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2B drug distributor posted higher annual revenues and swung to an adjusted profit, but disappointed investors still sent the firm’s stock down 9% on the day after the earnings.

藥師幫上市後首份年報 營收增速放緩股價受累

藥師幫去年營收繼續穩步增長,經調整利潤亦已扭虧為盈,但是這份看似穩健的財報並未得到投資者認可,財報公佈次日,其股價下跌逾9% 重點: 自營業務是藥師幫收入支柱,但利潤空間卻有限,去年該業務的毛利率再降至6.1% 隨著市場規模見頂,多間傳統醫藥流通巨頭湧入下沉市場,與藥師幫分一杯羹   莫莉 醫藥流通行業不僅誕生了阿里健康(241.HK)、京東健康(6618.HK)等知名互聯網平台,也有深耕細分領域的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9885.HK)。作為中國院外醫藥流通行業最大的數位化綜合服務平台,藥師幫在上週一晚間交出了港股上市以來的首份年報,營收繼續穩步增長,經調整利潤亦已扭虧為盈。 財報顯示,2023年,藥師幫實現總商品交易總額(GMV)達469億元,按年增長18.9%;營業收入169.7億元,增長18.9%。不過,由於IPO後的優先股轉換帶來的虧損,年度淨虧損額從2022年15億元擴大至32.1億元。這項虧損為一次性衝擊,而較為反映業務實況的經調整利潤達到了1.31億元,遠勝2022年的經調整虧損1.25億元。期內,公司毛利達17.41億元,增長21.3%,毛利率由10.1%增至10.3%。 這份看似穩健的財報,卻並未得到投資者認可,財報公佈翌日,藥師幫股價下跌9.1%,之後幾日雖略有回升,但四個交易日累計仍跌4.6%,上週五收市報9.98港元,相比於2023年6月在港股IPO時的發行價20港元已經「腰斬」。 在過去半年,藥師幫如同坐上過山車。在上市初期,藥師幫曾與港股投資者有過兩個月的「蜜月期」,股價最高曾漲至64.5港元。可是,到了上市六個月後的股東解禁期前後,股價便開始大幅插水,解禁當天更是斷崖式下跌,單日跌幅高達46%,顯示部分IPO前股東對公司發展前景也沒有充足信心。雖然公司創辦人、主席張步鎮宣佈將自己的股票延長禁售期180天,也未能挽救下行的股價。 藥師幫的業務邏輯,是協助醫藥產業鏈的上游藥廠和下游藥店與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對接,讓雙方在藥師幫搭建的電商交易平台進行註冊藥品交易,類似於藥店界的「京東」。截至2023年底,公司擁有約8,100個上游賣家及超過65萬個下游買家的平台使用記錄。 與大多數醫藥電商平台一樣,藥師幫為第三方提供平台服務,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佣金。去年這部分平台業務為公司貢獻了GMV 284.7億元,佔總GMV的60.7%,增長25.8%。但由於佣金比例有限,平台業務帶來的收入僅有8.7億元。 自營業務是藥師幫的收入支柱,這部分業務是由藥師幫自採藥品、自建倉庫直接向下游藥店進行分銷,並提供送貨服務。去年自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0.4億元,增長18.6%。公司表示,現已搭建了由21城合共22倉組成的自營倉智慧供應鏈體系,通過自建物流平台,將試點城市的訂單提升至半日達或當日達,讓下游買家能夠進一步降低庫存壓力,提升營運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營業務的規模較大,但利潤空間卻有限,去年該業務的毛利率下降0.1個百分點至6.1%。 