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長緩慢虧損持續 縱目科技乏上市亮點

這家自動泊車解決方案研發商,去年虧損嚴重且收入增長乏力,僅錄得6%,不太可能給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點: 縱目科技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但因研發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長緩慢,虧損嚴重 如果能夠加快ADAS駕駛解決方案的商業化,這家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或許能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陳竹 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曾經被炒作得沸沸揚揚但隨後就被遺忘。但相關技術終於開始成熟,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等全球有遠見卓識的人提出了大膽的主張,並為推出全自動汽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時間表。在中國,隨著新一代電動汽車在這個擁擠的市場中爭奪注意力,採用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賣點。 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請在港交所上市,希望這股重新燃起的樂觀情緒能夠吸引投資者。在上周修訂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兩家承銷商華泰金融和法國巴黎的基礎上,增加中信里昂為承銷商,這三家二級公司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組合,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嘗試護航。 縱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國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請在類似於納斯達克的上海科創板上市,但最後又主動撤回了申請。 縱目科技由唐銳在2013年創立,主要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主攻軟件。這讓它有別於業內一眾公司,如計劃打造自己的自動駕駛車隊的小馬智行,和聚焦自動駕駛車輛傳感器的禾賽(HSAI.US)。 招股說明書顯示,縱目科技自成立以來已通過九輪融資,籌集資金22億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團(1810.HK),小米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堅定支持者,並於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NEV)。縱目科技的上一輪融資是在2022年3月,籌集資金近10億元。在那一輪融資中,公司估值超過90億元,躋身“獨角獸”俱樂部,獨角獸是指估值在10億美元或以上的初創企業。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開募股,能不能保持這麼高的估值則是另一回事,因為股市投資者最近對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遠沒有那麼慷慨了。禾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時,它的估值在25億美元左右,但上市後估值已跌至約5.5億美元。 縱目科技自稱是一家全自動駕駛技術的供應商,但其主要關注點是自動泊車,這是一種專門的自動駕駛應用,通常用於停車場或車庫等嚴格控制的封閉環境中。 在中國的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APS)市場,按2022年的銷售額計算,縱目科技在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2022年中國APS整體市場規模達81億,縱目科技佔4.9%。 公司還強調自己在APS的一個細分市場,即它所說的自動泊車輔助(APA)領域領先國內同行,市場份額達5.6%。 增長乏善可陳 在包括泊車和駕駛解決方案在內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市場,縱目科技僅佔1%的份額。中國ADAS市場經歷了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93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13億元。 2022年,縱目科技的泊車解決方案銷售收入為4億元,佔其全年總收入4.695億元的85%以上。