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mao Group was put into liquidation by CCB

建行入稟清盤世茂 中資行開展房企追債潮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世茂遭國有銀行入稟清盤。國有銀行對本國房企採取法律行動,或許意味著這波房地產調整期已進入新階段 重點: 截至去年底,世茂淨負債率高達473.2% 建行亞洲今年已對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國地產商採取法律行動      李世達 中國房地產市場已進入深度調整階段,自今年1月中國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頒布強制清盤令後,陸續有中國房企債權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其中,中國國有銀行也加入這個行列。國有銀行一方面透過白名單給予項目融資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資金。 曾在中國房地產企業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債權人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建行亞洲,中國建設銀行全資附屬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盤呈請,涉及債務金額達15.8億港元(14.6億元)。公告一出,世茂股價當天即時狂瀉18.7%,寫下歷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將在稍後階段結合其境外重組的進度,考慮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請「認可令」。 對於遭國有銀行興訟,世茂表示將「極力反對這項呈請,並持續推進境外債務重組」,為其利益相關方創造最大價值。世茂認為,這項清盤呈請「並不代表公司境外債權人及其他相關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擁有寫字樓、住宅樓、酒店、商場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國監管機構收緊房企監管後,眾多出現境外債務違約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億美元的境外債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計已有高達117億美元債務違約。 建行續起訴房企 經歷18個月的談判,世茂於2023年12月向債權人提交了離岸債務重組條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擬議的境外債務重組條款中,為債權人提供了多種選擇,包括將債務轉換爲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據或貸款,或零息強制可轉換債券等。 其中可轉債方案年期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轉股價格將其持有債券轉換為公司股份。不過,該轉股價格是目前世茂股價的20多倍,債權人認為條件較差。持有該公司25%以上未償海外債券的主要債權人團體表示,這些條款「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 漫長的協商過程,難以令人滿意的條件,都讓債權人漸漸失去耐心。債權人之一的德意志銀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預告準備在香港採取法律行動,沒想到被建行亞洲搶先。 事實上,這不是近期建行亞洲第一次對中國房企採取法律行動。今年2月26日,建行亞洲對大發地產(6111.HK)就3.6億美元未償還債務向法院提出清盤呈請;不到一個月的3月20日,建行亞洲又對德信中國(2019.HK)提出清盤呈請,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優先票據及應計利息共3.5億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亞洲三個月內已將三間本國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項目入白名單 中國監管機構今年1月推出專案融資「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俗稱「白名單」)措施,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1398.HK;601398.SH)、中國農業銀行(1288.HK;601288.SH)、中國銀行(3988.HK;601988.SH)、中國建設銀行(0939.HK;601939.SH)與中國交通銀行 (3328.HK;601328.SH)。預計將承接逾8,200個住宅項目,貸款總額將高達3.2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單」措施關注的是「保交樓」,而非「救房企」。即使國有銀行對房企旗下項目發放貸款,也不代表放棄對其債務採取法律行動。例如世茂在「白名單」試點城市就申報了40個房地產項目,有16個獲得入圍,其中對接的銀行團中就包括了建設銀行。 一手借錢給你保交樓,另一手入稟法院,即使是國有銀行也沒得商量。 隨著近年房地產下行嚴重不景氣,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快速增加。根據日經新聞統計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銀行財報發現,去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總額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國有銀行中,房地產不良貸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設銀行。 根據建設銀行3月底公布的年報,2023房地產相關不良貸款為482億元,較2022年的336億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國有銀行中居冠。