2億美元之間。即使取美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 Carmax (KMX.US)22倍的市銷率計算,汽車街的估值也只有3.25億美元。但權威媒體IFR的報道稱,公司的目標是在首次公開募股中籌集約1億美元,這表明它正在尋求8億美元或更高的估值。 上市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顯示,汽車街此前曾探討過在美國上市的可能,具體日期不詳。當時它的估值約為10億美元。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來看看該公司的財務數據,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所指出,這些數據看起來並不是太令人興奮。它們大致講述了相同的故事:新冠疫情對其業務造成了影響,汽車街在2022年經歷了急劇的業務放緩,然後在2023年開始反彈。 公司營收從2021年的6.78億元下降31%,至2022年的4.68億元,然後在去年小幅增長5%,達到4.92億元。汽車街指出,隨著疫情後生活恢復正常,增長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強勁加速,2023年下半年汽車交易量同比增長了21%。 公司的所有收入都來自各種汽車交易費用和服務費用,使其能夠在承擔較低風險的同時,保持相對較高的利潤率。在這三年時間里,其毛利率相對穩定,從2021年的62.8%降至2022年的60.9%,後又在2023年反彈至63.5%。 公司基本上是一家B2B服務提供商,主要與專業汽車賣家和買家合作,而非個人消費者。這些大客戶對其服務的信心不斷增強,這體現在公司從賣出的每輛汽車上獲得的收入不斷增加,從2021年的1,280元增長到去年的1,636元,增長了27%。 過去三年,公司的現金流均為正,且去年實現了1.07億元的調整後利潤,相比2022年的7,000萬元有所增加。其中一個不好的小信號是,公司的“交易成功率”在逐年下降,也就是成功完成交易的二手車佔發布車輛的百分比。該比例從2021年的73%下降到去年的僅46%,它將原因歸咎於越來越多的人將二手車掛牌出售,而購車者卻態度謹慎。 歸根結底,汽車街似處於相當有利的位置,可從中國二手車市場即將到來的繁榮中獲利,儘管它可能正尋求一個過於樂觀的高估值。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長緩慢虧損持續 縱目科技乏上市亮點

這家自動泊車解決方案研發商,去年虧損嚴重且收入增長乏力,僅錄得6%,不太可能給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點: 縱目科技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但因研發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長緩慢,虧損嚴重 如果能夠加快ADAS駕駛解決方案的商業化,這家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或許能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陳竹 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曾經被炒作得沸沸揚揚但隨後就被遺忘。但相關技術終於開始成熟,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等全球有遠見卓識的人提出了大膽的主張,並為推出全自動汽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時間表。在中國,隨著新一代電動汽車在這個擁擠的市場中爭奪注意力,採用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賣點。 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請在港交所上市,希望這股重新燃起的樂觀情緒能夠吸引投資者。在上周修訂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兩家承銷商華泰金融和法國巴黎的基礎上,增加中信里昂為承銷商,這三家二級公司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組合,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嘗試護航。 縱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國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請在類似於納斯達克的上海科創板上市,但最後又主動撤回了申請。 縱目科技由唐銳在2013年創立,主要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主攻軟件。這讓它有別於業內一眾公司,如計劃打造自己的自動駕駛車隊的小馬智行,和聚焦自動駕駛車輛傳感器的禾賽(HSAI.US)。 招股說明書顯示,縱目科技自成立以來已通過九輪融資,籌集資金22億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團(1810.HK),小米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堅定支持者,並於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NEV)。縱目科技的上一輪融資是在2022年3月,籌集資金近10億元。在那一輪融資中,公司估值超過90億元,躋身“獨角獸”俱樂部,獨角獸是指估值在10億美元或以上的初創企業。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開募股,能不能保持這麼高的估值則是另一回事,因為股市投資者最近對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遠沒有那麼慷慨了。禾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時,它的估值在25億美元左右,但上市後估值已跌至約5.5億美元。 縱目科技自稱是一家全自動駕駛技術的供應商,但其主要關注點是自動泊車,這是一種專門的自動駕駛應用,通常用於停車場或車庫等嚴格控制的封閉環境中。 在中國的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APS)市場,按2022年的銷售額計算,縱目科技在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2022年中國APS整體市場規模達81億,縱目科技佔4.9%。 公司還強調自己在APS的一個細分市場,即它所說的自動泊車輔助(APA)領域領先國內同行,市場份額達5.6%。 增長乏善可陳 在包括泊車和駕駛解決方案在內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市場,縱目科技僅佔1%的份額。中國ADAS市場經歷了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93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13億元。 2022年,縱目科技的泊車解決方案銷售收入為4億元,佔其全年總收入4.695億元的85%以上。駕駛解決方案業務則貢獻了剩餘的7,000萬元,表明這部分業務仍然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不過,縱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發費用都花在駕駛解決方案上,這似乎表明它對這部分業務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寄予了厚望。 縱目科技去年的營收僅錄得6%的增幅,達到4.98億元,這令人難免質疑它能否有效實現技術的商業化並擴大業務規模,尤其是考慮到它在該行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 雖然增長緩慢可能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擔憂,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研發支出巨大,該公司虧損嚴重。縱目科技報告稱,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計虧損超過15億元,其中去年虧損5.64億元。同期,該公司的研發支出總額接近10億元。 投資者應該注意的另一個重大風險,是它嚴重依賴少數關鍵客戶。2021 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72.5%,到去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間,最大客戶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額從28.5%增至43.8%。 雖然許多公司都面臨類似情況,但在中國迅速變化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這種風險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這個行業,今天的超級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縱目科技也有自己的優勢。其中之一是與商業夥伴的合作關係密切,這使它能夠不斷改進產品。公司表示,2022年與中國十大汽車製造商全都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這些製造商佔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72.1%。 投資者是否看好縱目科技的IPO,可能取決於該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業化步伐,特別是其ADAS駕駛解決方案,尤其是在該公司表示短期內盈利無望的情況下。 類似的邏輯可能也適用於越來越多嘗試赴港上市的自動駕駛公司,包括地平線機器人和黑芝麻智能。這些公司的表現將證明,投資者究竟是認為這類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加速增長,還是認為它們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imalaya files for IPO

挾首獲盈利之勢 喜馬拉雅三申上市

這家中國領先的播客平台,可能成為香港近年最熱門的科技股之一,它擁有龐大的忠實用戶群,並在最近實現了盈利 重點: 喜馬拉雅已申請在香港上市,據報道其早前曾在中國政府官員的壓力下,撤回了2021年在美國的IPO申請 去年,這家中國領先的播客平台首次實現淨利及和調整後盈利,因它在保持適度增長時又強化成本控制       陽歌 先是2021年嘗試紐約上市失敗,不久後又在香港提出IPO申請,但再次無疾而終。現在,領先的播客提供商喜馬拉雅控股希望自己的第三次IPO申請(這次也是在香港)能夠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對這家與喜馬拉雅山脈同名的公司來說,自前兩次提出申請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加上注重成本控制,喜馬拉雅的增長大幅放緩。但同樣重要的是,公司同時實現了淨利潤和調整後盈利,這壯舉就連行內巨頭Spotify (SPOT.US)都做不到。 對於很多中國科技公司來說,喜馬拉雅的故事並不讓人陌生,這些公司已經開始優先考慮盈利能力,而非單純的增長。對於尋求吸引海外投資者的中國科技公司來說,這個新焦點變得越來越重要,海外投資者對過去幾年增長急劇放緩的中國經濟變得更加不安。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是一家用戶生成內容供應商,這在中國是一個難度極大的領域,要求平台監控並刪除一切認為過於敏感的內容。在當前環境下,過於敏感的定義變得越來越嚴格,甚至提到經濟放緩都可能被認為是禁忌。 由於在行業的主導地位,喜馬拉雅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巨大的監控量。根據上週五提交的IPO上市文件,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的平台上有約4.88億條音頻內容,總時長約為36億分鐘,去年移動端用戶共花費長達18萬億分鐘的時間收聽其音頻內容。 公司的3.03億月活躍用戶(MAU)是相當忠實的群體,平均每天花130分鐘,相當於兩個多小時收聽喜馬拉雅的內容。雖然這個數字很高,但我們應該注意到,數字實際低於2021年的144分鐘。 但不管怎麼劃分,公司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因它的用戶聽眾人數相當於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據報道,正是這種影響力,促使中國政府官員向該公司施壓,要求其撤回2021年在紐約上市的申請,並將上市目的地改為香港。 最近,數據安全已成為中美兩國關注的重點,雙方都擔心某些公司持有的大量本土用戶數據,可能落入對方政府手中。眼下,這些擔憂正推動美國,嘗試逼迫字節跳動出售其在美國的業務TikTok。 在香港上市應該有助於喜馬拉雅避免此類數據安全問題,但降低監控平台上的海量內容,是一項堪比攀登喜馬拉雅山的挑戰,對於降低這項挑戰,它無能為力。 大牌承銷商 該公司最初的上市文件中沒有給出目標融資金額,這是港股IPO文件的慣例。但其承銷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國內巨頭中金公司為,顯示這是一筆不小的交易。 Spotify是該公司最接近的上市同行,目前的市銷率(P/S)為4.1倍,而中國在線視頻網站快手 (1024.HK)和愛奇藝(IQ.US)的市銷率則要低一些,分別為1.78倍和0.91倍。 有點諷刺的是,愛奇藝和快手雖然都實現了盈利,但市銷率卻較低,而Spotify還處於虧損狀態。這表明,由於對經濟放緩的擔憂,以及企業陷入監管麻煩的可能性增加,目前市場上的中國股票被嚴重低估了。 鑒於喜馬拉雅的市場領先地位,以及在中國的播客平台當中率先上市,假設其市銷率為2倍,略高於快手,那麼喜馬拉雅的市值將達到17億美元。這意味著,如果成功,此次IPO可能會籌集到遠遠超過1億美元的資金,這在當前市場是一個相對較大的金額。 正如我們所指,該公司現在的情況與前兩次申請上市時有所不同,現在更加註重盈利,而非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增長。在2021年實現收入增長44%後,2022年增長急劇下降至3.5%,去年僅為1.7%,收入61.6億元。 訂閱用戶增長也表現出類似的緩慢增長趨勢,月付費用戶從兩年前的1,490萬增至去年的1,580萬,僅增長6%。公司仍是中國播客市場絕對的領導者,去年佔據移動收聽市場60.5%的份額。但在這裡,我們也應注意到,與2021年上半年提出上市申請時71%的市場份額相比,這個數字一直在下滑。 雖然最近的營收增速不算太快,但公司的運營成本卻較之前提交申請時大幅下降。銷售及營銷開支從2021年的26.3億元下降到去年的20.7億元,降幅約為20%;同期行政開支從14.1億元降至去年的4.68億元,降幅超過三分之二。 對提高效率的關注,幫助公司去年將毛利率提高到56.3%,比2022年的51.9%提高了4個百分點。公司在2022年實現了淨盈利,但調整後,即剔除包括與股票價值變化和員工股票薪酬相關的成本後,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去年同時實現了淨利潤和調整後盈利,分別為37.4億元和2.24億元。 總言之,喜馬拉雅看起來像是最近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中更有趣的一家,這既是因為它的市場領先地位,也是因為它的盈利能力。高盛和中金等大牌機構承銷也是一個積極因素,這意味著,如果喜馬拉雅第三次上市嘗試成功的話,可能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強烈興趣。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能源類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長緩慢虧損持續 縱目科技乏上市亮點

這家自動泊車解決方案研發商,去年虧損嚴重且收入增長乏力,僅錄得6%,不太可能給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點: 縱目科技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但因研發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長緩慢,虧損嚴重 如果能夠加快ADAS駕駛解決方案的商業化,這家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或許能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陳竹 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曾經被炒作得沸沸揚揚但隨後就被遺忘。但相關技術終於開始成熟,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等全球有遠見卓識的人提出了大膽的主張,並為推出全自動汽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時間表。在中國,隨著新一代電動汽車在這個擁擠的市場中爭奪注意力,採用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賣點。 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請在港交所上市,希望這股重新燃起的樂觀情緒能夠吸引投資者。在上周修訂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兩家承銷商華泰金融和法國巴黎的基礎上,增加中信里昂為承銷商,這三家二級公司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組合,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嘗試護航。 縱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國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請在類似於納斯達克的上海科創板上市,但最後又主動撤回了申請。 縱目科技由唐銳在2013年創立,主要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主攻軟件。這讓它有別於業內一眾公司,如計劃打造自己的自動駕駛車隊的小馬智行,和聚焦自動駕駛車輛傳感器的禾賽(HSAI.US)。 招股說明書顯示,縱目科技自成立以來已通過九輪融資,籌集資金22億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團(1810.HK),小米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堅定支持者,並於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NEV)。縱目科技的上一輪融資是在2022年3月,籌集資金近10億元。在那一輪融資中,公司估值超過90億元,躋身“獨角獸”俱樂部,獨角獸是指估值在10億美元或以上的初創企業。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開募股,能不能保持這麼高的估值則是另一回事,因為股市投資者最近對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遠沒有那麼慷慨了。禾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時,它的估值在25億美元左右,但上市後估值已跌至約5.5億美元。 縱目科技自稱是一家全自動駕駛技術的供應商,但其主要關注點是自動泊車,這是一種專門的自動駕駛應用,通常用於停車場或車庫等嚴格控制的封閉環境中。 在中國的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APS)市場,按2022年的銷售額計算,縱目科技在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2022年中國APS整體市場規模達81億,縱目科技佔4.9%。 公司還強調自己在APS的一個細分市場,即它所說的自動泊車輔助(APA)領域領先國內同行,市場份額達5.6%。 增長乏善可陳 在包括泊車和駕駛解決方案在內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市場,縱目科技僅佔1%的份額。中國ADAS市場經歷了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93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13億元。 2022年,縱目科技的泊車解決方案銷售收入為4億元,佔其全年總收入4.695億元的85%以上。駕駛解決方案業務則貢獻了剩餘的7,000萬元,表明這部分業務仍然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不過,縱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發費用都花在駕駛解決方案上,這似乎表明它對這部分業務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寄予了厚望。 縱目科技去年的營收僅錄得6%的增幅,達到4.98億元,這令人難免質疑它能否有效實現技術的商業化並擴大業務規模,尤其是考慮到它在該行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 雖然增長緩慢可能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擔憂,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研發支出巨大,該公司虧損嚴重。縱目科技報告稱,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計虧損超過15億元,其中去年虧損5.64億元。同期,該公司的研發支出總額接近10億元。 投資者應該注意的另一個重大風險,是它嚴重依賴少數關鍵客戶。2021 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72.5%,到去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間,最大客戶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額從28.5%增至43.8%。 雖然許多公司都面臨類似情況,但在中國迅速變化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這種風險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這個行業,今天的超級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縱目科技也有自己的優勢。其中之一是與商業夥伴的合作關係密切,這使它能夠不斷改進產品。公司表示,2022年與中國十大汽車製造商全都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這些製造商佔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72.1%。 投資者是否看好縱目科技的IPO,可能取決於該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業化步伐,特別是其ADAS駕駛解決方案,尤其是在該公司表示短期內盈利無望的情況下。 類似的邏輯可能也適用於越來越多嘗試赴港上市的自動駕駛公司,包括地平線機器人和黑芝麻智能。這些公司的表現將證明,投資者究竟是認為這類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加速增長,還是認為它們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iu returns to growth

小牛電動能否再次高歌前行?