駕駛解決方案業務則貢獻了剩餘的7,000萬元,表明這部分業務仍然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不過,縱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發費用都花在駕駛解決方案上,這似乎表明它對這部分業務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寄予了厚望。 縱目科技去年的營收僅錄得6%的增幅,達到4.98億元,這令人難免質疑它能否有效實現技術的商業化並擴大業務規模,尤其是考慮到它在該行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 雖然增長緩慢可能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擔憂,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研發支出巨大,該公司虧損嚴重。縱目科技報告稱,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計虧損超過15億元,其中去年虧損5.64億元。同期,該公司的研發支出總額接近10億元。 投資者應該注意的另一個重大風險,是它嚴重依賴少數關鍵客戶。2021 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72.5%,到去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間,最大客戶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額從28.5%增至43.8%。 雖然許多公司都面臨類似情況,但在中國迅速變化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這種風險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這個行業,今天的超級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縱目科技也有自己的優勢。其中之一是與商業夥伴的合作關係密切,這使它能夠不斷改進產品。公司表示,2022年與中國十大汽車製造商全都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這些製造商佔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72.1%。 投資者是否看好縱目科技的IPO,可能取決於該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業化步伐,特別是其ADAS駕駛解決方案,尤其是在該公司表示短期內盈利無望的情況下。 類似的邏輯可能也適用於越來越多嘗試赴港上市的自動駕駛公司,包括地平線機器人和黑芝麻智能。這些公司的表現將證明,投資者究竟是認為這類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加速增長,還是認為它們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imalaya files for IPO

挾首獲盈利之勢 喜馬拉雅三申上市

這家中國領先的播客平台,可能成為香港近年最熱門的科技股之一,它擁有龐大的忠實用戶群,並在最近實現了盈利 重點: 喜馬拉雅已申請在香港上市,據報道其早前曾在中國政府官員的壓力下,撤回了2021年在美國的IPO申請 去年,這家中國領先的播客平台首次實現淨利及和調整後盈利,因它在保持適度增長時又強化成本控制       陽歌 先是2021年嘗試紐約上市失敗,不久後又在香港提出IPO申請,但再次無疾而終。現在,領先的播客提供商喜馬拉雅控股希望自己的第三次IPO申請(這次也是在香港)能夠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對這家與喜馬拉雅山脈同名的公司來說,自前兩次提出申請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加上注重成本控制,喜馬拉雅的增長大幅放緩。但同樣重要的是,公司同時實現了淨利潤和調整後盈利,這壯舉就連行內巨頭Spotify (SPOT.US)都做不到。 對於很多中國科技公司來說,喜馬拉雅的故事並不讓人陌生,這些公司已經開始優先考慮盈利能力,而非單純的增長。對於尋求吸引海外投資者的中國科技公司來說,這個新焦點變得越來越重要,海外投資者對過去幾年增長急劇放緩的中國經濟變得更加不安。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是一家用戶生成內容供應商,這在中國是一個難度極大的領域,要求平台監控並刪除一切認為過於敏感的內容。在當前環境下,過於敏感的定義變得越來越嚴格,甚至提到經濟放緩都可能被認為是禁忌。 由於在行業的主導地位,喜馬拉雅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巨大的監控量。根據上週五提交的IPO上市文件,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的平台上有約4.88億條音頻內容,總時長約為36億分鐘,去年移動端用戶共花費長達18萬億分鐘的時間收聽其音頻內容。 公司的3.03億月活躍用戶(MAU)是相當忠實的群體,平均每天花130分鐘,相當於兩個多小時收聽喜馬拉雅的內容。雖然這個數字很高,但我們應該注意到,數字實際低於2021年的144分鐘。 