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也從4.4%增加到5.6%。 核數師無法表示意見 所謂天助自助者,陷入債務危機的房企,唯有積極自救才能抓住一線生機。世茂除進行債務重組外,也在甩賣優質資產、提升銷售以盡快回籠資金,但這條路並不順遂。 據世茂去年財報,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594.6億元,同比下降5.7%;股東應佔虧損約為210.3億元,與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總資產5,432.5億元,總負債4,919.9億元,資產負債率約為88.7%,淨負債率則從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數師審核業績公告披露,對於財報「無法表示意見」,原因是公司「可能無法在正常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和償債」。 隨著政策逐漸明朗,各個房企的命運似乎也一一揭曉,各家銀行也開始維護自身權益,相信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房企遭入稟清盤。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angri-la ushering in rebirth as the tourism industry surges back

香格里拉在旅遊風口下重生

去年全球旅遊業從疫後急速反彈,酒店業即時受惠,香格里拉亦扭轉虧損三年的劣勢,重回盈利之路 重點: 去年盈利1.84億美元,並派息每股15港仙 集團預期今年中國人出境遊成為下一個增長催化劑      劉智恒 去年全球經濟在疫後復蘇未如預期,但旅遊業出乎意料地火爆,香格里拉(亞洲)有限公司(0069.HK)迎來一份亮麗的成績表。可此前幾年,集團卻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說到香格里拉酒店,不得不提香格里拉,原來竟是一處虛構的地方,出於上世紀30年代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失落的地平綫》,該地與世隔絕,居民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有點近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的世外桃園。那為何又會被用作酒店集團的名稱? 時間回到1971年,大馬糖王郭鶴年在新加坡興建一家頂級酒店,開業前與法國朋友談到酒店名字,法國人一聽郭老說出酒店名後,立時嗤之以鼻地說”idiot”(笨蛋),跟著就拋出香格里拉幾個字。 財務官頻頻換人 之後的事情不用說,香格里拉成為世界頂級酒店集團,發展一帆風順,直至2019年。那年新冠疫情大爆發,集團業績連續三年虧損,禍不單行,期間高管如走馬燈般頻頻換人,先後三換首席財務官,外人看來,總覺事情並不尋常。 正當市場對香格里拉的前景極度懷疑時,去年旅遊市場的復蘇,為酒店業送來春風,站在風口的香格里拉,虧損問題迎刃而解。2023年業績扭虧為盈,收入21.4億美元,按年升46.5%,賺1.84億美元;2020至2022年三年分別虧損4,600萬美元、2,900萬美元及1.59億美元。集團更恢復派息,末期息每股15港仙。 集團旗下主要業務包括酒店營運管理,以及物業投資。酒店有四個品牌,包括香格里拉、嘉里、JEN及盛茂飯店,合共有103間酒店,客房41,800個,當中83間酒店是自家擁有,20間負責管理。集團又持有一個共243萬平方米的投資組合,分別有寫字樓、商用物業及服務式公寓。 去年來自酒店的收入20.3億美元,按年增長49.3%,投資物業收入增長8.6%至1.08億美元。 趁市淡減省成本 能夠重踏盈利之路,主要是大環境使然。聯合國旅遊組織發表的《世界旅遊晴雨表》指出,2023年國際旅遊已恢復至疫前的88%,國際遊客達13億人次,估計收入1.4萬億美元,相當於2019年的93%。 作為優質的酒店集團,香格里拉當然能受惠。集團也表示,內地及香港於去年初解封後,酒店的需求急升,而世界多個地區的旅行需求亦繼續上升,帶動集團在各地的酒店業務。 除了市場升勢配合外,香格里拉在疫情期間的策略調度得宜亦可記一功。其中是把握疫情時市況淡靜的時機,改善了成本和提升運營效率。此外,許多企業在疫情時大幅裁減員工以節省開支,但疫後就出現人手不足之景況。香格里拉即使在疫情期間,亦盡可能留住前線員工,於是在疫後酒店業迅即復蘇下,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去提供服務,省卻招聘及培訓的時間。 然而,市場有聲音,認為酒店及旅遊業是疫後出現報復式反彈,加上2022年的基數較低,才會讓香格里拉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業績,今年能否延續增長態勢,暫屬未知之素。 有望提升入住率 要探討香格里拉的前景,我們先看看其酒店的入住率,去年平均為62%,較2022年的42%上升20個百分點。至於每房收入 (入住率乘以每房租金)為108美元,按年上升69%。以去年底的入住率看,香格里拉仍有空間去提升入住率,大前提是今年旅遊業能持續向好,酒店業就有機會同步向上。 據市場的估計,今年旅遊業走向仍然樂觀。聯合國旅遊組織的旅遊信心指數調查中,有67%受訪的旅遊專業人認為,今年的前景將會較2023年更好或好得多。香格里拉亦估計,隨著國際旅行及中國國內旅遊恢復正常,以及更多市場繼續推出優惠政策和促銷活動,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政府對中國遊客實行免簽,集團預期中國出境遊成為下一個增長催化劑。 香格里拉目前的估值並不高,按市盈率計算約12倍,大酒店(0045.HK)是66倍、華住酒店(1179.HK)是21倍。若以香格里拉的資產淨值看,截至去年底止,集團旗下酒店及物業的公平值近110億美元,每股資產淨值為1.47美元,相較上周四收市價4.9港元,即是大幅折讓57%。 香格里拉基本因素及業務前景屬理想水平,然而本地股票市場一直對於酒店股興趣不大,業績公布後股價不升反跌。加上香港整體股市氣氛薄弱,在內地經濟放緩及中美爭拗下,機構投資持續將將資金調走,以致即使好股票的市場估值也受到一定局限,令到香格里拉業務升而股價未必跟得上。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rom good to great, can Shell do it?