行業內競爭加劇 雖然藥師幫的業績仍然呈增長狀態,但近年來的營收增速已經明顯放緩。在2021年至2023年,其營收按年增速分別為63.7%、41.4%與18.9%,看來已逐漸見頂。其中,作為收入支柱的自營業務營收增速降至18.6%,而2022年同期的營收增速為41%;平台業務營收增速也下降至25.8%,2022年同期為41.9%。 營收增速放緩一方面或與藥師幫提高佣金、降低業務補貼有關。在2021年至2023年,藥師幫的平台業務收取的平均佣金率(收到的佣金除以相應的GMV)分別為2.9%、3.1%和3.2%,佣金率逐年上升,平台業務補貼率(向平台買家提供的補貼除以相應的GMV)則不斷降低,分別為0.8%、07%和0.6%。 另一方面,這也與公司所在的B2B醫藥流通行業內競爭加劇不無關係。過去,院外市場規模不大、且較為分散,是傳統醫藥流通企業較少涉足的下沉市場。但是,隨著醫藥流通市場競爭加劇,巨頭們紛紛擠入下沉市場,與藥師幫分一杯羹。互聯網醫藥平台京東健康推出了醫藥B2B平台「藥京採」,傳統醫藥流通巨頭九州通(600998.SH)和上海醫藥(601607.SH)則分別成立了B2B平台「藥九九」和「益藥購」。去年9月,九州通表示已在全國成立17家「藥九九」公司,專門為小連鎖、單體藥店、診所等客戶提供B2B電商業務服務。 過去,市場相信互聯網平台可以改造傳統醫藥流通管道,帶來巨大收益。但時間證明,即使是在互聯網醫藥平台中相對成功的京東健康,也只是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實現盈利,可見醫藥流通始終仍是一筆利潤不高的生意。 藥師幫目前的市銷率僅約0.34倍,比傳統醫藥流通企業國藥控股(1099.HK)的市銷率0.78倍更低,可能與前者尚未實現盈利有關。在愈發激烈的院外醫藥市場競爭中,藥師幫能否維持市場第一的地位,還需投資者觀察。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ig shakeup at Dada Nexus

達達的下一步  融入京東物流

這家同城配送公司任命了新任董事會主席和首席財務官,兩人均與京東物流關係密切 重點: 達達集團任命京東物流兩名老兵擔任新一任董事會主席和首席財務官,兩家公司似將進行更緊密的融合 自去年京東將其在達達集團的持股比例從之前的47%增至52%以來,這家同城配送公司與京東的融合變得更加緊密      陽歌 本周,本地配送公司達達集團(DADA.US)宣布重大人事變動,董事會主席和首席財務官雙雙離任,情況都和個人有關。我們說這些變化和「個人」有關有些開玩笑,但公司週一髮布的公告顯示,董事會主席辛利軍和首席財務官陳兆明均因「個人」原因離任。 這種情況下,兩人的離開很可能都並非自願,尤其是對上任董事會主席才一年多的辛利軍來說。前首席財務官陳兆明在達達集團任職的時間要長一些,2018年加入公司。但他的離開似乎也是安排好,為的是給來自電子商務巨頭京東(JD.US;9618.HK)家族的繼任者鋪平道路。京東掌握著達達集團的控股權。 安排兩名京東老兵擔任新任董事會主席和首席財務官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自去年以來,京東就持有達達的多數股份。更重要的是,董事會主席單甦和首席財務官茆俊這兩位新高管,都與京東在香港上市的京東物流(2618.HK)關係密切。 因此,這次重組似乎讓達達集團離京東更近了,尤其是更緊密地融入京東物流的軌道。因此,如果京東物流最終提出全面收購達達,我們也不會感到驚訝,按達達的最新市值計算,全面收購達達只需要大約4億美元。相比之下,京東物流的市值要高得多,約為78億美元。 這樣的合併是說得通的,因為兩家公司都主要從事物流業務。不過京東物流是一家更傳統的全國性快遞公司,類似於美國的聯合包裹服務(UPS.US)或者中國的中通快遞(ZTO.US; 2057.HK),而達達主打同城配送,將食品等物品從附近的雜貨店送到顧客家中。 