但不管怎麼劃分,公司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因它的用戶聽眾人數相當於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據報道,正是這種影響力,促使中國政府官員向該公司施壓,要求其撤回2021年在紐約上市的申請,並將上市目的地改為香港。 最近,數據安全已成為中美兩國關注的重點,雙方都擔心某些公司持有的大量本土用戶數據,可能落入對方政府手中。眼下,這些擔憂正推動美國,嘗試逼迫字節跳動出售其在美國的業務TikTok。 在香港上市應該有助於喜馬拉雅避免此類數據安全問題,但降低監控平台上的海量內容,是一項堪比攀登喜馬拉雅山的挑戰,對於降低這項挑戰,它無能為力。 大牌承銷商 該公司最初的上市文件中沒有給出目標融資金額,這是港股IPO文件的慣例。但其承銷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國內巨頭中金公司為,顯示這是一筆不小的交易。 Spotify是該公司最接近的上市同行,目前的市銷率(P/S)為4.1倍,而中國在線視頻網站快手 (1024.HK)和愛奇藝(IQ.US)的市銷率則要低一些,分別為1.78倍和0.91倍。 有點諷刺的是,愛奇藝和快手雖然都實現了盈利,但市銷率卻較低,而Spotify還處於虧損狀態。這表明,由於對經濟放緩的擔憂,以及企業陷入監管麻煩的可能性增加,目前市場上的中國股票被嚴重低估了。 鑒於喜馬拉雅的市場領先地位,以及在中國的播客平台當中率先上市,假設其市銷率為2倍,略高於快手,那麼喜馬拉雅的市值將達到17億美元。這意味著,如果成功,此次IPO可能會籌集到遠遠超過1億美元的資金,這在當前市場是一個相對較大的金額。 正如我們所指,該公司現在的情況與前兩次申請上市時有所不同,現在更加註重盈利,而非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增長。在2021年實現收入增長44%後,2022年增長急劇下降至3.5%,去年僅為1.7%,收入61.6億元。 訂閱用戶增長也表現出類似的緩慢增長趨勢,月付費用戶從兩年前的1,490萬增至去年的1,580萬,僅增長6%。公司仍是中國播客市場絕對的領導者,去年佔據移動收聽市場60.5%的份額。但在這裡,我們也應注意到,與2021年上半年提出上市申請時71%的市場份額相比,這個數字一直在下滑。 雖然最近的營收增速不算太快,但公司的運營成本卻較之前提交申請時大幅下降。銷售及營銷開支從2021年的26.3億元下降到去年的20.7億元,降幅約為20%;同期行政開支從14.1億元降至去年的4.68億元,降幅超過三分之二。 對提高效率的關注,幫助公司去年將毛利率提高到56.3%,比2022年的51.9%提高了4個百分點。公司在2022年實現了淨盈利,但調整後,即剔除包括與股票價值變化和員工股票薪酬相關的成本後,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去年同時實現了淨利潤和調整後盈利,分別為37.4億元和2.24億元。 總言之,喜馬拉雅看起來像是最近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中更有趣的一家,這既是因為它的市場領先地位,也是因為它的盈利能力。高盛和中金等大牌機構承銷也是一個積極因素,這意味著,如果喜馬拉雅第三次上市嘗試成功的話,可能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強烈興趣。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nQ Hospital has stable business growth but lacks growth bright spots

明基醫院業務穩健 前景獨欠增長亮點

明基醫院是內地華東最大的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計劃集資擴大發展,正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重點: 明基醫院去年收入26.9億元,按年增長15% 上市集資所得,將用於擴建及升級現有醫院   劉智恒 今年初,專注治療腫瘤的民營醫院美中嘉和(2453.HK)在港上市,由於股份背後的投資者星光熠熠,有中金、中信及石藥(1093.HK)等,市場寄望甚殷,想不到上市首天即跌破定價超過三成,令市場大跌眼鏡。可幸後來陸續收復失地,股價拾級而上,上周五更報23港元,較上市價升逾六成。 在市場對民營醫院股的印像稍為復修下,台灣資金背境的明基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有望成為本地首家掛牌的綜合民營醫院股。 持兩家三級醫院 根據申請文件,明基醫院旗下有兩間醫院,分別是2008年開始營運的南京明基醫院,屬三級甲等醫院,另外是2013年開始營運的蘇州明基醫院,屬三級醫院。兩家醫院總運營面積合計約38萬平方米,註冊床位1,850張,擁有超900人的醫生團隊,去年門診次數超過200萬,住院手術逾 20,000宗。 明基醫院背後大股東是台灣上市企業佳世達科技(2352.TW),公司成立於1984年,主要從事信息技術、醫療事業、智能解決方案及網絡通訊事業。在液晶顯示器和投影機等領域,佳世達更居全球領先地位。另外,在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交易的綜合醫療服務供應商盛弘(8403. TWO),亦持有少量股份。 過去三年,明基醫院的業績均有增長,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別是22.2億元、23.4億元及26.9億元;盈利6,908萬元、8,955萬元及1.67億元。 