從優秀到偉大 貝殻能否做得到?

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房地產中介貝殻,在內地疲弱的樓市下,派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 重點: 貝殻去年扭虧為盈,賺58.9億元 公司豪派股息每股0.117美元      劉智恒 當行業好景時,從事相關業務的企業大多可受惠,但到市況不景時,能穿越寒冬,跨過高山低谷仍屹立不倒,甚至可以邁步向前的,才有機會成為偉大企業。 近兩年內地樓市極度疲弱,民營房企十家有九家瀕臨破產,影響所及,房地產中介亦受牽連,強如易居(2048.HK)也因開發商拖佣而要重組債務。然而,面對樓市價量齊跌的環境,貝殻控股有限公司(2423.HK; BEKE.US)仍能逆市做好,公司展現出強大的能力。 貝殻剛公布2023年業績扭虧為盈,收入778億元(108億美元),按年增長28.2%,賺58.9億元,2022年虧損13.97億元。集團繼中期派特別現金股息每股0.057美元後,末期再派股息每股0.117美元,反映集團的現金仍然充裕。 過去一年貝殻推行的「一體三翼」策略取得成功,一體即指存量房和新房交易业务,三翼包括家居装修、房屋租賃管理,以及仍在摸索中的「貝家好」業務。 市佔率擴大 貝殻最主要的業務是房地產中介,2023年內地樓市價量齊跌,但貝殻在存量房的總交易額為20,280億元,新房為10,030億元,按年分別上升28.6%及16.7%。淨收入方面,存量房是279.5億元,新房是305.8億元,分別上升15.9%及6.7%。 能逆市取得更高收入,明顯是貝殻成功擊敗對手,搶佔了別人的市場,提升了市佔率,才能在樓市收縮的環境下仍創佳續。 事實貝殻在樓市不景氣下,去年底門店數量仍按年增長8.1%至43,817家,經紀人數亦按年增8.5%至427,656名。門店及經紀數量不跌反升,足見集團在逆市仍能愈做愈大。 另一方面,地產中介最擔心的事情就是生意做成了,佣金卻遲遲未到口袋,特別是開發商的佣金,易居就是被開發商拖佣而被拖垮。貝殻在新房銷售方面,將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由2022年的105天減少至2023年第三季的55天。去年第四季更縮短至43天。貝殻在新房上採用「快佣」模式收取,而「快佣」佔新房的淨收入比例,亦由2022年的44%提升至去年的53%。 收數時間快了,但並沒有影響新房的生意額,去年新房淨收入還有上升,那就代表貝殻與開發商在洽商時,有強勁的議價能力,沒有因要加快收佣而生意做少了。佣金能提早收取,就減低壞賬出現的風險。 兩翼業務起飛 至於中介以外的業務,雖然佔比較低,但去年的表現也相當理想。家居裝修方面,將其納入房產交易服務的流程,為該業務增加了客源,同時透過豐富的套餐產品,及提升交付能力,令收入按年增長146%至133億元。 租賃住房管理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其主打租務托管的「省心租」業務,由2022年管理規模70,000套,提升至去年底的200,000套,入住率亦提升6個百分點至95.1%。 業務以外,貝殻在資金運用上亦作出配合,截至去年底止資產負債率為40%,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196.3億元,由於一直現金充裕,去年集團斥資約7.19億美元,回購4,670萬股美國存託股份,佔回購啟動前的總股數3.7%。另一方面,集團亦將閒置資金,投放在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以收取一定回報,如去年9月斥資20億元認購光大理財產品,年化回報率由2.9至3.1厘。 貝殻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彭永東在業績中自豪地說:「現在有非常好的基礎,有一起打過仗的團隊,我們相互信任及團結,越來越像一支攻無不破的隊伍。」 憂樓市愈走愈弱 貝殻是否真的能攻無不克我們暫時不敢說,但投資市場似乎暫不賣賬,業績發布後在美國市場下跌2.5%,翌日港股續下跌,收報36.9港元,下跌近3%。 