這家電瓶車製造商一季度銷量大幅上漲,扭轉了去年全年增長乏力的態勢 重點: 經歷了2023年收入下跌16%的艱難後,小牛電動稱一季度國內外銷量增長30%以上 公告發佈後的一周內,這家電瓶車製造商的股價較歷史低點上漲34%  譚英 2018年10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後,北京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NIU.US) 經歷了艱難的日子。2017年時,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鋰離子電池電瓶車銷售商,按銷量計算佔26%的市場份額,按價值計算佔39.5%。它在歐洲也高居第三位,按銷量計算佔據11.1%的市場份額。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其銷量大幅增長,從2017年的189,467輛增加到了2021年逾100萬輛。 之後增長開始放緩,其後更逆轉下跌,即便常州工廠的擴建將年產能提高到了200萬輛。2023年,年銷量回到71萬輛,較2022年下降15%,原因是電瓶車市場整體下滑,部分是鋰價飆升,導致電池組價格上漲所致。2023年下半年,鋰價開始回落,但小牛電動仍被迫關閉500家門店,至去年底,其在國內的門店數量減少至2,856家。 因此,公司上周發表報告稱一季度國內外銷量大幅反彈後,其股價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上漲了34%,為其搖搖欲墜的故事提供了急需的提振。小牛電動表示,一季度在中國的銷量同比增長35%至110,115輛,海外銷量(主要在歐洲)增長48%,達到19,024輛。 小牛電動表示,2月推出的高端電動自行車NXT,佔當季國內銷量的26%。據公司稱,推出兩周內,該車型的預售訂單就達到了10,000輛。它將強勁的國際增長歸功於“全面的產品線”和零售渠道擴張的進展。 “在新車型和銷售渠道擴大的帶動下,我們預計在2024年重獲增長動力,”公司表示,“對恢復增長的堅定信心,突顯了我們對行業領導地位的責任。”小牛電動首席執行官李彥在3月發佈去年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預計今年銷量將達到100萬至120萬輛。 在那次電話會議上,首席財務官周雯娟表示,公司預計一季度收入將增長約10%,遠低於上周宣佈的銷量增長。這意味著,在國內外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其平均售價同比下降,延續了去年的趨勢。 投資者更關注最新公告中增長恢復的情況,可能也對小牛電動的戰略規劃感到滿意。在發佈NXT的同時,公司2月還推出了電動摩托車NX和智能駕駛越野電動摩托車X3,標誌著公司向高端產品的戰略轉型,以抵銷消費者支出疲軟的影響。首席執行官李彥向財經雜誌《第一財經》表示,雖然競爭對手可能會降價,但小牛電動將繼續走高端路線,脫離過熱的低端市場。 巨大的潛在市場 李彥在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去年中國售價在3,500元以上的高端電瓶車市場規模在1,400萬至1,600萬輛,但小牛電動在該類別僅售出了約60萬輛。 除了走高端路線,小牛電動還有意在今年回歸擴張模式,計劃在國內開設1,000至2,000家門店,並嘗試直接向海外零售商分銷,認為這樣有助於建立品牌忠誠度。公司還致力於品牌推廣和營銷計劃,從直播到與中國領先的電子競技團隊京東電子競技俱樂部合作,後者是2023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的入圍者。 恢復增長看起來不錯,但小牛電動今年能維持整體好轉嗎?公司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最新財報仍有需要作很大的改進。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1.8%,至4.787億元,同期毛利率從22.5%降至19%。小牛電動報告稱,2023年四季度淨虧損1.302億元,較2022年的3,710萬元虧損有所擴大。 全年營收26億元,較2022年下降16.3%,去年毛利率為21.5%,較2022年的21.1%略有上升,小幅增長歸因於在中國市場新推出的高端產品。年度淨虧損從2022年的4,950萬元擴大至2023年的2.718億元。 雖然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小牛電動每輛電瓶車的收入繼續下降,但一個鼓舞人心的跡象是,下降速度同2023年相比似乎趨於平緩。去年第四季度,每輛電動車的平均收入為3,482元,同比下降21%。 總的來說,小牛電動似乎正在開始兌現走高端市場的承諾,並盡其所能應對艱難的市場環境。其市值為1.76億美元,市銷率為0.36倍,與九號公司(689009.SS)持平,後者擁有標誌性的賽格威(Segway)品牌,市值2.72億美元,市銷率0.36倍。兩者都落後於意大利的比亞喬集團(PIA.MI),後者製造的Vespa品牌電瓶車名氣更大、同樣具有標誌性意義,不過它的市銷率只有0.52倍,並沒有令人特別興奮。與小牛電動不同,九號公司和比亞喬集團都處於盈利狀態。 近幾個月,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四家分析機構,對小牛電動的股票給出的建議不是“買入”,就是“持有”。但一個積極的跡象是,隨著公司恢復增長,它們本月轉向了“買入”和“強力買入”。兩家提交財務預測的分析機構也預計,該公司今年將恢復盈利。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eekr steps on the IPO acclerator

憂市況逆轉 極氪趕美上市

據報道,隨著同行估值迅速下跌,這家新能源車企正在重啓紐約上市計劃 重點: 據報道,極氪已重啓IPO計劃,並降低融資目標,在中國新能源車企前景的惡化而進一步下跌之前上市 去年,公司的汽車銷售收入,同比從上半年的150%升幅,放緩至下半年的44% 陽歌 在因市場情緒疲弱而暫停赴美IPO後,新能源車企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突然猛踩油門,似乎想在情況進一步惡化之前上市。 這是我們根據路透社的最新報道做出的評估,報道稱公司已重啓赴紐約上市的計劃。事實上,自去年11月首次提交申請以來,極氪每個月都會定期更新招股說明書,距今最近的更新是在3月20日。 最新文件讓外界對極氪的近況有了一些瞭解,包括2023年全年的數據。更新文件顯示,極氪的銷售情況在去年下半年大幅放緩,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整體趨勢同步 。 與此同時,極氪的勁敵如理想汽車(LI.US; 2015.US)和蔚來(NIO.US: 9866.HK)的估值也迅速縮水,因為投資者為它們的持續虧損和銷售增長放緩感到擔憂。蔚來最近跨過了一座不甚光彩的里程碑,市銷率(P/S)正式跌破1倍,目前只有0.97倍。市銷率1倍本來沒有什麼可以說,但對於一家自認為處於熱門增長領域的公司來說,低於這個數字就相當尷尬。理想汽車的市銷率高於1倍,目前為1.84倍,但如果最近的趨勢持續下去,它可能很快也會跌破這個數。 鑒於極氪的情況與蔚來類似,它1倍的市銷率似乎是合適的,以此計算,按照最新招股說明書中的2023年銷售數據,該公司的市值為71億美元。這遠低於我們去年11月首次關注極氪IPO時,進行類似分析後得出的100億美元估值結果,大約是該公司在2023年2月融資時130億美元估值的一半。 據報道,估值迅速縮水促使極氪推遲了最初的上市計劃。但現在看來,該公司正急於在估值進一步下滑之前登陸資本市場。據路透社報道,極氪的籌款計劃已從之前10 億美元或以上的目標,降至5億美元左右,可見市場情緒不斷惡化。 此次IPO正值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整體疲軟之際。一季度,此類上市僅籌集資金4,690萬美元,低於上年同期的4.28億美元,成為2017年以來最慢的第一季度。 事實上,最近境外上市中國股票整體顯示出一些新的活力跡象,中國ETF-iShares MSCI (MCHI.US) 較1月底的近期低點上漲約10%。但由於對中國經濟快速放緩,以及西方限制進口中國製造的新能源汽車的擔憂,新能源汽車股逆勢而跌。反映這一點的是,近期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上漲,而同期蔚來的股價卻下跌了約30%。 銷售放緩 極氪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較晚,直到2021年10月才推出首款車型。它的最大優勢是擁有一批頂級支持者,其中以吉利汽車為首。吉利是中國領先的民營汽車製造商之一,除吉利品牌外,還擁有沃爾沃和路特斯等品牌。極氪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21年之前,但在那之前,它的所有收入都來自銷售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主要是賣給吉利旗下企業。 公司目前有四款車型在售,包括最初的Zeekr 001。招股說明書顯示,最新款是極氪高檔轎車車型,去年11月發佈,今年1月開始交付,目標客戶是“精通技術的成年人和家庭”。該公司認為自己是一個高端品牌,售價一般不低於30萬元,與蔚來的定位類似。 公司在2022年取得爆炸式增長,因為它在2021年10月才開始交付產品。去年的增長更能反映它未來的潛力,全年總收入從2022年的319億元增長到517億元,增幅達62%。以半年為單位,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後會發現,它的收入增長從上半年的136%大幅放緩至下半年的33%。 新能源汽車銷量目前約佔該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其增長趨勢也出現了類似的放緩,從去年上半年的約150%降至下半年的44%。 一個略顯積極的趨勢是,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增長了72%,超過了汽車交付量65%的增幅,這表明公司每輛車獲得的收入增加了。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隨著銷售開始放緩,去年很多新能源車企大部分時間都在降價。但這也可能反映出,在最初的Zeekr 001之後,極氪正在推出越來越高檔的車型,而Zeekr 001的起步價為30萬,處於目標區間的底部。 該公司表示,今年的目標是交付23萬輛新能源汽車,這幾乎是2023年交付的118,685輛的一倍。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顯示,公司在年初的銷量有望達到這一增速,1月和2月的總銷量同比增長134%,達到20,047輛。但在市場放緩的情況下,這種增長將越來越難以維持。 總言之,極氪的前景及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總體前景正迅速失去動力。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該公司突然如此急於重啓上市,它最終籌集到的資金甚至可能低於已經調低了的5億美元目標,因此估值可能會遠低於100億美元。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消費

Mao Geping eyes listing in Hong Kong, but family-business may not be the cup tea of the market

毛戈平轉闖港交所 市場憂家族色彩濃

毛戈平化妝品尋求A股上市多年未果,今年1月正式轉向香港上市。公司近年銷售增長快速,但過份依賴創始人名氣可能是該公司最大的投資風險。 重點: 毛戈平超過九成營收來自彩妝和護膚產品,去年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58%和88.6%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管理企業,6名執行董事中有5名是家族成員,包括毛戈平夫婦。 羅小芹 毛戈平因為《武則天》知名藝人劉曉慶化妝而在行內嶄露頭角,2000年創立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毛戈平),於2016年12月以「A股國內彩妝第一股」聲勢申請上市,可惜事與願違,多次提交招股書均無功而還,公司本月8日轉移在港申請上市。 毛戈平的A股上市之路兜兜轉轉,與其業務表現關係不大,相反,近年公司化妝品銷售有不錯增長。它未能獲批,很大可能與監管機構顧慮公司收入過份依賴毛戈平的IP(知識產權)有關。 公司在招股書亦預警相關風險稱,核心產品以創始人命名,一旦毛個人存在不當行為,可能影響公司品牌形象,從而對公司的正常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又或如創始人未來減持、轉讓其持有股份或不再參與經營管理工作,均可能會對公司業務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若論基本面,毛戈平近年在高端化妝品市場有不錯的表現。根據招股書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2022年零售額計算,MAOGEPING品牌在中國頭十五大高端美妝市場排名十三,也是唯一的國貨美妝品牌,而排名較前的國際知名品牌包括法國L'Oréal、美國Estée Lauder和Nars等。 隨着國人審美和悅己意識增強,加上疫後消費品銷售回暖,去年化妝品銷售錄得穩步增長。根據《2023年中國化粧品市場行業發展與消費洞察》市調報告,去年中國化粧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5,169億元,同比增長6.4%,而同期毛戈平營收與淨利潤的增幅均跑贏整體化妝品市場。 去年盈收急升 在2021至2023年間,毛戈平營收分別為15.8億元、18.3億元和28.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31億元、3.52億元和6.64億元,特別是去年,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增長58%和88.6%。 過去三年,毛戈平的毛利率分別為83.4%、83.8%和84.8%,淨利潤率分別為21%、19.2%和23%。從成本結構看,營銷費用佔了大頭,甚至達到同期銷售成本的3倍以上,因疫情關係,2022年淨利潤率表現一般,幸好去年公司銷售成本同比雖增幅48%,低於營收和淨利潤的增幅,令淨利潤得以反彈,並超越2021年水平。 毛戈平目前擁有《MAOGEPING》和《至愛終生》兩大品牌,其中《MAOGEPING》為絕對核心品牌,該品牌在2021至2023年產品銷售收入佔比分別高達96.6%、98.4%和99%,正如前述,這是投資公司最大的風險所在。 從銷售渠道分析,去年線下直銷佔總銷售的51.7%,線上直銷佔33.5%。與再對上一年比較,線下與線上的銷售增長都有提速,只是線上直銷增速更快。線上渠道能夠快速定位目標消費群體,但通過線下終端體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所以線下銷售通常是化妝品公司重要的銷售渠道。 回顧過去三年,公司的經營現金流與營收同步增長,去年度經營現金流淨額約7億元,較2022年的3.9億元同比增長八成,至去年底現金等價物由2022年的8.88億元增長至11.37億元。然而,公司在港上市的招股書補充截至今年2月29日底止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公司現金等價物卻少了4.95億元,令流動資產淨值由去年底的11.7億元大減43%至今年2月底的6.65億元,公司未有披露原因,但相信與投資活動有關。 董事局屬毛家天下 還有一點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毛戈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管理企業,創始人毛戈平及其配偶汪立群為實際控制人,持有公司57.26%股權,毛戈平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汪立群為副董事長,連同毛戈平的姐姐毛霓萍、毛慧萍和汪立群的弟弟汪立華,合計控制公司約82%股權。 此外,公司的6名執行董事中,5人分別為毛戈平夫婦及3名家族成員,只有宋虹佺是唯一以重要高層加入董事局,宋早於2002年加入,現為總裁兼MAOGEPING品牌事業部總經理,去年宋年薪為475萬元,年薪僅次創始人毛戈平的593.8萬元。 毛戈平的董事會架構可能是它過往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位專注品牌價值的創始人,以及執行力出眾的管理層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家族成員的管治模式最易受人詬病,因為很難排除實際控制人利用其控制權左右公司發展的重大決定,有可能造成損害公司及股東們利益的風險,這是認購該公司新股的投資者需要特別留意。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utostreets passes Hong Kong listing hearing