過去多年,明基醫院在華東建立了一定的名聲,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醫療服務產生的收入計,2022年明基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在全國排名第五。以每張登記床位的平均收入計,在內地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中排名第一。 醫療市場持續增長 對於內地民營醫院的前景,仍然在上升態勢。內地整體醫療市場整體穩中向好,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預計內地醫療總支出在2026年達到12萬億元,2022年至2026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9.1%,並於2030年增至16.2萬億元 民營醫院的收入則由2017年的3,191億元增至2022年的6,07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3.7%。估計於2026年達到1.09萬億元,2022年至 2026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5.9%。 無可否認,醫療市場及民營醫院正處於穩定增長中,明基醫院亦在華東區站穩一席位,有相當知名度,業績也在穩步向上;但明基醫院缺乏一個增長亮點,能吸引投資者在現時疫弱的港股市場投下信心一票。 特別在資本市場,相比於醫藥或生物科技股份,民營醫療機構相關的股份相對乏爆炸點,前者有無限想像空間,後者的業務穩打穩紮,正所謂收入有數得計。強如海吉亞醫療(2453.HK),市值也不過179億元,市盈率在23倍水平。 缺乏擴張大計 明基醫院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住院服務,另外是門診服務,來自患者的每次住院平均支出,由2021年的19,142元跌至去年的17,042元,門診平均支出也出現飽和之態,過去三年分別是571元、599元及584元。公司去年整體收入能上升,全賴住院及門診人數提升所致。 然而,醫院目前的處理量已達到一定水平下,除非興建新醫院,否則不容易再有大幅增加,過去三年的床位數是1,600張、1,700張及1,850張,增長平穩,未來要大幅增長不易,因要考慮醫院是否有充足空間。至於平均床位周轉天數,分別是9.4天、9.2及8.2天,要增加周轉天數相信也不容易。 事實上,集團的毛利率也非吸引,經過之前努力,已由2021年的15.3%,提升至去年的18.9%,能否再有一個理想升幅,暫時很難說。若以現時看,毛利率較康寧醫院(2120.HK)的25.8%低,更遠遠及不上海吉亞的31.6%。 明基醫院表示,上市集資將用作擴建及升級現有醫院,部份或用於投資併購,另外是升級現時的「智慧醫院」。看見其未來發展,都只是在原有規模上構想,未見有新增醫院大計,亦乏在其它地區拓展的藍圖。 當然我們明白在內地要再建一家具規模醫院,除了涉及資金外,專業醫護人員也不易招聘,各地又有不同規限及要求;但若沒有一個更具前景的計劃,明基醫院的吸引力未夠強,特別在目前差勁的港股市場。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any has applied to list its shares in Hong Kong after unsuccessfully shopping around mainland exchanges.

電商傲基科技求上市 漸降第三方平台依賴

這家曾多次申請在A股掛牌的跨境電商企業,最近轉戰港交所爭取集資上市 重點︰ 傲基科技去年盈利達5.2億元,按年增長133% 該公司近年持續降低對亞馬遜的倚賴,相關平台的收入佔比由2021年的83.9%,降至去年的53.8%   歐美美 中國跨境電商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從2019年從內地新三板退市後,曾先後衝刺上交所科創枝及深交所創業板,最終都無功而回。最近,這家主要通過亞馬遜(AMZN.US)等第三方平台從事跨境企業對客戶(B2C)業務,專注於提供Allewie、Ironck、Likimio、Shacerlin、Hostack和Fotosok等傢俱家居類產品的企業,毅然決定轉戰港交所,並找來華泰國際作為獨家保薦人。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銷售收入計,傲基科技的6個產品品類(包括床架、食品櫃、梳妝枱和梳妝椅等)在亞馬遜美國網站排名第一,去年旗下11個品牌的商品交易總額(GMV)超過1億元;其包括床架、床、冰箱、衣櫃及抽屜櫃等10個產品品類,在亞馬遜美國網站的市場份額也佔10%以上,而其產品在第三方電商平台的平均退貨率只有3.5%,處於行業最低水平。 根據初步招股文件,傲基科技過去三年的收入比較不穩,2021年達90.72億元,2022年跌至71億元,到去年再增至86.83億元;至於盈利方面,2021年虧損5.9億元,2022年成功轉盈,賺了2.23億元,去年再增長133%至5.2億元,主要因為毛利率持續改善,由2021年的20.9%,升至去年的34.5%。 公司在2021年虧損,主要與亞馬遜的封殺事件相關。當年正值中國跨境電商快速崛起之時,中國多家知名亞馬遜「大賣商」接連被亞馬遜封號,當中便包括傲基科技,另外還有帕拓遜、通拓、有棵樹等,所有熱銷產品都無法出售,嚴重影響這些電商的現金流,部份更不得不變賣資產套現保命。 