為了理解現在的情況,我們來快速回顧一下達達集團是如何發展到當前狀態。該公司成立於2016年,由一家名為「達達」的獨立同城配送公司與京東旗下的 「京東到家」合併而成。京東獲得新公司46%的股權,達達原創始人蒯佳祺擔任合併後新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達達集團於2020年上市,之後情況基本保持不變,直到2022年京東向該公司追加投資5.46億美元,將持股比例提升到目前的52%。此後,京東一直在努力將京東到家更緊密地融入到自己的服務中,導致京東到家在收入貢獻上與達達原來的達達快送服務拉開了距離。雖然過去這兩者大致相當,但在最新的三季度財報中,京東到家貢獻了公司收入的62%,而達達則佔到剩下的38%。 去年8月蒯佳祺離開達達集團,是京東發出的迄今為止最強烈的信號,希望自己在達達集團擁有更大的話語權。蒯佳祺的董事會主席職務由現已離任的辛利軍接替,而他的首席執行官職位一直空缺。 總裁一直懸空 達達沒有任命新的首席執行官,而是任命了另一位京東資深員工何輝劍為新總裁。在集團官網上的管理團隊頁面,只列出了兩個人。除了何輝劍,另一位是公司的首席財務官茆俊,後者接替了現已離任的陳兆明,我們稍後再來介紹他的履歷情況。 何輝劍看起來是在達達集團掌握決策權的大佬,從履歷來看,他有著強大京東到家背景,被稱為該公司的「核心創始成員」。 與此同時,新任董事會主席單甦和新任首席財務官茆俊也與京東,與京東物流有著密切的聯繫。新任董事會主席單甦於今年5月被任命為京東首席財務官,但在2021年從投行加入京東後,曾擔任京東物流的首席財務官。新任首席財務官茆俊過去三年一直在京東物流工作,最近的職務是投資者關係主管。 我們需要指出的是,離任的董事會主席辛利軍也是京東的老員工,包括2012年加入京東後擔任京東零售和京東健康(6618.HK)部門的負責人。但他似乎在11月失寵,在一份公告中,他被突然撤換了京東零售負責人的職位,公告僅簡單地稱辛利軍將「在公司另有他任」。 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達達的兩個最高管理職位和非執行董事會主席職位全部由京東的資深人士擔任,他們都與京東到家或京東物流有著密切關係。這也解釋了我們之前的所說,即為什麼現在合併京東物流和達達是一件較容易的事,特別後者目前的價格相當划算。 雖然公司的管理層進行了洗牌,但投資者似乎沒有對這些重大變化感到興奮或不安。達達集團的股價在消息公佈後的四個交易日里起伏不定,目前較消息公佈前的水平高出約4.6%。 由於對中國經濟和中美緊張局勢的悲觀情緒,該股今年已下跌54%,這在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中相當常見。目前,公司的市銷率(P/S)只有0.52倍,落後於國內同業順豐同城(9699.HK)的0.74倍,也遠遠落後於美國同業Workhorse Group(WKHS.US)的5.55倍。但這個數字其實高於潛在買家京東物流0.33倍的市銷率。 雖然我們無法獲得任何內部消息,但這幾天來自達達集團的所有信號,加上該公司最近的歷史,似乎都表明它與京東家族的融合會更加緊密。在虧損多年後,達達集團預計明年也將實現盈利,這將使其有望成為京東物流更具吸引力的新舞伴。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Covid pandemic boosted traffic to online medical platforms, but a strategy shift meant Ping An Healthcare could not capitalize on the opportunity, and its revenues fell.