市場有聲音指貝殻全年業務雖做好,但第四季度似有放緩趨勢,特別是在新房的交易總額為2,380億元,按年下跌9.7%,收入則按年跌8.5%至76億元。投資者擔心,即使貝殻在行業中能成功突圍,遠遠超前對手,但整體房地產市場似正每況愈下,內房去庫存並非一年半載可解決,若房市續不理想,在下行趨勢中,你縱有天大能耐,也難持續在逆市做出亮麗成績。 史丹福大學教授Jim Collins的著作《From Good to Great》響譽全球,眾多企業家推崇備至。貝殻今天也算是一家優秀企業,但能否如Jim Collins所說,最終成為偉大企業,就看在這次房地產的超級危機中,可否穿越周期,並推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E-House’s restructuring hits a snag again

供股功虧一簣 易居重組有機觸礁

內地房產代理商易居的重組計劃進展如火如茶之際,供股集資突被叫停,令重組添上重大變數 重點: 易居重組方案中要注入「克而瑞」,但銀行不容許易居解除後者的擔保 截至去年中期,集團付息的流動債務超過50億元      劉智恒 上月底易居(中國)企業控股有限公司(2048.HK)突然叫停供股,籌組多時的集資大計在臨門一腳告吹,籌不到資金事少,影響整家公司重組事大,倘若重組不成,隨時步恒大(3333.HK)後塵。 為何這次供股如此舉足輕重,我們先說說易居目前的財務困境。自2021至2022年,易居分別虧損116億元(16.1億美元)及39億元,去年中期虧損7.26億元。公司年內要償還的銀行及其它借款,加上可換股票據達到55.8億元﹐但受限制銀行存款及現金只有11.8億元。另外,賬目中原有應收賬達67.2億元,但收回成疑,預期的損失約62.8億元。 易居的經營狀況,可以用獨立核數師兩句說話概括:「存在多項不確定因素,對集團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疑問」。 公司虧損嚴重的原因,亦是其賴以成功的要素。時間返回2018年,易居申港上市成功,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周忻發揮其富豪朋友圈的威力,說服了20多家開發商成為投資者,最教人眼前一亮的,是當中投資最高的四家巨企,包括恒大、碧桂園(2007.HK)、萬科(2022.HK, 200002.SZ)及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星光熠熠的企業大亨,既是他的老闆,也是他朋友,齊齊捧場下,周忻輕易籌得46億港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周忻如意算盤是,開發商成為易居的投資者,公司要獲取一手樓盤代理權,不就更方便及順理成章;另一方面,既然開發商都成為易居半個老闆,大家利益與共,那他們在支付給易居一手物業銷售佣金時,理應更手爽,拖數的機會變得更低。 沒錯,易居主要的收入是為開發商銷售一手住宅,市況好時,生意根本不成問題,輕輕鬆鬆已賺個盤滿砵滿;相反近兩年內地樓市疲弱,開發商又負債纍纍,應對上千億債務已經自顧不暇,又那有餘力去支付予中介的佣金。 開發商拖欠一手佣金,易居大筆應收賬變壞賬,收不到錢之餘,公司自然無力償還本身的債務,甚至連利息也付不出來,迫不得已要走上重組之路。 去年4月3日,易居公布重組方案,內容包括將發行現金與TM Home的新股。現金方面是申索人每持有1,000美元,可取回60美元。至於發行新股,重組完成後,債權人組成的SPV(特殊目的公司)將持有TM Home約54.2%股權,可換股債券股東及阿里巴巴共同持有約10.8%的股份,餘下35%的股份將由易居及其聯屬公司持有,當中的15%將轉讓予TM Home高級管理層成員。 TM Home原是2021年易居跟阿里巴巴聯手成立的公司,主要運營房地產網「天貓好房」。重組計劃下,易居會將房地產數據與咨詢服務公司「克而瑞」,以及在線房地產營銷業務,一併注入TM Home。阿里巴巴更授予易居對於天貓房產行業獨家招商權、商業定價權、商戶運營權,有效期至今年8月31日。 現金方面,是透過供股融資,每持10股供12股,每股0.23港元,預計可籌集資金4.83億港元。