政策力撐二手交易 汽車街爭高估值上市

這家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已通過港交所聆訊,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首次公開招股 重點: 汽車街計劃在香港上市,以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地位獲得高估值,希望集資不低於1億美元 隨著政府推動行業發展,同時消費者變得愈發精打細算,預計未來五年中國二手車銷量增長將加速      陽歌 中國二手車交易服商汽車街發展有限公司在2月份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請中,其提供的過去三年運營數據並不令人興奮。但仔細閱讀上周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的申請,會發現面對未來幾年的強勁增長,這家公司可能已經掌握了主動權。 成立10年的汽車街有很多優勢,並且對自己的估值似乎寄予了厚望。它是中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上市文件顯示,2022年它在中國的二手車交易平台的佔比為12.6%。美國二手車權威公司Cox Automotive是其第二大股東,持有11%的股份。 與此同時,公司似能從未來幾年中國二手車的預期繁榮中受益,推動這種繁榮出現的有兩個因素。一是政府最近對回收利用的支持。另一是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會促使越來越精打細算的消費者購買二手車。 這種繁榮可能會與過去三年中國二手車市場的疲軟形成鮮明對比,在2021年至2022年內地實施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令這個市場增長疲軟。2023年上半年限制措施最終取消,很多人被感染,二手車市場更加疲軟。疫情期間,二手車交易比新車受到的影響更大,因為買家往往無法參加線下拍賣,這是常見的二手車銷售渠道。 汽車街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間,中國二手車市場年增長率僅為6.9%,去年二手車銷量1,440萬輛。但在我們上面提到的因素推動下,預計2023年至2028年,增長率將大幅加速至每年13.7%。 政策方面,國務院3月公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對二手車交易的支持。一個月後,商務部也推出類似計劃,制定從去年到2028年二手車交易量增長45%的目標。 當中央政府發出此類具體信息時,地方政府通常會跟著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汽車街指出,上海、濟南等大城市,以及湖南省都已公佈了促進二手車交易的規定。有了政府支持,像汽車街這樣的公司似乎做好準備,即將在需求激增時獲得大幅增長。 估值是否太樂觀 汽車街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有利的位置,希望獲得遠超國內外同行的估值。它的最佳比較對象是中國的汽車之家(ATHM.US; 2518.HK),後者目前的市盈率(P/E)和市銷率(P/S)分別為11倍和3倍。 如果以類似市盈率和市銷率計算,按照其2023年的收入和調整後利潤,汽車街的估值在1.5億至2億美元之間。即使取美國領先的二手車交易商 Carmax (KMX.US)22倍的市銷率計算,汽車街的估值也只有3.25億美元。但權威媒體IFR的報道稱,公司的目標是在首次公開募股中籌集約1億美元,這表明它正在尋求8億美元或更高的估值。 上市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顯示,汽車街此前曾探討過在美國上市的可能,具體日期不詳。當時它的估值約為10億美元。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來看看該公司的財務數據,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所指出,這些數據看起來並不是太令人興奮。它們大致講述了相同的故事:新冠疫情對其業務造成了影響,汽車街在2022年經歷了急劇的業務放緩,然後在2023年開始反彈。 公司營收從2021年的6.78億元下降31%,至2022年的4.68億元,然後在去年小幅增長5%,達到4.92億元。汽車街指出,隨著疫情後生活恢復正常,增長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強勁加速,2023年下半年汽車交易量同比增長了21%。 公司的所有收入都來自各種汽車交易費用和服務費用,使其能夠在承擔較低風險的同時,保持相對較高的利潤率。在這三年時間里,其毛利率相對穩定,從2021年的62.8%降至2022年的60.9%,後又在2023年反彈至63.5%。 公司基本上是一家B2B服務提供商,主要與專業汽車賣家和買家合作,而非個人消費者。這些大客戶對其服務的信心不斷增強,這體現在公司從賣出的每輛汽車上獲得的收入不斷增加,從2021年的1,280元增長到去年的1,636元,增長了27%。 過去三年,公司的現金流均為正,且去年實現了1.07億元的調整後利潤,相比2022年的7,000萬元有所增加。其中一個不好的小信號是,公司的“交易成功率”在逐年下降,也就是成功完成交易的二手車佔發布車輛的百分比。該比例從2021年的73%下降到去年的僅46%,它將原因歸咎於越來越多的人將二手車掛牌出售,而購車者卻態度謹慎。 歸根結底,汽車街似處於相當有利的位置,可從中國二手車市場即將到來的繁榮中獲利,儘管它可能正尋求一個過於樂觀的高估值。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un Art Retail Group seeks transformation

贏盡對手輸給時代 大潤發謀轉型重生

近年電商崛起,網購盛行,令昔日在內地其門如市的大賣場面對極大困境,高鑫近日發盈警,業績按年轉盈為虧 重點: 高鑫上個財政年度虧損高達17億元 虧損主要來自關店而作出的減值,以及單價下跌所致   劉智恒 當港人每到周末周日搶著往深圳山姆購物時,昔日的內地大賣場「龍頭一哥」大潤發卻斯人獨憔悴,其母公司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808.HK)突發盈警,截至2024年3月底的財年業績轉盈為虧,蝕16億(2.2億美元)至17億元,再對上財年則錄得盈利7,800萬元。 虧損主要是來自關閉門店、固定資產減值,以及為商譽作減值所致。若不考慮此部分,則淨虧損約6至7億元,主要是業務調整,以及顧客囤貨習慣減弱,引致單價減少。 大潤發不斷關店 高鑫表示,將會關閉長期虧損的門店,亦會考慮出售不良資產,同時續在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等區域密集佈局。集團預期現金流仍充足,並為未來業務發展及應對市場競爭提供充足資金儲備。 事實上,在網上購物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味靠平招徠的大賣場,其經營模式顯得有點兒過時。高鑫不斷收縮旗下門店的數目,截至2023年3月的財年,門店總數為582家,相比上一財年的602家減少了20家。市場非正式統計,2023全年,大潤發門店出現集體關閉潮,涉及的數目高達13間。 難怪高鑫的主席黃明端曾感慨萬千道:「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業務衰退下,高鑫的業績日走下坡,2022的財年虧損7.3億元,2023財年雖反彈微賺7,800萬元,但2024財年又再虧損逾16億元。今年2月,母公司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董事長蔡崇信也開腔,向投資者表示考慮慢慢退出傳統零售業務。 山姆逆境突圍 面對電商的不斷碾壓,傳統大賣場顯得無力招架,在極其劣勢下,沃爾瑪(WMT.US)旗下的山姆成為市場奇皅,它採用倉儲加付費會員模式,在逆境中殺出一條血路。2022年時,中國沃爾瑪的收入1,070億元,光山姆店就佔去61%。去年第四季度沃爾瑪在內地銷售額達288億元,同比增長11.3%,集團表示全賴中國山姆及電商業務持續增長所致。 山姆的美國競爭對手好市多(COST.US)也採用類似模式,在中國取已設六家門店,並取得不錯的成績。 眼見競爭死敵另闢蹺徑,高鑫也從旁偷師,去年在揚州開設首家付費會員店—M會員店。該店是以現有大潤發門店改造而成,經營面積1.2萬平米,至去年9月底,付費會員已超過5萬名,集團更計劃,今年在南京和常州的門店,亦改為M會員店。 山姆店成功將垂死的沃爾瑪救活,令人對倉儲式付費會員店刮目相看。首先山姆收取每名會員260元,這筆費用即時為集團帶來現金流。但要明白,既然大賣場不用付費,人們為何要付費予山姆?這才是關鍵所在。 我們先說說傳統大賣場的經營模式,其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銷售貨物的收費,另外是收取商家的入場費、上架費或堆頭費。後者是大賣場主要收入來源,然而大賣場以入場費為首要考量點,往往忽略了消費者的實際需要,變成只要商家付得起錢,大多來者不拒,於是貨種繁雜,花多眼亂,但貨品是否吸引消費者,又屬另話。 貨種獨特價格低廉 山姆店與大賣場的不同,一是貨品,二是價格。先說貨品,傳統大賣場貨品動輒兩三萬款,物種雖多,卻不一定是大多消費者需要;而且同質化高,這類貨幾乎甚麼地方也可買得到。山姆精準挑選的商品約在3,000到4,000個SKU(Stock Keeping Unit,最少存貨單位),主力針對目標消費者的需要,一些品種更不是隨意在別的店鋪可以買到。 集團更有自家品牌Member’s Mark,商品數量約在800項,從日用品到烘焙食品,更時常出現爆品,如原味麻薯麵包、美式烤雞、榴蓮千層、瑞士卷等。此模式不但實現了差異化,自家產品的毛利率亦相對較高。 由於貨品精簡了,再以大手採購,通過深度綁定供貨商而獲得頗高議價能力,自然就容易取得高折扣。而且,如上所述,傳統大賣場收取上架費,商家付了一大堆費用,羊毛出在羊身上,會將成本轉嫁予消費者,於是出現大賣場的貨品貴過小賣店。山姆店並沒此問題,貨品價格較別的地方便宜,那消費者也願意付出會員費去進場購物。 還有,逛店體驗也十分重要,山姆店雖然以倉儲式經營,但在裝修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特別在貨品的擺設作出一番布局,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感受到不一樣。而且,部份山姆店旁邊也有別的大型遊樂地點或品牌店作為配套,如珠海店坐落於印像城,內有迪卡龍及不同商店,那消費者到山姆店,並非單純購日用品,而是作為一天的娛樂消費點。 山姆的成功讓高鑫狠下決心轉型,不過,在部署上高鑫肯定輸了先勢,山姆已成為該模式的領頭羊,品牌佔了先機。大潤發遲來的轉變,最終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還是能做到後發先至,超越先來者,暫時仍待時間證明。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Nayuki opens 205 franchsed stores

對手競相申港上市 奈雪的茶四面楚歌

繼去年決定在直營店外開展多元化經營後,截至3月底,這家高端茶飲的店面網絡已有205家加盟店 重點: 因季節性因素,奈雪的茶一季度新店開張速度有所放緩,公司還調整了加盟模式,希望擴大在小城市的影響力 自去年10月以來,至少有五家荼飲申請上市,令這家香港上市的茶飲商,在向投資者爭取資金的時候,增加了許多競爭 陽歌 茶飲連鎖店奈雪的茶控股有限公司(2150.HK)在最新季度業務更新的數據顯示,其門店數量增長急劇放緩、加盟業務亦起步緩慢;然而,值得關注的一點,並未出現在週四的文件里。這個未公開宣佈的事實,將是奈雪的茶最後一次以唯一在港上市的茶飲公司身份發佈,該行業通常也被稱作奶茶行業,源自它最著名的產品之一。 自去年10月以來,至少已有另外五家高端茶飲連鎖店申請在香港上市,包括1月提交IPO申請的行業領軍企業蜜雪冰城。其中,只有茶百道(2555.HK)過審,並於上周正式啓動上市,由本土巨頭中金公司和花旗承銷。 茶百道的上市首次提供了與奈雪的茶真實估值的比較,奈雪的茶2021年上市以來,一直是投資者在奶茶行業唯一的選擇。隨著新上市公司(就門店數量而言大部分都比奈雪的茶大)的出現,奈雪的茶在吸引投資者關注這一點上,面臨的競爭將大大增加,不得不加倍努力,才能保持他們對其增長故事的興趣。 奈雪的茶和許多同業在疫情期間都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因為中國嚴格的疫情防控,它們很多門店被迫關閉或面臨其他運營限制。更重要的是,它們售賣的高端茶飲大多是那種讓人“感覺良好”的產品,人們通常在進行社交時購買,而疫情期間社交相當有限。 因此,奈雪的茶和許多同行疫情期間都在虧錢,直到去年解除疫情防控後才恢復盈利。所以,在比較投資者喜歡誰時,看市銷率(P/S)比看常見的市盈率(P/E)更有用。 奈雪的茶市銷率只有0.72倍,考慮到任何成長型公司的估值普遍都應高於1倍,並且通常要高得多時,這個市銷率就顯得相當低了。茶百道上周提交的IPO啓動文件顯示,按每股17.5港元的IPO價格計算,其市值約為260億港元。以去年169億元的收入計算,該公司的市銷率為1.4倍,約是奈雪的茶的一倍。 但與咖啡連鎖運營商相比,茶百道這個市銷率也沒什麼值得興奮。本土咖啡巨頭瑞幸咖啡(LKNCY.US)和視中國為第二大市場的星巴克(SBUX.US)的市銷率都比它高,分別為2.1倍和2.7倍。 在這方面,關鍵是投資者對現在新入市的這批高端茶飲製造商非常謹慎,因為激烈的競爭可能會迫使其中一些在未來幾年倒閉。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看到,這些股票在未來一兩年內流入市場時面臨一定的壓力。 增長緩慢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看看最新季報。報告顯示,奈雪的茶一季度新店開業速度明顯放緩,這通常是天氣寒冷抑制消費所致。本季度,新開直營門店23家,截至3月底,門店總數達到1,597家。與去年第四季度的214家新店和第三季度的166家新店相比,新開店數量大幅放緩。 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最新的門店數量比2023年3月底的923家直營門店增加了70%以上。 繼去年決定進軍特許經營業務後,奈雪還於3月底首次透露,店面網絡新增205家加盟店。儘管如此,該公司約1,800家直營和加盟店的總數,仍遠遠落後於茶百道在去年9月底的近8,000家,與蜜雪冰城當時冠絕同行的3.6萬家門店更是沒法比。茶百島和蜜雪冰城幾乎所有門店都是加盟店。 奈雪還首次詳細討論了加盟計劃的進展情況,計劃旨在幫助它擴展到中國的三四線城市。此番討論似表明,公司在嘗試更激進的擴張,以趕上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前,仍在試驗這種商業模式。 公司表示:“業務方面,2024年2月,我們優化了對加盟商的要求,門店店型更靈活,面積要求有所下降,單店投資金額也下降到人民幣58萬元。這將幫助降低加盟商的資金壓力,助力加盟業務持續增長。” 投資者對新財報並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港股週五早盤奈雪的茶股價下跌3.8%。以此計算,該股今年迄今為止已經下跌了約30%,較2021年的IPO價格下跌了90%,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前面提到的投資者的懷疑態度。 加盟業務將不可避免地給奈雪的茶帶來新問題,最明顯的是品控和利潤率壓力。該公司目前的毛利率約為40%,相比之下,茶百道為34%,另外兩家已申請在香港上市的大型茶飲連鎖店滬上阿姨和古茗的毛利率約為31%。 總言之,由於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登陸港交所,投資者中短期內可能不會對奈雪太感興趣。但從長遠來看,如果公司能夠快速擴大加盟業務而不過多犧牲利潤率,它可能還可證明自己的吸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TG Duty-Free recovery is still clouded due to weak consumer sentiment