亞馬遜當時解釋,封號是因為發現有賣家濫用評論,出現嚴重違規行為。亞馬遜雖然沒有直接說明,但意思上就是有賣家涉嫌參與俗稱「刷單刷好評」的虛假產品評論等。經過亞馬遜一連串調查後,各大電商平台的帳號也陸續解封,但也足以嚇怕一眾在亞馬遜平台做生意的中國商家。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及,當時在發現員工參與與亞馬遜事件有關的非官方推廣評分或評價的情況後,已立即要求所有相關員工於2021年5月停止使用非官方推廣評分或評價,同時開展內部審查,並對網店進行了檢查,以及實施相關補救措施。 經歷了亞馬遜事件之後,傲基科技也深明不得再過度依賴單一平台,通過亞馬遜銷售商品的佔比由2021年的83.9%,下降至去年的53.8%;而通過沃爾瑪(WMT.US)的佔比就由2021年的3%,增至去年的9.8%;Wayfair的佔比則由1.7%,增至去年的10%,至於包括eBay在內的其他平台的佔比就由2.2%,增至3.1%,公司也開始推進自營網站的銷售。 但從數據上看,傲基科技仍然十分依賴亞馬遜平台。 除了電商業務外,公司近年也加強物流解決方案業務,目前與超過700家電商公司提供物流解決方案,更設立了全球多級倉儲物流網路,截至去年底,在美國主要港口城市及歐洲營運27個海外倉儲設施。 加強物流業務 2021年,傲基科技物流解決方案的收入只有4.9億元,佔總收入5.4%,到2022年收入已增至7.75億元,佔總收入升至10.9%,去年該業務的佔比更大由提升至19%,收入比2022年增長1.13倍,達16.53億元。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提到,這次上市集資將用於擴張業務,以提升業務規模,包括建立全球打樣中心,以實現快速打樣及標準化;優化產品開發及減少產品開發開支,以及升級倉儲及物流系統等;其次是用於加強數位化,進一步完善資訊管理系統;另外就是用於潛在投資或併購,剩下的用於一般營運。 不過在目前中美關係仍然緊張的大局下,中國企業在美國做生意並不容易,不知何時會再受到制裁,高度依賴亞馬遜、沃爾瑪及Wayfair的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醒投資者,如果中美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我們無法向閣下保證日後我們的業務將不受影響。」公司也明言,美國政府可能不時實施可能對公司行業造成不利影響,或導致第三方電商平台政策出現變更,甚至影響公司的產品進入美國。 2012年至今,傲基科技完成4輪融資及8輪股權轉讓,當中投資者包括景林、深圳創投及紅杉等,每股代價從0.66元一直增至16.8元,翻了24.5倍,而按最後一輪融資每股售價16.8元計算,估值高達64.68億元。不過,港股今年表現疲軟,包括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京東(9618.HK; JD.US)等電商巨頭股價今年均錄得跌幅,如果傲基科技如果希望以理想估值登陸港交所,估計要花費一番功夫來說服投資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製藥燒錢迅速 英矽智能再衝港股

這家AI製藥企業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合計集資約4億美元,但其燒錢速度亦十分驚人,急需在更大的資本市場融資「續命」 重點: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按年增長70%,達到了5,118萬美元,其中有3,900萬美元來自藥物開發項目的對外授權 該公司目前還未有任何一種人工智能輔助開發藥物通過三期臨床試驗,若研發進展不順,將大幅影響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遞交的招股書失效之後,AI製藥企業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將與2023年底赴港申請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爭奪「亞太AI製藥第一股」的名號。 英矽智能成立於2014年,是一間AI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書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按年增長了70%,達到了5,118萬美元,其中有3,900萬美元來自藥物開發項目的對外授權。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連完成兩項對外授權交易,合同金額總額最高可達15億美元,其中與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讓英矽智能可以獲得8,000萬美元的首付款,這也是亞太地區的第一個AI新藥的專利授權合作。 英矽智能的業務主要包括管線藥物開發、藥物發現服務,以及軟件解決方案服務三大領域。其中,管線藥物開發服務是支柱業務,公司通過研發內部管線候選藥物,在其對外授權或實現商業化後產生收入,該分部去年貢獻收入3,902萬美元。 藥物發現服務是與藥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發的Pharma.AI平台發現與疾病有關的靶點,識別並進一步研發,從中收取服務費。軟件解決方案服務則是客戶使用Pharma.AI平台時,就該平台的存取權限收取的預付訂閱費。