業績增速明顯放緩 平安健康再度換帥

三年前,由於公司遲遲未能盈利,平安健康創始團隊被全盤換血,如今業績接二連三失利,董事會選擇再次換帥,希望提振市場信心 重點: 新冠疫情曾為互聯網醫療平台提供巨大的流量紅利,但曾經的種子選手平安健康卻因戰略轉型未能把握機遇,營收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快 平安健康對母公司平安集團的依賴進一步加深,五大客戶均為平安系企業,上半年為其貢獻了23.7%收入   莫莉 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在港股上市的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1833.HK)、京東健康(6618.HK)與阿里健康(0241.HK)曾經形成「三頭馬車」局面。新冠疫情到來,大量患者院湧到互聯網醫療平台上尋醫問藥,為平台提供巨大的流量紅利。可是,平安健康卻把戰略轉向至服務企業使用者,未能把握疫情提供的龐大機遇,業績顯著落後於競爭對手。 當業績接二連三失利後,換帥成了平安健康董事會的最新一步棋。10月18日,剛剛連任董事局主席、執行董事不到半年的方蔚豪,宣佈辭去在平安健康的所有領導職務,距離他上任僅僅三年。2020年5月,由於業務市場化不佳,遲遲不能盈利,平安健康曾經歷過一輪人事動盪,董事長兼CEO王濤以及創建公司的高管團隊幾乎全部被免職,由母公司中國平安(2318.HK; 601318.SH)內部培養的「嫡系」管理人員方蔚豪接棒,後者曾出任平安國際融資租賃董事長兼CEO、平安醫保科技聯席董事長兼CEO。 然而,在方蔚豪執掌下的平安健康,甚至未能維持王濤領導時期的高增速,錯失了疫情為互聯網醫療平台帶來的絕佳紅利,更被競爭對手遠遠超越,亦未能扭虧為盈。方蔚豪領導的三年裡,平安健康分別虧損9.5億元、15.4億元和6.1億元。 更糟糕的是,該公司的營收更有不斷萎縮的趨勢。2022年,平安健康實現收入61.6億元,比上一年的73.3億元按年下降16%,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下滑速度也進一步加快,按年減少21.5%至22.2億元,其財報裡提供的解釋,是因為低戰略協同性業務調整,以及部分業務從自營模式向平台模式轉變影響。可是,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在2022年的營收分別按年增長52.3%和30.1%,可見互聯網醫療整體的行業發展仍蒸蒸日上。 在低迷的業績影響下,平安健康股價不斷下行,不僅相比於上市後的高峰跌去近九成,市值甚至已經跌破其A輪融資的投後估值30億美元(220億元)。在最新的高層變動消息公佈後,平安健康的股價在次日下跌4.1 %,或許反映投資者對於平安健康的信心受到動搖。 接任方蔚豪的是曾在中國平安人壽任職的李斗,他曾先後在醫藥、快速消費品、保險、養老等多項領域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平安健康在公告中稱:「目前公司戰略定位篤定,發展路徑清晰,經營管理不斷升級,財務穩健。相信在新的管理層領導下,公司會進一步實現業務健康、高品質發展。」 業務依賴母公司 曾經的互聯網醫療三巨頭中,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分別背靠中國最大的電商平台京東(JD.US; 9618.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線上零售藥房業務發展勢頭迅猛。相比之下,沒有大型電商平台做靠山的平安健康似乎略顯劣勢,但是平安健康的母公司中國平安作為中國最大的保險集團,擁有人壽保險、財產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多項業務,可以長期為平安健康提供大量客戶。 在方蔚豪接手之前,平安健康的業務板塊包括線上醫療服務、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動,向個人消費者出售藥品的健康商城曾經為主要利潤來源。2020年10月,平安健康啟動戰略轉型,在個人消費者端取消免費問診,減少不必要的廣告投入,從原本的服務個人消費者為主,轉向重點服務平安內部客戶和企業客戶,例如:為平安壽險和平安產險使用者提供線上問診服務,提高使用者活躍度。 這項戰略的改變,也讓平安健康對平安集團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2023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平安健康在過去12個月內付費用戶數超過4,500萬,來自平安集團綜合金融管道的付費用戶數超3,800萬人,在平安集團2.29億個人金融用戶中滲透率達16.6%。不僅如此,平安健康的五大客戶均為平安系企業,為其貢獻了23.7%的收入。 作為互聯網平台,平安健康的選擇相當另類,放棄大規模使用者累計帶來的規模化收入,轉向服務尋找更「有錢」的企業客戶以提升利潤,雖然有望盡快減少虧損,但也失去了更大的成長空間。 