成本雖減消費下滑 中免復蘇仍待觀察

中國中免去年業績重拾增長動力,但今年首季度的表現卻有點停滯不前,市場憂慮內地消費前景 重點: 中免首季度盈利僅增長不足1%,收入更按年跌近一成 業績公布前,管理層又再出現變動   劉智恒 中國中免的曙光是否稍縱即逝?又或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年初中國旅遊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公布2023年業績快報時,收入及盈利分別按年增長24%及33.5%,加上去年底公布與國內機場達成的減租協議,均對中免利好,市場對公司股價的未來走勢,似又燃起了希望。 畢竟中免在2022年高峰時,每股高見280港元,市值近5,790億港元,但不到兩年間股價插水近七成半,蒸發近4,300億港元,眾多投資者高位被綁,當看見去年業績有可觀增長時,大家期望或股價能迎來一輪復修,甚至可以重拾失地。 首季業績乏亮點 然而近日中免公布的首季度業績快報,似乎情況又不如想像般樂觀,盈利按年增長只有0.33%至23億元,收入更不升反跌,按年跌近一成至188億元,毛利率與去年同期比較,則上升3.95個百分點至32.7%。 集團的生意額下跌,但盈利得以保持,很明顯是減省了成本,這全賴去年底與機場達成減少分成協議的結果。 根據新協議,首都機場T2、T3航站樓和上海虹橋、浦東機場對中免商城的提成比例,分別由47.5%、43.5%、42.5%調整至18%至36%之間。綜合計算,平均分成比例約在20%至25%,較原有比例大幅下降。另外,租金保底費亦同時下調,首都機場由每年約30億元降至不到6億元;上海兩機場由原來的年均約61億元,降至年均約7億元。 由於分成的比例是今年1月實施,即是在首季度業績上已可反映,相信若非大幅度下調分成比例,中免很大機會首季盈利按年出現倒退。 消費單價滑落 海南島在政策扶持下,免簽證國家不斷增加,中免在海南島深耕六年,省內有六家離島免稅店,包括全球前兩大的免稅商業綜合體,海口國際免稅城和三亞國際免稅城,擁有絕對優勢,但中免仍然未能提升收入,怪不得讓市場失望透頂。分析問題,結論很大機會只有一個,就是內地的消費力的下降,特別是奢侈品。 據海口海關統計,今年2月10日至17日,海口海關共監管離島免稅購物金額24.9億元,購物人數近29.8萬人次,人均消費8,358元。與2023年春節假期相比,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金額增長近六成,購物人數增長近九成,可客戶單價竟下滑了16%。 中免公布首季業績快報後,股價接近原地踏步,之後幾天更接連下跌,全周跌8.3%,至68.2港元,可見市場對公司的表現有一定保留,暫時也不敢寄以厚望。多家投資銀行都將中免的目標價下調,反映投行也對公司的前景仍然審慎。 投行紛降目標價 建銀國際指中免的收入及盈利率增長較慢,將今明兩年的盈利預測下調17%及22%,目標價由105港元下調至94港元。麥格里在審視中免首季業績後,將今年至2026年的期內純利預測下調0.8%至1%,目標價由116港元降至115港元。 大和看得最淡,認為人均消費下跌將影響中免表現,將其評級由「買入」調低至「跑贏大市」,目標價由135港元大劈至80港元。 事實上,部份市場人士對中免2023年業績表現也過份樂觀,若細心留意,去年業績的理想,除本業增長外,很大程度來自公司的其他收入,當中包括利息收入、匯兌損益及政府補助。此部分由2022年度的4.2億元,增至去年的14.9億元,按年增逾兩倍半。其中最主要是來自新增大額定期存款,讓利息收入隨之大增加所致。 市場另一關注點,是過去一年中免管理層頻頻更替,公司在公布首季業績的前一周,發公告表示總經理王軒因工作調整,已申請辭去職務。 去年2月,彭輝卸任董事長後由李剛上任,豈料不到九個月,李剛突然病逝,由王軒出任主席。作為長線投資者,對於管理層頻頻變動十分關心,怕會對公司的發展方針有影響,並需要時間觀察新管理者的表現。 綜合分析,中免雖能大幅壓縮成本,但未來還看內地經濟及消費力的走向,現在只是首季情況,暫難下確切定論,投資者可續觀望,看接下來的季度表現。另外,內地政府或許會續有政策利好海南島或免稅品店,而中免的受惠情度會有多大,也是需要注意,然後再作出進一步決定。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醫療保健/生物技術

BenQ Hospital has stable business growth but lacks growth bright spots

明基醫院業務穩健 前景獨欠增長亮點

明基醫院是內地華東最大的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計劃集資擴大發展,正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重點: 明基醫院去年收入26.9億元,按年增長15% 上市集資所得,將用於擴建及升級現有醫院   劉智恒 今年初,專注治療腫瘤的民營醫院美中嘉和(2453.HK)在港上市,由於股份背後的投資者星光熠熠,有中金、中信及石藥(1093.HK)等,市場寄望甚殷,想不到上市首天即跌破定價超過三成,令市場大跌眼鏡。可幸後來陸續收復失地,股價拾級而上,上周五更報23港元,較上市價升逾六成。 在市場對民營醫院股的印像稍為復修下,台灣資金背境的明基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有望成為本地首家掛牌的綜合民營醫院股。 持兩家三級醫院 根據申請文件,明基醫院旗下有兩間醫院,分別是2008年開始營運的南京明基醫院,屬三級甲等醫院,另外是2013年開始營運的蘇州明基醫院,屬三級醫院。兩家醫院總運營面積合計約38萬平方米,註冊床位1,850張,擁有超900人的醫生團隊,去年門診次數超過200萬,住院手術逾 20,000宗。 明基醫院背後大股東是台灣上市企業佳世達科技(2352.TW),公司成立於1984年,主要從事信息技術、醫療事業、智能解決方案及網絡通訊事業。在液晶顯示器和投影機等領域,佳世達更居全球領先地位。另外,在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交易的綜合醫療服務供應商盛弘(8403. TWO),亦持有少量股份。 過去三年,明基醫院的業績均有增長,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別是22.2億元、23.4億元及26.9億元;盈利6,908萬元、8,955萬元及1.67億元。 過去多年,明基醫院在華東建立了一定的名聲,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醫療服務產生的收入計,2022年明基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在全國排名第五。以每張登記床位的平均收入計,在內地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中排名第一。 醫療市場持續增長 對於內地民營醫院的前景,仍然在上升態勢。內地整體醫療市場整體穩中向好,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預計內地醫療總支出在2026年達到12萬億元,2022年至2026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9.1%,並於2030年增至16.2萬億元 民營醫院的收入則由2017年的3,191億元增至2022年的6,07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3.7%。估計於2026年達到1.09萬億元,2022年至 2026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5.9%。 無可否認,醫療市場及民營醫院正處於穩定增長中,明基醫院亦在華東區站穩一席位,有相當知名度,業績也在穩步向上;但明基醫院缺乏一個增長亮點,能吸引投資者在現時疫弱的港股市場投下信心一票。 特別在資本市場,相比於醫藥或生物科技股份,民營醫療機構相關的股份相對乏爆炸點,前者有無限想像空間,後者的業務穩打穩紮,正所謂收入有數得計。強如海吉亞醫療(2453.HK),市值也不過179億元,市盈率在23倍水平。 缺乏擴張大計 明基醫院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住院服務,另外是門診服務,來自患者的每次住院平均支出,由2021年的19,142元跌至去年的17,042元,門診平均支出也出現飽和之態,過去三年分別是571元、599元及584元。公司去年整體收入能上升,全賴住院及門診人數提升所致。 然而,醫院目前的處理量已達到一定水平下,除非興建新醫院,否則不容易再有大幅增加,過去三年的床位數是1,600張、1,700張及1,850張,增長平穩,未來要大幅增長不易,因要考慮醫院是否有充足空間。至於平均床位周轉天數,分別是9.4天、9.2及8.2天,要增加周轉天數相信也不容易。 事實上,集團的毛利率也非吸引,經過之前努力,已由2021年的15.3%,提升至去年的18.9%,能否再有一個理想升幅,暫時很難說。若以現時看,毛利率較康寧醫院(2120.HK)的25.8%低,更遠遠及不上海吉亞的31.6%。 明基醫院表示,上市集資將用作擴建及升級現有醫院,部份或用於投資併購,另外是升級現時的「智慧醫院」。看見其未來發展,都只是在原有規模上構想,未見有新增醫院大計,亦乏在其它地區拓展的藍圖。 當然我們明白在內地要再建一家具規模醫院,除了涉及資金外,專業醫護人員也不易招聘,各地又有不同規限及要求;但若沒有一個更具前景的計劃,明基醫院的吸引力未夠強,特別在目前差勁的港股市場。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製藥燒錢迅速 英矽智能再衝港股

這家AI製藥企業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合計集資約4億美元,但其燒錢速度亦十分驚人,急需在更大的資本市場融資「續命」 重點: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按年增長70%,達到了5,118萬美元,其中有3,900萬美元來自藥物開發項目的對外授權 該公司目前還未有任何一種人工智能輔助開發藥物通過三期臨床試驗,若研發進展不順,將大幅影響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遞交的招股書失效之後,AI製藥企業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將與2023年底赴港申請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爭奪「亞太AI製藥第一股」的名號。 英矽智能成立於2014年,是一間AI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書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按年增長了70%,達到了5,118萬美元,其中有3,900萬美元來自藥物開發項目的對外授權。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連完成兩項對外授權交易,合同金額總額最高可達15億美元,其中與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讓英矽智能可以獲得8,000萬美元的首付款,這也是亞太地區的第一個AI新藥的專利授權合作。 英矽智能的業務主要包括管線藥物開發、藥物發現服務,以及軟件解決方案服務三大領域。其中,管線藥物開發服務是支柱業務,公司通過研發內部管線候選藥物,在其對外授權或實現商業化後產生收入,該分部去年貢獻收入3,902萬美元。 藥物發現服務是與藥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發的Pharma.AI平台發現與疾病有關的靶點,識別並進一步研發,從中收取服務費。軟件解決方案服務則是客戶使用Pharma.AI平台時,就該平台的存取權限收取的預付訂閱費。2023年,藥物發現服務以及軟件解決方案服務分別貢獻879.6萬美元和336.2萬美元,期間簽訂軟件客戶達50個,新增禮來(LLY.US)、諾和諾德(NVO.US)等大型藥企客戶。 在大額對外授權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財務表現稍為好轉,除了收入上升,淨虧損也按年減少1,019萬美元至2.11億美元。不過,儘管通過多種管道獲取收入,這間技術驅動公司燒錢速度仍然十分驚人,過去三年累計虧損達到5.6億美元。 在過去生物醫藥融資活躍的時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醫藥」的概念頗受資本青睞。自2014年成立以來,英矽智能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合計集資約4億美元,股東名單星光熠熠,包括啟明創投、創新工場、高瓴資本、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更獲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風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領投,公司的投後估值高達8.95億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77億美元,這個金額與不少通過港股《上市規則》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比較,其實已為數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資金消耗速度來看,可能無法維持一年的營運開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發開支為9,734萬美元,按年增長24.5%,行政開支亦高達1,734萬美元,當中包括勞工成本、股份薪酬開支等項目。 此外,公司的負債水平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動負債總額達到8.47億美元。由此可見,管理層或急於登上港股市場,獲得更為通暢的融資管道,為眾多管線的下一步研發提供資金。 AI製藥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擁有涵蓋纖維化、腫瘤學、免疫學和其他治療領域的15款候選藥物管線,其中6種已取得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選藥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產品,也是研發進展最快的管線。對於AI製藥行業來說,這款候選藥物也有重要意義,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發現靶點、並設計化合物的候選藥物。 過去兩年,由AI輔助研發並進入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不斷增加,但是目前還未有任何一種人工智能輔助開發的藥物通過了三期臨床試驗。部分AI設計的小分子藥物臨床研發進展不順,導致研發企業的市場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國AI製藥企業BenevolentAI(BAI.AS)曾備受矚目,但是其核心管線BEN-2293在II期試驗中未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公司隨後裁減一半員工,股價亦下跌超過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臨床項目,在中國和美國近40個研究中心同步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中美國2a期臨床試驗已於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給藥,在中國2a期臨床試驗預計將於2024年第四季完成,該候選藥物的研發情況,或對公司業務前景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港股和A股市場尚未有AI製藥企業上市,另一間衝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後一輪融資中,投後估值高達19.7億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餘。與其他AI製藥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僅擁有自我造血能力,通過管線授權持續產生營收,還擁有進展較快的自研管線,值得投資者長期留意。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ofoundBio to be bougth by Genmab

普方生物賣盤 中國藥企的出路?

最近多家中國相關的創新藥企被大型外國買家收購,該公司是其中最新一員 重點: 抗癌藥物製造商普方生物宣佈,丹麥公司Genmab將以18億美元收購它 這是過去四個月里第四家被外國公司收購的中國相關創新藥企       陽歌 在單打獨鬥多年後,中國創新藥企可能終於開始意識到,有個富裕的金主來料理自己的財務會輕鬆得多。普方生物成為其中最新一員,該公司上周宣布,丹麥公司Genmab A/S(GMAB.US)將以18億美元現金收購它。 過去四個月里,突然出現了一連串涉及中國創新藥企的類似交易,這是其中的最新一筆。一開始是英國巨頭阿斯利康(AZN.L)去年12月,宣布將以高達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亙喜生物。此後,至少又出現了三筆涉及收購中國藥企的交易,包括普方生物這筆交易在內,總交易數量已達到四筆。 今年才過去幾個月,意味著在今年剩下的時間里,我們很可能還會看到更多這樣的交易。我們稍後再來細說每一筆交易,它們中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但首先,我們來看看是什麼推動了這一新趨勢,以及為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這個趨勢才開始出現。 之前中國創新藥企基本上不會出現在外國股票市場上,直到2018年香港修改規則,允許此類公司上市(現在這類公司多數在香港上市)。在改變規則之前,香港要求大部分公司必須實現盈利才能在主板上市,而這個條件幾乎所有初創藥企都達不到。 規則變化推動大量公司在香港上市,也帶動了少量公司在美國上市,比如亙喜生物。這些公司大部分是研發前沿藥物的,其中很多藥物使用新一代高度靶向性療法來治療癌症。 在西方,此類公司通常會通過私人渠道獲取資金,直到研發的藥物進入後期臨床試驗階段。到那時,如果結果看上去很有希望,像阿斯利康這樣財力雄厚的大藥企,通常會介入並收購這些規模較小的初創公司,這些初創公司的投資者則會獲得可觀的利潤。 但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很多旗下藥物前景明朗的中國公司不是把自己賣給大公司,而是選擇自己上市,為耗資巨大的藥物研發提供資金。它們之所以能這麼做,是因為股市投資者願意以高估值購買它們的股票,即便大部分公司還需要數年才能盈利。 香港改變規則後不久,投資者對這些公司興趣濃厚,但過去三年里,濃厚興趣轉變成了悲觀情緒,導致許多上市藥企的股價暴跌。最初看好它們部分源於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很多公司都計劃在中國銷售自己的藥物。 事實證明,這些希望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中國通常要求提供大幅折扣,才會將藥物納入多數中國民眾的醫保。這一現實,加上新藥研發耗資巨大,導致很多公司的盈利被推遲數年。與此同時,股票買家對這些公司的耐心和興趣都在迅速減弱。 中美混血 瞭解了這個背景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Genmab計劃收購普方生物的交易。儘管普方生物自稱總部在西雅圖,但它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是一個中美混血兒。公司把它的研發中心放在了蘇州。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趙柏騰是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在得克薩斯大學獲博士學位。 公司有三款藥物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其中,最先進的藥物是rinatabart sesutecan (Rina-S),這是一款用於治療卵巢癌和其他實體瘤的尖端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該藥目前處於二期臨床試驗階段,並在今年1月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資格,這將有助於更快地將其推向市場。 就在兩個月前,普方生物宣佈完成了1.12億美元的B輪融資。公司的投資者包括奧博資本和禮來亞洲基金,後者是美國制藥巨頭禮來(LLY.US)在亞洲的風險投資公司,最近宣佈的幾家中國公司收購交易中都能看到這兩家公司的名字。 另外兩筆收購都是上個月宣佈的,全是非上市公司。腎臟藥物製造商信瑞諾表示,將被瑞士制藥巨頭諾華 (NOVN.SW)收購,但沒有透露收購條件。在另一筆交易中,精准癌症治療藥物製造商葆元醫藥表示,將以全股票交易方式被Nuvation Bio Inc. (NUVB.US) 收購。葆元醫藥表示,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它將持有Nuvation約33%的股份,按照Nuvation目前的市值計算,葆元醫藥的估值為2.4億美元。 這些交易涉及的金額各不相同,從葆元醫藥的2.4億美元到普方生物的18億美元,範圍涵蓋了大多數上市中國藥企的估值。四筆交易中有三筆涉及非上市公司,這一事實似乎表明,IPO前的制藥商可能是更受歡迎的收購目標,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更需要現金。 但上市公司也可能越來越多地成為收購目標,因為許多公司發現,要讓股市投資者繼續拿錢為它們的虧損業務埋單變得越來越困難。這類被收購的目標,可能包括與禮來等外國公司有關聯的藥企,例如1月在美國上市的博悅生物(AVBP.US)和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宜明昂科(1541.HK)。 這些公司大多擁有前景不錯的藥物,對於現金充裕的大型買家來說,這些藥物將成為其產品組合中的重要補充。現在,這些中國初創藥企終於意識到,單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家新的制藥公司是相當困難,而把自己賣給一個有錢的支持者往往會容易得多,因為後者可以為它們的虧損運營埋單。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uoyed by bumper earnings, the biotech has announced a share placement to raise HK$1.17 billion to invest in developing its portfolio of anti-cancer drugs.