2023年,藥物發現服務以及軟件解決方案服務分別貢獻879.6萬美元和336.2萬美元,期間簽訂軟件客戶達50個,新增禮來(LLY.US)、諾和諾德(NVO.US)等大型藥企客戶。 在大額對外授權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財務表現稍為好轉,除了收入上升,淨虧損也按年減少1,019萬美元至2.11億美元。不過,儘管通過多種管道獲取收入,這間技術驅動公司燒錢速度仍然十分驚人,過去三年累計虧損達到5.6億美元。 在過去生物醫藥融資活躍的時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醫藥」的概念頗受資本青睞。自2014年成立以來,英矽智能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合計集資約4億美元,股東名單星光熠熠,包括啟明創投、創新工場、高瓴資本、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更獲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風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領投,公司的投後估值高達8.95億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77億美元,這個金額與不少通過港股《上市規則》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比較,其實已為數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資金消耗速度來看,可能無法維持一年的營運開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發開支為9,734萬美元,按年增長24.5%,行政開支亦高達1,734萬美元,當中包括勞工成本、股份薪酬開支等項目。 此外,公司的負債水平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動負債總額達到8.47億美元。由此可見,管理層或急於登上港股市場,獲得更為通暢的融資管道,為眾多管線的下一步研發提供資金。 AI製藥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擁有涵蓋纖維化、腫瘤學、免疫學和其他治療領域的15款候選藥物管線,其中6種已取得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選藥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產品,也是研發進展最快的管線。對於AI製藥行業來說,這款候選藥物也有重要意義,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發現靶點、並設計化合物的候選藥物。 過去兩年,由AI輔助研發並進入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不斷增加,但是目前還未有任何一種人工智能輔助開發的藥物通過了三期臨床試驗。部分AI設計的小分子藥物臨床研發進展不順,導致研發企業的市場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國AI製藥企業BenevolentAI(BAI.AS)曾備受矚目,但是其核心管線BEN-2293在II期試驗中未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公司隨後裁減一半員工,股價亦下跌超過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臨床項目,在中國和美國近40個研究中心同步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中美國2a期臨床試驗已於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給藥,在中國2a期臨床試驗預計將於2024年第四季完成,該候選藥物的研發情況,或對公司業務前景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港股和A股市場尚未有AI製藥企業上市,另一間衝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後一輪融資中,投後估值高達19.7億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餘。與其他AI製藥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僅擁有自我造血能力,通過管線授權持續產生營收,還擁有進展較快的自研管線,值得投資者長期留意。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ongmiao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眾淼利潤率雖高企 別忽視業務及監管風險