平安健康目前的市銷率約為4倍,競爭對手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的市銷率均為2倍,不過這是因為後兩者的營收主要來自於醫藥產品銷售,公司整體毛利率水準在20%左右,而平安健康因其主要服務企業端客戶,毛利率為32%。如今,平安健康迎來新官上任,暫不知會否改變現有的經營戰略,但作為已經離隊的種子選手,平安健康急需交出一份更亮眼的財報才能讓投資者重振信心。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ingdang Health said Wednesday it expects its net loss for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to narrow by more than 70%, compared with 586 million yuan i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快訊:叮噹健康預告虧損收窄70%

最新:數碼零售藥房叮噹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9886.HK)周三宣布,預計今年上半年的淨虧損,將較去年同期的5.86億元收窄70%以上。 利好:最近有多家於一年內上市的公司預告轉盈為虧或虧損擴大,因此叮噹健康的表現可能會給予投資者驚喜。 值得關注:虧損收窄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今年上半年期間,不再出現優先權股份計入公平值損失及上市開支,而且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減少,與實際營運關連不大。 深度:叮噹健康在2014年成立,於去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主要業務是通過綜合的線上及線下營運,向用戶提供即時醫療健康產品及服務。以2021年收入計算,該公司在中國數碼零售藥房行業排名第三,僅次於京東健康(6618.HK)和阿里健康(0241.HK),但市場份額僅為1%,遠低於前兩者的10%和6.5%。過去5年,雖然其收入逐年上升,但與大多數醫療平台一樣未能獲利,虧損額從2018年的1.03億遞增至去年的28.3億元。 市場反應:叮噹健康周四股價先升後挫,中午收市跌0.4%至2.78港元,比去年9月的招股價12港元低76.8%。 記者:歐美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絡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阿里健康再度扭虧 收入增三成符預期

這家網上診療服務提供商去年再度轉虧為盈,但其收入仍依賴醫藥自營業務,反映轉型不順 重點: 阿里健康上財年業績相當亮眼,營收大增三成至267.6億元 被視作轉型重點的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發展不暢,在整體營收中僅佔3.5%   莫莉 長達三年的新冠疫情,讓病人逐漸習慣在互聯網上問診、購藥,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也迎來快速發展。在經歷2021-22財年由盈轉虧的低谷期之後,阿里健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0241.HK)在剛過去的2022-23財年迎來了業績大幅提升,不僅全面扭虧為盈,年度利潤更高達5.34億元,創該公司於2014年「借殼上市」以來的盈利新高。 上周二財報公佈後,阿里健康翌日高開1%,但受到港股整體市況不佳影響,其股價隨後一路下行,全日收跌4.5%至4.67港元。顯然,阿里健康的業績表現,未能讓投資者信心大幅提升。 國際投行高盛發表的研究報告稱,財報公佈的營收增速與該行預測基本一致,給予該公司「中性」評級:花旗把阿里健康的目標價從12港元下調至9.5港元,因為財報公佈的收入增長指引相對緩慢,但仍然建議「買入」。 受惠於網上問診、購藥需求顯著增加,該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2-23財年業績相當亮眼,期內實現營收267.6億元,按年增長30.1%;毛利大升38.8%至57億元,毛利率提升1.3個百分點至21.3%。 不過,與競爭對手京東健康(6618.HK)比較,阿里健康的營收規模和增速仍然落後。去年,京東健康實現營收467.4億元,按年增長52.3%,毛利也上升37.4%至98.9億元。 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的業務模式相似,同樣主營醫藥銷售,並同時佈局網上醫藥平台和問診服務。但是京東健康早年依託自家的京東物流,早在2021年就實現了80%的自營藥品訂單翌日送達,滿足了急需患者的需求:反觀阿里健康同期自營藥品訂單翌日送達的比例只有50.1%。