康方生物首次年度獲利 配股再融資12億港元

康方生物對這次財報表現相當有信心,公佈第三日即宣佈再次配股融資,集資所得款項淨額將達到11.7億港元 重點: 本年度確認的技術合作收入為29.23億元,協助康方生物實現盈利19.42億元 該公司下一代值得期待的是產品是依沃西,是全球首個進入三期臨床的PD-1/VEGF雙抗   莫莉 在國產創新藥最「內捲」的PD-1賽道中,康方生物科技(開曼)有限公司(9926.HK)卻依靠差異化競爭成功突圍。受惠於授權收入的巨大貢獻和產品銷售的強勁表現,在2023年首次實現年度盈利。該公司上週一公佈2023年業績,全年實現收入45.26億元,按年增長440%。 康方生物的收入主要來自產品銷售以及技術授權,其中兩大獲批產品PD-1/CTLA-4 雙抗卡度尼利以及PD-1單抗派安普利帶來的銷售額為16.31億元,按年增長48%。另一部分則來自與美國藥企Summit Therapeutics(SMMT.US)達成的對外授權合作收入,本年度確認的技術合作收入為29.23億元。 在大額技術授權收入的加持下,康方生物實現盈利19.42億元。即使剔除技術授權及合作收入,其年度淨虧損也從2022年的14.26億元,大幅收窄至7.88億元,可見商業化道路已邁出堅實一步。 但是,財報公佈翌日,適逢生物醫藥板塊下跌,康方生物的股價單日下跌3.7%至49.95港元。投行花旗銀行的最新研報稱,為了反映最新的銷售趨勢,將康方生物2024和2025財年收入預測分別上調10%和6%,並看好PD-1/VEGF雙抗依沃西即將於二季度公佈的臨床資料和商業化前景。 康方生物顯然也對這次財報表現相當有信心。財報公佈後的第三天,康方生物宣佈再次配股融資,以每股47.65港元的價格,向至少六名承配人配售總計2,480萬股股份,該價格較前一交易日的收市價50.70港元低6.02%,預計所得款項淨額為11.7億港元。 對於這次集資,康方生物稱65%的款項將直接投入到研發中,包括推動多個臨床前項目進入新藥申請階段,開發先進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平台,以及加速卡度尼利等藥物的全球臨床試驗,另有25%的資金將用於卡度尼利和依沃西的商業化進程。 事實上,康方生物並不缺錢。截至2023年底,公司的流動資產總值為56.8億元,而全年的研發總投入為12.54億元,行銷費用為8.9億元。換言之,公司手頭資金至少可以支持未來兩到三年的營運。選擇此刻配股融資,或許是公司希望在股價位於相對高位時,及時將扭虧為盈的利好兌現,為之後更多的研發管線儲備「彈藥」。 自2020年4月在港交所上市以來,這已經是康方生物的第三次配股融資,加上上市集資所得,累計集資總額已超過50億元。在上市時,康方生物籌集了23.1億元資金,此後在2021年1月和2022年7月,通過配售股份的分別集資10.7億元和5.2億元。 盈利能否持久? 目前,康方生物的王牌產品卡度尼利是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腫瘤免疫雙抗藥物,「單藥雙靶點」的特性,使其在療效上顯著優於PD-1單抗或PD-1+CTLA-4單抗聯用療法,同時不良反應又低於聯用療法。2023年實現銷售額13.6億元,按年增長149%。不過,這款藥物是2022年6月才獲批用於復發/轉移性宮頸癌的二線和三線治療,半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5.46億元,2023年上半年實現銷售6.06億元,下半年7.5億元。銷售額的增速約20%,這可能與產品未進醫保,銷量未能快速上升。 另一項已上市產品是PD-1單抗派安普利,由正大天晴代為銷售。去年該藥物的銷售額僅有約2.73億元,按年下降56%,而2022年這個品種的增速是164%,在極為內捲的PD-1單抗賽道,派安普利的競爭力或已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康方生物下一代值得期待的是產品是依沃西,其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已授權給Summit  Therapeutics。依沃西是全球首個進入三期臨床的PD-1/VEGF雙抗,康方生物已經為其佈局肺癌、胰腺癌、乳腺癌、肝癌等16個適應症,正在進行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三期臨床試驗,並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三項突破性療法認定。 已經上市的卡度尼利,也在開展多項單藥及聯合用藥的臨床試驗研究,涵蓋胃癌、肺癌、肝癌、宮頸癌、胰腺癌等多個適應症,有6項研究處在三期臨床階段,未來如果有更多大適應症獲批,卡度尼利的銷量有望進一步拉升。 康方生物的這份收入暴漲440%的業績顯然足夠亮眼,但實現扭虧為盈離不開一次性的技術授權付款。從估值來看,康方生物的市盈率約為17.3倍,高於同樣深耕PD-1領域的復宏漢霖(2696.HK)的市盈率12.8倍。康方生物今年能否維持盈利狀態,還需產品銷售能否給予足夠支援。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財經

Fosun International: the slim-down must go on till debts paid off

復星一減再減 瘦身還債停不了

經歷2022年的流動性危機,復星國際持續「減重瘦身」,最新舉措是出售跨國保險公司Ageas股權 重點: 截至去年底,復星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為50.4%,較上年下降2.9個百分點 過去兩年復星出售資產回籠現金573億元       李世達 「我們以前在全世界『探礦』『開礦』,現在已經有足夠的『好礦』給我們挖,並且在這些領域是有優勢的。」復星國際有限公司(0656.HK)董事長郭廣昌,今年3月底在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如此說。 不再「找礦」,而要「挖深礦」、「挖好礦」是這家廣受矚目的中國民營集團自2022年以來的核心策略,換句話說,就是要減輕資產、甩掉負債,聚焦具有優勢的核心領域。而出售跨國保險公司Ageas最多8.19%股權,就是復星國際減重的最新舉措。 復星國際近日公告,向法國巴黎銀行(BNP)旗下的法巴人壽(BNP Cardif)出售歐洲保險公司Ageas最多1,540.1萬股或8.19%股權,總作價介乎6.26億至6.7億歐元(約48.5億至51.6億元),所得款項將用於一般資金用途。 復星國際表示,是次出售目標是精簡投資組合,聚焦公司核心業務,預計交易將帶來稅前利潤6,000萬至6,500萬歐元,而復星仍將持有Ageas的195.2萬股,持股比例跌至約1.03%。 這是復星國際繼1月出售葡萄牙商業銀行5.6%股權後,今年第二次出售金融資產。 兩年套現573億 今年1月,復星國際以2.35億歐元出售葡萄牙商業銀行(Millennium bcp)的5.6%股份,仍保留20%以上的股份。隨後至今年3月中旬,有消息稱復星國際願意進一步出售剩餘的20%股份,約值8.4億歐元,目前未有進一步消息。 自2022年遭穆迪列入下調觀察名單後,復星集團一改「買買買」策略,提出多項「瘦身」計劃,持續變賣子公司股權及資產,包括南鋼股份、建龍股份、泛亞航運、Ameritrust Group等。2023年全年回籠現金273億元,加上2022年的300億元,復星這兩年已收回573億元現金。 儘管出售資產的行動持續,復星確實在減債瘦身的道路上取得成果。 截至2023年末,集團合併報表層面的有息債務為2,119.2億元,較2022年末降低150億元,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為50.4%,較2022年12月31日下降2.9個百分點。在去年半年報中,復星便已宣布未來12個月已無大額美元債償付壓力。2023年中,標普將復星國際評級展望上調為「穩定」。 不過,雖然集團的中長期債務佔總債務比例,由2022年底的53.2%提升到55%。不超過12個月的短期債務也從2022年底的1,062.8億元減少至953.7億元,但仍高於集團持有現金924.6億元。 核心業務漸趨穩定 因此割肉還債還要繼續,而郭董從不吝惜出售優質資產。 路透社上月報道,復星國際正考慮出售復星旅文(1992.HK)旗下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或全部資產,以及核心資產Club Med部分股份。要知道,這兩大核心業務去年都創下歷史新高,可說是集團重要的「搖錢樹」。而復星對此消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但至今尚未有進一步消息。 翻開復星國際2023年年報,去年集團總收入達1,982億元,同比增長8.6%,股東應佔溢利13.8億元,2022年虧損8.3億元。旗下四大核心子公司豫園股份、復星醫藥、復星旅文和復星葡萄牙保險等均收入穩健,對復星營收貢獻率佔比達72%,核心產業的業務能力顯著提升。 花旗本月發布的報告指出,集團資產組合獲利能力改善,也帶動資產管理部分虧損收窄。 花旗認為大部份負面因素已在股價中反映,將其目標價由7.1元下調至6.3元,維持買入評級。 最重要是活下去 除了頻繁出售資產,復星也持續進行戰略布局,尤其是在醫藥與文旅領域。 去年7月,復星醫藥(2196.HK)與深圳坪山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要在坪山建設「復星醫藥大灣區總部」,打造復星醫藥「全球第二總部」。 今年3月,復星醫藥與深圳市引導基金等其他七方投資人,擬共同出資設立5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復星醫藥旗下復健資本通過深圳市公開遴選中標,獨家管理該基金。…
Zhongmiao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眾淼利潤率雖高企 別忽視業務及監管風險

這家由家電製造商海爾控股的保險代理公司已提交上市申請,由於主打企業保險並且採用了輕量化的成本結構,該公司盈利可觀 重點: 家電巨頭海爾集團支持的保險代理公司眾淼創科已申請在香港上市 該公司的收入基礎小,但通過聚焦利潤豐厚的企業保險,並採用輕量化的成本結構,公司利潤強勁 梁武仁 投資者對保險代理公司通常不會很感興趣,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們往往缺乏像那些科技公司那樣吸引人的增長故事。但任何一個尋找高盈利公司的人,不妨認真考慮一下眾淼創新科技(青島)股份有限公司。 乍一看,眾淼創科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它的多數股權由中國最著名的家電製造商之一海爾集團持有。但這家上周申請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真正的突出之處在於它的高利潤商業模式,該模式的基礎是專注於企業保險和輕量化的成本結構。 當然,眾淼創科也未能幸免於中國經濟迅速放緩的影響,近年來其收入增長放緩就表明瞭這一點。但即便如此,它仍然穩定地實現了盈利,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它高效的商業模式。 這家保險經紀公司的總收入在2023年同比增長約17%,達到1.74億元,較2022年24%的增長有所放緩。鑒於它收入基礎較小且2017年才成立,儘管收入增長速度平平,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並且同樣重要的是,它的毛利率超過40%,以致最後的純利率達20%。 眾淼創科的銷售成本,即每1美元收入的成本,主要是向分銷渠道合作夥伴和代理人支付的推薦費和傭金。而營業支出還不到其收入的四分之一。 相比之下,競爭對手泛華控股集團(FANH.US)去年的經營開支佔據了90%以上的收入,而線上保險公司水滴(WDH.US)實際上出現了營業虧損。平心而論,泛華控股集團和水滴的規模都比眾淼創科大得多,而且業務側重點不同,這會增加運營的複雜性和成本控制的難度。 但眾淼創科卓越的運營效率似乎確實表明,有時候越簡單越好。公司的運營相當精簡,圍繞主要的保險業務展開,不依賴投資收入,投資收入在經濟繁榮時期對很多保險公司來說可能都是賺錢,但在金融市場表現不佳時卻是一種負擔。 眾淼創科還有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向企業而非消費者銷售保險。因為企業經常購買長期保單,此類保險可以成為更穩定的收入來源。針對公司的保障計劃往往也更複雜,因此保險公司的收費可以更高。 眾淼創科主要面向企業銷售的財產保險,去年的平均傭金比例接近18%,意味每收取100美元的保費,該公司能賺18美元。主要面向消費者的車險傭金,其比例則要低得多,僅為5.6%。眾淼創科同時面向企業和個人銷售的意外傷害保險,其傭金比例最高,達到30%以上。這麼高的傭金比例,意味儘管意外險在公司的總保費中所佔的份額較小,但對公司收入的貢獻巨大。 企業的側重點 總的來說,企業保險銷售佔眾淼創科保險收入的41%左右,去年的毛利率為66%。這遠高於個人保險24%的毛利率。因此,儘管企業保險的營收貢獻較小,但佔公司總毛利潤的三分之二。 眾淼創科由海爾旗下的一家實體於七年前創建,接管了海爾保險代理,該公司主要是為海爾的客戶提供服務。眾淼創科仍在向海爾銷售保險,但一直在減少對這一業務的依賴。去年,眾淼創科面向非海爾企業的銷售額,超過了來自海爾內部的貢獻。同時,面向消費者的銷售比例逐年下降,這對利潤率有利。 眾淼創科也確實存在弱點,主要是對少數承保方的高度依賴。其中,中國平安財產保險去年就佔眾淼創科收入的35%以上,前五大承保合作夥伴貢獻了近三分之二的銷售額。意味著哪怕是失去其中一個承保方,都可能給公司造成巨大打擊。 如果承銷商決定專注於自己的直接業務,競爭就是另外一個因素,尤其是對眾淼創科這樣的中間商來說。至於公司對海爾的依賴,也是一個潛在的弱點。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監管打壓的可能性一直都有,過去五六年里,監管部門對中國民營金融業的打壓非常常見。 撇開這些風險不談,眾淼創科最終需要證明,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它能夠在增長的同時保持利潤率,以保持投資者的興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將可吸引尋求穩定盈利公司的投資者。 目前,尚不清楚眾淼創科希望從香港IPO中籌集多少資金,也不清楚它將如何使用這筆資金。該公司從運營中產生現金,但也一直在從外部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最近的一次是在2021年,從海爾員工創建的一個團體里籌集了1,400萬元,這筆交易中公司的估值約為9.3億元。 按照這個估值,根據眾淼創科2021年的淨利潤計算,其市盈率超過30倍。即便按照2023年更高的利潤計算,市盈率也遠遠超過20倍,遠高於泛華的4.7倍,但非常接近水滴的23倍。眾淼創科卓越的盈利能力,可能為其在香港上市時獲得更高的估值提供了理由。 能否以如此高的估值向投資者出售股票,可能取決於它能否讓投資者相信,它良好的利潤率從長遠來看是可以持續的。加速實現更強勁的營收增長(可能通過收購實現),也可能會增強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ian Tu Capital tumbles into the red