這家由家電製造商海爾控股的保險代理公司已提交上市申請,由於主打企業保險並且採用了輕量化的成本結構,該公司盈利可觀 重點: 家電巨頭海爾集團支持的保險代理公司眾淼創科已申請在香港上市 該公司的收入基礎小,但通過聚焦利潤豐厚的企業保險,並採用輕量化的成本結構,公司利潤強勁 梁武仁 投資者對保險代理公司通常不會很感興趣,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們往往缺乏像那些科技公司那樣吸引人的增長故事。但任何一個尋找高盈利公司的人,不妨認真考慮一下眾淼創新科技(青島)股份有限公司。 乍一看,眾淼創科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它的多數股權由中國最著名的家電製造商之一海爾集團持有。但這家上周申請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真正的突出之處在於它的高利潤商業模式,該模式的基礎是專注於企業保險和輕量化的成本結構。 當然,眾淼創科也未能幸免於中國經濟迅速放緩的影響,近年來其收入增長放緩就表明瞭這一點。但即便如此,它仍然穩定地實現了盈利,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它高效的商業模式。 這家保險經紀公司的總收入在2023年同比增長約17%,達到1.74億元,較2022年24%的增長有所放緩。鑒於它收入基礎較小且2017年才成立,儘管收入增長速度平平,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並且同樣重要的是,它的毛利率超過40%,以致最後的純利率達20%。 眾淼創科的銷售成本,即每1美元收入的成本,主要是向分銷渠道合作夥伴和代理人支付的推薦費和傭金。而營業支出還不到其收入的四分之一。 相比之下,競爭對手泛華控股集團(FANH.US)去年的經營開支佔據了90%以上的收入,而線上保險公司水滴(WDH.US)實際上出現了營業虧損。平心而論,泛華控股集團和水滴的規模都比眾淼創科大得多,而且業務側重點不同,這會增加運營的複雜性和成本控制的難度。 但眾淼創科卓越的運營效率似乎確實表明,有時候越簡單越好。公司的運營相當精簡,圍繞主要的保險業務展開,不依賴投資收入,投資收入在經濟繁榮時期對很多保險公司來說可能都是賺錢,但在金融市場表現不佳時卻是一種負擔。 眾淼創科還有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向企業而非消費者銷售保險。因為企業經常購買長期保單,此類保險可以成為更穩定的收入來源。針對公司的保障計劃往往也更複雜,因此保險公司的收費可以更高。 眾淼創科主要面向企業銷售的財產保險,去年的平均傭金比例接近18%,意味每收取100美元的保費,該公司能賺18美元。主要面向消費者的車險傭金,其比例則要低得多,僅為5.6%。眾淼創科同時面向企業和個人銷售的意外傷害保險,其傭金比例最高,達到30%以上。這麼高的傭金比例,意味儘管意外險在公司的總保費中所佔的份額較小,但對公司收入的貢獻巨大。 企業的側重點 總的來說,企業保險銷售佔眾淼創科保險收入的41%左右,去年的毛利率為66%。這遠高於個人保險24%的毛利率。因此,儘管企業保險的營收貢獻較小,但佔公司總毛利潤的三分之二。 眾淼創科由海爾旗下的一家實體於七年前創建,接管了海爾保險代理,該公司主要是為海爾的客戶提供服務。眾淼創科仍在向海爾銷售保險,但一直在減少對這一業務的依賴。去年,眾淼創科面向非海爾企業的銷售額,超過了來自海爾內部的貢獻。同時,面向消費者的銷售比例逐年下降,這對利潤率有利。 眾淼創科也確實存在弱點,主要是對少數承保方的高度依賴。其中,中國平安財產保險去年就佔眾淼創科收入的35%以上,前五大承保合作夥伴貢獻了近三分之二的銷售額。意味著哪怕是失去其中一個承保方,都可能給公司造成巨大打擊。 如果承銷商決定專注於自己的直接業務,競爭就是另外一個因素,尤其是對眾淼創科這樣的中間商來說。至於公司對海爾的依賴,也是一個潛在的弱點。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監管打壓的可能性一直都有,過去五六年里,監管部門對中國民營金融業的打壓非常常見。 撇開這些風險不談,眾淼創科最終需要證明,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它能夠在增長的同時保持利潤率,以保持投資者的興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將可吸引尋求穩定盈利公司的投資者。 目前,尚不清楚眾淼創科希望從香港IPO中籌集多少資金,也不清楚它將如何使用這筆資金。該公司從運營中產生現金,但也一直在從外部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最近的一次是在2021年,從海爾員工創建的一個團體里籌集了1,400萬元,這筆交易中公司的估值約為9.3億元。 按照這個估值,根據眾淼創科2021年的淨利潤計算,其市盈率超過30倍。即便按照2023年更高的利潤計算,市盈率也遠遠超過20倍,遠高於泛華的4.7倍,但非常接近水滴的23倍。眾淼創科卓越的盈利能力,可能為其在香港上市時獲得更高的估值提供了理由。 能否以如此高的估值向投資者出售股票,可能取決於它能否讓投資者相信,它良好的利潤率從長遠來看是可以持續的。加速實現更強勁的營收增長(可能通過收購實現),也可能會增強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eekr steps on the IPO acclerator

憂市況逆轉 極氪趕美上市