不過,京東健康的物流優勢正在被阿里健康追趕,在最新的財報中,阿里健康透露,已實現全國22地39倉的配送網路,其中藥品倉28個,意味配送速度將進一步提升。 「大藥房」轉型難 阿里健康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別是醫藥自營業務、醫藥電商平台業務以及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其中,醫藥自營業務一向是阿里健康的核心,即從供應商採購醫藥或健康產品,再直接銷售給使用者,由公司負責存貨和配送。在阿里系的強大流量支援下,上財年,該分部收入達235.9億元,按年增長31.7%。期內,在阿里健康網上自營店購買過一次或者以上商品的消費者超過1.3億人次,按年增加18%。 另外兩大業務中,醫藥電商平台業務為其他網上藥房提供銷售平台,賺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費;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則為消費者提供網上健康諮詢服務,這也是阿里健康近年來重金投入的轉型重點方向。上財年,這兩項業務分別帶來22.4億元與9.3億元收入。 互聯網醫療賽道發展十餘年,但無論是京東健康還是阿里健康,仍然未走出「大藥房」模式,即以賣藥作為業務支柱。阿里健康的醫藥自營業務貢獻了88%營收,比上一財年的87%更加集中,而曾經被視作轉型重點的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收入雖然大幅增長45.7%,但在整體營收中佔3.5%,較上一財年的3.3%有輕微提升。 目前醫療健康服務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因為中國的醫療服務費用非常低,但互聯網問診平台眾多,為了吸納醫生資源,用戶繳納的問診費用大多數都要分給醫生,再加上較高的營運和推廣成本,目前以網上醫療為核心業務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均未實現盈利。2022年7月,《財經‧大健康》披露,阿里健康內部負責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鹿」部門大裁員,僅保留互聯網醫院的業務。 政策影響待決 2022年,中國政府對醫藥電商監管逐步明確,由限制型政策轉向規範、引導型政策。去年5月,國家藥監局發佈的條例提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引發市場擔憂互聯網醫藥電商的自營業務受影響。廣發證券分析師認為,假設政策嚴格執行,醫藥電商公司可能通過剝離獨立公司的方式,從而獨立營運平台業務,而此舉將會影響該上市公司業績。 不過,去年8月出台的《藥品網路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則標誌著醫藥電商可售產品範圍逐步擴展到處方藥領域,將帶來醫藥電商市場的進一步擴容,使其藥品供應真正進入全品類時代。12月,國務院《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為推動醫保接入電商平台提供重要參考。過去,網上購藥的一大限制來自於無法在醫保報銷,如果未來網上平台購藥可用醫保支付,市場空間或將大幅提升。 互聯網醫療平台股份曾在2020年初作為疫情受惠行業而大幅上漲,但其後已明顯調整。虛火褪去後,阿里健康最近的預測市盈率約55.9倍,低於京東健康的97倍,反映後者的規模效應獲得投資者偏好。 事實上,網上診療服務未來能否創造更大市場空間,以及阿里健康能否長期穩定盈利,都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相信投資者中短期內仍會對該股抱持較為觀望的態度。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醫學影像檢查需求龐大 一脈陽光挾高估值上市

這家第三方醫學影像檢查服務提供商,乘着市場需求增加的東風申請到港股上市 重點: 一脈陽光近年收入穩步上升,按網點數目與患者支付的費用計算,在中國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營運商中排名第一 該公司仍未獲利,但其估值相當進取,市銷率竟高於國產醫療影像龍頭   莫莉 醫療健康產業市場規模龐大,即使放射治療、檢測等第三方醫療服務的細分賽道亦充滿潛力。以醫學影像檢查為例,一台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的價格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而且維護費用不菲,中國許多基層地區的醫療機構難以負擔。因此,專門提供醫學影像檢查服務的第三方機構便應運而生。 