IPO市場陷困境 天圖急轉策略應對

這家風險投資公司去年錄得8.14億元投資虧損,2022年則錄3.37億元收益 重點: 天圖投資去年轉盈為虧,錄得淨虧損8.73億元, 2022年則有盈利5.59億元 這家風險投資公司正受香港IPO市場疲軟的打擊,這原是它處置消費相關投資的主要市場 陽歌 主要一大收入來源枯竭時,你會怎麼做? 這是天圖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973.HK)首份財報中的核心問題,公司去年成為中國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風險投資公司,也算是創造了歷史。不幸的是,由於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不足,去年在港上市的新股相對較少,跌至20年來的最低點。 對天圖投資這樣的公司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們嚴重依賴IPO來回收對企業的投資。隨著這種“退出”策略變得越來越難,天圖投資表示正在轉向“不依賴IPO退出的投資策略”,比如把所持股份賣給其他買家。 最重要的是,天圖投資去年陷入嚴重虧損,改變了2022年的盈利局面,原因是它的資產處置收入下降,現有資產價值也出現下跌。公司在復活節前的週四發布的業績顯示,去年虧損 8.73億元,相比下2022年則取得了5.59億元的利潤。 大部分虧損源於去年8.14億元的投資損失,扭轉了2022年3.37億元的收益。公司還取得了其他一些收入,主要來自管理費。但即便是管理費,去年也從2022年同期的4,600萬元下降3%至4,460萬元。 復活節加上周末的長假結束後,天圖投資的股價週二上漲了2.3%。但自3月初發佈盈警,預示2023年出現巨額虧損以來,公司的股價已下跌約23%。按約3.10港元的最新價格計算,相對去年10月6.50港元的上市價,現已縮水超過一半。 公司處境艱難,原因是多方面。它主要的關注點是消費公司,早期投資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乳製品製造商中國飛鶴(6186.HK)、茶飲銷售商奈雪的茶(2150.HK)和水果零售商百果園集團(2411.HK),現已全部在香港上市。 天圖投資的投資目標往往會設法登陸香港交易所,而不是尋求在中國國內的A股市場或美國上市(最受中國公司歡迎的另外兩大上市地點),這並非偶然。香港投資者對這種消費類股票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該類股票通常增長較慢,並通過派息來吸引投資者。 相比之下,美國投資者傳統上青睞來自科技和制藥等高增長領域,以及新能源等新興行業的公司。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為監管機構扮演著公司在上海和深圳上市時的把關人角色。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能源、微芯片等北京重點發展領域的公司,往往會在上市申請人中獲得優先考慮。 低迷的香港股市 這一切都將我們帶回香港,那是其投資的公司最青睞的上市地點,但香港正遭受數十年來最糟糕的市場情緒。天圖投資指出,基準恒生指數去年下跌了14%,並表示,另一個追蹤中國消費類股的指數今年迄今已下跌12%。 普華永道的數據顯示,在市場情緒如此低迷下,去年只有73家公司能夠在香港上市,籌資463億港元。籌資總額尤其疲軟,較2022年下降56%,為20年來最低。在成功上市的企業中,消費品和服務是最大的群體,佔所有新上市公司的29%。 GlobalData的數據顯示,IPO市場的疲軟,也打擊了對中國企業的整體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它們在去年下降了27%至426億美元。 隨著市場下滑,天圖投資指出,它管理的資產價值從去年3月底的255億元,降至去年底的244億元。公司表示,去年通過資產處置獲得了4.33億元的資金,但未提供2022年的可比數據。 但在去年的IPO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的三年多時間里,通過資產處置產生了40億元的收入,平均每年12.3億元。這意味著,公司去年從資產處置中獲得的收益,可能比前幾年減少了三分之二或更多。 天圖投資表示,作為轉向IPO替代方案的一部分,它將尋求與政府優先事項更一致的投資。在目前的環境,這個決定看起來相當明智,因為中國的許多大型國有投資公司都喜歡購買這類資產,以示對政府的支持。不幸的是,天圖投資通常瞄准的基本消費相關企業,並不是北京方面優先考慮的對象。 不過,天圖投資正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況。雖然它去年推出的五隻新基金中,有四支瞄准了消費品和服務,但第五支基金著眼於生物技術。公司去年的最新投資之一是上海悅鯤,這是一家經營智能回收系統的企業。生物技術和回收利用都是更有可能吸引大型國有投資者,或獲准在上海或深圳上市的高科技領域。 隨著天圖投資的戰略轉變,其估值水平與全球同行相比有大幅折讓。它的市淨率(P/B)只有0.28倍,相當於美國私募股權巨頭凱雷集團(CG.US)和KKR (KKR. US) 3.3倍和3.9倍的零頭。 在轉型過程中,公司不需要擔心現金問題,因為截至去年底其資金儲備達到11.1億元,幾乎是上一年6.14億元的一倍。而且確實,香港股市有望在未來幾年,隨著中國經濟企穩而有所改善。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uzhou Bank's profit climbs

瀘州銀行表面美好 實賴投資收益推升盈利

儘管有跡象表明貸款違約現象增加,但主要得益於非經營性投資收益,這家地方銀行去年利潤強勁增長 重點: 儘管淨利息收入萎縮,但受投資收益推動,瀘州銀行去年利潤增長23% 雖然該公司不良貸款率下降,但違約風險最大的貸款卻有所增加 梁武仁 就一家公司的財務表現而言,最引人注目的數字往往並不能說明全部情況。對中國的銀行來說尤其如此,往往需要對它們的財報進行拆分,才能瞭解真實情況。對中國數百家地方銀行來說,情況甚至可能更加棘手,這些銀行往往處於各種相互角逐的力量的交匯處,包括需要服務地方權力的同時,亦要努力實現盈利。 瀘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983.HK)的最新業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乍一看,你可能覺得總部位於四川瀘州的地方銀行表現相當不錯,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困境。但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它的最新年報 會發現,對於同行面臨的挑戰,它也難以幸免。 根據上週五發佈的財報,瀘州銀行去年淨利潤總計9.94億元,較2022年增長23%。對於一家中國銀行來說,這看起來相當令人羨慕,尤其是在當前經濟放緩,導致很多銀行違約率攀升。 它的同行中,天津銀行(1578.HK)2023年的利潤增長要慢得多,僅增長6%。行業巨頭中國工商銀行(1398.HK;601398.SH)尚未披露最新的年度業績,不過它去年上半年的利潤同比幾乎沒有增長。 誠然,工商銀行是中國最大的銀行,天津銀行的規模也比瀘州銀行大得多,因此這兩家銀行取得大幅增長的難度更大。但去年瀘州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實際上落後於天津銀行。這不禁讓人質疑瀘州銀行為何還能取得如此強勁的利潤增長。 瀘州銀行去年的淨利息收入(通常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實際上下降了約5%,儘管其貸款資產組合規模有所增長。這是因為隨著中國降低利率,它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下降了。但利率下降提高了債券收益,推高了債券價格和瀘州銀行持有的債券價值。由此產生的投資價值增長,幫助銀行的經營利潤增長了20%以上。 瀘州銀行對投資資產的歸類方式對它自己有利。銀行將一半以上投資資產價值變動計入經營收入,它們直接流入淨利潤。而根據國際會計准則,確認資產價值變化的另一種選擇是將其歸為“其他綜合收益”,不計入淨利潤。 這使得銀行在如何歸類投資資產方面有一定的餘地,可能對它們的淨利潤產生重大影響。 例如,天津銀行就採取了不同的做法,將投資資產價值變動從去年的營業利潤中剔除。因此,其投資收益的增幅遠不及瀘州銀行。這意味著,瀘州銀行去年利潤的大幅增長主要歸因於與其核心銀行業務無關的因素。 可疑類貸款 通過看似巧妙招數,公司的貸款在中國疲軟的經濟環境下似乎仍然表現不俗。但更深入地研究這些數字就會發現,它仍然與大多數同行一樣處於不穩定的境地。 截至2023年底,該行的不良貸款率從一年前的1.53%下降至1.36%。相比之下,最新的數據遠低於整個銀行業的1.6%和天津銀行的1.7%,與中國工商銀行去年6月底的比率持平。儘管多數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瀘州銀行仍有能力改善這一重要指標,這也應該能給人信心。 但也存在一些危險信號。首先,瀘州銀行去年為貸款預期減值損失計提了16億元。這比2022年增長了60%,相當於該行2023年利息淨收入的一半以上,這表明該行的前景並不像一些整體數據所暗示的那樣樂觀。 另一個警示信號是,去年瀘州銀行的可疑類貸款大幅增加,而次級類貸款大幅減少。可疑類貸款飆升意味著,隨著更多的次級類貸款被降級到較低的可疑類別,意味著該行的不良貸款數量可能在增加。該銀行的實際貸款損失也在大幅增長。總而言之,很難說瀘州銀行去年的貸款質量是否有所改善,而且事實很有可能恰恰相反。 瀘州銀行專注於企業貸款,這類貸款約佔其貸款總額的85%。該行逾35%的貸款來自建築和房地產行業的企業,這些行業正在應對持續低迷。去年底,該行房地產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4.8%,明顯高於其整體不良貸款率。 瀘州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充足,相當於不良貸款總額的三倍多。因此,它應該能夠應對貸款違約,而無需進一步提高潛在貸款減值的撥備。這一事實,再加上瀘州銀行去年相對溫和的貸款增長,似乎確實表明其風險管理比較謹慎。 瀘州銀行的情況突顯了中國的銀行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它們常常被迫放棄利潤增長以維持健康的風險水平。自2018年上市以來,它的股價已下跌約三分之一,加入大量失去投資者青睞的中國股票行列。儘管如此,它的市盈率為7.5倍,高於工商銀行的3.8倍和天津銀行的2.6倍。 總而言之,瀘州銀行不僅盈利,而且多年來盈利還一直在增長,儘管其中一些增長可能是由於非經營性因素所致。這使其有別於像錦州銀行這種陷入困境的地區性同業,後者在經歷了多年的困境後已被中國政府救助。不過,儘管利潤增長強勁,瀘州銀行的最新收益顯示,該公司也可能會像其他同行一樣陷入波濤洶湧的困境。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電子商務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any has applied to list its shares in Hong Kong after unsuccessfully shopping around mainland exchanges.

電商傲基科技求上市 漸降第三方平台依賴

這家曾多次申請在A股掛牌的跨境電商企業,最近轉戰港交所爭取集資上市 重點︰ 傲基科技去年盈利達5.2億元,按年增長133% 該公司近年持續降低對亞馬遜的倚賴,相關平台的收入佔比由2021年的83.9%,降至去年的53.8%   歐美美 中國跨境電商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從2019年從內地新三板退市後,曾先後衝刺上交所科創枝及深交所創業板,最終都無功而回。最近,這家主要通過亞馬遜(AMZN.US)等第三方平台從事跨境企業對客戶(B2C)業務,專注於提供Allewie、Ironck、Likimio、Shacerlin、Hostack和Fotosok等傢俱家居類產品的企業,毅然決定轉戰港交所,並找來華泰國際作為獨家保薦人。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銷售收入計,傲基科技的6個產品品類(包括床架、食品櫃、梳妝枱和梳妝椅等)在亞馬遜美國網站排名第一,去年旗下11個品牌的商品交易總額(GMV)超過1億元;其包括床架、床、冰箱、衣櫃及抽屜櫃等10個產品品類,在亞馬遜美國網站的市場份額也佔10%以上,而其產品在第三方電商平台的平均退貨率只有3.5%,處於行業最低水平。 根據初步招股文件,傲基科技過去三年的收入比較不穩,2021年達90.72億元,2022年跌至71億元,到去年再增至86.83億元;至於盈利方面,2021年虧損5.9億元,2022年成功轉盈,賺了2.23億元,去年再增長133%至5.2億元,主要因為毛利率持續改善,由2021年的20.9%,升至去年的34.5%。 公司在2021年虧損,主要與亞馬遜的封殺事件相關。當年正值中國跨境電商快速崛起之時,中國多家知名亞馬遜「大賣商」接連被亞馬遜封號,當中便包括傲基科技,另外還有帕拓遜、通拓、有棵樹等,所有熱銷產品都無法出售,嚴重影響這些電商的現金流,部份更不得不變賣資產套現保命。 亞馬遜當時解釋,封號是因為發現有賣家濫用評論,出現嚴重違規行為。亞馬遜雖然沒有直接說明,但意思上就是有賣家涉嫌參與俗稱「刷單刷好評」的虛假產品評論等。經過亞馬遜一連串調查後,各大電商平台的帳號也陸續解封,但也足以嚇怕一眾在亞馬遜平台做生意的中國商家。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及,當時在發現員工參與與亞馬遜事件有關的非官方推廣評分或評價的情況後,已立即要求所有相關員工於2021年5月停止使用非官方推廣評分或評價,同時開展內部審查,並對網店進行了檢查,以及實施相關補救措施。 經歷了亞馬遜事件之後,傲基科技也深明不得再過度依賴單一平台,通過亞馬遜銷售商品的佔比由2021年的83.9%,下降至去年的53.8%;而通過沃爾瑪(WMT.US)的佔比就由2021年的3%,增至去年的9.8%;Wayfair的佔比則由1.7%,增至去年的10%,至於包括eBay在內的其他平台的佔比就由2.2%,增至3.1%,公司也開始推進自營網站的銷售。 但從數據上看,傲基科技仍然十分依賴亞馬遜平台。 除了電商業務外,公司近年也加強物流解決方案業務,目前與超過700家電商公司提供物流解決方案,更設立了全球多級倉儲物流網路,截至去年底,在美國主要港口城市及歐洲營運27個海外倉儲設施。 加強物流業務 2021年,傲基科技物流解決方案的收入只有4.9億元,佔總收入5.4%,到2022年收入已增至7.75億元,佔總收入升至10.9%,去年該業務的佔比更大由提升至19%,收入比2022年增長1.13倍,達16.53億元。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提到,這次上市集資將用於擴張業務,以提升業務規模,包括建立全球打樣中心,以實現快速打樣及標準化;優化產品開發及減少產品開發開支,以及升級倉儲及物流系統等;其次是用於加強數位化,進一步完善資訊管理系統;另外就是用於潛在投資或併購,剩下的用於一般營運。 不過在目前中美關係仍然緊張的大局下,中國企業在美國做生意並不容易,不知何時會再受到制裁,高度依賴亞馬遜、沃爾瑪及Wayfair的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醒投資者,如果中美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我們無法向閣下保證日後我們的業務將不受影響。」公司也明言,美國政府可能不時實施可能對公司行業造成不利影響,或導致第三方電商平台政策出現變更,甚至影響公司的產品進入美國。 2012年至今,傲基科技完成4輪融資及8輪股權轉讓,當中投資者包括景林、深圳創投及紅杉等,每股代價從0.66元一直增至16.8元,翻了24.5倍,而按最後一輪融資每股售價16.8元計算,估值高達64.68億元。不過,港股今年表現疲軟,包括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京東(9618.HK; JD.US)等電商巨頭股價今年均錄得跌幅,如果傲基科技如果希望以理想估值登陸港交所,估計要花費一番功夫來說服投資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ST Group eyes Hong Kong IPO for the second time