由於重組要將克而瑞業務注入TM Home,但易居之前以克而瑞作擔保,以取得內地銀行貸款,是次銀行不同意解除擔保,令注入克而瑞的方案未能推展,包銷亦只好告吹。 關鍵解除銀行擔保 供股戛然而止,易居未能集資,就不能應對重組計劃的現金部分。而且銀行不願意解除克而瑞的擔保,亦影響整個重組方案。重組落實日期在本月31日,已經迫在眉,易居能否在僅餘的廿天裏找出辦法? 首要一環相信是取得銀行同意,願意解除克而瑞的擔保。易居透露,之前與該銀行進行商討時,得到的意見是十分正面,銀行願意以信貸方式去代替擔保,並表示會達成協議。豈料事情急轉直下,銀行最終不願讓易居解除擔保。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導致銀行忽然轉變意向,若然能解決此一問題,情況並非沒有轉機。 事實上,易居所欠銀行的貸款是4.36億元,其中2億元是以克而瑞作擔保,若能拿出兩億元,或許銀行願意放易居一馬,到時易居再推供股集資,又或以其它方法去籌集資金,問題不就能迎刃而解。 再講,供股集資的金額只是4億多元,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數目,當時承諾包銷的是大股東周忻本人,意味周忻口袋裡仍有一定資金,所以易居即使供股不成,也並非萬劫不復。沽勿論如何,目前距到期日時間甚短,相信要延期去處理問題。…
Evergrande liquidation, the end of a wild era

恒大清盤 一個野蠻時代的終結

全球負債最高的房地產開發商中國恒大集團終於獲頒清盤,但國際投資者能從清盤程序取回多少資金,卻無人寄與厚望 重點: 國際投資者以百億美元計的投資,最終能從恒大的清盤案中收回多少,將取決於內地政府和法院的態度 中國恒大的9成資產均位於內地,沒有內地法院的認可,香港法院清盤令很難執行     羅小芹     自2022年中國恒大集團(3333.HK)開始遭債權人Top Shine Global Limited申請清盤,前後延期7次,至1月29日香港法院已按捺不住,法官陳靜芬正式頒令清盤,恒大在過去廿年在內地房地產市場野蠻生長,終於劃上句號,亦可謂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 中國恒大於1月29日開市前停牌,停牌前報0.163港元,市值21.5億港元(19.6億元),公司高峰期的市值超過4,000億港元。集團還持有電動車公司恒大汽車(0708.HK)和物管服務商恒大物業(6666.HK)的權益,這些資產將被清盤人接管。 根據清盤令,法院委任安邁顧問Edward Simon Middleton及黃詠詩為中國恒大的共同及各別清盤人。 中國恒大通過內地主體恒大地產經營幾乎所有房地產開發業務,而大部分債權也在內地欠下,包括物料供應、建築施工等應付帳和金融機構欠款。 據公司2023年中期財報顯示,期內負債總額為23,882億元(約3,362億美元),剔除其中的合約負債6,039.8億元後負債規模為17,842.2億元,現金總額僅133.8億元。中國恒大在其債務重組方案上列出17隻違約的美元債,涉及款項超過190億美元。 集團執行總裁肖恩就清盤回應內地傳媒時表示,香港法院頒布的是境外清盤令,涉及主體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恒大,集團會盡一切可能保障內地恒大地產的業務穩定,穩步推進保交樓等重點工作。另外,又會積極與清盤人溝通,依法配合清盤人履行相關程序,根據國際慣例丶市場規則推進債務化解的工作。 重組方案難落地 目前恒大地產已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以主席許家印為首的管理層因涉嫌違法犯罪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無法參與境外債務重組,以致重組方案最終難以落地。 自2021年底中國恒大兩筆美元債務違約事件開始,公司向債權人提供的資訊非常有限,以致投資者難以詳細了解該公司面對的困難。究竟中國恒大香港實體的清盤程序如何進行,國際投資者以百億美元計的投資能從恒大清盤案中收回多少,首先取決於中國大陸跨境當局和法院的態度。 2021年中港法院達成相互認可和協助破產程序的安排,香港清盤人可以向上海、深圳或廈門三個試點城市的法院申請批准,但內地法院仍有酌情權,可以不予認可或協助執行,所以沒有內地法院的許可,清盤程序是很難執行。 