5月中,江西一脈陽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一脈陽光」)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其招股書表示,按醫學影像中心網點數目、設備數目、執業影像醫生數目、日均檢查量及患者支付的費用計,該公司在中國所有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營運商中排名第一。 自2014年成立後,該公司於9年間,已坐擁84家醫學影像中心,覆蓋了中國16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不僅涵蓋一二線城市,也包括了54個縣級行政區。除了位於一二線城市的「旗艦型影像中心」專門為個人提供高端檢查及診斷服務外,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區域共用型影像中心」、「專科醫聯體型影像中心」的支付方均為醫療機構,前者提供影像檢查及診斷服務,後者提供設備配置、基礎設施改造等服務。 一脈陽光的主要業務是醫療影像中心服務,即經營自有醫學影像中心,或為合作夥伴的醫學影像中心提供營運管理服務。過去三年,這部分收入分別為3.39億元、4.42億元和4.98億元,佔總收入六成以上。此外,該公司還有兩項業務,分別是協助醫院等醫療機構客戶選擇及採購影像設備,並向客戶提供配套模組化的「賦能解決方案」;以及搭建雲平台,為內部業務開展、資訊化管理及資料驅動營運提供支援的「一脈雲服務」。 中國市場有待發掘 中國醫學影像設備不足,日本和美國的每百萬人均電腦斷層掃描(CT)裝機量,分別是中國的4.5倍及1.8倍,各級醫療機構受制於當地財政支出要求,很難快速配置先進醫學影像設備以匹配臨床需求,而設備更為齊全的大型公立醫院患者接待能力有限,影像科室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這也為第三方醫療影像服務提供了生存空間。 2013年以來,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援第三方影像中心連鎖化、規模化的政策,尤其鼓勵在縣級行政區設立第三方區域影像共用中心。2014年,一脈陽光在江西成立,起初主要為三四線城市的醫療機構提供共用型的醫療影像服務。 據招股書引述的報告,中國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市場整體起步較遲,目前仍處於早期啟動階段。按收入計,其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8億元增長至去年的23億元,預期2030年將達到189億元。 乘著政策東風,一脈陽光的營收從2020年的5.02億元,穩步攀升至去年的7.84億元。雖然增長不俗,但高昂的銷售成本令盈利能力大打折扣,其毛利在過去三年分別為1.57億元、1.75億元以及2.37億元,年內淨虧損分別為1.2億元、3.82億元和1,506萬元。公司解釋,其盈利能力受醫療設備及耗材成本波動影響,主要銷售成本來自設備採購成本及影像中心服務的醫學影像設備折舊。 服務公營化成挑戰 但是,隨著公共財政在基層醫療的投資加大,一脈陽光的前景變得不明朗。今年2月,國家衛健委公布,中國正在建設800多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國務院3月印發的最新文件中透露,將於縣域醫共體建立開放共用的影像、心電、病理診斷和醫學檢驗等中心。如果由政府財政支持的縣域醫共體可以自建醫學影像中心,第三方服務商的市場有可能急劇萎縮。 雖然市場規模有限,但第三方醫學影像服務的模式,仍然吸引不少知名投資者。2016年,一脈陽光完成A輪融資,獲得北京高盛投資,其後分別在2018年、2020年和2021年完成了B輪至D輪的密集融資,投資者包括中金資本、百度資本、京東健康(6618.HK)和中國人保(1339.HK)等機構。其中D輪融資由京東健康領投,共集資6.26億元,投後估值約71.76億元。 雖然尚未扭虧,但一脈陽光資金情況未算緊張,去年底現金水平約3.4億元。考慮到其股東包括眾多機構投資者,此刻衝刺上市,可能受到股東要求套現的壓力。招股書顯示,這次IPO籌集資金將用於擴充影像中心網路、吸納和挽留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研發影像技術和平台能力等。 醫學影像領域屬於非常專業的細分賽道,去年國產醫療影像龍頭聯影醫療(688271.SH)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市值超過千億元,但它屬於醫療設備研發製造商。聯影醫療目前的市銷率約為12.5倍,雖然一脈陽光未通過聆訊,但以其D輪融資的估值和2022年營收計算,其市銷率高達14.4倍。考慮到其市場規模較小,未來能否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仍然存疑,投資者宜仔細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徐雷突辭京東CEO 劉強東「強勢回歸」?