營收毛利大躍進 聚水潭二次闖關

中國最大電商SaaS ERP供應商聚水潭更新申請文件,公布去年營收增長超三成,再次挑戰港股上市 重點: 公司去年是中國最大的電商SaaS ERP供貨商,市場份額達23.2% 2023年營收增長33.3%至6.9億元,毛利率提升10個百分點至62.3%      李世達 中國電商行業持續蓬勃發展,帶動為其提供配套服務的關聯產業茁壯成長,中國最大的電商SaaS ERP提供商聚水潭股份有限公司,繼去年6月10日遞表失敗後,近期更新申請文件,二度衝刺港股上市,並由中金公司與JP Morgan擔任聯席保薦人。 有中金公司和JP Morgan等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加持,通常會提高市場對公司上市的認可度與信心,尤其中金公司在中國市場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資源,可以幫助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拓展業務;而JP Morgan的參與則意味著能幫助聚水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更多關注。 SaaS指的是「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是一種以網絡為基礎的軟件交付模式,用戶通常通過雲端按需使用軟件服務,並以訂閱或使用量計費的方式付費。 ERP則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劃的縮寫,是一套集成的管理軟件系統,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地管理和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各部門之間的資訊共享和協作,提高業務流程的效率,加強對業務運營的控制和監督。 訂單處理效率全國最高 聚水潭成立於2014年,至今已開發出一整套雲端電商SaaS產品,幫助商家升級業務能力、提高業績表現併發展跨平台業務,同時降低部署和運營成本。 申請文件中稱,聚水潭雲端電商SaaS產品,能夠推動客戶與中國乃至全球逾400個電商平台連接。根據灼識咨詢資料,行業平均的平台連接量只有不到200個。截至2023年底,聚水潭SaaS客戶總數由2021年底的3.3萬名增長至6.2萬名,而行業平均客戶數不到2萬名。 此外,2023年聚水潭ERP平均每天能夠處理約6,500萬份訂單,單日最高訂單處理量達2.3億單,是中國訂單處理效率最高的電商SaaS ERP。 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以2023年相關收入計算,聚水潭是中國最大的電商SaaS ERP提供商,市場佔有率從2022年的20.7%進一步提升至23.2%。在中國電商運營SaaS市場中,按2023年SaaS總收入計算,聚水潭同樣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7.5%。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近年營收不斷增長,從2021年的4.3億元增加20.7%至2022年的5.2億元,並進一步增加33.3%至2023年的6.9億元。經營現金流入淨額從2022年的7,870萬元增加至2023年的2.1億元。 不過,聚水潭仍長期處於虧損狀態,2021年至2023年股東應佔虧損分別為2.5億元、5億元及4.9億元,近三年累計虧損12.4億元。…
SF Intra-city reports annual results

特約報道:解碼順豐同城實現全年盈利大增近1倍

中國第三方實時配送服務提供商順豐同城實現全年盈利,符合市場預期 重點: 2023 年收入人民幣123.87億元,增長21.1%,單量增長超過三成,淨利潤為 6,490萬元。公司擁有人應佔利潤人民幣5,060萬元,實現全年盈利 毛利為7.95億元,增長94%,毛利率提高 2.4個百分點至 6.4% 近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消費習慣改變,越來越多中國居民傾向於網上購物,而網絡購物的流行更是助長了這一趨勢,為實時配送行業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2023 年實時配送行業的訂單規模出現較明顯增長,錄得約408.8 億單,同比增長 22.8%。 實時配送蓬勃發展 隨著近年特別是疫情後市場消費模式轉變,市民購物由線下轉向線上,使實時配送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時期。從順豐同城(9699.HK)2023年業績顯示,公司在面向商家(2B)及面向消費者(2C) 乃至最後一公里配送業務上均錄得驕人增長,為同城配送業務共帶來人民幣123.87億元的穩健收入。主要是由於餐飲外賣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同時實時配送的消費習慣也擴展到零售消費場景。非餐飲場景的消費也保持著穩健增長的趨勢。與KA(Key Account)客戶的合作得到深化,年度活躍商戶和消費者規模擴大,及公司加強對市縣級市場的滲透,特別是在縣域層面進行深耕。期內,縣域收入規模同比增長147%。 強化與優質商家合作 順豐速運在多年的發展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加強與現有客戶的長期合作,及號召具有巨大潛力客戶,如抖音超市、微信門店快送、滴滴快送等。主要客戶增長勢頭強勁,新簽約客戶收入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連鎖客戶佔比提升,業務穩定程度增強;年內,與包括霸王茶姬、茉莉奶白、淘寶買菜和海王星辰在內的品牌商家合作。順豐同城通過聚焦於重點行業、節慶假日等,完善差異化服務能力。例如,在暑假和節假日營銷活動中,重點服務茶飲客戶,使期間的日均訂單量翻了一倍。 另外,公司在醫藥方面,聚焦醫藥新零售和互聯網醫院兩大核心醫療消費場景,提升能力。在企業服務方面,順豐同城利用自身在騎手資源方面的優勢,服務於超市分揀、信息採集等靈活場景。2023年,茶飲配送收入同比增長了75%,醫藥、美妝、母嬰、寵物和珠寶等零售品類收入同比實現了高雙位數增長。 主動捕捉市場新機會 公司加深了對消費者的理解,主動捕捉市場新機會。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跑腿類需求外,假日前後平台上有大量的禮品配送需求,迎來單量高峰。同時,還加強在城市商業區(CBDs)和寫字樓區域的服務能力,通過規範騎手形象、裝備、對話、配送操作等環節,確保優質取送體驗和配送安全性,商務訂單量同比增長27%。順豐同城亦通過管道合作,增加對同城快遞用戶的觸達,消費者可以在順豐速運下單接口自主選擇“小時達”服務,滿足對同城快遞的提速需求。 去年,順豐同城通過拉新活動、折扣投放、社群運營和城市活動等多種方式覆蓋目標客戶,提升了獲客效率和新用戶轉化率。年度活躍消費者規模擴大,錄得接近2,050萬人。 最後一公里增長36% 期間,公司最後一公里配送增加36%至人民幣50億元,呈現了較大增長勢頭。主要是得益於利用公司的小時級/分鐘級的彈性配送網絡,滿足傳統物流服務的提速需求,深化合作場景,包括「收件」、「半日達」、「小時達」等在內的多元化轉運和上門攬派服務快速起量,收入同比快速增長,其次與主要客戶的合作規模和派件佔比穩步提升,及充分發揮彈性底盤的作用,春節、「618」和「雙11」電商節等訂單高峰業務量同比增長,峰值派件量創新高。隨著新商業模式和城市配送服務網絡快速完善,消費者對貨品配送時效、便捷要求上升,估計該部分業務將持續增長。 在實時配送市場蓬勃發展和消費模式的改變的機遇下,作為龍頭企業的順豐同城將繼續受益於行業的紅利時代,並持續改善盈利情況。隨著消費者對實時配送的需求不斷增長,順豐同城作為領先的配送服務提供商,將能夠充分利用市場機會並擴大市場份額。 公司將繼續加強其實時配送網絡和服務能力,以滿足消費者對快速、便捷配送的需求。此外,順豐同城還將積極應對消費模式的變化,不斷調整和改進其業務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通過持續的創新和提升服務質量,順豐同城將繼續保持其行業領先地位,並實現盈利的持續增長。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ango eyes export market

國內面臨寒冬 燦谷放眼海外市場

這家汽車交易平台運營商,為進口內地二手車的海外經銷商推出新服務 重點: 燦谷推出應用程序AutoCango,以協助在海外市場進口內地二手車的經銷商 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營收暴跌73%,但因在困難重重的中國汽車市場上採取穩健策略,仍受到投資者的較高評價      陽歌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如果扛不住壓力,就另謀高就吧。 當然,這有點誇張,但也和燦谷(CANG.US)的最新做法相去不遠,作為一家曾經的汽車金融公司,現正試圖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上,成為領先汽車交易服務提供商。繼去年底大舉調整國內戰略以應對激烈競爭後,燦谷在周一發布的第四季度業績中,披露了其路線圖的另一個重大轉變。 在這一轉變中,燦谷試圖將自己定位為一家領先的服務供應商,促成中國二手車銷往發展中市場。雖然這聽上去可能有些激進,但此舉與最近中國新車出口的榮景相吻合,它已挑戰日本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的地位。 隨著中國經濟在過去二十年蓬勃發展,汽車的需求量巨大,中國企業建立起龐大產能。但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國內的激烈競爭促使很多公司出海。燦谷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因為很多中國汽車經銷商現在都處於虧損狀態。 「2023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汽車行業,激烈的競爭加速了優勝劣汰,改變了行業格局。」 燦谷首席執行官林佳元表示。「與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不同,中國二手車出口市場蓬勃發展,潛力巨大。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國和消費國,擁有大量二手車,對出口商來說是一座金礦。」 就在林佳元推出出口計劃的幾個月前,燦谷做出了另一項重大轉變,將兩個推出不久的新車和二手車交易平台,整合為一個名為「燦谷優車」的平台。公司稱這一轉變具有戰略意義,並反映出新車和二手車經銷商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儘管發生了這麼多變化,投資者似乎仍對燦谷抱持著令人驚訝的興趣。最新季度業績公佈後,它的股價上漲2%。今年迄今為止,該股已上漲約50%,市銷率(P/S)為0.72倍。國內主要競爭對手汽車之家(ATHM.US;2518.HK)的市銷率比它高,為3.24倍,但優信(UXIN.US)則低得多,僅為0.04倍。就連美國二手車巨頭CarMax (KMX.US)也比它低,只有0.48倍。 對投資者來說,最大的吸引力似乎是燦谷充裕的財務儲備,由於採取了穩健策略,公司的現金流保持為正,因此它的財務儲備實際上還在增長。截至去年底,公司擁有33億元的現金和短期投資,而三個月前為31億元。相比之下,截至去年6月底,優信僅有6,400萬元的現金。 放眼海外市場 林佳元透露,燦谷進軍全球市場的第一步,是本月早些時候推出AutoCango,為新興市場的經銷商,提供中國二手車信息和相關服務。他表示,這項服務已收錄超過7.5萬輛汽車的信息,並且正在以每周500到1,000輛的速度增加。 「中國擁有完善的物流網絡,確保能夠高效、安全地向國際買家運送二手車,」他說。由於這項服務剛起步,它尚未促成中國二手車出口第一單。但投資者幾乎肯定會在約三個月後,公司發佈下一份季報時看到這項服務的進展情況。 中國去年出口超過500萬輛汽車,威脅到日本長期以來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的地位。該國最大的兩個汽車出口目的地是俄羅斯和墨西哥,它們看上去是那種蘊含著AutoCango服務需求的發展中市場。 燦谷推出海外業務之際,其國內業務當前發展緩慢。去年第四季度,它的收入暴跌73%至1.3億元,與三個月前給出的預測一致。汽車交易是它最大的收入來源,從上年同期的4.31億元下降88%至5,32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燦谷首席財務官張永義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最近一個季度,公司營業成本佔總營收的比例,從上年同期的98.9%下降至85.1%,標誌著公司在恢復持續盈利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雖然營收大幅下降,但它的大部分成本也大大下調,包括銷售和營銷費用下降77%,一般及行政費用下降 31%。因此,公司營業虧損從上年同期約2.12億元大幅收窄至2,890萬元,淨虧損則從約5.59億元降至近1.04億元。 公司表示,當前季度營收將繼續大幅下降。預計今年一季度的營收僅為5,000萬元至1億元,取中值計算,將比去年同期約5.43億元下降86%。 由於中國本土市場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燦谷近期也做出了另一項調整,把重點從庫存風險較高的汽車直銷業務,轉向風險較低的業務,如為汽車貿易商提供中介及其它服務。 燦谷表示,應用程序「燦谷優車」正在慢慢建立一個此類貿易商的生態系統,第四季度有38家經銷商,開店提供新車和二手車服務。季度內該應用程序服務了3,499家小型線上汽車經銷商,促成了530筆二手車交易。 總而言之,燦谷看上去很像一家正在為漫長寒冷冬日做準備的公司,至少在國內市場是這樣,經過多年的爆發式增長後,這個市場產能過剩,正在經歷一場痛苦的調整。在這種情況下,該公司正小心翼翼地降低自身風險,並保持充足的現金儲備,以便度過困難時期。它還播下了一些種子,包括最近進軍汽車出口行業,以便在情況好轉時蓬勃發展。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基礎建設/資源

EHang prepares to raise new funds

億航智能求財若渴 計劃集資1億美元

這家自動駕駛飛行器製造商正尋求通過公開發行新股,籌集最高1億美元的資金 重點: 億航智能表示計劃在紐約發行高達1億美元的新股,金額是2019年IPO時所籌集資金的一倍多 公司離旗下自動駕駛飛行器的商業化越來越近,包括不久前獲監管機構發證,允許大規模生產旗下一款旗艦產品 梁武仁 億航控股有限公司(EH.US)正準備加油,這似乎是起飛前最後的滑行動作。 上周五提交給證券交易所的一份文件中,這家自動駕駛飛行器製造商公佈通過公開發行美國存托股票(ADS),最高籌集1億美元資金。對於公司來說,這個金額相當大,是截至去年底其現金持有量的三倍多。也是它2019年IPO時所籌資金數額的一倍多,幾乎相當於當前市值的十分之一。 億航智能銷售無人駕駛飛行器的監管障礙尚未完全清除,這意味公司仍依賴外部資金來維持虧損業務。但公司距離將產品推向市場又近了一步,包括去年10月旗下一款主要產品,獲得中國航空監管機構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從而掃清了一個關鍵障礙。在接近終點線之際,公司似乎認為現在是從投資者那裡籌集一大筆資金的好時機,資金用於在不久將來對其產品進行量產。 畢竟,儘管最近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億航智能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利潤以維持自身運營。因此,公司似乎正在趁熱打鐵,利用積極的投資者情緒籌集新資金。 億航智能對融資並不陌生,自2014年成立以來,它一直通過融資來為虧損業務提供資金。不到一年前,公司向以韓國音樂製作人李秀滿(Lee Soo Man)為首的一批投資者,定向增發了總值2,300萬美元的股票。李秀滿是著名的韓國流行音樂唱片公司SM娛樂(041510.KS)的創始人。 在進行這些籌款行動的同時,億航智能繼續達成飛行器商業化所需的更多要求。繼大約六個月前獲得“型號合格證”後,本月早些時候,公司獲得中國民用航空航局頒發的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系統生產許可證。這張生產許可證允許億航智能量產EH216-S。使得它向已下訂單的公司交付飛行器又近了一步,其中很多訂單取決於公司獲得必需的監管批准。 由於交付的EH216系列產品增加,億航智能去年的收入較2022年增長165%,達到1.17億元。2023年,該公司飛行器出貨量為52架,截至年底總交付量達到237架,其中大部分是EH216-S。 億航智能目前交付的飛行器,大部分試運營於全國各地旅遊景區。但公司也在慢慢增加海外訂單。2021年在韓國和印度尼西亞取得首批海外合同後,截至去年底,公司已將國際客戶群擴大到10個國家,包括日本、巴西、哥倫比亞、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儘管如此,銷往中國境外的飛行器總數仍微不足道。 虧損收窄 儘管億航智能的收入大幅增長,但去年淨虧損僅小幅收窄8%,因為它的運營支出繼續遠超有限的收入基礎。但實際運營現金損失幾乎減半,降至約1,200萬美元,因為去年的淨虧損很大一部分來自非現金支出。 一旦飛行器開始實現商業化,並且收入增長開始加速的話,公司的財務狀況可能會進一步改善。Seeking Alpha安排的分析師一致認為,億航智能今年的收入預計將增長兩倍以上,明年將增長一倍以上。最重要的是,分析師預計該公司將於2025年開始盈利。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看好億航智能。去年11月,公司遭到興登堡研究公司的做空攻擊。這家美國公司專門對涉嫌誤導投資者的公司進行鑒證研究,最出名的或許是2020年針對美國電動卡車製造商Nikola Corp.的行動。當時,興登堡指責Nikola公司在技術能力方面存在欺騙行為,最終導致監管機構對其進行調查,公司創始人辭職。 至於億航智能,興登堡研究公司聲稱,該公司備受推崇的EH216-S型號合格證中包含許多飛行限制,但它並未向投資者充分披露。這些限制使該飛行器的許多潛在商業用途沒無法實現,包括在人口稠密地區和共享空域飛行,這需要花10億美元重新設計,並且需要完全不同類型的證書來解決。興登堡甚至表示,億航智能超過90%的訂單洽商,最終都未能達致。 億航智能發表了一份比較簡短的聲明,稱該報告包含“不實陳述和誤解”,表明瞭興登堡對公司行業和業務運營的“粗淺及不完整的瞭解”。投資者似乎對這份報告不以為然,億航智能的股價下跌了幾天就反彈了。 億航智能當前股價較IPO價格上漲了逾三分之一,在過去兩年大多數股票都下跌的環境下,對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來說絕非易事。由於收入有限,公司目前的市銷率 (P/S)高達63倍,不過如果未來兩年實現分析師預測的收入增長,市銷率將大幅下降。 鑒於億航智能似乎已經非常接近商業化,它可能會毫不費力地獲得現在所需的新資金。這可能會為該公司提供足夠的燃料來維持運營,直到它的自動駕駛飛行器大規模上天。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ow Tai Fook's first quarter sales rise 12%

金價屢創新高 周大福股價能否扭轉劣勢?