香港律政司林定國去年11月在回應英國《金融時報》的書面查詢時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內地法院可能會拒絕承認香港的清盤令。2021年深圳法院在森信紙業案中承認了香港法院指定的清算人的權力,但業內人士稱這類成功的實際個案很少。 就算內地法院下達清算令,執行過程仍需與其他債權人合作,由於外資股權和債權的追索優先次序將低於國內貸款的債權人,令境外債權人更難取回投資。 中國恒大的清盤令為其他處於債務危機的內房企業敲響警鐘,早前有傳媒傳出碧桂園(2007.HK)的債權人將申請清盤,有香港銀行將接管公司在港抵押資產,但《每日經濟新聞》引述碧桂園消息人士指傳聞不屬實,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然而,消息未澄清傳聞哪部分不確,在中國恒大步入正式清盤程序前,公司幾乎對所有不利的傳聞均予以否認。 保交樓的困難 面對內地爛尾樓危機,中國政府要求內房企業必須交付已售出的房屋單位,即履行保交樓的社會責任,但企業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完成,而內地樓市銷情亦成為開發商資金回籠的關鍵,若樓市銷情未見改善,直接影響債權人取回投資的比例。 香港思睿投資(Grow)合夥人兼首席經濟學家洪灝指出,無論清算程序能否繼續進行,中國恒大就像即將破產一樣,其債券的交易價格不到面值的兩成。 根據內地房地產研究機構中指研究院報告指,1月全國100個城市二手住宅平均價格按月跌0.56%,已連續21個月下跌,各地以價換量現象明顯。報告指,繼廣州、上海放鬆限購政策後,其餘一線城市亦有望優化相關政策,為了搶佔內地置業者的購買力,二線城市或全面取消住房限購;核心一、二線城市首套及二套房首付比例有望進一步降低。 龍州經訊中國研究部副總監CHRIS Beddor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在很多方面恒大都是一個獨特的案例,它凸顯出房地產開發商在近幾個月以來經營情況都沒有明顯改善,影響了購房者情緒,從數據顯示,有意置業的人士不願意從陷入困境的開發商買入預售房,令後者情況進一步惡化。…
Country Garden is peeling off its overseas projects

碧桂園海外霸業折㦸沉沙

曾經雄心壯志要在海外大展拳腳的碧桂園,因經濟問題及外地國家政策左搖右攞影響,集團陸續退出海外項目 重點: 碧桂園洽商出售澳州餘下項目權益,將全線退出當地市場 馬來西亞森林城市項目進展停滯難前       劉智恒 早在十年前,當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2007.HK)在內地南征北討,逐漸晉身內地開發龍頭之列時,前主席楊國強不甘心只在一地為王,他的眼光開始望向世界,亞太市場是第一步。想到就做,楊國強迅即在海外開疆拓土,先後投資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及澳大利亞,截至2017年,集團在亞太區已拿下17個項目。 十年過去,海外拓展雄圖偉略非但未為集團帶來盈利,反倒碰得灰頭土臉,更被海外項目拖後腿,為原已資金緊絀的碧桂園,添加不少煩惱。 近日有消息,碧桂園正以2.4億澳元(11.3億元),向中資開發商Avantaus洽售澳洲悉尼Wilton Greens項目餘下權益,及後碧桂園亦承認有機於上半年完成出售。其實去年10月,碧桂園已將澳洲墨爾本的住宅項目Windermere的剩餘地塊,以2.5億澳元售予新加坡的星獅地產。是次若成功將悉尼地皮脫手,意味集團全面退出澳洲市場。 另外,由於負債沉重,碧桂園將位於泰國的土地及房產,用作兩筆約7.74億泰銖(1.55億元)債券的抵押品,以取代集團作為擔保人。 森林城市變「鬼城」 澳洲及泰國的事情只是小菜一碟,真正令集團深陷泥濘的,肯定是馬來西亞的超級項目森林城市,至今仍不知怎樣去埋尾,令碧桂園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 這個曾經是碧桂園進軍海外的代表作,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伊斯干達的經濟特區,距新加坡只是一海峽之遙,總規劃佔地30平方公里,將發展住宅、商業、酒店及渡假等項目,發展時間25-30年,可容數十萬人口,目標是建成一座智慧綠色城市,總投資額達到1,000億美元。 