擔任京東首席執行官僅一年的徐雷「快閃退休」,由首席財務官許冉接替,這次徐雷離開的時點頗為蹺蹊,市場揣測離創辦人劉強東回歸之日不遠 重點: 去年4月,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退任首席執行官,但徐雷接任後曾說劉強東「從未離開過」,反映其實權可能有限 京東首季度經調整淨利潤75.9億元,按年大漲88%,並獲大行看好其前景   羅小芹 中國電子商貿巨擎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管理層再度出現變動,繼去年4月創始人劉強東退任首席執行官,並由徐雷接任後,該公司上周四突然宣布徐雷辭去首席執行官及執行董事職務,將於今年6月由現任首席財務官許冉接替,而許冉的首席財務官空缺,則由旗下京東物流(2618.HK)現任首席財務官單甦擔任。 公告顯示,徐雷是因為「個人原因」而選擇退休,並改任京東集團顧問委員會首任理事長的虛衍,徐雷解釋是要「把更多時間花在家人身上」。 有傳媒引述消息報道,京東零售於4月才完成五年來最重大的組織變革,將事業群變更為事業部,並首次打通自營及開放平台(POP),目前零售業務狀況相對混沌,可能至少要半年時間磨合。由於徐雷一向掌管零售業務,歷任京東零售首席執行官,他於此時退下火線,時機或令市場不解。 變身執行主席? 隨着徐雷退休,董事會主席劉強東會否以執行主席的姿態「復出」,也成為市場焦點。事實上,之前他已主導了公司多輪組織、戰略及經營目標調整,並明確將「低價策略」作為京東零售未來三年的核心方向,又批評業務表現不足的同事,顯示他正高度參與日常營運。事實上,消息公布後,京東的股價翌日大漲7.3%,可能反映投資者也可能憧憬劉強東的強勢回歸。 回顧同樣於上周四公布的第一季業績,或許已足以顯示徐雷離職的端倪。 財報顯示,京東第一季收入僅按年增加1.4%至2,430億元,其中商品收入下降4.3%至1,956億元,成為營收放緩主因,至於表現較佳的服務收入則上升34.5%至474億元。期內,京東的經營利潤為64億元,比一年前的24億元翻了一倍以上,並錄得62.6億元淨利潤,成功扭虧為盈。至於反映實際業務表現的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經調整利潤,更大增88.3%至75.9億元。 環顧中國第一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10.6%,但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通訊器材類消費情況卻未見好轉,季內上述兩類商品銷售總額分別按年下降1.7%和5.1%。考慮到「家電3C」等產品正是京東傳統強勢的商品類別,現在讓徐雷退下火線,也可能是劉強東為了力保基本盤而委任熟悉財務的人,以盡快扭轉形勢。 徐雷其後在業績會議上指出,中國年初自疫情後重新開放,宏觀經濟和消費需求處於恢復性的爬坡期,但動力及消費需求仍然不足,不同零售種類也呈現出了不同的恢復趨勢。 他強調,京東零售希望管理架構更扁平、敏捷、高效, 提升營運效率,採銷業務普通員工到CEO中間只有三個層級。將於下月升職的許冉補充,京東零售將事業群變更為事業部,並按照產品種類分拆為採銷小組,下放更多經營決策權、業務管理權,同時綁定小組個人考核及業績。 許冉展望第二季至今,京東的商品交易總額(GMV)按年增長率較首季加速,收入增長也更快。在低價策略下,公司撥出更多資源支持第三方商家(3P),希望引導用戶改變購物習慣,帶動銷售表現,現時不論活躍商家交易量、用戶流量及複購率均穩步向上。 雖然管理層強調「低價策略」已開始帶動收入,但中國消費疲弱、內部需求不足的大氣候,仍然是影響電商業務關鍵。相比之下,季內服務收入較商品收入有更多亮點。 服務收入加速 許冉表示,首季服務收入已增長至佔總收入的20%,除了為健康的利潤率作出貢獻,也體現在招商方面的成功,包括加入京東平台的第三方商家數量,已達到歷史新高。 服務收入貢獻主要來自京東健康(6618.HK)及京東物流,前者首季收入按年增加54%,調整後經營利潤大增108%:後者收入增長34.4% 經調整虧損收窄29%至7.1億元。 雖然京東第一季交出不錯的成績表,但撇除服務收入,京東零售表現仍然疲弱,是未來數季表現的隱憂。該公司預測市盈率約13倍,位處同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及拼多多(PDD.US)約9.3倍及16.7倍的中間水平,反映投資者對其看法中性。 不過,麥格理的研究報告仍然看好京東前景,稱由於該公司持續進行組織轉型及精簡營運,第一季調整後收入遠高於預期,決定分別上調其今明兩年的經調整盈利預測8%及5%,目標價由205港元上調至207港元,維持「跑贏大市」評級。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