上周伊朗的無人機襲擊以色列後金價飆升至歷史新高,這家中國領先的珠寶銷售商能否從中受益 重點: 周大福今年前三個月的銷售額增長12.4%,高於公司截至2023年9月的中期的6%收入增長  作為中國最大的上市珠寶商,周大福可能會從近期金價升至歷史新高中受益 譚英 在痴迷於黃金的中國,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1929.HK)位於香港中環的展銷廳,是一個如夢境般的地方,展示了這種貴金屬的許多不同面貌,從沈甸甸的黃金飾品,到小巧的迪士尼主題兒童耳環。 公司1929年在廣州成立,並於1956年推出了999.99%的純度標準,這一標準隨後被香港政府採用,從而改變了整個行業。現在,隨著金價上漲,屢創歷史新高,該公司希望能乘上這股東風。從上周發布的最新經營數據來看,公司今年前三個月的增長相對強勁,似乎已經從這一波漲勢中獲益了。 公司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里,中國內地零售值增長了12.4%,內地市場佔比88.6%。另外兩個主要市場香港和澳門的銷售額也增長了12.8%。 根據國家統計局本週公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4.7%,達到120,327億元,增長速度遠不及周大福的增速。 然而,消息也不全是樂觀。在這三個月里,周大福在中國內地同店銷售同比下跌2.7%,同店銷量同比下降6.9%。在香港和澳門,同店銷售和銷量都增長了4.5%。 這次公布的最新數據相對有限,不包括實際銷售數據或其他財務指標。但這些數據確實反映了公司的銷售趨勢,可以作為衡量中國黃金和珠寶市場整體情況的標準。 黃金價格在過去四年里上漲了48%,而同期利率也在上升。這讓一些分析機構認為,加息可能會推高金價,就像上世紀70年代一樣。當時,由於美聯儲試圖抑制通脹,美國短期利率上升,黃金價格也隨之大漲,與現在的情況類似。 金價上漲可能會讓周大福這樣的黃金銷售商受益,當它公佈截至2024年3月整個財年的詳細業績時,投資者會尋找更多這方面的信號,這份財報很有可能在6月份公佈。 周大福從成立之初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路,已成為中國珠寶市場的一種 "金標",其中黃金珠寶是其主打產品之一。創始人周至元的女婿鄭裕彤將公司發展成為一家現代零售商。鄭裕彤91歲去世後,他的兒子鄭家純接過了公司的領導權。 對衝經濟的不確定性 過去兩年,由於人們認為黃金可以對衝經濟的不確定性,加上全球利率如果像許多人預期的那樣開始下降,其他投資的回報可能會降低,所以金價不斷上漲。 在周大福的最新季報中,更值得關注的數字包括中國內地鑲嵌珠寶、鉑金及K金首飾同店銷售下降19.5%,而在香港和澳門該類別降幅更大,達到27.2%。這可能反映了在疫情後經濟增長放緩的時代,人們對珠寶首飾的需求有所下降。 但內地黃金首飾及產品類別的同店銷售表現較好,增加3.4%。在港澳,銷售情況更佳,漲幅達16.6%。在這三個月里,該公司關閉了88家門店,但在截至2024年3月的整個財年中,仍增加了153家門店,門店總數達到7,548家。 截至去年9月的前六個月,公司錄得營收同比增幅為6%,總銷售額為495億港元,而最近一個季度,兩位數的銷售額增幅明顯高於這一數字。在截至2023年3月的上一財年,該公司的銷售額實際上下降了4.3%,至947億港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令全國零售商陷入困境。 公司截至9月的六個月,利潤增長了27%達到45.5億港元,毛利率上升1.3個百分點,至24.9%。 市場並未從周大福的最新數據中發現太多亮點。自消息公佈以來,該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在一周內下跌10%,自今年年初以來已經下跌了13%。1,000億港元的市值使其成為全球第12大奢侈品公司,排在它前面的是Prada(1913.HK;PRPO.F),後面是Pandora(PNDORA.CO)。 公司的市盈率為16倍,低於Pandora的20倍和Prada的26倍。但它遠遠領先於規模較小的中國同行周生生(0116.HK)的5倍,後者也是源自廣州,成立於1934年,並在1973年成為香港第一家上市的黃金珠寶公司。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engfeng stock settles after wild first year

獨角獸打回原型,盛豐物流股價暴起暴跌

自一年多前上市以來,這家專注細分市場的物流公司股價大幅波動,但現在可能終穩定在一個現實的水平 重點: 去年3月上市後,盛豐物流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就上漲了一倍多,之後又經歷了暴跌和暴漲,最終跌至發行價下方 與股票表現不同的是,這家細分市場物流公司的收入正在穩步增長,同時盈利能力也在改善 梁武仁 盛豐物流集團有限公司(SFWL.US)的一大優點是利潤穩定增長,如今這是很多中國公司無法做到。但這一點,或是該公司其他基本面,對其股價的表現可能並沒有真正的影響,自該公司上市以來,其股票在一年里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軌跡,可能會吸引希望短線獲大幅回報的“迷因股”投資者贏的關注。 現距該公司2023年3月在美國上市僅過去了一年多,但期間它的股價已經經歷了不少高點和低點。盛豐物流的股價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從每股4美元的IPO價格上漲了一倍多。之後,該股經歷了同樣壯觀的暴跌,隨後又迎來了更強勁的牛市,到12月初突破了15美元大關,促使公司市值超過10 億美元,短暫地躋身“獨角獸”之列。 似乎這還不夠戲劇性,到去年底,公司股價再次暴跌,較發行價下跌了四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說,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該股蒸發了80%以上。這些劇烈波動引人關注的地方在於,它們發生時幾乎完全沒有和該公司有關的新聞,不管是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 在沒有相關新聞的情況下出現的這種瘋狂走勢,讓人回想起2021年時的大量迷因股交易,當時,迷因股風靡一時,表現落後的遊戲商店運營商GameStop(GME.US)股價大幅上漲就是一個縮影。一年後,一批在美國上市的小體量中概股上演了這一現象的2.0版,它們的股價也出現了類似的劇烈波動。 自IPO以來,盛豐物流唯一一份與最新財報無關的新聞稿是去年6月發佈,稱斥資150萬美元購買電動重型卡車。儘管此消息可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盛豐物流順應政府推動綠色發展的方向,但它很難引發公司股價朝任何一方大幅波動。事實上,消息發佈後,該股連續下跌數日,表明盛豐物流的股價走勢並非基於公司的基本面。 儘管公司的股價今年開局不佳,前幾個月的漲幅已全部被抹去,但上月底發佈的最新年報顯示,公司的業務和盈利能力都有相當不錯的改善。 得益於新客戶訂單以及面向老客戶的銷售額增長,盛豐物流去年的淨收入較2022年增長約9%,達到4.04億美元。它還通過運輸服務外包、縮減冗余部門和配合一項“人力資源優化”計劃(可能是裁員的代號),從而提高了毛利率。因此,其毛利潤增長了12%,快於收入增長。 更好的是,它將營業費用的增長控制在了3%以下。部分原因是人力資源優化措施促使營銷費用減少。 但盛豐物流的管理成本(佔營業費用的大部分)增幅也不到 7%。如此嚴格的成本控制,幫助推動其淨利潤增長33%。去年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速度均快於2022年。 聚焦細分市場 雖然盛豐物流去年才上市,但它的歷史可不短。公司成立於2001年,專注於為企業而非消費者服務。它有三條業務線,B2B貨運、倉儲管理,以及包括提貨送貨、報關在內的增值服務。但它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運輸服務,客戶包括小米、施耐德電氣、順豐速運、光明乳業和寧德時代等大公司。 毫不奇怪,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擁有先進電子商務市場和數千家工廠(這為其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綽號)的國家,物流和其他供應鏈相關服務的需求量很大。盛豐物流招股說明書中的第三方數據顯示,中國獨立的B2B合同物流市場預計將從2019年的8.32億元增至今年的12.3億元。 因此,投資者有充分理由對盛豐物流的前景抱有信心。但顯然,這並不能完全解釋其股價的不穩定走勢。盛豐物流的股價在發佈上市後首份年報後略有上漲,但隨後忽上忽下,不過波動幅度遠小於去年。 導致這種劇烈波動的一大因素,是其公開流通股份相對較少,也就是可交易股票總量的比例相對較小。盛豐物流去年股價急劇飆升,引起了線上投資社區的重視。大約四個月前,有Reddit帖子介紹了一些股票的交易策略,推薦在盛豐物流的股票大漲後做空。Reddit也是2021年許多迷因股上漲的發源地。 在經歷了所有的震蕩之後,盛豐物流的股票穩定在了14倍的市盈率上,不過它的市銷率相當低迷,僅0.38倍。在全球同行中,其市盈率大致與Hub Group(HUBG.US)的15.5倍和Air Transport Services Group(ATSG.US)的15倍持平,但遠低於Radiant Logistics(RLGT.US)的23倍。它的市盈率也與中通快遞(ZTO.US;2057.HK)的13倍大致相當,在中國六大物流公司中,中通普遍被視為效率最高的之一。 因此,盛豐物流目前的股價也許終於反映了它的真實價值。但如果它上市後的短暫歷史是一個指標的話,那麼當迷因股社區重新重視起這只股票時,這種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YTO International replaces CEO amid 30% revenue decline last year

去年少賺近三成 圓通國際撤換CEO

受國際貨運價格與需求下滑影響,圓通國際去年盈利大減近三成,公司宣布撤換CEO,由原豐網速運CEO周建掌舵 重點: 2023年圓通國際股東應佔溢利9,680萬港元,按年大減29.2% 圓通國際宣布行政總裁孫建去職,由原豐網速運CEO周建接任       李世達 儘管全球供應鏈在疫情過後逐漸恢復正常,但在中國經濟放緩、需求減弱的情況下,去年國際貨運需求相對低迷。中國快遞業巨頭圓通速遞(600233.SS)旗下負責國際業務的子公司圓通國際快遞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6123.HK),近日公布去年業績,其中海空運業務都出現明顯下滑。 圓通國際公布,2023年全年收入約52.9億港元(6.76億美元),按年減少21.1%。股東應佔溢利9,680萬港元,按年大減29.2%。每股基本盈利23.15港仙,擬派末期息每股2.3港仙。 圓通國際原是圓通速遞的海外事務部,於2006年成立。2017年圓通速遞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先達國際物流,更名為圓通國際快遞,在港股市場借殼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國際物流、跨境電商物流、國際貨代等服務,以及與跨境電商相關的倉儲、配送、清關等全球一體化解決方案。 分項業務看,佔收入比重最高的空運業務(54%),2023年收入28.6億港元,較2022年下跌22.3%,毛利增長22%至1.9億港元;海運方面收入6.5億港元,按年大跌62.7%,毛利亦減少47.5%至1.3億港元。至於國際快遞及包裹業務則增長47.4%至16.3億港元。 公司表示,去年盈利減少主要由於客戶對海運服務的需求下降,另外因為海空運艙位供應增加,導致去年海空運貨運費減少。 去年中國經濟趨緩,進出口表現不佳,全球對中國除汽車外的貨品需求下降。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去年全年出口總值以美元計為3.4萬億美元,同比減少4.6%,為2016年來首次不升反降。進口總值也下降5.5%至2.6萬億美元。 此外,全球海空運市場也從疫情期間的不正常狀態回歸穩定,在運能擴大與需求減少情況下,運價也大幅下滑。根據航空貨運數據公司WorldACD數據,相比於2022年,2023年全球平均空運運價下滑19%。海運方面,去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CCFI)均值為937.29點,同比下降66.43%。 雖然去年10月發生「胡塞武裝」(Houthis)攻擊紅海商船事件,一度推升運價,但漲勢不久便回落。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B.CO)執行長Vincent Clerc近日就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全球運能過剩、運價滑落的低迷市況,恐將持續數年。 受到國內外大環境因素影響,業績下滑不是圓通國際特有的現象。根據近期公布財報,嘉里物流(0636.HK)去年收入下跌42%至474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大減78%至7.9億港元,其中國際貨運業務盈利跌幅高達70%;貨運代理龍頭中國外運(0598.HK)去年收入亦下降6.9%,在海、空運代理方面的收入均出現下滑,總體仍錄得42.2億元歸母淨利、3.5%的增長幅度。 快遞業老將掌舵 未知是否業績不佳,圓通國際在年報公布同日宣布高層人事異動,原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孫建,因有意投放更多時間及精力於集團的貨運業務發展而辭職。公司另委任周建出任有關職位。 周建是快遞業老將,加入圓通國際前為豐網速運行政總裁,直至極兔速遞收購豐網為止。在此之前則為百世集團(BEST.US)國際事業部總經理,負責開拓國際市場,可以說在國際業務上具有豐富經驗。根據協議,周建每月酬金為138,462元,每個財政年度可收取酌情管理花紅,外加每12個月年終花紅。 周建也是圓通國際四年來第三位行政總裁,國際業務的經驗或許是喻會蛟(圓通速遞創辦人、董事會主席)選擇他的原因。圓通國際近年加快發展國際快遞及包裹業務,2023年該業務收入從2022年的11.1億港元增長47.4%至16.3億港元,佔去年總收入30.8%,而2022年僅佔16.5%。 圓通國際在年報中稱,將會加快拓展國際網絡,通過戰略合作、授權加盟等方式吸引更多合作夥伴,增強公司全球服務能力,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實現覆蓋全球主要國家及海外子公司的基礎設施和運營能力。 拓展國際市場是各大物流企業當前致力的目標。京東物流(2618.HK)不久前推出「國際特快送」服務;嘉泓物流(2130.HK)去年12月亦開設跨境空運包機服務;嘉里物流也宣布與順豐控股(002352.SZ)附屬公司順豐多式聯運訂立協議,收購阿拉山口國際快鐵(主營國際班列、國際公路聯運、跨境電商專線及内貿鐵路運輸)的70%股權,為其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增值。 自收購先達國際物流七年來,圓通國際股價一直未見起色,目前市盈率約為4倍,低於嘉里物流的12倍、中國外運的6倍,市場吸引力不足。 圓通國際業務發展,仰賴與圓通速遞、圓通航空的關聯交易。今年首兩月,圓通速遞業務收入達84億元,按年增長19.7%,增長幅度僅次於申通快遞的22.7%。母企要加大力度發展國際業務,勢必會為圓通國際帶來更大的增長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