據報道,隨著同行估值迅速下跌,這家新能源車企正在重啓紐約上市計劃 重點: 據報道,極氪已重啓IPO計劃,並降低融資目標,在中國新能源車企前景的惡化而進一步下跌之前上市 去年,公司的汽車銷售收入,同比從上半年的150%升幅,放緩至下半年的44% 陽歌 在因市場情緒疲弱而暫停赴美IPO後,新能源車企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突然猛踩油門,似乎想在情況進一步惡化之前上市。 這是我們根據路透社的最新報道做出的評估,報道稱公司已重啓赴紐約上市的計劃。事實上,自去年11月首次提交申請以來,極氪每個月都會定期更新招股說明書,距今最近的更新是在3月20日。 最新文件讓外界對極氪的近況有了一些瞭解,包括2023年全年的數據。更新文件顯示,極氪的銷售情況在去年下半年大幅放緩,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整體趨勢同步 。 與此同時,極氪的勁敵如理想汽車(LI.US; 2015.US)和蔚來(NIO.US: 9866.HK)的估值也迅速縮水,因為投資者為它們的持續虧損和銷售增長放緩感到擔憂。蔚來最近跨過了一座不甚光彩的里程碑,市銷率(P/S)正式跌破1倍,目前只有0.97倍。市銷率1倍本來沒有什麼可以說,但對於一家自認為處於熱門增長領域的公司來說,低於這個數字就相當尷尬。理想汽車的市銷率高於1倍,目前為1.84倍,但如果最近的趨勢持續下去,它可能很快也會跌破這個數。 鑒於極氪的情況與蔚來類似,它1倍的市銷率似乎是合適的,以此計算,按照最新招股說明書中的2023年銷售數據,該公司的市值為71億美元。這遠低於我們去年11月首次關注極氪IPO時,進行類似分析後得出的100億美元估值結果,大約是該公司在2023年2月融資時130億美元估值的一半。 據報道,估值迅速縮水促使極氪推遲了最初的上市計劃。但現在看來,該公司正急於在估值進一步下滑之前登陸資本市場。據路透社報道,極氪的籌款計劃已從之前10 億美元或以上的目標,降至5億美元左右,可見市場情緒不斷惡化。 此次IPO正值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整體疲軟之際。一季度,此類上市僅籌集資金4,690萬美元,低於上年同期的4.28億美元,成為2017年以來最慢的第一季度。 事實上,最近境外上市中國股票整體顯示出一些新的活力跡象,中國ETF-iShares MSCI (MCHI.US) 較1月底的近期低點上漲約10%。但由於對中國經濟快速放緩,以及西方限制進口中國製造的新能源汽車的擔憂,新能源汽車股逆勢而跌。反映這一點的是,近期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上漲,而同期蔚來的股價卻下跌了約30%。 銷售放緩 極氪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較晚,直到2021年10月才推出首款車型。它的最大優勢是擁有一批頂級支持者,其中以吉利汽車為首。吉利是中國領先的民營汽車製造商之一,除吉利品牌外,還擁有沃爾沃和路特斯等品牌。極氪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21年之前,但在那之前,它的所有收入都來自銷售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主要是賣給吉利旗下企業。 公司目前有四款車型在售,包括最初的Zeekr 001。招股說明書顯示,最新款是極氪高檔轎車車型,去年11月發佈,今年1月開始交付,目標客戶是“精通技術的成年人和家庭”。該公司認為自己是一個高端品牌,售價一般不低於30萬元,與蔚來的定位類似。 公司在2022年取得爆炸式增長,因為它在2021年10月才開始交付產品。去年的增長更能反映它未來的潛力,全年總收入從2022年的319億元增長到517億元,增幅達62%。以半年為單位,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後會發現,它的收入增長從上半年的136%大幅放緩至下半年的33%。 新能源汽車銷量目前約佔該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其增長趨勢也出現了類似的放緩,從去年上半年的約150%降至下半年的44%。 一個略顯積極的趨勢是,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增長了72%,超過了汽車交付量65%的增幅,這表明公司每輛車獲得的收入增加了。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隨著銷售開始放緩,去年很多新能源車企大部分時間都在降價。但這也可能反映出,在最初的Zeekr 001之後,極氪正在推出越來越高檔的車型,而Zeekr 001的起步價為30萬,處於目標區間的底部。 該公司表示,今年的目標是交付23萬輛新能源汽車,這幾乎是2023年交付的118,685輛的一倍。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顯示,公司在年初的銷量有望達到這一增速,1月和2月的總銷量同比增長134%,達到20,047輛。但在市場放緩的情況下,這種增長將越來越難以維持。 總言之,極氪的前景及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總體前景正迅速失去動力。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該公司突然如此急於重啓上市,它最終籌集到的資金甚至可能低於已經調低了的5億美元目標,因此估值可能會遠低於100億美元。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