2016年,當時的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更揚言,新經濟區未來20年將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豈料2018馬哈蒂爾上場,竟表示禁止外國人購買森林城市房產,後雖改口,但亦強調會對簽證有所限制。事件令海外投資者嘩然,紛紛對森林城市卻步。 雪上加霜是疫情爆發,銷售及建設不是停頓就是放緩,銷情一落千丈,項目資金鏈繃緊。加上碧桂園在內地又陷入財困,無力支持馬來西亞的發展。另一方面,房子的買家收樓時發覺森林城市仍然冷冷清清,人煙罕至,與當初售樓時發展商所說的美好景像落差太大,於是不斷投訴抗議,負面消息令項目更加無人問津,市場戲稱森林城市是一座「鬼城」。 雖然現任首相安華去年表示將森林城市設為金融特區,令項目重燃希望,但市場仍認為馬來西亞政策陰晴不定,在當地置業還是少沾手為妙,因此森林城市的困局暫仍未能逆轉。 說回碧桂園,截至2023年6月底止,集團現金1,011億元,另外受限制現金約294.5億元。債務方面,有息負債包括銀行借款、優先票據,可換股債券及公司債券,合共高達2,579億元。事實上,到今天情況更糟糕,境外債務接連違約,去年下半年的銷售又大幅下滑,資金回籠緩慢。在此情況下,實在沒有資金去推動森林城市的發展。 碧桂園海外拓展敗走麥城,主要是擴展過急,以及錯判形勢,看不透部分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局勢變化,另外是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當然最致命是內地房地產下滑,政府嚴控開發商借貸,令房企面對資金鏈問題,在內地已自顧不瑕,又那有能力支持海外業務。 野蠻生長 市場不少批評聲音,認為包括碧桂園等房企,最大問題是過去多年盲目擴張,沒做好風險管理,以高槓桿去發展,因此負債纍纍,才會有今天結果。 對於這類「馬後炮」的指摘或分析,根本是人云亦云,流於表面。你看看,今天不是十家八家開發商負債沉重,而幾乎是每一家民營房企都無一倖免,差別只在於你是欠債數百億或是數千億,甚至是上萬億。 既然家家民營房企都以相同模式營運,你就明白是中國房企經營常態,在那個時代,若不是以這個高槓桿模式去發展,根本沒可能競爭,要麼就大落後,甚至是被淘汰。 坦白說,中國房地產邁入自由市場的時間只不過二十多年,初期基本上許多規範未成形,規則及模式是一步一步摸索,可以說房地產行業是處於一個野蠻生長的環境。 試想一條賽道未有限速,市場上百駕競走,先是100公里,再而200及300公里,問題也沒發生,既沒管制,又怕不提速會落後於對手,於是加到500公里。這時裁判開始發覺問題出現,若再不降速,不但參賽者有危險,賽道也不堪負荷,後果堪輿,於是突然狠下規定要減速煞車,一輛高速中行駛的汽車,急踩油煞停,情況肯定十分狼狽及混亂。 面對現實,內地房地產經過多年超高速發展,問題陸續浮現,要進行復修,去調整改變過去的缺點,令未來的發展可以更健康。無可否認,過程將是痛苦,當中必然有企業捱不住倒下去,重新整合是少不免,而且需要相當時間去過渡。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oyuan secures respite through debt restructuring

奧園重組曙光初現 成敗還看內地樓市

負債纍纍的奧園,獲法院批准重組計劃,公司暫得以喘息下來 重點: 重組計劃包括以新債換舊債、發行普通股、永續債及可轉債 奧園預計未來8年可節省利息49億美元       劉智恒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這是中國奧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883.HK)大股東郭梓文去年發給員工的信函內,激勵團隊的一番說話。今天,春天何時到來還未知,但起碼這個冬天暫沒那麼冷。 負債逾千億的奧園,去年底向美國紐約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後,近日其涉及61億美元的境外債務重組計劃,雖然其中一位債權人平安海外反對,最終亦獲香港、開曼群島及英屬維爾京群島法院批准。 根據奧園的重組方案,集團分別發行4隻總值23億美元的債務工具、1.43億美元的可轉換零息債券、16億美元永續債,再加上發行14億普通股,而將原有的境外債進行置換。奧園未來8年,預計可減少境外債務的利息達49億美元。同時,集團在未來兩至三年,在境外公開市場沒有還債壓力。 暫緩一口氣 早於去年9月時,奧園的12隻境內債務產品已全部獲展期,加上是次解決了境外債務,集團成為完成境內外債務重組流程的首家廣東房企。 經過兩年艱辛的重組談判,奧園可說暫時喘一口氣,不過往後能否將債務悉數償還,最關鍵還是看內地樓市走勢。 截至今年6月的中期業績,奧園已屬負資產公司,淨負債205億元。期內虧損近29.4億元,借貸1,088億元,包括長短期銀行借款745億元,優先票據及債券344億元,當中超過九成要在年內償還,但手頭現金加受限制存款只有69.4億元。 集團手上投資與銷售物業約1,500億元,若樓價持續下跌,資產會續貶值,甚至能否賣出也成問題。若內地樓價回升,資產升值,公司有機會脫離負資產之列,所以一切要視符未來樓市走向。 房企經過債務重組,通常會獲大幅削債及延期償還,但並不是代表不需要償還重整下的債項,而能否還債,主要看有沒有現金回籠,而作為房地產開發商,手上的產品就是樓字,若銷售理想,才能套回現金,支持營運及償還債務。 去庫存需時 現時內地樓市供應沒減少,但需求持續下滑,雪上加霜是多家房企陷於債務深淵,大家也希望加快銷售步伐,要賣樓套現,減價是不二法門,但當各家房企趕著賣樓,樓盤一窩蜂推出市場,供應肯定大增,樓市不斷受壓,樓價自然愈往下走。 供應雖多,若需求持續,問題也不大。但現實是需求亦同步下跌,中指研究院《2023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百億企業排行榜》,去年內地百大房企的銷售金額計算,合共62,791億元,按年下跌17.3%。 坦白說,房屋並非單純是居住用途,許多時被視作投資工具,當房價不斷上漲,人們怕今天不買明天更貴,愈搶著買。樓價回調時,初期或有人認為相宜而入市,過不多久,樓價再跌時,情況就逆轉,因人們深恐今天低價成交或許是明天高價,大家也不再入市。 情況更嚴峻是,當有個別開發商未能如期交樓,人們就怕收不了樓,市場大眾看在眼裹,也不敢貿然入市,擔心樓盤最終爛尾,損失慘重,結果進一步拖低需求。 樓市要復蘇,先看何時能去庫存。上海易居研究院去年的《百城住宅庫存報告》表示,在百大城市中,有68個去庫存周期要超過14個月,部分次一線的城市,如山東日照及河北香河,要超過4年時間,景德鎮及西寧,更要5年以上。 據西南財經大學2022年底發布的《中國城鎮住房空置分析》報告,內地有1.2億套空置房,較2021年的6,500萬套大增近85%。 這個冬天特別長 房地產向下的態勢一旦形成,很難會短期扭轉,因為需要時間去消化市場的供應,即使去庫存成功,另外亦要市民對房價重捨信心,要人們扭轉對房價未來下行走勢看法,他們才敢入市,這是需要相當時間。香港97樓市下跌至2003年,整整花了6年時間才回穩轉上。 當然,還要看中國的經濟情況﹐經濟增長理想,人們口袋有錢,才想到買房子,才有能力改善居住環境。而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率,世界銀行估計只有4.5%,許多國際投行也預期,內地經濟增長保五有困難。經濟的放緩,毫無疑問影響人們對房子的需求,再而影響樓市回升。 奧園成立於1996年,乘著中國經濟起飛及國力日盛,國家開始積極舉辦國際大型活動時,郭梓文將運動會完結後的選手村進行改造而出售,令集團賺取可觀利潤,此亦為何公司命名為奧園,因為是跟奧林匹克運動會息息相關。 發展廿多年,奧園經歷多番起跌,好幾次也如郭梓文所言,最終等到春天來臨,然而今次的冬天是歷來最漫長,能否等到春天到來,抑或之前就被凍死在嚴寒,除了看郭梓文的能耐,很大程度要看未來內地樓市。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